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荡气回肠的5小时53分钟的男单决赛结束,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也落下了帷幕。本届澳网颇多看点:在女单赛场上,上演了老将落寞新人掌权的一幕,克里斯特尔斯、小威廉姆斯等人虽然实力犹在,但受到伤病和年龄的困扰,显然已经无法实现统治了,在老一代球后表现暗淡的同时,新生代选手成为了本届澳网的亮点,以阿扎伦卡、科维托娃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真正崛起,首次闯入大满贯女单决赛的白俄罗斯姑娘阿扎伦卡获得冠军,并且登上最新一期世界排名的榜首;而在男单决赛赛场上,史诗般的巅峰对决长达353分钟,成为网球史上耗时最长的大满贯男单决赛,其中的精彩不言而喻,让全世界的网球迷真正享受了一把饕餮盛宴。
当然,本届澳网上也并不都是得意,中国金花们成为了墨尔本公园里的失意人。张帅持外卡却把握不住机会,彭帅早早掉队,郑洁火力全开却遭黑马埃拉尼淘汰,最让中国观众惋惜的莫过于网坛一姐李娜也未能闯入八强,相比于2010赛季李娜、郑洁双双闯入半决赛、2011赛季李娜摘得亚军,这一次金花们的成绩实在黯淡,福地墨尔本也变得不再幸运。随之而来失意的还有本届澳网的收视,根据CSM媒介研究在我国网球发展最好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图1): CCTV5播出的2012赛季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前半程的收视表现十分强劲,上升的势头也十分明显,有李娜出战的女单第三轮和女单1/8决赛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获得了1.11%和1.05%的较高收视率;而在2011赛季,李娜出战女单第三轮及1/8决赛仅获得了0.24%和0.48%的收视率,可见2012赛季澳网较之2011赛季,在开赛之初更受到中国观众的期待。但随着李娜止步16强,2012澳网在CCTV5的收视表现也遭遇了滑铁卢,从各日平均收视情况可以看出,自1月22日李娜遭遇淘汰后,2012澳网每天的平均收视率连续三天明显下降,若不是最后一天的男单决赛拉升了收视,2012赛季澳网后半程的收视表现真可谓有些惨淡了。男单决赛尽管受到世界球迷的关注,0.88%的收视率仍不及李娜出场的女单第三轮及1/8决赛,而在2011赛季,有李娜闯入的女单决赛创下了2.57%的理想收视,李娜对网球赛事在中国的收视表现的影响显而易见。
图1 2012赛季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在CCTV5播出的每日平均收视情况(北京、上海、广州)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回顾2011年,李娜接连闯入澳网、法网的女单决赛并获得了突破性的大满贯赛事冠军,成为首位闯入法网女单决赛的亚洲女选手,网球项目和李娜也在中国观众中得到空前的关注, 根据CSM媒介研究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超过10%的三地观众通过CCTV5及地方体育频道(北京体育频道、上海体育频道、广东体育频道)收看了2011澳网女单决赛的直播,而2011年法网女单的决赛直播在三地的到达率甚至达到了15%,并且这场法网女单决赛7.13%的收视率创造了2011年CCTV5在北京、上海及广州地区的赛事最高收视(表1)。李娜闯入大满贯决赛的消息不但进入了央视《新闻联播》的重点推荐,而且在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点击排行中也始终位于前列。从对一个项目完全陌生到彻底喜欢,李娜让太多中国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样一段心路历程。由此可见明星效应对一个体育项目的推动力有多大!就像是姚明之于篮球,刘翔之于田径,丁俊晖之于斯诺克,林丹之于羽毛球一样,李娜已经成为网球在中国的代言人。
表1 2011年CCTV5收视较高的体育赛事(北京、上海、广州)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尽管李娜对网球运动的推动力巨大,网球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网球基础依然薄弱,网球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根据CSM媒介研究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收视调查数据:通过CCTV5收看2012澳网的观众中,较高受教育水平及高家庭收入的人群更偏爱收看该赛事,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两类人群在中国仍然是小众,要想像乒乓球、足球等项目那样在中国发展稳定成熟,必须要依靠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网球运动的长足发展,也不能仅依靠李娜的力量,我们不禁要担心缺少了“娜辉煌”的网球场,会不会就像缺少了刘翔的田径场、失去了姚明的NBA,不再能揪住中国观众的心了呢?网球场上需要更多优秀的中国选手,“阴盛阳衰”也是目前客观存在的现象。不过我们也无需过于担心,自姚明退役之后,国内的CBA赛事反而依靠自身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春天,中网及上海大师赛等国际顶级网球赛事如今也落户中国并渐渐显现出其作用,在不远的将来这些赛事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并且也迎来网球项目的春天。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