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代有个称谓叫"微时代"。百度百科称微时代即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还进一步引申为"微民造就微动力的时代"。可见,微虽比小还小,但是蕴含了两层意思,一即我们常说的传播"碎片化"以及媒体之无处不在,二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上的近乎人人平等。结合传媒来看,碎片化是传媒与受众的时空重构;近乎人人平等是因为受众获得了传者的同等地位并能够按照传媒的规律来放大微人微言并形成微动力。一言以蔽之,传媒由大变小,受众由小变大,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吧。
业界常常谈及的电视竞争与发展中的同质化、类型化、专业化、对象化等特征,都是电视由大变小的例证。由大众到分众到小众再到微众,这大概就是电视微化的进程。微民组成微众,所谓的微众该是多大的圈子?互联网领域有个"小世界理论",说的是社会网络限定的人际之间存在着某种六度空间分割的统计规律,也就是六个人的圈子,由此六个微民即可构成微众。
电视与微众相结合,形成社交电视媒体,孕育出更大的新电视空间。在微化的进程中,电视不再称为电视,而是统一冠之视频。微化的电视就是微化视频。微化视频主要指视频进入了微众的圈子,变成一小群人的观赏与分享。微化视频当然极可能是短视频,但也不排除是长视频。碎片化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利用好闲隙的时间,这就催生了短视频的盛行。如果说长视频是指时长超过30分钟的视频,那么短视频一般指时长在10分钟以内的视频。
受众在观看视频时,对其时长有一定的容忍度。收看电视节目(一般是长视频)时,收视率调查显示出观众一次收视的时长容忍度一般不长于15分钟;而收看网络视频时,观众的容忍度降低,一般单次收视时长不大于5分钟。美国视频网站YouTube在2012年曾宣布调整其视频搜索排序算法,将用户观看时间长的视频放在更加显眼的位置。根据调整后的算法,如果一个视频YouTube用户观看时间普遍达3分钟时间,而另一个类似视频YouTube用户打开后普遍观看几秒钟后就关闭,那么前一个视频将在搜索结果中获得更高的排名。
将电视的长节目演变成互联网上的短视频,这种改造同样是一种电视微化的过程。比如,将《新闻联播》节目拆分成一条条的新闻资讯上传互联网,在微博之间链接的《中国好声音》视频也被剪辑成一个一个的歌手作品,电视节目由此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再生。这种再生对于电视而言,一方面延伸了电视节目传播的链条,另一方面也对电视收视形成分流。孰大孰小,涉及利益分划,也成为新旧媒体竞争的一面。
微化的受众以及微化的视频,在传播、使用与分享的过程中,如果形成方向一致的共振,便是不可小觑的力量,虽称微动力其实不微。从国外到国内,微动力产生的动能及其对事物走向和结果的影响之大已不乏案例。传统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具有调动和整合社会力量的某种功能。在电视微化的过程中,伴随受众权力的提升,其对社会施加的整合力量不但没有式微,反而可能增强。所以微时代的电视,不是失去力量的电视,而是电视的力量在技术与受众的崭新结合中又获得迸发。大众是电视力量的源泉,微众也是。小世界碰撞出大世界,这真是奇妙的微时代的电视。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