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节目发展路径探寻
作者:顾颖华 韦唯

在信息技术、卫星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传统媒介的界限渐趋模糊,媒介融合成为其重要的发展趋势。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既面临着外部环境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而电视新闻节目,其内容凭借公认的权威性、深入性和表现力而占有局部优势,如何在媒介融合中寻求突围的机遇,是摆在中国电视新闻从业者面前的一道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浅析在电视新闻节目与新媒体相融合的实践中,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路径。

   一、 发展背景:挑战与机遇并存

   自2009年以来,新闻节目的播出比重逐年递增,而收视比重也呈现上升的态势,新闻节目仍是观众收看电视的主要选择之一。然而,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新闻节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1)。

表1 2009-2012年新闻节目的收播比重及资源使用效率(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这一方面是由于电视新闻节目所依托的平台——电视媒体本身,"第一媒体"的地位受到空前挑战。比如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中,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微博"便大展身手,前端众多代表委员晒提案议案、晒关注话题,后端网友积极评论、发表观点,区别于电视新闻的"你播我看"、"专家解读",网络的亲民性在网民可以平等参与的思想碰撞中得到更多体现。而随着互联网终端向便携性移动媒体(如手机、ipad)等的发展,受众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被新媒体瓜分已经是不争事实。

   而另一方面,电视新闻节目目前仍以"传播信息"为主,创造公共话题空间的局限性显而易见。2012年,传统播报类综合新闻节目是播出时间最长的新闻节目,占所有新闻节目播出总时长的52.4%,其次是其他新闻/时事节目,播出比重占38.7%,新闻评述节目的播出比重占8.9%。而从收视来看,播出比重不足一成的新闻评述占据了18.1%的收视比重,是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新闻节目类型,综合新闻和其他新闻/时事节目各占了58.1%和23.8%的收视比重(图1)。

   图1 2012年各类新闻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新兴媒体发达的今天,受众对媒体提出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获知"的阶段,传播信息与分享观点这两者结合的"融媒"更符合当代受众的需求。电视新闻因为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往往成为重要资讯的"第一发布者",随之而来的网络的"二手传播"却无形中占用了电视新闻内容的延伸价值。而随着微博的走红,许多非业内人士主动承担了"新闻播报员"的工作,无意中与电视新闻争夺起了"第一现场",电视新闻"传播信息"的优势也受到不小撼动。

   但媒介融合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的除了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电视新闻在报道大事、要事方面,具有新兴媒体望尘莫及的权威性,也是受众了解国事、天下事的主要渠道。而新媒体丰富的渠道资源又可以打开面向更广泛受众群体的大门。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的渠道资源,结合本身内容优势,新闻节目大有可为。

   在下文的分析中,笔者主要从新闻联动平台的建立、台网互动的探索、重大事件报道以及电视问政节目兴起四个角度,探讨传统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围的一些尝试。

   二、 新闻联动平台的建立

   全面发挥电视新闻的内容优势,并利用全媒体的渠道资源,提升电视新闻的品牌影响力,全媒体新闻资源的共享和联动至关重要。近年来,电视台甚或是电视新闻栏目,纷纷开设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实现两个或多个平台内容的部分共享。其中,江苏广电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案例。

   自2011年起,江苏广电就开始筹划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的建设。2012年5月,江苏台的120名全媒体记者正式上岗,全部配备了苹果4S手机,标志着江苏广电新闻联动平台搭建完成,并运行。同时江苏网络电视台的拍拍新闻专题页也上线,面向总台的所有全媒体记者和广大观众网友征集新闻。

   江苏广电新闻联动平台的硬件建设,包括了手机客户端的开发,网站页面设计等。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江苏广电积极谋求各方面的支持,包括江苏总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由电信提供移动终端和资费套餐;以及组建全媒体记者队伍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全媒体记者队伍的建立。考虑到了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有着各自的特征,所适用的新闻口吻截然不同,江苏广电对记者队伍进行了多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以实战练兵,配合专业的指导,提升了全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

   全媒体记者于新闻现场用3G手段,随时随地把新闻上传到联动平台,由编辑审核通过后,其中一部分第一时间在江苏网络电视台的拍拍新闻专题页上发布,并传给各大电视节目,以及广播频率、网络电视台等播出平台选用,或在江苏台各个频道、频率、栏目、记者的微博,以及总台IPTV发布。全媒体记者和编辑还设立了专门的QQ群,拿到第一手素材以后,记者与编辑在一起讨论、完善,以此实现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新旧媒体的全方位整合,多手段互动,素材的全面打通。

   江苏广电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建立以后,对传统的电视新闻来说,意义深远。在没有全天候新闻频道的前提下,原来记者白天拍的片子要到晚上才能播出,时效性受到限制。现在突发的、热点的事件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优先发布,增强了时效性,并在发布的同时对晚间的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收视预告,以求形成与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吸引网民回归传统电视媒体平台。而通过全媒体记者的随手拍,又可大大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资源。同时,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的其他平台,包括江苏广电各大频道的微博、IPTV平台也相应丰富了内容,提高了实效,江苏广电的品牌价值获得巨大提升。最关键的一点,忠实受众是媒体发展的根本,全媒体平台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他们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最新最快的资讯,也可以通过网站平台,亲自参与到新闻素材的采集中来,对壮大江苏广电的忠实受众群体助益良多。

   目前江苏广电在自己网络台、手机电视、微博、IPTV、移动电视等各个新媒体平台每天发布新闻近千条。从网站点击率和电视栏目的收视来看,新闻联动平台初具成效。

   2012年5月28日,在母子配型成功等待移植妈妈失踪的报道中,江苏台记者进行了全程跟踪,利用全媒体报道的便捷和迅速,把消息不断传送到拍拍新闻网站,实现连续报道。江苏网络电视台将整合信息,形成脉络性的行进报道,并且设立网站的专题头条,又在微博、论坛上进行了话题讨论,吸引了大量的网友参与,对这位母亲的行为既有愤慨的,也有表示理解的。江苏网络电视台联合江苏公共频道《有一说一》栏目,在儿童节这天探访了当事儿童,并且送上礼物和网友的祝福。这个报道不仅让网站新闻获得了177万的点击,同时《有一说一》栏目当天的收视也高于节目的全年平均收视,市场份额突破10%,位居当日南京地区新闻类节目前三位(图2)。

   图2 江苏电视台公共频道《有一说一》收视率与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 台网互动探索进行时

   台网互动,顾名思义,即电视台利用网络传播平台与观众展开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的模式。近年来,电视新闻在探索的过程中,也诞生了不少台网互动的新闻栏目,台网之间取长补短,共同传播信息资讯,构建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形成跨媒体的立体化传播。

   ? 网络资讯类新闻栏目

   网络信息有更新速度快和内容丰富的特点,网罗网络趣闻资讯的新闻节目由此应运而生。这类节目属于台网互动的初级形态,以介绍网络趣闻、聚焦网络热点、网罗新鲜视频、微博语录和焦点热图为主。虽然形式较为简单,但纷呈有趣的网络内容通过电视媒体的重新归纳呈现,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各地的一些"网事"新闻节目纷纷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表2)。

表2 2012年部分台网互动节目的播出收视情况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 网络互动类新闻栏目

   于节目中适时引入网友评价,在新闻栏目尤其是新闻评述栏目中,并不鲜见。而将网络互动作为主要看点的节目仍不多见,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夜宴微波炉》。

   该节目开播于2011年元旦,是江苏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夜宴》的周末版,在延续了《新闻夜宴》提供公共平台、展示多维视角、多元争鸣基础上,由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微博嫁接而成。通过位于南京的主演播室和搜狐北京分演播室的全程互动,实现网络电视化和电视网络化的双向对接,使节目更具交流感和贴近性。

   节目对每周首发在搜狐微博上的热点进行梳理并围观最新微博事件,由主持人和嘉宾共同参与讨论,并在节目中设置博友、观众和主持人的即时互动。节目以"人微言不轻,微言不耸听"为口号,突出了网民和电视观众的声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节目在围观热点事件的过程中,通过连线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力求还原事实真相,提炼观点的同时也有利于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

   从收视表现来看,在南京市场的每周六晚间,相较于之前的节目,《夜宴微波炉》的收视率与市场份额均有所提升(图3)。

   图3 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夜宴微波炉》收视率与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 与视频网站的合作

   土豆网于2011年10月份开始启动本地化平台项目,目前已经吸引了数十个地区的地方电视台参与合作,提供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资源,供网友点播,形成土豆网"地方频道"的概念。

   其中,"上海频道"参与合作的新闻栏目包括《上海早晨》、《午间新闻》、《新闻夜线》、《看东方》、《新闻坊》、《媒体大搜索》,基本涵盖了上海主要频道的强档新闻节目。本来只有地方观众能够收看的地面频道新闻节目,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触达庞大的异地受众群体,起到一定的节目宣传作用。

四、 重大事件的报道提升综合影响力

   在大事件的报道中,电视媒体权威发布平台的优势得以最大程度体现,而网络媒体上的讨论又能补充电视媒体话题空间的局限,活跃观众的参与度,两者互补,可以显著提升节目综合影响力。

   2012年9月,中日撞船事件引发了全国人民对钓鱼岛事件的空前关注。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出动,而电视媒体俨然成为了首要信息源和疏理平台。

   深圳卫视凭借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直播港澳台》围绕中国周边敏感区域的最新热点事件,凭借强大的记者阵容,深入港澳台新闻现场,邀请港台名嘴,给予最全面立体、最鞭辟入里评论,最大程度满足受众对大型时事新闻评论节目的关注。在此基础上,节目推行全媒体发展战略,设立官方网站和微博平台,通过不同媒介渠道,以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栏目在钓鱼岛事件的报道中,收视上升尤为显著(图4)。

图4 2012年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收视走势(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五、 问政节目悄然兴起

   近年来,问政节目在电视媒体上悄然兴起。电视问政节目实现市民与政府官员间的对话,让老百姓的知情权、监督权有了实现的平台。与新兴媒体相比,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表现力在问政节目中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与新媒体融合的探索中,问政节目通常设有网络平台,供网民参与讨论,一方面补充了民众的声音,一方面借助网络,吸引更广泛的关注,无形中提升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电视问政节目在武汉、西安、合肥、苏州、温州等地区主要新闻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从目前来看,收视情况参差不齐(表3)。电视问政虽然不是常规栏目,但应公众的需求而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先进思想。目前这类节目只是在少数地区的地方电视台播出,在未来可能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也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表3 2012年部分电视问政节目的播出与收视情况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结语

   电视新闻节目,历经从时政要闻到地方民生新闻、方言新闻的创新热潮,一直是观众青睐的节目类型。然而随着栏目本身生命周期的演进,以及新兴媒体对其年轻受众的分流,电视新闻节目正面临发展瓶颈,亟需找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媒介融合一方面给电视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给电视媒体提供了一个走向更广阔受众群体的契机。事实上,电视新闻内容在网络媒体上的二次传播一直存在,问题是如何令这样的二次传播有益于电视新闻节目本身。这对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资源融合和资源利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课题。

   多媒体新闻平台的建立,使新闻资源既能有随时发布的渠道,又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内容,从特殊事件的网络点击量以及相关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变化上看,新闻联动平台初具成效。不仅如此,台网互动新闻栏目或简单利用网络资讯,或与网络媒体展开深度合作,从收视上来说,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此外,大事件的报道是电视媒体的专长,借力新兴媒体,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电视新闻节目的综合影响力。而电视问政节目的悄然兴起,很可能成为新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一大独特优势。

   电视新闻人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握住新媒体崛起的机遇的同时,也应把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规律上的差异,受众群体的差异,寻找最佳的"融合"方式。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