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是一种精神,纪录是一面镜子,纪录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启示。”这是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沁入肺腑,撼人心灵。优秀的纪录片,如一杯清茶,淡雅幽人;如一壶佳瑶,历久弥香;如一位老友,终生铭记。电视纪录片是人类文化在电视屏幕上的展现,是文化价值的影像体现。现在的多元社会,充斥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传承与碰撞,弥漫着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电视纪录片这一文化驿站,承载着传播人类文明的巨大作用。
电视纪录片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对纪录片的定义也种类繁多。其核心定义主要是以真实人物、真实生活为素材,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提炼,并以电视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目前对纪录片的分类主要归为专题片。电视纪录片是伴随我国电视的发展而兴起的。按照有关专家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划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经过了四个时期,一是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以最早的纪录片《收租院》为代表,呈现了那一年代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二是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典型代表作有《话说长江》、《望长城》等。以长江、黄河、长城等山川大河为拍摄主题,寓意深刻,象征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人文历史使命,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成为凝结人心的精神资源。三是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倾注了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代表作品有《远去的村庄》、《回家》、《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四是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年-2004年),将社会现实问题与普通百姓生活紧密联系,代表作品有《三峡移民》、《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八矿》等,内容更关注社会问题。[1]近年来,则出现了一批制作精良,具有大片风范的纪录片,代表作有《大国崛起》、《复兴之路》、《香港十年》、《公司的力量》等,这批纪录片在内容上均表达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电视纪录片每一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特点,深深刻上了那一时代的历史烙印,荧屏上的真实影像如时代的历史之镜,从不同角度真实纪录了社会的全貌,在不断传承中给人智慧与启迪。
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作为中央电视台旗下的以播出各类纪录片为主的免费专业纪录片频道,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纪录片频道,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于2010年12月27日试播;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3月31日在澳门落地播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实行国内版(中文)和国际版(英文)分版播出,国内版对国内覆盖播出,国际版对海外播出。频道以“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为定位,它的成功开播展现了我国电视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起点,它良好的收视开端开启了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又一扇门窗。
一、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的节目特点
1、 全天节目收播比重[2]
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主要播出五种类型的节目,分别是专题、综艺、生活服务、音乐和其他类。专题类中的纪录片播出最多,播出比重为84.91%;生活服务类节目也占据近6%的播出比重。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各类节目收视比重与其播出比重基本相当。
2、晚间时段节目编排
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节目主体内容包括自然探索、历史人文、社会纪录、文献档案等。首播以“30分钟”及“60分钟”分成几大主题时段,按照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每个时段针对不同观众设置节目内容,节目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呈现规模化效应(表1)。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开播伊始收视表现乐观,尽管其收视起点不高,但收视显现了上升趋势。
表1 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节目编排表[3]
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2011年全年共播出专题类纪录片超过400部,其中多部为多集系列片。播出时长最长的纪录片是《地球脉动》和《再说长江》,播出时长均超过了5000分钟(表2)。播出时长超过1000分钟的纪录片有100多部,播出时长在1000分钟以下的纪录片有300多部。
3、节目播出时长
表2 2011年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播出量较大的纪录片举例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4、节目收视效果
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向观众展示了众多国内外优秀纪录片。收视效果比较突出的国产纪录片有《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系列片、《红与黑苏日二战交锋录》、《南海1号》等,国外优秀纪录片《花豹女王》、《鲤鱼争霸战》、《野性的亚马逊》等。
值得称道的是《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系列片,共五部,每部两集,每集时长约30分钟。该系列片详实地记录了发生在60多年前朝鲜战场上中美军队的真实较量。该片收视表现突出,尤其在省网与省会直辖市中,五部系列片均进入了频道纪录片收视排名前十位。国产纪录片《南海1号》也是频道2011年收视表现较好的节目。《南海1号》节目共分三集,记录了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失事沉没于广东南海海域的沉船“南海1号”。该片通过探秘的方式揭开了我国24年的水下考古史及水下考古保护遗产的发展。国外优秀纪录片《花豹女王》和《鲤鱼争霸战》则是动物类纪录片中的翘楚。
二、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在不同区域收视表现
(一)中央台九套在城市地区收视表现
1、全天时段收视走势
中央台九套在省会直辖市及地市级城市全天收视走势趋势一致,都呈现中午和晚间两大收视高峰,其在省会直辖市的收视水平略高。中午的收视高峰落在13:30时段,晚间的收视高峰落在21:30时段。全天收视从早晨06:00开始成阶梯状向上攀升,午间过后收视开始回落但表现非常平稳;从17:00时段开始,收视率又开始呈阶梯状向上攀升,但在20:00-21:00时段形成晚间时段的小低谷,从21:00时段收视水平开始一路上升,在21:30达到全天的顶峰。全天收视走势的特点,符合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节目整点编排的特点,数据表现出整点涨跌的特点(图1)。
图1 2011年中央台九套在城市地区全天收视走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全年时期收视趋势
开播一年来,中央台九套各季度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第四季度达到最高值,且第四季度收视上升的幅度最大。具体到各周晚间时段的收视趋势,中央台九套在省会直辖市和地级市整体走势一致,在省会直辖市收视略高。2011年1-9月份频道收视稳中有升,期间稍有起伏波动,基本呈上升状态。2011年9月中旬之后,中央台九套收视呈急速上升状态。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在9月下旬全天24小时多轮播出的《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系列、10月底全天多轮次播出的《动物之爱》和《野性俄罗斯》等、12月中上旬多轮次播出了《故宫》、《红与黑苏日二战交锋录》以及重播《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系列等优秀纪录片,均获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达到了全年收视的最高峰(图2)。
图2 2011年中央台九套在省会直辖市与地级市各周晚间收视份额走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晚间不同栏目收视情况
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晚间划分8个栏目,从20:30-21:00《寰宇视野》栏目开始,各栏目市场份额不断走高,23:30-24:00《历史传奇》成为晚间市场份额最高的栏目,其次是23:00-23:30《发现之路》栏目(图3)。
图3 2011年中央台九套在省会直辖市与地级市晚间栏目收视份额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中央台九套在省网城乡地区的收视表现
1、城乡全天时段收视走势
中央台九套在城域收视明显高于乡域,城域和乡域全天均呈中午和晚间两个收视高峰。在省网中,无论城域还是乡域,频道晚间21:30时段收视达到全天最高峰,晚间19:30时段达到全天次高峰,午间11:30时段收视达到午间收视最高峰。在城域中,午间收视高峰更为显著,乡域午间收视高峰则较为平坦。(图4)。
图4 2011年中央台九套在省网城域和乡域全天收视走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全年时期收视趋势
中央台九套在省网城域和乡域全年各周收视走势基本一致,2011年1-9月中旬基本呈现稳中有升的状态,9月中旬以后,收视呈明显上涨态势,在9月下旬到10月初、11月初和12月初分别出现了几个较为明显的收视高峰(图5)。
图5 2011年中央台九套在省网城域和乡域各周收视走势(18:00-24:0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中央台九套在省网中的城域和乡域均是第四季度收视表现最好,城域第四季度收视几乎是第一季度的一倍。乡域收视数据虽低于城域,但从各季度增长额来看,乡域第四季度较第一季度增长幅度更大。
三、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观众特征
1、省会直辖市与地级市观众特征
中央台九套男性观众构成与集中度均高于女性观众,与所有频道观众性别构成与集中度相反。从观众受教育程度看,中央台九套高中和大学以上学历观众构成与集中度高于所有频道同等教育程度观众构成与集中度水平。从观众年龄结构看,中央台九套35岁以上年龄段的观众构成高于所有频道;中央台九套25岁以上年龄观众集中度均高于所有频道同等年龄观众集中度水平(图6)。
图6 2011年中央台九套与所有频道观众特征对比(省会直辖市及地级市,18:00-24:0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省网城乡观众特征
无论城域还是乡域,中央台九套男性观众构成与集中度均高于女性。从年龄段来看,省网中的城域和乡域观众构成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态势,35-54岁年龄的观众所占比重最高,其次分别是25-34岁和55-64岁观众。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城域和乡域稍有不同,城域中的高中学历观众比重最高,而乡域中则是初中学历观众比重最高。从观众集中度来看,中央台九套省网中的城域和乡域集中度更趋一致,55-64岁年龄段观众集中度最高,其次是45-54岁年龄段观众;受教育程度观众集中度走势特征更为明显,无论城域还是乡域,观众集中度随观众受教育程度升高而增长(图7)。
图7 2011年中央台九套在省网城域和乡域晚间观众构成与集中度(18:00-24:0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中央电视台各频道观众教育程度比较
从不同区域对比来看,中央台纪录频道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观众构成在省会直辖市是最高的,高于在地级市和省网;集中度则是在省网中最高,高于地级市和省会直辖市。
从中央电视台16个频道中选取高中教育程度和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观众构成和集中度较高的几个频道进行观察。
中央台纪录频道高中学历观众在省会直辖市中的集中度与观众构成都是几个频道中最高的;在地级市中的集中度与观众构成与中央五套持平,两个频道集中度与观众构成均位于中央台16个频道中的首位;在省网中的观众构成与中央台台五套持平,处于首位,在省网中的集中度则稍逊于中央台五套,位于第二,两者数值相差并不大(表3)。
中央台纪录频道大学及以上高学历观众,在省网中高于中央台其他频道同类观众构成与集中度。地级市中,集中度稍逊于中央台五套,位于第二;观众构成则与中央台二套、中央台五套持平,并列第一。在省会直辖市中,中央台纪录频道集中度稍低于中央台英语新闻频道,观众构成则与中央台英语新闻频道持平,均位于第一(表4)。
表3 2011年中央台各频道高中教育程度观众集中度较高的频道(18:00-24:0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表4 2011年中央台各频道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观众集中度较高的频道(18:00-24:0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上海纪实频道与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收视简析
除了中央级纪录频道,地方频道中也不乏频道和栏目播出纪录片,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专业纪实频道是上海纪实频道与湖南金鹰纪实频道。
(一)上海纪实频道
上海纪实频道成立于2002年1月1日,历经十年,主要有《往事》、《档案》、《经典重访》、《纪录片编辑室》等经典栏目,拍摄播出了一系列优秀纪录片,节目进行整点播出。上海纪实频道播出节目类型较多,专题和生活服务及其他类播出比重较大。专题节目播出比重为59.84%,其中的纪录片和纪实片播出比重最大;其次是生活服务类,播出比重为9.39%。同时,这两类节目的收视比重均高于其播出比重(表5)。
表5 2011年上海纪实频道各类节目收播比重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按照节目或栏目名称统计,上海纪实频道2011年全年共播出专题片或专题栏目72部,其中大多为国产纪录片。收视较为突出的几个纪录片分别是《中国珍稀动物》、《申城智囊纪念上海参事工作60年》、《贺子珍》、《老阿和他的骆驼》、《眼界》等,收视较高的也大多是国产纪录片。
收视较为突出的几个栏目是上海纪实频道的自制栏目。《眼界》汇聚了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国产纪录片,以故事的方式展现人物的不同命运。《档案》栏目则坚持记录历史、普及历史、保存历史的真实影像资料的方向,围绕历史题材,重现真实故事,讲究悬念和情节,打造历史剧情类纪录片新天地(表6)。
表62011年上海纪实频道收视较高的节目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按照播出时长计算,全年72档栏目或节目中,播出时间超过1000小时的栏目或节目有30档,播出时间不足1000小时的栏目或节目有42档。其中,播出时长最长的栏目有《探索DISCOVERY》、《传奇SAGA》、《寰宇地理》、《档案》、《纪录片编辑室》等,播出时长最长的前三档栏目均为国外纪录片,其他播出时长较长的栏目多为上海纪实频道自制栏目(表7)。
表72011年上海纪实频道主要节目播出时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上海纪实频道全天收视份额高于晚间收视份额。无论全天还是晚间,2011年收视表现均高于2010年。2011年较2010年晚间收视份额增长稍高于全天收视份额增长(图8)。
图8 2010-2011年上海纪实频道市场份额比较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全天收视走势来看,上海纪实频道全天收视最高峰出现在19:45-20:00时段,次高峰出现在20:15-20:30时段。上海纪实频道白天收视比较平稳,白天的收视高峰值出现在18:00-18:30时段;晚间19:45-20:00时段达到全天收视最高峰。2011年收视明显高于2010年的时段分别出现在11:00-11:30、18:00-21:30、22:00-22:30时段(图9)。
图9 2010-2011年上海纪实频道全天收视走势比较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湖南金鹰纪实频道
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是由湖南经视旗下三大强势媒体之一的生活频道改版而来。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主要设置八个栏目,其中自办栏目目前四个:《故事湖南》、《博物馆翻箱底》、《纪录片工厂》、《时光漫步》、《丁点真相》;引进栏目四个:《奇趣大自然》、《名人堂》、《华人纵横天下》、《风尚》。
湖南金鹰纪实频道节目播出类型有六类,分别是专题、生活服务、法制、体育、综艺等类型。其中,纪录片和纪实片的专题类节目播出比重最大,为73.92%;其次是生活服务类,播出比重为6.3%;两类节目的收视比重与播出比重相当,但收视比重均没有超过其播出比重(表8)。
表8 2011年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各类节目收播比重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按照节目或栏目播出名称统计,湖南金鹰纪实频道2011年播出栏目19个。收视效果比较突出的是《丁点真相》、《动物星球》、《奇趣大自然》、《面孔》等(表9),其中《丁点真相》和《面孔》等是自办栏目。《丁点真相》是一档定位为悬疑探秘、推理侦破的专题栏目,内容涉及社会、人文、心理以及历史谜团,分为三大系列:“异闻录”、“谜案记”和“惊世卷”。《面孔》栏目,是一档大型人物纪实节目。该节目每期时长为半个小时,以“以人为镜,以史为鉴”为核心理念,每天为观众勾勒出一位名人的传世风貌,和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的传奇故事。
表9 2011年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收视较高的节目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按照栏目或节目播出时长计算,19档栏目或节目中,播出时间超过1000小时的栏目或节目有10档,播出时间不足1000小时的栏目或节目有9档。其中,播出时长最长的栏目有《丁点真相》、《奇趣大自然》、《面孔》、《传奇》、《探索》、《纪录片工厂》等,播出时长最长的前三档栏目中两档为自制栏目(表10)。
表10 2011年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主要节目播出时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在长沙地区2010年和2011年两年收视表现看,晚间收视份额高于全天收视份额。无论全天还是晚间,2011年收视表现均高于2010年。2011年较2010年晚间收视增长份额更高于全天收视增长份额(图10)。
图10 2010-2011年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市场份额比较(长沙)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在长沙地区两年全天收视走势一致。全天最高峰出现在20:30-20:45时段,午间最高收视高峰出现在13:00-13:30时段。19:30-21:30时段,2011年比2010年收视率提升幅度最大(图11)。
图11 2010-2011年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全天收视走势比较(长沙)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五、电视纪录片的文化传播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4]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仅是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文化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上善若水,润泽万物。文化的传播,如涓涓流水,润物细无声。当麦克卢汉“地球村”概念成为既成事实,全球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错综交织在一起,文化的相互渗透也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对于政治、军事和经济而言,文化是一个更宽泛的领域,既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又渗透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生活等社会各领域,文化的传播又会从不同角度影响政治、军事和经济生活等社会各方面的内容。
看似平淡的纪录片,蕴含着内在的力量。纪录片的内容包罗万象,人文、地理、天文、历史、社会、现实、文学、艺术等题材,都成为纪录片取之不竭的拍摄内容。纪录片所表达的思想及体现的价值观影响社会各方面的领域,其传播价值更在于文化的影响力。影响力是伴随传播效果的不断深化而体现的。
传播效果可以从量化和质化两种角度考量。根据学者们的观点,传播效果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认知效果-心理与态度效果-行动效果。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时,会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这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在认知的基础上引发人们观念或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这属于第二个层面“心理与态度”的效果;最后表现为言语和行动,属于“行为”层面上的效果。[5]这是一个不断累积、深化的过程。大致归结,“认知效果”的传播可以看做是量化传播,而“心理与态度效果”和“行动效果”可以归结为质的传播效果。当我们把这种考量放在媒介传播上时,收视率是量化的指标,是具体数量的体现,而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是传播的质化效应。传播内容伴随受众的认知效果,影响到心理与态度层面,最终导致受众行为的改变。纪录片的价值是无形的精神文化价值,直接反映并影响受众心理层面的态度,进而引导人们社会行为的改变,这恰是传播效果质化作用的反映。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最早以“5W”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即“传播者、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从社会的角度看,“传播者”就是媒介,对传播内容起“把关人”的作用,媒介是传播内容所承载意义的重要载体,从这一点看,纪录片及其传播载体被赋予了更多更重的社会使命。
六、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演变
1.电视纪录片媒介传播环境之演变
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我们所处的传播环境改变的根本原因。纪录片经常被称作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是分众或小众群体的节目。然而,我们从根本去探究其原因,这是一种表象。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面对的是同一受众群体。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引发了媒介格局的变化、媒介传播内容的变化及人们收视习惯的变化。
透过媒介术语的演变,可以看到现代媒介传播的变化,从最早的“观众”群体演变到“受众”群体,到现在的“互动”群体;从“大众”演变到“分众”,到现在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被细分为不同的“小众”。媒介生态环境方方面面的变化,催生出不同的节目类型和节目内容。观众不断地被细分、内容不断地被细化,节目形态不断地创新,正是这些种种演变,给了纪录片重新焕发生机的际遇,纪录片的市场与际遇在观众与节目不断被细分的过程中,崭露头角。
2.电视纪录片播出平台之演变
早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地方台30分钟》、《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北京电视台《纪录》、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等一批纪录片栏目开始登上屏幕,随后,陆续出现了《见证》、《探索发现》、《百姓故事》等一批优秀纪录片栏目,纪录片栏目成为纪录片最初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
2001年7月央视十套科教频道开播。央视科教频道定位于科学教育,同时也播出纪录片,这是首家播出大规模纪录片的国家级频道。2002年1月1日,上海纪实频道成立。2006年开始,纪实频道每天播出19个小时的节目,其中首播节目7个小时,所有栏目都实行整点播出。2008年,湖南经视旗下三大强势媒体之一的生活频道改版为金鹰纪实频道,体现了“电视湘军”锐意进取的气势。2011年1月1日,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正式开播,全天24小时播出纪录片,并且在海外落地,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专业电视纪录片频道,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此外,重庆科教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三套、辽宁北方频道等也汇集播出大量纪录片,纪录片播出平台不断被重新架构。
3. 电视纪录片表达内容主题之演变
纪录片表达内容经历了从宏观主题向平民化视角、向社会责任问题转变的过程。早期的纪录片注重国家主题,疏理国家发展脉络,表达一种强烈的民族感情,例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纪录片的内容开始关注人,平民视角和百姓意识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中,出现了一批以记录人的生存状态为内容的纪录片,如《神鹿啊,我们的神鹿》,《远在北京的家》等。2000年以后,纪录片开始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和人与社会的问题,并且对此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新的探索,这类纪录片如《最后的马帮》、《血脉》、《三峡移民》等。[6]近年,以全新方式演绎的大社会主题纪录片角度更为广阔,内容更关注社会责任问题,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财富与梦想——中国股市1990-2010》、《故宫》、《公司的力量》等作品,并且呈现出大片制作的气势。
4.电视纪录片拍摄制作手法之演变
相对电视剧、新闻及综艺节目等,纪录片观众群体小、商业化运作程度低,缺乏相关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
过去提到纪录片,给人的感觉就是宏观而深刻的主题、沉重或优美的画面、缓慢的解说词。然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多变的环境也给这种传统的拍摄方式带来了挑战。拍摄方式变化最大的当属“档案类”及“揭秘类”的纪录片,借鉴了新闻的拍摄方式与好莱坞制作电影的手法,将信息与故事融入作品中,不断制造悬念的跌宕起伏,持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现在的纪录片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记录和拍摄,而是伴随技巧性的多种表达方式,开始重视叙事节奏、情景再现和制造悬念等拍摄方法。此外,层出不穷的高科技拍摄技巧也应用到纪录片的拍摄中,例如电脑特技、航拍等方式,也让纪录片更具观赏性。
结语:电视纪录片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是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经典名言,也是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心中的热土。
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以及各地纪录片播出平台的搭建,对纪录片行业来说,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很大的挑战。纪录片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形成了具有规模的上下游产业链,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才能使纪录片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持续发展。内容的制作、观众兴趣的培养、产业链规模化、资金的投入、制播体制等都是纪录片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成熟的产业链能够实现不断的良性循环,才是一个产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标志。
优秀的纪录片,不仅打开尘封的记忆,解读历史;也浓缩生活的精华,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优秀的纪录片不仅描绘大河山川,还记录时代变迁;优秀的纪录片不仅秉承传统,还敞开胸怀,海纳百川。文化价值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却刻骨铭心,让每一代人为之追随,为之奋斗!相信终有一天,纪录片的传播会从小众走向大众,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将是民族的瑰宝,国家的窗口!
[1]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本文主要使用2011年全年收视数据,节目数据未区分首重播。
[3]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73541.htm
[4]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5] 赛弗林著 郭振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