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新环境,新举措
作者:冯莹斐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广东电视市场的竞争和发展相对于我国的其他地区有着更为鲜明的特色。长期以来,境内、境外的一百多个频道参与市场竞争,这一方面丰富了观众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成为各大媒体创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近些年来新技术、新平台的出现,不仅加速了媒介市场变化发展的步伐,更使得本已呈白热化的电视媒体竞争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显得愈加惨烈。在面临这个前所未有的新环境和新挑战之际,广东的电视媒体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探索之路。

   一、 变局:媒介市场的快速转变

   (一) 互联网异军突起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从一个新媒体蜕变为主流媒体。据CNNIC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中国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从2007年的1.6亿发展到2012上半年的3.5亿,短短六年即增长超过了一倍。网络视频的使用率也一直高于六成。

   即便如此,传统的电视媒体仍然有一批忠实的受众,有59.8%的观众每天都会收看电视。然而,除了这些忠实的电视观众以外,一些并非经常收看电视的受众却更多地选择了收看网络视频。在这些受众当中,选择网络视频的数量约为选择电视的一半。在年龄分布上,收看电视和上网看视频的受众呈现出明显的选择差异性。电视观众的年龄分布显得更为平均,除了19-24岁人群收看电视的比例仅为70.7%以外,其他年龄段收看电视的观众比例均高于八成。其中,青少年和中老年人收看电视的比例高于90%。相对来说,上网看视频的观众年龄分化较大,收看网络视频的观众主要以19-39岁的中青年为主,而40岁以上的群体接触网络视频最少,不足20%。

   据央视市场研究(CTR)发布的CNRS36城市网络视频搭车调研显示,电视剧、综艺和电视台直播是视频受众经常收看的节目形式。受此影响,2011年在电视上收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观众比例较2006年有小幅减少。然而,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权威性仍未受影响,2011年通过电视媒体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比例比2006年有所增加。

   (二) 电视市场总体萎缩

   视频网站不仅分流了年轻的受众群体,一些中老年观众的数量也开始减少,这导致了电视的收视总量出现明显的下降。从广东(城域)、珠三角 、粤东 、粤西 和粤北 各地近几年的TTV变化来看,无论全天还是晚间,广东各地近年的总收视量均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晚间时段(18:00-24:00)的下降幅度尤为明显。其中,珠三角2012年 较之2008年的降幅较大,约为13%。粤东在18:00-24:00的总收视量也出现大幅下降,2012年总收视量较2008年下跌了20%以上。其他地区的观众收视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图1)。

   图1 2008-2012年广东各地全天及晚间总收视率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电视观众数量的减少是收视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广东各地的观众数量都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平均降幅约为10%。其中,粤东和珠三角的下降尤其明显,2012年比2008年的降幅分别为18%和12%(图2)。从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数量来看,除了45-64岁观众的数量在近年基本保持平稳外,其他年龄段的观众数量均有所减少。其中,44岁以下观众的数量减少最为明显,2012年比2008年的减少了12%(图3)。

   图2 2008-2012年广东各地全天观众平均到达率变化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3 2008-2012年广东(城域)各年龄段观众全天平均到达率变化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 广东电视市场重新洗牌

   从2008年发展至今的广东电视市场已经历了新一轮的洗牌。省级频道在粤西和粤北始终占据着较大的优势,不仅如此,在广东(城域)、珠三角和粤北,省级频道近年的优势正在持续扩大。其中,在珠三角的表现尤为突出,2008年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1.8%,至2012年前三季度增长超过三成,达29.2%。省外卫视的市场占有率也在近年来迅速扩张,在广东整体的平均增幅超过五成。其中,在粤西、粤东和珠三角的增幅分别高达102%、86%和71%。中央级频道的市场份额则在各地都有轻微下滑。随着各级境内媒体近年在广东的迅速崛起,以往在广东各地颇有优势的境外媒体竞争力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平均跌幅超过一半。在此过程中,市级频道的空间也受到了进一步的挤压。除了粤北和珠三角的市级频道基本保持平稳外,其他市级频道的市场占有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此外,数字电视在近年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诸如点播频道等一系列分众化频道的进入,因此也使得"其他频道"的市场空间有所扩大(图4)。

   图4 广东各地电视媒体竞争格局变化(2008年VS 2012年)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 节目播出呈结构性转变

   不仅媒体的竞争催生了市场格局的转变,广电政策对媒体的节目播出结构以及营收模式也同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011年10月下旬,"限娱令"正式下发,它对省级卫视综艺节目的播出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正因如此,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播出在2012年出现了结构性转变。21:30成为了节目播出的分水岭。原来在19:30-21:30播出量较大的综艺节目骤然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剧播出量的提升。与此相反的是,21:30之后直至凌晨,综艺节目播出大爆发,而原来与综艺节目播出量相当甚至是高于其播出量的电视剧,在后黄金时段明显减少。但两者在全天其他时间段的播出量几乎变化不大(图5)。

   在限娱令下发短短一个月后,广电总局再次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这对电视媒体的广告结构也同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2年的节目内广告为电视媒体硬广播出总量的29%,比2008年的36.1%下降了20%。

   图5 广东(城域)电视剧、综艺节目全天播出比重对比(2008年VS 2012年)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由此可见,2012年可谓是电视的破局与重构之年。媒介触点的增加分流了电视受众,从而使电视收视总量在近年来持续下滑。与此同时,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渗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近年来视频网站的异军突起,更加快了双方竞合的步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中,互联网的媒体特性决定了它对传统电视的分流更多地集中在年轻受众和电视剧、综艺等娱乐性节目。

   融媒浪潮的推动使得媒介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促使电视媒体市场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转变。经过多年的发展,省外卫视打开了似乎牢不可破的广东电视市场,且实力稳步提升;原来颇具优势的境外媒体受到较大的冲击;省级频道在整个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和粤北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而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更多的分众化频道进入市场。在此影响之下,市级频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进一步的挤压。不仅如此,限娱令和限广令对电视市场的影响也相当显著,更推动了电视媒体对节目结构和营收模式做出调整。

   二、 破局:电视媒体的重构与发展

   (一) 从战术到战略,构建全媒体运营平台

   1、 南方传媒集团——开发新媒体产业群

   经过数年的发展,南方传媒集团旗下除了原有的电视和广播媒体以外,还建立起包括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地铁电视、IPTV、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电视等业务在内的新媒体产业群。2010年,南方传媒集团的新媒体发展公司宣告成立,在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有利条件下,开拓广电媒体新业态,增加传统广电媒体新的接收终端,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互动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拓展3G手机、户外媒体、增值业务以及新媒体内容加工制作等业务,形成广电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建成"广州国际媒体港"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环境下,广州市广播电视台除了发展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电视、移动媒体等在内的全媒体业务以外,还于2012年底建成"广州国际媒体港"。这是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从传统广电媒体向跨媒体跨区域的战略转型,并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广电、影视产业生产、交易与服务的综合性支撑平台。

   3、 深圳广电集团——逐步实现全媒体资源整合

   同样拥有众多资源的深圳广电集团,从2010年年初推出中国时刻网、2010年下半年牵头发起城市新媒体联合体,到2011年1月成立深圳广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参与IPTV、4月28日获批移动通信网手机电视服务内容牌照、5月13日其力主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上线,至相继完成了对深圳公交移动电视、深圳地铁罗宝线(1号线)移动电视、深圳地铁龙岗线(3号线)移动电视、中信城市广场/梅林关LED大屏以及《市民周报》等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了对电视、广播、平面、户外、网络等全媒体资源的整合。

   (二) 频道资源整合与创新,应对转变,强化竞争

   1、 频道内的资源整合与创新

   (1) 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全新风格锁定年轻受众,季播综艺节目拓展竞争优势

   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是广东地区一个老牌的电视频道,有着其固定的受众群体和频道定位。2010年,频道以提升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目标,对整体的包装和风格进行了全新的策划和设计,以"水"的概念为主导,创建了一套统一的频道形象识别系统及宣传策略。在经过了重新包装和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后,收看珠江频道的15-34岁的年轻观众的比例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图6)。

   图6 2008年以来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观众构成(广东城域)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除了建立全新的频道风格,锁定年轻观众以外,珠江频道对节目的创新也同样不遗余力。在保证原有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今日关注》等名牌节目优势的同时,频道在近年也相继推出了多个季播综艺节目。如2009年开始举办的《长隆比基尼大赛》(2012年改版为《长隆旅游大使》),通过唯美、活力、趣味、互动的创新形式,选拔健康、时尚、智慧及形象俱佳的旅游大使。2010年4月开播的大型才艺展示秀《叮王争霸》,节目不设门槛,成为季度总冠军"叮王之王"将能获得5万元大奖,并成为珠江频道的合约艺人。2011年开播的《麦王争霸》则是珠江频道与广东电台音乐之声联合打造,以挑选原创粤语金曲、新生代粤语歌曲明星为目的的歌唱类选秀节目,以期再掀粤语流行歌的热潮。这些季播综艺节目自开播以来都有较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广东"草根选秀"的《叮王争霸》,近年的市场占有率保持着稳定上扬的势头(图7)。

   图7 2010年以来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季播综艺节目市场份额对比(广东城域)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 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整合节目资源,强化新闻优势

   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以新闻和专题节目为主打,《新闻在线》曾是频道的收视支点。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在近年也进行了数次的节目资源整合和改版。2010年9月,频道把原来的《新闻在线》和《热点追踪》两档栏目合并,整合成为《新闻最前线》,节目自推出后市场竞争力有了大幅提升,且拉动了频道的整体收视增长。在《新闻最前线》推出后不久,《超级采访车》也随之播出,且市场竞争力稳步上扬。2012年5月,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又把两档重点栏目——《新闻最前线》和《超级采访车》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在《新闻最前线》之后打造了全新栏目《前线调查》作为《新闻最前线》的品牌延伸。经过了一系列的资源整合和调配,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方面优化了频道的节目配置,同时,也因为建立了频道的品牌栏目而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图8)。

   图8 2009年以来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主要栏目市场份额走势(首播,广东城域)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 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调整策略,发展优势栏目

   2011年11月以前,广东公共频道播出的节目以电视剧、生活服务和专题为主。其后,频道在2011年11月以后对节目的播出结构进行了调整:原来播出量最大的电视剧的播出比例大幅缩减,代之以新闻和专题节目播出量的大幅增加,并辅以电视剧和生活服务节目(表1)。此时,原本收视不俗的《DV现场》也进行了改版扩充,不仅延长节目时长至1小时,还加入了"DV兄弟连"的点评和记者的现场报道。这在丰富了节目版面的同时,也打造了广东公共频道的收视品牌。《DV现场》不仅大幅拉升了频道的收视高峰,并且成为了频道全天收视的支点(图9)。

   表1 2011年以来广东公共频道节目播出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9 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改版前后全天收视对比(广东城域)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调整了频道的节目播出结构和编排策略以后,广东公共频道在广东各城市的市场份额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中,在珠三角的影响力明显扩大(图10)。

   图10 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改版前后在广东各地全天市场份额对比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4) 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发差异化时段,拓宽竞争优势

   作为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最初打造的民生新闻品牌,《新闻日日睇》在经过了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收视开始逐渐下滑。因此,广州新闻频道自2010年起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栏目,并配合新栏目的推出和发展进行了新的编排。2010年,频道率先推出娱乐新闻节目《粤夜粤娱乐》,至今,该栏目已发展为广州地区较有特色和成熟的娱乐新闻杂志。经过扩版和调整,安排在后黄金时段播出,由于与其他频道同时段播出的民生新闻形成差异,因而已逐渐发展成除了《新闻日日睇》以外的另一个收视支撑点,并成为了频道全天收视的次高峰。此外,广州新闻频道还推出了全天多时段滚动播出的《直播广州》以及民生新闻《第1现场》等栏目,带动了晚间时段两大高峰中间的收视提升。经过近几年的节目开发和版面调整,频道开拓了晚间时段除了《新闻日日睇》以外的收视高峰,且晚间时段非高峰期的收视也得以明显提升,频道整体竞争力逐年增强(图11)。

   图11 2009年以来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全天收视走势(广州)

   

   (5) 深圳电视台二套(电视剧频道)——区隔观众,突出优势,赢得市场

   深圳电视台二套是专业化的电视剧频道,原来播出的电视剧题材以近代传奇、戏说演绎和言情为主。但随着电视剧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以及省级卫视对地面频道电视剧的冲击,深圳二套的市场竞争力在近年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正因如此,频道从2011年国庆开始把电视剧的播出题材调整为谍战、军事等男性观众较为喜欢的类型,同时把原来3+2或者2+3模式改版为电视剧5集连播。在进行了剧目定位和播出编排的调整以后,频道晚间时段的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回升(图12),且增强了对男性、中老年观众的吸引力(图13)。

   图12 2008年以来深圳电视台二套晚间时段市场份额月走势(深圳)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13 深圳电视台二套改版前后晚间时段电视剧观众集中度对比(深圳)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6) 梅州电视台客家公共频道——凸显地域文化,打造客家频道

   梅州有着独特的客家文化,根据CSM媒介研究《2010年梅州基础研究报告》显示,客家话占当地常用语言比例的97.8%。梅州电视台便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在2012年6月的改版中,梅州客家公共频道突出了"客家文化"这一主旨,大部分节目均采用客家话播出,并推出了客家话自拍剧《围屋人家》、专题《这里是客家》、娱乐节目《客语金曲推介》和《客家娱乐大拼盘》。从《围屋人家》近一年半的走势可见,其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均呈现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且与开播初期相比提升了近一倍(图14)。

   图14 2011年6月以来《围屋人家》收视表现(梅州)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 频道间的配合与优化

   (1) 佛山电视台——延伸栏目优势,开发错峰配合时段

   《小强热线》是佛山新闻综合频道的优势栏目,且是频道的收视高峰。佛山电视台于2012年5月改版,在佛山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小强热线》和其后的短剧之间插入了该频道的自办专题栏目带,形成频道的强势新闻和电视剧拉动中间专题栏目带的吊床式编排,以期进一步实现《小强热线》的优势延伸并拉动其他栏目的收视。另一方面,佛山影视频道则与佛山新闻综合频道实行错峰配合,在两轮电视剧中间重播佛山新闻频道的《六点半新闻》,与其实现错峰配合。在整体改版后,前黄金时段的效果得以初步体现,且佛山影视频道在后黄金时段的收视有明显的提升(图15)。

   图15 佛山新闻频道及佛山影视频道改版前后晚间收视走势对比(佛山)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 珠海电视台——强化差异定位,开拓后黄金时段整体优势

   珠海电视台于2012年4月23日改版,改版后,两频道的定位更为清晰,发挥了新闻与电视剧双驱动的优势。珠海二套取消《新闻搜寻》,主打电视剧,以《家家乐剧场》、《天天追剧场》和《夜剧场》贯穿整个晚间时段并成为频道的收视支撑。珠海一套则加强了对新闻版块的打造,以《新闻121》、《民生大搜寻》、《点评晚十点》和《申思熟虑》强化频道特征。珠海电视台两个频道明显的差异化定位,形成了相互之间错落有致的收视高峰,且两者在改版后的收视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同时对两频道在后黄金时段的优势开发也有所帮助(图16)。

   图16 珠海一套及珠海二套改版前后晚间收视走势对比(珠海)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 汕尾电视台——媒体扩容,提升竞争实力

   汕尾电视台公共频道于2011年9月开播,以本土、健康、娱乐、时尚为主要元素;以综艺、纪实、高端访谈、经济时尚、地方戏曲、乡村风貌和热播电视剧等为主播栏目。汕尾公共频道开播后,汕尾电视台的整体实力得以提高并持续发展。无论全天还是晚间,其市场竞争力均比原来的单一频道提升了近一倍(图17)。

   图17 汕尾电视台近两年整体市场份额走势(汕尾)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 节目创新,媒体成长的原动力

   如果说,对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是媒体在竞争过程中的自我提升,那么,作为内容提供方的电视媒体,节目的创新则是其成长与发展的原动力。

   1、 《最佳拍档》——南方卫视TVS-2

   《最佳拍档》是南方卫视TVS-2周六播出的一档全新的大型情感益智问答真人秀,既是一部引进虚拟视听技术和水上悬浮舞台的视听大戏,更是一场智力比拼、考验默契的考场。其招募对象为情侣、夫妻、母子、父女等形式组成的男女搭档,来共同参与答题挑战5轮关卡。节目推出后,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均呈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如此,该节目对男性、4-14岁的青少年和中老年、小学及个体/私营企业主的吸引力均较播出前同时段有所提升(图18)。

   图18 《最佳拍档》播出前后观众集中度对比(广东城域)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 《快乐大挑战》——惠州一套

   《快乐大挑战》是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与南昆山大观园生态度假区联合打造的娱乐竞技真人秀节目,是惠州荧屏上首个以"百姓和群众"为展示主角的周播制娱乐节目。从3月31日起,每周六播出。节目自开播以来,其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分别较播出前同时段增长了72%和82%。同时,对15-24岁的年轻观众和45-54岁的中年观众,以及初级公务员/雇员、学生等观众的吸引力有所增强(图19)。

   图19 《快乐大挑战》播出前后观众集中度对比(惠州)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 《决胜制高点》——深圳卫视

   《决胜制高点》是全国省级卫视首档国际战略时事节目,是深圳卫视继《直播港澳台》、《军情直播间》之后的"高端资讯"三连发,重在揭示各主要国家全球战略的最新格局,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观众洞悉和把握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国际大势,同时为高端收视群的战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讯和意见。

   节目自开播以来收视相对平稳,但在如9月份钓鱼岛争端等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期间,其市场占有率无论是在深圳还是71城市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开创新高(图20)。而且,节目所吸引的观众群也与其定位比较吻合,主要以男性、中老年、个体/私营企业主等观众为主。

   图20 2012年4月以来《决胜制高点》市场份额走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4、 《民记古仔档》——江门综合频道

   "睇市井百态,讲百姓古仔"的《民记古仔档》,是江门综合频道一档用镜头纪录百姓生活,讲述民生故事,体现社情百态的栏目。开播后收视稳步提升,其收视率和市场份额都明显上扬,比开播前同时段分别有76%和66%的增长(图21)。

   图21 《民记古仔档》播出前后收视对比(江门)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5、 《第1调解》——深圳电视台一套(都市频道)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目前人口构成除了占据主体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还有众多非常住人口,城市文化呈现多样交融态势,文化碰撞必不可免。而由于文化背景、经济纠纷和不稳定性产生的矛盾纷繁复杂,犹如一个个有待搬上荧屏的都市悲喜剧般时刻在上演着。

   深圳一套逢周末播出的《第1调解》正是一档公益性的帮忙调解栏目,依托《法观天下》的人才和新闻两大资源脱胎而来,两大幕后资源使得该节目在节目底色上拥有浓重的法律和公益色彩,能够更加公正、更加有效地对当事人进行帮忙。节目既有法律层面的解读,也有道德层面的剖析。因此,作为"第1"品牌的再发力,开播后收视稳中有升(图22)。

   图22 2012年《第1调解》节目收视走势(深圳)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6、 《小心00后》——深圳卫视

   深圳卫视自8月起逢周末播出的《小心00后》,由原深圳卫视"饭没了秀"团队全新打造,是一档以00年代后儿童为主体的才艺真人秀节目,以青少年观众为主打,并邀请了几位成长观察员作为节目的嘉宾和主持人配合演出。该节目与开播前同时段相比,在深圳地区的观众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在所有上星频道的青少栏目排名中也有较好的表现(表2)。

   表2 71城市收视较高的青少栏目(17:00-21:00,动画除外)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 从单一走向多元,开发媒体营收的新增长点

   如前所述,随着近年来媒体商业广告相关政策的逐步收紧,以及限广令在2012年的颁布,电视媒体的硬广空间正在逐渐萎缩。因此,更多电视媒体开始主动从最初简单的硬广销售向更为多元的营收结构转变。

   据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显示,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在近两年里明显减少。其中,电视的广告资源已连续两年下降。2012年上半年传统媒体广告刊例价整体增幅仅为3.9%,比2011年同期的14.2%大幅下滑逾10个百分点。在1月份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其他各月的同比增幅也持续放缓,且低于10%,远低于2011年的同期水平。

   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大幅下滑,而电视媒体所面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与2008年相比,除珠三角有较为明显的增长以外,广东各地市级媒体的硬广收入仅保持基本平稳(图23)。但自2008年至今,广东各地的地区经济和市民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珠三角以外的各地电视媒体的硬广收入实际上已呈现了负增长的趋势。

   再从各级频道的广告投放效益来看(图24),省级频道在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均有小幅的提升,粤西的市级频道也有所增长。除此以外,包括参考频道和多数市级频道在内的广告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正因如此,不少电视媒体尝试开源,以期开发更加多元的营收途径。

   图23 2008及2012年广东各地市级媒体整体广告资源收入(刊例价)

    注:广告投放成本=各有线参考频道广告投放成本+各地市级频道广告投放成本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24 广东各地各级频道广告效益变化(刊例价)

   注:广告效益指数差值=2012年广告投放效益-2008年广告投放效益

   广告投放效益=媒体占有比重(SOV)/投资占有比重(SOS)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1、 发行自办栏目/剧集,强化区域影响力

   《七十二家房客》是南方电视台根据同名电影改编拍摄的反映旧广州小市民生活的粤语短剧,目前已播出到第八季。广州电视台的《真情追踪》则是一档取材于现实,展现一个个真实故事的自拍栏目剧。

   两剧近年在广州的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不仅如此,在广东其他城市的市级频道播出的这两个节目都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成绩,且在播出的多数城市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图25、图26)。这两个节目,一方面成为了媒体的自主品牌并成为其创收的又一支点;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节目输出媒体在广东的区域影响力。

   图25 《七十二家房客》各地收视表现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26 《真情追踪》各地收视表现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 全媒体资源整合营销

   拥有全媒体资源的深圳广电集团则充分发挥了旗下各类媒体的资源优势,进行全媒体资源整合营销。如深圳卫视针对的是产品覆盖全国的客户,公交、地铁等户外移动媒体则针对移动人群,楼宇、户外LED更多地面向上班族,网络电视吸引的是年轻的受众等。这些各具优势、特点各异的媒体,都成为了深圳广电集团"一站式全媒体广告运营模式"的利润增长点。

   3、 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应对限广令

   前文曾多番提及限广令,该政策确实在2012年对电视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面对限令,电视媒体也有不同的应对之法。第一,把原先插播在剧中的广告挪至剧前、剧后、剧间播出;第二,在剧前播出电视剧的预告片,在预告片前后插入广告;或是于片尾曲压字幕播出广告及裁剪片尾曲播出广告;第三,剧间播出与剧目有关的小栏目,缓冲剧间长广告的影响;第四,在剧中增加角标广告或滚动条广告;第五,剧场赞助商、剧目赞助商、收视提醒;第六,剧后播出抽奖送礼小栏目,指定赞助商,以减少剧后长广告的影响;第七,自制剧植入式广告……

结语

   媒介产业发展至今,全媒体竞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电视媒体也在此发展浪潮中裹胁前行。互联网的冲击、媒介触点的增加、受众的分流以及政策的影响……这一切都迫使电视媒体在运营模式、节目结构以及营收方式等方面开拓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内容生产是电视媒体发展的生命线,因此,节目的创新和优势栏目的培育成为媒体成长的原动力。广东媒体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时至今日,"内容"已不再是绝对的"王者",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创新,以及营销策略的转变都决定了媒体前进的步伐与速度。因此,各媒体从自身实际出发,从不同的切入点强化媒体优势,也同样赢得了观众的支持。

   随着广电主管部门限令的进一步收紧以及广告主投放策略的转变,简单的硬广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正因如此,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使媒体的广告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

   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广东电视媒体正迈向全新的探索历程……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