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收视中国》继续以专业、严谨、中立、创新的态度及时洞察和反馈广电市场的发展动向,月发行量突破2600本,在客户中的影响不断增强,对于一本旨在服务行业客户和促进企业内部交流的刊物来说已属难能可贵。为了解一年来广大读者对《收视中国》的阅读感受,同时为刊物新一年的发展征询意见,我们于2012年12月份在《收视中国》的读者中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杂志的定位及功能、栏目设置、内容选题、版面和发行五个方面,共回收读者反馈问卷51份,包括重庆台、上海台、广东台、湖北台、江苏台、江西台、辽宁台、青海台、四川台、新疆台、浙江台、成都台、济南台、南京台、南宁台、武汉台、宁波台、珠海台、苏州台、南通台、无锡台、徐州台、常州台、惠州台、济宁台、连云港台、泸州台、眉山台、宜昌三峡台、中山台、澳亚卫视、凤凰卫视、重视传媒、广东凤凰传说、上海五岸传播、新丽传媒等电视台及传媒公司的客户及时反馈了意见建议,在此我们对关心《收视中国》发展的广大读者表示真挚的谢意。本文以此次读者调查的结果为基础,对《收视中国》在2012年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及回顾,同时结合广大读者的反馈,对刊物在新一年的发展及规划进行展望。
继2011年以更趋专业的版面全新亮相后,2012年《收视中国》继续保持严谨务实的风格,对传媒行业保持着高度关注。2012年12期《收视中国》延续主题化策划,刊登专著文章114篇。除了第二、三期对2011年收视市场的回顾和第八期对2012年上半年收视市场的常规回顾以外,2012年1月1日两限令正式生效后传媒市场的变化和走向成为广大媒体客户关注的焦点,《收视中国》第五期推出了2012年第一季度收视市场观察专题,及时向客户呈现了广电限令之下的市场格局及节目动向,为客户第一时间洞悉市场脉络提供了便利。在专题回顾之外,《收视中国》2012年共推出了8个主题策划:电视突围的背景与前景、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竞争格局、省级地面频道分析专题、分众类电视节目收视分析、奥运回顾及江浙地面频道经验分享、2012暑期编播专题、网络视频发展对电视媒体的影响、舌尖上的收视。
《收视中国》同一主题贯穿多期编排已连续推出3年,在实际操作和服务媒介客户上均显示出一定的优势,2012年《收视中国》继续推出了六个贯穿多期的主题策划:城市市场竞争格局(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台发展的困境与出路3篇专题文章)、省级地面频道收视专题(包括省级地面频道省网与省会收视以及省级地面体育频道收视分析2篇专题分析)、分众类节目收视分析(包括少儿频道互动娱乐节目、青春题材电视节目、典型安全类电视节目、汽车类电视节目和盲听盲选类音乐选秀节目动向5篇专题分析)、暑期编播专题(包括编排篇、电视剧篇、午间闯关节目篇、后晚间综艺节目篇、青少节目篇、奥运节目篇6篇专题分析)、舌尖上的收视专题(包括厨艺美食类节目收视分析、从兴趣营销看饮食类新节目和美食元素电视剧收视分析三篇专题分析)、其他研究分享(包括纪录的力量、伦敦奥运收视回顾、从钓鱼岛事件看大事件报道、网络视频发展深化对电视的影响、奥运影响下的中国体育受众变化、农业频道收视分析6篇专题分析)。在此,我们对其中三个代表性的主题进行简要回顾。
在我国电视收视市场的"中央、省、市"三级市场竞争格局中,数量众多的城市电视台,既无中央台和省台所享有的资源、政策、覆盖优势,在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也相对滞后,近年来整体竞争略显乏力。而有限的受众注意力资源,分配于城市台中也呈现出老龄化与含金量不高的特征;同时以电视剧和民生新闻支撑市场竞争的城市台,缺乏其他自办栏目作为收视支点,长足发展锐气不足。种种之外,新的传播技术所带给传统电视媒体的各种忧患对于城市台来说亦切实体现于受众、节目、市场诸多方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融合潮流之下,城市台同样可以借助多维度的融合,实现传播范围的扩大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为自己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2012年《收视中国》第4期通过2篇文章,立足于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市场空间,对城市台所面临的特殊的媒介市场环境以及在其中所处的竞争地位进行了分析,对城市台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解读;第7期又通过1篇文章,基于对城市台整体从收视到受众到节目的数据解读,探讨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台重塑竞争力的路径,为城市台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铺路。
在收视市场的各种节气之中,一年中气温最高的7、8月暑期也日渐成为电视市场热度不断升高的时节之一。2012年的暑期,在四年一度的奥运赛季烘托下、在卫视频道灭灯和转椅的频繁对接之中,饱含青春气息的电视剧、综艺、青少、体育等各类节目在各级频道全面绽放,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夏天的精彩。随着各级频道尤其是卫视频道近年来对暑期这一充满希望和惊喜的市场的深耕细耘,频道和受众对暑期这一收视季同样都报以了高度的播收热情,市场的变化更趋丰富,观众的收视也更趋活跃。
2012年《收视中国》在第10期开辟单独选题,打通焦点研究版块,通过6篇文章,从整体编排、电视剧、午间闯关节目、后晚间综艺节目、青少节目和奥运节目的收视,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分析,将一个暑期的青春精彩和编播亮点汇聚一堂。与以往的常规暑期编排相比,2012年的暑期编排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借助自身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做强做大成为卫视频道的共识。但暑期过后,冷静反思,如何将热季的热点融入日常,则是暑期之外的、更需要持久热情和思考的话题。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从电视风靡至网络,又从网络再度在电视上掀起美食的话题和追忆。以美食元素制作的电视节目和影视剧集一时也成为荧屏的应季热菜,在琳琅满目的珍馐佳作之外,为观众和电视媒体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而静下心来细细观察,我们发现,其实美食这一源自生活的元素在电视节目的制播中一直以来都有不温不火的运用,其在2012的火热其实是在美食中增加了更多情感注入,注入了情感的美食节目或故事更加耐人寻味,引人共鸣。
2012年第4期、第12期《收视中国》,通过3篇文章,从厨艺美食类节目的现状概览,到兴趣营销引导下的节目创新剖析,再到融入美食元素的电视剧的收视解析,用独特的"舌尖上的收视"小主题,浓缩了CSM基于2012这股美食风潮的研究反思。从这一梳理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美食元素的纯熟运用,固然离不开对固有理念和模式的摒弃,而无论是以"兴趣"为出发点、尊重观众真实需求的节目制作及创新,还是以美食为载体展开故事情节,都离不开在美食元素中的情感注入和培养,有情方能走得更远。
作为CSM的内部刊物,《收视中国》主要定位为CSM业务发展和最新研究的发布平台,向业界展示自身的业务发展走向和研究结果及动态,超过四分之三的读者认同《收视中国》的这一作用。在此基础上,超过七成读者更倾向于将《收视中国》视为"了解媒介最近动向和业界最新动态的渠道";伴随着2012年广电管理加强、产业规管政策频出,超过六成被访者将《收视中国》作为"洞悉产业政策等对收视市场影响的首要平台",第一时间希望在《收视中国》上看到政策影响对收视市场的直接效果。《收视中国》促进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作用也获得认同,64.7%的读者把《收视中国》当作"是了解同行业其他媒体成功经验的渠道",且这一比重较上年明显增长。另外,《收视中国》继续作为广大媒介从业者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而受到瞩目,2012年《收视中国》刊登了来自业界专家、学者和一线从业者的研究文章15篇,从市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理论的角度阐释他们对收视市场风云变幻的理解和反思,丰富了刊物的内涵(图1)。
图1 读者对《收视中国》作用的认知情况
数据来源:2012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收视中国》不仅是CSM向业界展示自身的业务发展和研究结果的平台,与广大读者日常工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从《收视中国》的研究主题中获得启发,近九成的读者认同这一作用。同时,86.3%的读者更看重或关心《收视中国》中对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尤其是新媒体的相关研究内容。不仅如此,《收视中国》在推动行业经验交流方面的作用较受认可,八成以上读者"很重视与本台相关的研究"以及"关注同行发表的文章"。而对于《收视中国》相关文章中数据和分析内容的参照和引用也渐渐成为杂志与读者日常工作联系紧密的部分,有72.6%的读者曾"参照或引用相关文章中的分析内容",64.7%的读者曾"参照或引用相关文章中的数据",49%的读者"希望能将自己的研究文章发表在杂志上"(表1)。
表1 读者对《收视中国》与日常工作关系的评价
数据来源:2012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2012年,《收视中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栏目设置,品牌栏目《每月视点》、《焦点研究》和《案例分析》仍然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三个栏目。旨在为读者摘要CSM最新业务发展动态和业界最新新闻资讯的《业界事典》也受到超过四成读者的喜爱。随着2012年视听率分析软件的升级工作在广大客户中的全面推进和普及,集中发布InfoSysPlus的使用方法、功能特点等的《软件课堂》栏目,在帮助读者进一步熟悉软件功能及具体操作的同时,也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推出四年有余的《新媒新知》栏目,2012年继续保持12期出版并深入介绍公司在IPTV等新媒体研究领域探索及成果,在读者中也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图2)。
图2 《收视中国》读者对各栏目的喜好
数据来源:2012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收视中国》的主题式策划已延续多年,2012年《收视中国》力求在选题的创新性、广泛性、实用性和深入性上更进一步。从2012读者调查的结果来看,《收视中国》以贴近市场和读者应用、丰富深入且不乏创新的内容受到读者的喜爱,85%左右的读者认为《收视中国》的主题策划清晰并能及时反映市场动态,文章内容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80%的读者认为《收视中国》的研究涵盖领域较广,文章较具实用价值;68%以上的读者认为期主题较有创新性(表2)。
表2 读者对《收视中国》内容选题的评价
数据来源:2012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从读者对《收视中国》全年各期的选题反馈来看,在2012年各期选题中,广大读者最受启发的五个主题依次是"2011年电视市场回顾与盘点"、"电视突围的背景与前景"、"省级地面频道分析专题"、"分众类电视节目收视分析"、"2012年上半年电视市场回顾与盘点",反映出在市场竞争不断升级、政策规管日益严苛、强弱分化不断加深的市场条件下读者对整体收视市场的变化规律以及突围突破的方向及路径的高度关注,同时对处于卫视频道和城市台频道夹层中的省级地面频道的专业化发展也报以很高的瞩目。不仅如此,在忠实观众不断流失、受众分化加剧的不利形势下,电视媒体对于承载观众收视的节目的关注也逐渐升温,特殊市场条件下的节目编排规律也是读者关注的热点,从对节目的创新探索和细致研究到对凝聚受众收视的编排手法的渴求,反映了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业内人士的理性回归以及专业触觉敏感性的升级(图3)。
图3 2012年《收视中国》读者最受启发的主题
数据来源:2012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2012年,《收视中国》将同一选题贯穿多期的编排进一步推广,延续上年并创新策划了城市市场、省级地面频道、分众类节目、暑期编排、舌尖上的收视以及其他创新研究六个贯穿多期的系列编排,在读者中也获得了不错的反馈。城市市场竞争格局分析专题中,读者对城市台发展的困境和出路给予高度的关注;省级地面频道在省网与省会的收视差异性也是读者关注的热点;在分众类节目收视分析专题中,读者对于更明确锁定特征人群的青春题材电视节目、少儿频道互动娱乐节目以及在整个夏天火热荧屏的盲听盲选类音乐选秀节目最为瞩目;暑期编播专题中对整体市场编排规律的解析也较受好评;此外,在2012年其他研究分享中,媒体融合趋势不断加强环境下读者对网络视频发展之于电视媒体的影响空前关注,同时特殊时期大事件报道中各级媒体的表现也引人注目,近年来不断掀起收视话题且对高端群体有较强影响力的纪录类节目的发展也是读者较为关心的分析领域(表3)。
表3 读者对《收视中国》贯穿多期编排不同主题策划的喜好
数据来源:2012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2012年是《收视中国》版面整体风格全新定位以及开本大小调整的第二个年头。从读者的反馈来看,超过九成读者对《收视中国》的新版面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92.2%的读者认为目前的杂志开本大小合适,两项反馈均较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以上;新版的内页设计和内部版块的颜色区分尤其受到广大读者好评,超过八成的读者认为新版内页设计更加便于阅读,超过七成的读者认为新版更显专业,半数以上的读者认为新版设计更趋时尚、颜色深沉大气。
2012年,《收视中国》字体整体增加半号,以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文字大小和图文配比方面,超过八成读者认为字体大小合适、图文比例合适,但仍有14%的读者认为字体偏小,9.8%的读者认为文字太多。针对上述的读者反馈,《收视中国》2013年在保持整体风格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微调,尽量满足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需求。
在杂志的发行方面,超过八成的读者会定期收到杂志,较上年有所提高;而对于全国各地的客户,收到《收视中国》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在2011年底CSM官方网站全新改版升级完成后,随着文章查找和在线阅读功能的完善,四分之三读者会访问CSM的网站查看或下载杂志,成为纸版杂志之外的有效补充。除了订阅和下载电子版,一些读者会采用借阅的方式获取杂志,借阅率已达43%,较上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显示出《收视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2012年是《收视中国》创刊的第13个年头,在广大客户和读者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下,刊物几经改版,风格渐趋稳定,内容日趋丰富,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延续多年的主题研究已涵盖宏观市场、区域市场、分级频道、节目类型、特征人群等诸多领域,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以及国家广电主管部门政策规管的不断收紧,《收视中国》的分析文章在对宏观市场走向洞察以及政策影响解读等方面已经得到了读者和客户的广泛肯定,对创新节目类型和新媒体发展的研究也渐趋深入,受到读者的好评。展望未来的发展,《收视中国》在某些领域仍然大有可为,根据广大客户对本次读者调查的开放性问题的反馈,未来一年《收视中国》期望能通过在多个方面的改进提高更好地服务传媒市场和广大客户。
2013年《收视中国》除了在原有主题策划和版块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文章的分析跨度和分析深度,多市场、多角度地对行业的发展进行追踪外;结合广大读者的意见建议以及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收视中国》还将增强对如下领域的研究探索:首先,2013年《收视中国》将继续增加对国内外创新节目形态及类型的研究,并期望能在新节目研究系统化、产业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CSM对国内电视媒体的新节目研究开展几年来,基本形成了时效性强的月度、季度、年度统计与分析体例,通过在《收视中国》上的季度性发布,对广大电视台客户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013年,《收视中国》期望能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加一些国外电视节目及行业发展前沿的探索研究。其次,在对媒介市场的宏观分析以外,《收视中国》将进一步增强文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2012年InfoSysPlus在客户中的升级完成,针对广大用户利用新软件展开多种分析的需求,2013年软件课堂将强化对新软件使用技巧的介绍和案例,并且应客户的需求,在版面允许的范围内以小贴士的形式对一些特定的分析需求和分析指标进行介绍,在帮助大家提高软件使用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收视中国》期望能进一步拓宽视野,秉承开门办刊的宗旨,尝试增加对业界领军人物的访谈,与广大读者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同时更多地传达来自一线的声音,适当提高外稿比例,就某些特定选题向业界征集有学术思想的研究稿件,通畅与业界沟通的渠道,开辟从业者相互交流和经验分享的空间。2013年,《收视中国》仍将继续恪守专业、严谨、中立、创新的学术风格,与业内人士共同关注中国传媒领域的每一个变化和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