2、常态节目创新形成季节性规律,非常态节目播出量受节庆及重大事件影响
在常态节目的创新中,根据多年的追踪观察,我们发现其创新量存在一定的季节性规律。象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开年,是常态新节目推出最为集中的时点,各级频道推出大量的新节目以彰显其在新的一年中节目制播动向及频道品牌走向。此外,每年的暑期,也是各级频道常态节目创新较为集中的时点,大型季播节目通常会在这一时期上线开播,抢占年轻观众收视市场,强化频道品牌优势。而非常态节目的创新则受传统节庆及重大事件的影响,2015年春节所在的2月、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所在的9月,非常态节目的创新量明显高于全年其他月份,显示出非常态节目创新的特有规律(图2)。
3、省级卫视常态节目创新活跃,城市台非常态节目创新量大
2015年,各级频道的节目创新结构基本延续以往的态势,包括省级卫视和省级地面频道在内的省级频道新节目推出数量最多,其常态新节目数量占所有频道总量的近七成,非常态新节目数量占比近五成。城市台频道的电视节目创新也比较活跃,其常态新节目和非常态新节目分别占所有频道同类新节目总量的29%和48%。中央级频道因为频道数量限制,在节目创新数量上不具备明显优势。从各级频道创新节目数量在常态和非常态节目中的占比来看,省级卫视常态新节目数量占所有频道总量的27.3%,相较于较少的频道数量以及非常态新节目占比而言,常态节目创新更为活跃;市级频道非常态新节目创新量大,非常态新节目数量占所有频道同类节目总量的48%(图3)。
4、节目创新集中于综艺、生活服务和专题三大领域,综艺节目更受卫视倚重
长期以来,在我国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中,节庆假日期间的团聚与狂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娱乐和生活经验分享都是重要的内容。与观众的收视期待相吻合,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创新更集中于几类热点节目类型。2015年,综艺、生活服务和专题继续成为电视节目创新最为集中的三大领域,其中综艺类节目更以绝对的领先优势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最热点,在常态新节目中占比达36.4%,在非常态新节目中占比达42.5%。同时,2015年“一剧两星”实施后所形成的920栏目带,催生出大量的生活服务类常态新节目,其创新量在常态新节目中占比高达22.5%(图4)。
作为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创新节目类型,综艺节目在上星频道中更受倚重,其在省级卫视和中央级频道各类新节目中所占比重均超过五成,在省、市地面频道中占比分别在三成和二成左右。生活服务类节目在地面频道新节目中占比相对更高,在省级地面频道中占比达22.8%,在市级地面频道中占比高达27.5%;由于政策的影响,如上文所及,省级卫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创新也较为活跃,这一类型在常态新节目中的占比达到18.8%(表1)。
5、节目创新集中于后黄金时段,三分之一新节目时长在30分钟以内
根据CSM媒介研究近年来对新节目的持续追踪观察,各级电视频道推出的常态新节目有向后黄金时段不断集中的趋势,其中21:00-22:00之间开播的新节目数量占比最高。2013年所有频道中开始时间在21:00-22:00之间的常态新节目数量占总体的23.0%,2014年这一数值上升至25.0%,2015年在广电新政的影响下,新节目进一步向这一时段集中,开播于21:00-22:00之间的新节目占比提升至29.9%(表2)。
在各级频道中,中央级频道和省级卫视常态新节目向后黄金时段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21:00-22:00开播的常态新节目比例分别达到23.1%和60.8%。省、市地面频道在常态新节目播出的时间安排上较上星频道有所提前,17:00-19:00的民生新闻时段开播的常态新节目所占比例近三成,19:00-21:00时段开播的常态新节目比例超过三成。
从各级频道常态新节目的播出时长分布来看,时长在30分钟以内的节目数量最多,占所有常态新节目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时长在30-60分钟的新节目所占比重也逾四成,时长在60-90分钟的新节目占比不足两成,时长超过90分钟的节目仅占总量的5%多一点(图5)。
二、上星频道常态新节目收视概况
1、高收视新节目占比下滑,平均收视率达到0.5%及以上的节目仅占一成
近年来,随着电视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都在苦苦探索提升收视水平、强化频道品牌的制胜法宝,尤其对于资源数量和影响力处于上游的上星频道,通过高投入、大制作的节目创新博取高收视和高产出成为一种风潮。而在这种努力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观众认可并持续不断地创造收视奇迹的节目只能是凤毛麟角,多数媒体的创新节目投放到市场后都要经历一个逐渐被接受的过程,现象级节目可遇而不可求。2015年,上星频道常态新节目中,71城市平均收视水平达到0.5%及以上的节目仅占11%,较2014年的17%进一步下滑,达到1%及以上的节目仅占1%,超过五成的常态新节目收视率在0.2%以下(图6)。
2、季播真人秀拉动收视,明星与素人主体相得益彰
观察2015年平均收视水平较高的各档上星常态新节目,可以看出各卫视重金打造的季播真人秀仍然是高收视新节目的主力(表3)。在参与主体上,明星和素人相得益彰,高颜值的明星、身怀绝技的素人,讲述的是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却散发出相同的吸引力和光环,在节目创新上殊途同归,使得季播真人秀成为吸引观众驻足荧屏、静心收看的热播节目。从两类主体高收视新节目的主题来看,明星真人秀深入平凡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喜剧、婚恋、职业等均有涉及,而素人真人秀更重在展示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一面,传统技艺、极限挑战、文艺展示等占据主体。
从单频道平均收视率超过0.4%的常态新节目数量分布来看,江苏卫视、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表现最为突出,播出的高收视新节目数量占比在10%及以上(表4)。其中江苏卫视播出的《为她而战》、《我们相爱吧》、《超级战队》、《燃烧吧大脑》、《女婿上门了》、《真心英雄》、《蒙面歌王》、《人间真情》、《加油小当家》等节目平均收视率均在0.4%以上。
三、2015年节目创新总体特点
1、明星真人秀多领域进发,体验类真人秀刷新收视榜单
作为电视节目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电视真人秀在选择明星还是素人作为主体的问题上一直存在颇多争议和讨论。而在电视市场的实践中,明星真人秀凭借着较高的话题热度和收视保障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上星频道在71城市晚间18:00-24:00平均收视最高 的100档常态新节目中,以明星作为主体的真人秀占据近一半的比重,明星成为电视节目创新中的最显眼标签(图7)。
在明星真人秀的创新历史上,婚恋类、音乐类、户外类都曾经是一时的热点和焦点,成为特定时期荧屏的创新大户。2015年,尽管音乐、情感、户外类题材依然在明星真人秀中占据较高的创新比重,但其风头远比不上以“明星体验别样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真人秀(图8)。
作为近年来对韩国真实综艺的一种借鉴,体验类真人秀试图在假想身份、陌生环境中窥探明星生活与形象的另一种向度,军营生活、校园生活、飞行员生活、运动员生活、上班族生活等,明星以另一种身份投入别样生活中,以真实的反应和行动来构建叙事、制造看点。与游戏类节目相比,此类节目规则性较弱、情境性较强,只是对明星们在另一种身份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记录和剪辑。湖南卫视《偶像来了》、《奇妙的朋友》,上海东方卫视《极限挑战》、《我去上学了》,浙江卫视《挑战者联盟》等都高居2015年上星频道常态新节目年度平均收视的榜单。
除对别样生活的体验之外,2015年以明星作为主体的音乐类真人秀也大行其道,在创新手法上有可圈可点之处。江苏卫视《蒙面歌王》中,观众无法辨别歌手的身份,以歌手的歌声作为唯一的考量依据和评分标准,重返音乐初心,回归音乐本质。上海东方卫视《中国之星梦之声》采用“大师推荐制”,刘欢、林忆莲、崔健的加盟为节目的音乐性保驾护航。山东卫视《为你而歌》、《为你而唱》,江苏卫视《唱游天下》均在音乐类节目的创新中融入多种元素,或是让知名歌手用体验、采风的方式寻找最淳朴的民族音乐,或是将音乐和游学这两个看似并不相干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为节目带来不一样的收视体验。
2、素人真人秀多维度创新,星、素结合为节目制造爆点
在欧美,素人真人秀一直是电视节目主流,在巨额奖金的支撑下,欧美素人真人秀的热潮从未衰退,但节目对素人的要求不断提高,无论是体力上的极限挑战,还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都贯穿于素人真人秀的制作当中。在我国,素人真人秀和明星真人秀一直凭借各自的特色交相发展。2015年上星频道在71城市晚间18:00-24:00平均收视最高的100档常态新节目中,以素人作为主体的真人秀占比为41%,略低于明星主体真人秀,以明星和素人共同作为参与主体的节目也占据6%的比重(图7)。
以“真”为本,以“秀”为末,这是真人秀成功的不变法则。明星善于秀,素人胜在真。观察2015年上星频道新开播的高收视素人真人秀的类型分布,可以发现以才艺展示或竞技为主题的素人真人秀创新量较大(图9),才艺表演、才艺养成、才艺选秀是此类节目的主要形式。北京卫视《传承者》主推传统文化展示,以非遗等传统文化项目为核心选题;《造梦者》融合国外高收视顶尖演艺真人秀,并结合本土观众收视喜好、表演特色进行改进升级;中央台三套《群英汇》以群众业余文艺团体节目展示为亮点,讲述老百姓自己的平凡而真实的文化生活故事;《有朋远方来》以外国人演绎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浙江卫视《我看你有戏》以挖掘电影人才为主旨,选手通过潜能无限的才艺展示彰显自己的实力。无论采取何种表现形式,可以看到这些高收视素人才艺类节目的背后,是真正身怀绝技的素人选手,是从选手技艺中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沉淀,以及不以“选”为最终目的、着重于“秀”出真实的创作初衷。
2015年,素人为主体的节目创新中,还透出一股对芸芸众生生活现状、生活经验、生活技艺的一种关注。这些节目或将目光聚焦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美食、美容、美体、家装等领域(江苏卫视《减出我人生》、上海东方卫视《行走的美味》、安徽卫视《年轻十岁》、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等),或以更为实用的生活实验、生活帮助等形式帮助观众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或价值观(安徽卫视《谣言终结者》、上海东方卫视《全民生活秀》、云南卫视《让我帮助你》等),或者通过综艺形式和游戏环节,用生活常识、消费经验,为家庭梦想买单(北京卫视《全是你的》),服务素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人文关怀与科学生活理念,成为2015年素人主体节目创新中的一个新的风向。
由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积淀,素人嘉宾在表达方式和视觉冲击等方面要逊于明星,且国内的节目生态中不能像国外一样有巨额的现金奖励,因此在从明星真人秀到素人真人秀的过渡过程中,“星素结合”成为一个较为可行且实用的模式。江苏卫视《远方的爸爸》以社会现象为基础,以讲故事为主要内容,以亲情为共鸣点,由明星和素人萌娃组成新组合,全新展示明星与素人互动的节目模式。湖南卫视《一年级大学季》以无台本的镜头语言,从素人学生、明星老师、学校等多方互动,来探讨一年级大学艺术教育这个严肃而又至关重要的命题。江苏卫视《前往世界的尽头》则由“素人”和“明星”共同携手联合组队,征服“世界尽头”和“人类极限”。湖北卫视《一路心喜》由男神张亮与神秘女星携7位个性男女开始一趟由心开始的甜蜜旅程。而安徽卫视《遇见男神》中,推动剧情发展的不是导演的意志,而是明星和素人粉丝间的互动和碰撞。这些创新真人秀,从贴近真实生活的平凡人角度展开,创新了明星与素人的互动模式,成为2015年电视节目创新中的另一道风景。
3、青少节目受众定位日益清晰,跨界创新传递爱与关怀
鉴于电视媒体受众细分的市场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生理及心理发展,2015年青少节目的创新中,专业化与对象化特征渐显,服务或锁定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等目标群体的新节目集中推出,受众边缘定位日渐清晰。
面对较低年龄层的幼儿及儿童观众,创新节目更注重从萌娃的视角出发展现他们眼中的世界,或以更实用的信息提供为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湖南金鹰卡通卫视《爱上幼儿园》将目光锁定在毫无荧屏经验的2-4岁的幼儿身上,以孩子的视角重新看世界;北京卡酷少儿频道《童心不停机》不同于大多数依靠游戏让儿童参与的节目,节目以独特的实验形式走近萌娃;上海炫动卡通卫视《炫酷牧场》立足“萌娃协同狗狗共同闯关”,实现跨物种交流和亲子交流。此外,安徽卫视《超级育儿师》主要为新晋或准爸妈量身定制调教“熊孩子”妙招;北京卫视《幼儿缘》讲述中国家庭在养育下一代时的一些特殊情感故事及遇到的育儿难题。
而对于青少年群体,节目创新更注重对于该群体成长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展示,以及对他们体力及意志的考验和挑战。中央台少儿频道《极速少年》立足青少年团队竞技励志;中央台二套《青春季》以中学生异国交换角色体验为主要形式;中国教育台一套《请教请教》、上海炫动卡通《超级高中生》关注青少年成长困惑与话题;北京卫视《音乐大师课》、安徽卫视《星动亚洲》主推青少年音乐成长及偶像养成;宁夏卫视《最强小孩》则定位为青少年生存挑战。这些节目锁定处于成长发育重要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他们的体力、意志力和蓬勃向上的朝气,传递成长正能量。
在受众边缘定位日益清晰的基础上,2015年亲子类节目开始尝试跨界创新,从美食、竞技、宠物、孕产、母婴等多个维度,传递出别样的爱与关怀。江苏卫视《加油小当家》实现了“美食+亲子”和“竞技+美育”的双重跨界,用美食传递爱;深圳卫视《闪亮的爸爸》四位跨界明星奶爸与素不相识的萌娃展开亲子生活,碰撞出妙趣横生但温情满满的火花;四川卫视《中国爸爸》以及江苏卫视《远方的爸爸》两档节目中临时明星奶爸与素人小孩的相处的趣事也开辟了明星与素人互动的新模式;上海炫动卡通的《炫酷牧场》、北京卡酷少儿频道的《冲吧汪汪汪》以孩子和宠物在参与节目全程中共同的成长变化为情感线,培养孩子们的爱心、责任感,促进人宠和谐相处;此外安徽卫视《时尚妈咪》涉及明星、亲子、孕产、养生、教育、美容、运动、美食等多个方面,用独特的方式和别出心裁的方法来展现专业母婴知识和亲子内容;吉林卫视《宝贝别哭》集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身,解答宝贝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身体上或心理上的各种问题。
4、节目创新开启联动模式,地面频道联合制播节目开始走精品路线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结成联盟抱团取暖在地面频道中较为风行,不同区域的地面频道因覆盖范围不同而在联盟购剧或联合制播节目方面可以将成本分摊至最小化并将收益增至最大化。在上星频道中,因为面临共同的收视市场和目标受众,联合制播节目的方式一直以来较少使用。而随着收视市场和广告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二、三线卫视开始探索通过联合制作播出综艺节目的方式,降低投入风险,摊薄制作成本,创造进一步创新和突破的可能。继2014年贵州卫视和青海卫视以《爸爸请回答》首次在季播综艺中尝试双平台联播后,2015年9月,贵州卫视和重庆卫视再次试水美食品鉴类节目,共同播出引进自日本《料理东西军》版权的《超级美味》。与此同时,深圳卫视和韩国KBS电视台则将联动延伸至跨国同期播出,其联合制作的户外竞技真人秀《中韩梦之队》不仅以中韩明星各8人全程在原产地韩国录制,在播出上深圳卫视和韩国KBS电视台也分别于9月19日和9月20日晚间同期开播,开创中外节目联动的新模式。2015年11月,李易峰担当制片,南派三叔亲任策划的明星户外探险真人秀《一起出发》在湖北卫视联袂黑龙江卫视双平台播出,共同开辟寻宝主题综艺节目的新领域。
作为在电视市场竞争版图中数量众多但竞争处于弱势地位的地面频道来说,抱团取暖、共同破冰一直以来是其打响突围之战的重要战术之一。2015年春节,城市台以联盟形式崛起,由长沙台、北京台、上海台、广州台、深圳台等全国30家大城市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城市春晚幸福百城祥和过年》,通过统一品牌塑造放大整体合作效应。此外,《江山如此多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之夜2015中国少数民族春节大联欢》、《美丽城市梦飞扬——2015年六城市春节联欢晚会》、《民和年丰——2015全国六省百姓春晚》、《童话未来——2015十省市少儿春节联欢晚会》等节目也在多个地面频道播出,创造出城市台的集体行为艺术。
2015年5月,中广天泽携手多家电视台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电视制作联盟,倡导“虚拟公司制”,跨区域创新节目生产。8月起,制作联盟正式亮剑,每天1小时日播节目带在首批联盟台上线。首推两档聚焦素人的季播节目《远方的爱》和《宝贝在路上》,《远方的爱》立足公益励志成长,纪实拍摄留守少年异乡探访父母的旅程,直击素人节目的要点“人性”;《宝贝在路上》则纪录两个5-8岁孩子靠自己力量结伴回家的故事,聚焦萌娃成长。两档节目首月推出,即在不同地面播出平台创造出不俗收视,两档节目均跻身地面频道同类节目首播月收视排名前列,显示出联合制作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2015年7月,互动音乐成长真人秀《新声有范》在浙江少儿、福建少儿、重庆少儿、山东少儿等全国多家电视少儿频道和爱奇艺主流视频网站进行网台联播,成为地面频道在联合播出和多屏互动方面的积极尝试。2015年10月,上海娱乐频道、深圳都市频道、北京文艺频道、广州综合频道四个频道联合制作、联合播出、联合招商的全新音乐模唱综艺节目《隐藏的歌手》在全国十多个地面频道和爱奇艺网站播出,独创了“四台一网”播出模式,在播出的众多地面频道均取得较好的收视效果,标志着地面频道联合制播节目向精品进一步靠拢。
5、“台网合作”布局进入新阶段,互联网思维创新综艺语态
长期以来,在各大视频网站热播的综艺节目,以电视台制播输入到网站为主流。而随着视频网站主导的综艺节目“军团“逐渐发展壮大,以及视频网站自制综艺节目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台与视频网站进入了合作布局的新阶段。从东方卫视与腾讯视频共同制作的《我们15个》,到优酷为北京卫视打造的《歌手是谁》,在电视台播出的新节目中,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综艺开始现身并不断增多。2015年9月,安徽卫视《十周嫁出去》集合乐视网和安徽卫视双平台之力打造明星婚恋真人秀,乐视网全程直播约会、领证和举办婚礼的全过程,安徽卫视则在周六晚推出精编周播版。
不仅如此,随着节目制作水准的提高,视频网站自制的综艺节目早已不乏高品质力作,由视频网站自制并反输电视台的节目也开始增多,成为内容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的一股力量。作为爱奇艺自制的一档中国超模时尚真人秀,《爱上超模》自开播以来关注度节节攀升,网络播放量比肩卫视综艺节目,话题关注度也居高不下。得益于这样的超高人气,2015年3月,《爱上超模》在湖北卫视独家同步播出,完成了网络自制节目反向输入传统卫视的一次“逆袭”。2015年8月,爱奇艺出品的纯网综艺《流行之王》也在播出第五期后反向输出电视台,在贵州卫视独家播出。2015年12月,爱奇艺自制的非大型、不靠谱、伪音乐综艺节目《偶滴歌神啊》上线,12月27日起同步登陆深圳卫视周末黄金档,实现了纯网综艺向电视台的反向输出。该节目通过去精英化的表达方式、以互联网的思维和语言再次创新了综艺语态,不失为媒体融合时代跨平台内容传播的一次新尝试。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台网联动制播或者由视频网站反向输出电视台的节目,无疑打破了不同平台之间的壁垒,强化了电视媒体和网络平台间的共振效应和口碑传播,推动台网合作向双赢时代迈进。
结语
2015年正式实施的“一剧两星”政策,旨在进一步均衡卫视综合频道节目构成,强化综合定位,优化频道资源。经过一年的发展,在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受到规范和限制的情况下,常态节目创新总量不升反降,各级电视媒体节目创新朝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在卫视频道层面,以明星和素人为主体的真人秀放量发展;在地面频道层面,联合制播、抱团取暖的路径和方针以多种形式得到贯彻,地面频道联合制播节目也开始尝试精品化的路线。展望2016年,市场仍然是瞬息万变,节目创新的步伐也不会停止。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一年能否有更多的“现象级”节目问世?节目创新中是否会呈现出更多的新路径、新爆点?有待于我们继续观察。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