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灭灯”还是“转椅”?
作者:郑维东

  国外模式节目大行其道,流行于欧美的“灭灯”或者“转椅”类真人秀节目也透过中国电视荧屏点燃观众热情。《非诚勿扰》婚恋类真人秀节目以“灭灯”为标志性元素,“灭灯”表示选手被放弃;《中国好声音》歌唱类真人秀节目以“转椅”为标志性元素,“转椅”表示选手获认可。无论“灭灯”还是“转椅”,都是重要的节目模式元素,这两种环节设计构成参与节目的对立双方完成进程互动的仪式性符号。

  仪式具有突出、强调和赋予的功能。无论“灭灯”还是“转椅”,均突出了参与节目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意见表达,强调了表达的直观和庄重,赋予了握有选择权的一方表达权利以及预示结果的功能。人类社会视生与死为神圣的事件和过程,有很强的仪式性特征,并与不同的群落和文化相整合。“转椅”意味着转机,意味着成功,是对“生”的意义的表达;“灭灯”意味着灭失,意味着失败,是对“死”的意义的表达。对于参加节目的选手而言,出局还是入局,淘汰还是晋级,皆关节目进程中的生与死,这恰是“灭灯”与“转椅”赋予的仪式性含义。

  从一档节目说到整个电视,按照对电视镜头画面的解读,也无非传递了“加冕”、“贬斥”或者“无关”三种姿态。“加冕”多用仰角镜头,显示高大威严,超然出众;“贬斥”多用俯角镜头,显示卑微渺小,不屑一顾;“无关”多用平角镜头,显示平等随和,无关紧要。虽然是用画面表达,但“加冕”、“贬斥”或者“无关”都代表一种强烈的语义和态度,画面仪式感越强,语义即越清晰,态度即越明确。“转椅”看上去是一种对选手的“加冕”过程,而“灭灯”正相反,是在表达“贬斥”或者“无关”。由此可见,电视是有态度的。

  做有态度的电视,是很多电视人的追求。收视率也关乎态度。在收视率呈现的观众群中,观众同样有三种态度:赞成、反对或者无关。对一档节目,赞成者越多,收视率理应越高;无关者越多,收视率理应越低;反对者越多,收视率可能高也可能低,取决于反对招致的是参与式批判还是不屑一顾的远离。因此电视人对于收视率也应该有态度:首先不能持“无关”的态度,不关注收视率,就关闭了了解观众收视规律的一扇窗口;其次不可持“反对”态度,反对收视率就等于站在了观众本位的对立面,做节目就容易失去为观众服务的思想;剩下的就只有“赞成”,包括赞成收视率是对节目传播效果的一种表达,赞成通过分析收视率可以找到进一步做好节目的正确路径,赞成通过善用收视率可以使节目变得更加有态度,更加有影响,等等。当然这里所指收视率并非具体数字,而是以数字为表达的收视率工具。

  立足于社会人生乃至电视视阈的种种态度,从“赞成”或者“加冕”的需要出发,“转椅”式的节目模式应该更值得肯定和追随。“灭灯”多少让人有些失望甚或悲情,尽管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人生体验和电视味道,但究竟还是少一些好。据说“转椅”最近激活了中国电视广告市场,在低迷和忐忑的经济景气中,反而增添一抹亮色。这或许也是一种举证。

  回来说说模式节目的发展。“灭灯”以及“转椅”之后,模式节目的仪式性特征还有什么?二者的结合被称之为“复活”环节,已在这些节目中使用过了。这也让我想起“智取威虎山”里面杨志荣“举枪灭灯”的桥段,而当时座山雕就坐在椅子上,但是因为已经预见了座山雕们没有生机的未来,所以椅子也就转无可转。可见,既然“灭灯”和“转椅”已经上升到了仪式性的生与死的高度,除此之外的仪式,还有哪些可以高过生或者死呢?这样看下来,模式节目也只有在“灭灯”或者“转椅”上再多用些花样了,比如不是“灭灯”而是灭其他的什么东西,不是“转椅”而是转其他的什么东西,如此等等吧。 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