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题材类型中,反特/谍战剧颇具传奇色彩,甚至可以作为一个热门题材的成长教材:兴起、爆红、井喷、跟风、被禁、调整、提升……什么是反特/谍战呢?根据CSM媒介研究的划分标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谍战,讲述解放前共产党谍报人员打入敌人内部与日伪、军统、中统等展开殊死斗争的故事;二是反特,指解放后破获国民党潜伏特务、当代国安人员与窃取国家机密的间谍组织斗争的故事。2012年,反特/谍战剧又掀起了新一轮浪潮,《悬崖》、《青盲》、《飞虎神鹰》、《密使》等剧在荧屏风起云涌。就播出与收视来看,反特/谍战剧具有哪些特点呢?
现在的反特/谍战剧无疑是制作和播出势头很旺。纵观其发展历程,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一是酝酿时间长,萌芽期的成长断断续续。反特/谍战剧滥觞于1981年的一部电视剧《敌营十八年》,中央电视台制作并播出,随后沉寂,一直等到《76号魔窟》推出,时间已经过了近十年。1996年,郑晓龙导演《无悔追踪》,1998年李幼斌出演《血色黎明》。此时该类型依旧是一支刚刚露出潜力的小幼苗,2000 -2004年每年的制作数量不超过4部,整体风格中规中矩,还存在脸谱化、程式化的痕迹(图1)。
图1 反特/谍战剧播出部数一览(同一版本不同名称的合并为一部)
数据来源: CSM媒介研究
二是明星剧目在反特/谍战剧的兴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2005年,以《暗算》为代表的12部反特/谍战剧爆发第一个制作的小高峰,《密电风云》、《古城谍影》等剧纷纷露面,《国家机密》还在央视播出。《暗算》犹如一匹黑马,凭借精妙的剧情设置、新颖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制作风格一鸣惊人,2006年先后在18个省卫视频道大面积热播,自此,无论是制作市场还是播出市场、收视市场,都发现了反特/谍战剧的独特魅力,这一题材犹如步入快车道,飞速发展,制作量逐年攀升,并涌现出一批堪称标杆的明星剧目。2006年为13部,2007年为15部,2008年《潜伏》横空出世时,数量已突破20部,而《潜伏》为谍战剧打开了另一扇门,极大刺激了该题材的大繁荣,2009年整体制作量已高达34部,2011年突破40部。其中还出现了《借枪》、《悬崖》、《黎明之前》等颇具文艺范儿的高品质剧目(表1)。
三是该类型自产生时起就大腕云集,星光熠熠,吸纳了当今影视圈不少实力派演员来参演。王志文、刘佩琦、李丁、柳云龙、黄海波、唐国强、邓超、张涵予、段奕宏、王学兵、张嘉译等均曾出任主演。
表1 反特/谍战剧每年代表剧目
数据来源: CSM媒介研究
四是播出量一路上升,其收视价值被嗅觉灵敏的频道迅速发掘,在电视剧中所占的播出比重也逐年激增。CSM媒介研究收视调查数据显示,18:00-24:00时段,全国80城市,反特/谍战剧的播出量在2007年不足4%,2008年增长突破5%,2009年既已近10%,2011年接近13%,2012年前4个月也达到11.3%。从不同播出平台看,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反特/谍战剧的播出比重高出平均水平,2011年播出比重均超过14%;在中央台2009年的播出比重较高,随后两年下降明显,2012年因连播三部反特/谍战剧而比重激增(图2)。
图2 2007年以来各级频道反特/谍战剧的播出比重(18:00-24:00,80城市)
数据来源: CSM媒介研究
通过对已播反特/谍战剧剧本来源的统计,发现主要有三类构成:
一是原创剧本为主,编剧们创作出剧本后拍摄电视剧,如《独刺》、《马迭尔旅馆的枪声》等。有的剧本在电视剧制作时或播出后发展成小说出版,例如《冷箭》,号称是"与央视首播同期推出的长篇巨作"。原创剧本2007年占所有反特/谍战剧的近六成,且逐年递增,2008-2010年每年的播出比重维持在65%以上,2011年突破70%,2012年继续保持增加态势(表2)。
表2 2007年以来不同剧本来源反特/谍战剧播出比重(%,19:00-21:30,80城市)
数据来源: CSM媒介研究
二是根据流行小说改编的剧目,约占反特/谍战剧的20%。这类电视剧虽然数量不多,但许多剧凭借原著小说的影响力而先声夺人,更惹人关注。2007年播出的反特/谍战剧中有28.6%根据小说改编,2008年占到22.3%,2009-2010年略有下降,维持在19%左右,2011年之后这一比例回升到约24%左右。
优秀的文学作品给电视剧提供丰厚给养,作品被改编成反特/谍战剧的作家中比较高产的有:麦家、张宝瑞等。麦家可谓当代谍战小说的领军人物,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有4部:《暗算》、《风声传奇》、《风语》、《刀尖上行走》,几乎每部电视剧都引发热播,《暗算》尤为被业内人士赞誉有加。张宝瑞被称作是我国悬疑小说开山鼻祖,作品有《梅花档案》、《秘密列车》、《敌特在行动》和《告密者》等。另一个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后屡次引发轰动的作家是龙一,红得发紫的《潜伏》就是脱胎于其同名小说,而《借枪》也凭借扎实细腻剧情和人物设置而别开生面。还有的作家不仅写作品还兼顾编剧、导演,例如创作《冰是睡着的水》的刘猛就是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网络小说的兴起,一批网络作家应运而生,作品被制片公司青睐而改编成反特/谍战剧,张海帆即为其中翘楚,他的《青盲之越狱》获得新浪原创作品奖,被慈文影视公司投拍成《青盲》,在荧屏上也掀起了一阵热潮。
三是根据经典电视剧和电影改编或重新演绎的电视剧,绝大部分是根据同名老电影改编,例如,《保密局的枪声》、《永不消逝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羊城暗哨》和《英雄虎胆》等。根据电视剧改编剧极少,典型代表是《敌营十八年》,1981年制作出时仅为9集,而20多年后全新的《敌营十八年》系列剧集翻了约10倍。这类改编的电视剧播出数量较少,2007年占12.2%,2009年占15.1%,2010年占13.5%,随着能被改编的原本容量有限的老电影资源逐渐被挖掘殆尽,2011年此类电视剧的播出比重猛缩至5.8%,2012年以来更是不足4%。
反特/谍战剧由于内容所限,镜头需要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按目前我国荧屏上所播出的谍战剧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一: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至中国解放前,这段时期涵盖了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国共战争等波澜壮阔的诸多历史阶段,期间共产党、国民党、日伪政府、苏联国际等各条情报势力错综交织,反映这方面的反特/谍战剧占主流,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的播出比重为53.1%,此后以每年约4个百分点的幅度递增,2010年达到64.5%,2011年有个飞跃,激增约10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增加到约78%。剧目内容一是侧重于展现我国情报战线上的战士进行反日伪政府的系列谍战斗争,例如《永不消失的电波》、《悬崖》、《旗袍》。二是侧重于描写我党情报人员如何潜伏、打击、粉碎国民党,像《敌营十八年》、《密使》、《军统围猎下的女人》和《51号兵站》等。
历史阶段二:中国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此时,国民党虽然缩居台湾,但在大陆上遗留了大量特务从事破坏活动,我党进行复杂尖锐的肃反特工工作。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反特/谍战剧2007年占36.7%,随后逐年以约5个百分点的幅度减少,2008年约30%,2011年是15%,2012年进一步萎缩至12%。《梅花档案》、《羊城暗哨》、《冰山上来客》、《一双绣花鞋》、《冷箭》、《飞虎神鹰》和《告密者》等为其中代表作品。
历史阶段三:改革开放至今,国际上敌对势力派遣间谍潜入我国,窃取军工、航空航天、核武器等各类国家机密,进行破坏活动,威胁我国国家安全。此类电视剧包括《谍战深海》、《密战》、《落地请开手机》、《苏菲的供词》、《天敌》等,播出比重在5%-8%之间,2008年有一个播出高潮,播出比重最高达到8.5%,随后有所减少,2012年略有升温(图3)。
图3 2007年以来各时代反特/谍战剧的播出比重%(19:00-21:30,80城市)
数据来源: CSM媒介研究
还有约4%-8%的反特/谍战剧的展现的历史跨度很长,从近代到现代。例如《江城令》就讲述了抗日战争末至解放战争初,敌我双方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间谍攻坚战。此外还有《误入军统的女人》、《暗算》、《黑三角》、《夜来香》、《地下地上》、《誓言今生》等剧。
反特/谍战剧收视效果如何?笔者统计了80个城市近几年每个城市晚间18:00-24:00时段收视率前二十位的电视剧,不重复的剧约380部左右,这些剧构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电视剧圈子。其中,都市生活、社会伦理、近代传奇和反特/谍战剧所占比重较大,总数量占到半壁江山,且每年所占总的分量越来越大,是拉动电视剧收视的四架马车。反特/谍战剧属于后起之秀,2009-2010年每年占优势电视剧的比重不足10%,2011年达到11.4%,2012年以来依旧保持较高水准。但就整体竞争力而言,反特/谍战剧和都市生活剧、社会伦理、近代传奇还是略有差距,在这个圈子所占的比重低于前三个类型,尤其是都市生活剧整体收视表现越来越好,进入收视率前二十名的电视剧所占比重逐年攀升,2012年达到14.1%,高出反特/谍战剧近两个百分点(图4)。
图4 进入当地收视率前二十名的电视剧部数所占百分比 (%,18:00-24:00,80城市)
数据来源: CSM媒介研究
每年都有哪些反特/谍战剧表现较好?把优秀电视剧的圈子进一步缩小,看80个城市每个城市在19:00-21:30时段收视率前五名的电视剧,能够跻身其中的电视剧可以称之为收视优秀的电视剧。每年都有不同的反特/谍战剧入选,有的谍战剧连续两年及以上入选。2009年进入前五名城市数较多的包括《战后之战》、《密战》、《黑玫瑰》、《潜伏》、《勇者无敌》等剧;2010年则是《内线》、《猎鹰1949》、《旗袍》、《X特工》等剧,其中,《内线》不仅收视效果好,还在51个频道播出,可谓播出收视双丰收;2011年表现最惹眼的是《旗袍》,总共在81个频道大面积热播,在12个城市进入当地前五名,《飞虎神鹰》则在10个城市进入前五名,《女子炸弹部队》、《黑狐》、《黎明前的暗战》和《毒刺》均在5个及以上的城市入选前五名,而《借枪》、《螳螂》、《青盲》也都有入选记录;2012年1月至4月21日,表现突出的电视剧有《誓言今生》、《密使》,在10个及以上的地区入选前五名,而《青盲》、《飞虎神鹰》、《黑狐》则持续入选,《铁血使命》、《绝杀》、《悬崖》和《蝴蝶行动》等剧也表现尚可。
中央台是反特/谍战剧一个重量级的播出平台,2007年至今共播出了21部反特/谍战剧,其中中央台一套播出了7部:《51号兵站》、《密战》、《数风流人物》、《黎明前的暗战》、《永不消逝的电波》、《誓言永恒》和《誓言今生》;中央台八套播出14部。在全国80城市组,收视率最突出的是《51号兵站》、《密战》和《特殊使命》,平均收视率都超过3%,《51号兵站》更是达到4.69%。《数风流人物》、《敌营十八年第一部》、《利剑》、《黎明前的暗战》、《英雄虎胆》和《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均收视率均超过2%。然而也要看到,中央台八套近两年所播的反特/谍战剧收视效果不够理想,《风语》、《马迭尔旅馆的枪声》、《大营救》和《香草美人》平均收视率都不足1%,而《潜伏》虽然凭借过人的品质被二轮播出,但和首轮相比效果大打折扣。
反特/谍战剧是省卫视不可或缺的热门,从播出剧目看也获得了一定的收视效果,但每年有影响力的收视好的反特/谍战剧寥寥无几,2011年和2012年平均收视率在1%的剧目均不超过3部。2011年江苏卫视的两部首家独播剧《断刺》、《螳螂》名列前茅,《断刺》在80城市省卫视所播的812部电视剧中平均收视率排名第七,浙江卫视所播的《借枪》收视率也超过1%,但总排名却刚刚进入前二十名;2012年以来,山东卫视播出的《飞虎神鹰》凭借1.35%的收视率在反特/谍战剧中拔得头筹。榜眼和探花是《密使》和《青盲》,同属浙江卫视。其余谍战剧则表现一般(表3)。其中原因是复杂的,笔者认为可能有几点值得思考:一是省卫视选剧有一定的控制,反特/谍战剧固然是市场亮点,但具有一定的政策风险;二是该类型本身就竞争力而言,和都市生活、社会伦理剧还有一些差距,创新越来越难,原有的收视高点不好突破;三是大批同质剧跟风播出损害了观众的收视热情,市场饱和,收视出现平庸;四是一些品质较高的谍战剧目选择了不够强势的平台,导致收视受亏。
表3 省卫视平均收视率较高的反特/谍战剧(19:30-21:30,80城市)
数据来源: CSM媒介研究
对许多制片机构而言,反特/谍战剧是市场的热门,但并没有哪家公司将其作为唯一的选择,而是众多题材类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制作此类型的制作公司也控制在一定的数量。2007年以来,制作反特/谍战剧的机构数量最多的是八一电视制片厂,其制作的7部剧均获得播出;其次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6部剧;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国安影视中心、中央台文艺中心影视部均各有5部剧播出;河南南洋影业、浙江绿城、杭州嘉艺、华谊兄弟、海润影视、北京金天地、广东强视、北京慈文影视等公司也均制作反特/谍战剧。
每个公司所制作的反特/谍战在频道的播出量呈现出力量零散之特点,目前尚未出现在播出市场居于垄断地位的"巨无霸"。2012年以来,在晚间18:00-24:00时段,制作出《潜伏》等剧的广东南方电视台所制作的反特/谍战剧播出比重最大,比重占据该题材播出时长的6.3%;其次是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作《黑狐》)和贵州电视台(代表作《女子炸弹部队》),制作的反特/谍战剧的播出比重分别占5.6%和5.3%;北京大唐辉煌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代表作《密使》)则占到4.6%。电广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武汉青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金天地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成都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公司制作的反特/谍战剧比重均在3%以上,浙江长城、重庆润视、西安天河、北京橙天嘉禾、东阳诸侯、北京慈文、河南南洋、中国国安文化、浙江绿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反特谍战剧比重也超过2%。
从各制作公司反特/谍战剧的收视看,竞争相当激烈,单一制作公司制作的反特/谍战剧能够跻身优秀电视剧圈子的数量不多。2009年以来在晚间19:00-21:30时段入选到80城市收视率前五名的反特/谍战剧同属一个公司的部数极少。表现比较好的有:武汉青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其制作的《飞虎神鹰》和《借枪》,广东南方电视台的《潜伏》和《绝杀》,北京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战后之战》和《青盲》,华谊兄弟的《黑玫瑰》和《最后一枪》,都曾进入前五名行列(表4)。由此可见,反特/谍战剧这个题材本身竞争异常激烈,能够创新出彩的电视剧凤毛麟角,制作公司相对杂、乱、小,能够出现一两部优秀的电视剧已属难得,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航母或"大佬"级别的公司。
表4 2009年至2012年4月21日进入80城市前五名的部分反特/谍战剧及其制作公司(19:00-21:30)
数据来源: CSM媒介研究
三十年过去了,根据不同时段观众收视口味的变换,反特/谍战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原来单一的形式、内容逐步发展为目前多元化元素交织、嫁接、融合,使得该题材内涵大大拓展。按其所展现的最为突出的内容元素,反特/谍战剧可分为如下几类:
历史故事类:依托某段历史背景,进行艺术性加工,侧重于展现我党谍战人员打入军统、中统、日伪内部与之展开的对垒,情节性极强。例如《密使》、《内线》、《黎明之前》,我党特工潜入敌军阵营,对兵相接,斗智斗谋。
日常生活类:在紧张的谍战情节中加入柴米油盐的生活元素,有张有弛,观众看起来更加亲切。《借枪》可谓开创先河,主人公不再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只会舞枪弄棒,而是描写了一个"史上最穷特工"的窘迫生活。《誓言无声》也号称不仅仅是谍战剧而是具有生活情怀。
爱情情感类:在普通的谍战剧中融入大量的感情戏,甚至将之和情节性作为平衡发展的两条线,侧重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刻画。《潜伏》中的"假夫妻"假戏真做,是该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看点。而《悬崖》则是"假夫妻"假戏假作,男女主角的第三类情感同样虐心。
悬疑推理类:此类反特/谍战剧悬疑氛围浓厚,更注重一层层展开推理,例如《一双绣花鞋》。
此外,还具有当代国安类(例如《国家机密》)和武打动作类(例如《五号特工组》和《飞虎神鹰》)等各类反特/谍战剧。
图5 2012年几部反特/谍战剧首播的观众构成%(71城市)
数据来源: CSM媒介研究
不断细分化的反特/谍战剧从不同角度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口味。例如,加入大量感情戏和生活戏的谍战剧吸引了更多的女性观众。《借枪》、《青盲》首播时在全国71城市的女性观众比重就略高于男性观众;《密使》、《飞虎神鹰》充满阳刚之感的电视剧则是男性观众居多(图5)。
反特/谍战剧作为我国近年来风头正劲的一个热门题材,无论是播出量还是收视表现目前都处于相对巅峰的状态,成为拉动电视剧收视的发动机,出现了几部堪称经典的精品剧目,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收看体验。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反特/谍战剧依旧存在不少问题,潜在的政策风险和偏窄的内容限制,使之并没有成为大型制作公司的主创类型,而是各制作公司都能拿来救急、淘金的万金油。当市场上出现某个明星剧目,同质化跟风创作在反特/谍战题材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可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反特/谍战剧也力求创新,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借鉴其他题材的成功元素,把某一元素做到极致独特并融合混搭多类元素,以此扩展原本狭小的领域。从这个角度讲,"特立独行,百搭谍变"目前正成为一个趋势,也许将成为反特/谍战后续发展突破之后的另一个含义。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