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来自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在全国30多家省卫视频道中,深圳卫视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频道。在深圳卫视2004年上星时,受众市场已经被众多上星卫视频道瓜分了多次。作为年轻的、唯一的副省级卫视频道,要在激烈的卫视竞争中杀出重围,在收视市场中分一杯羹面临很大困难。在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创新尝试之后,深圳卫视在2011年推出全新代际互动综艺节目《年代秀》,重新打造晚间920综艺节目带。
作为国内仅有的代际互动综艺节目,全明星阵容的《年代秀》出现后成为了众多综艺节目中的一抹亮色,也成为了深圳卫视全力打造的"920黄金节目带"中重要的一环。我们的节目推广可谓不遗余力,包括节目的主題曲,代言人是李宇春;包括在全国主要的城市,如杭州、北京、成都的所有步行街屏都有我们的广告。节目播出的前一个月我们宣传的铺垫做得比较到位,使得从内容、形态、画面等方面第一眼就会让观众看得到它的心意、感受到它的凝聚力。第一季播出后,基于71大中城市,节目播出时段的收视排名最高达到省卫视频道第二位。第二季刚开播的第一期又在激烈的电视竞争环境中以省卫视频道第四的成绩迎来了开门红。《年代秀》对于深圳卫视这样一个年轻的卫视意味着一种挑战,在年代题材的综艺秀背后,蕴藏着的是深圳卫视的思考与勇敢开拓。
毋容置疑,受众是所有电视节目的本体。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卫视电视市场中,"受众"关联着广告市场和收视率,甚至关系到节目内容定位。同时受众也是目前一切竞争的目标和中心。媒体的竞争加剧,如何将受众市场这块蛋糕做大成为大家所共同关心的话题。直接地说,全国省卫视目前激烈的混战,源于所有频道都在为争取更多、更忠实的受众而各展其能。
一、创新的模式
受众是个模糊的群体,它不像购买某个品牌电器的消费群在几年之内是相对固定的,一个电视节目的受众却是流动的、不稳定的。如果节目形式没有亮点、节目内容空洞,往往形成不了稳定的受众群。没有稳定的受众群,就没有稳定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也就没有节目品牌。所以,一个新的节目,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进而形成稳定的受众群,并不断扩大受众人数,是节目创作者乃至一个频道的负责人时刻在思考的问题。
《年代秀》第一次播出,以全新的形式和内容获得了观众的关注,打响了第一枪。这个过程中,创新的节目模式和概念功不可没。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国外模式中,引进《The Generation Show》,看重的就是它与当下所有的娱乐节目都不一样的形式:五个年代的人用答题的方式来重温各个年代最美好、最难忘、最感动的记忆,从而向所有的时代致敬。我们知道,2010年最红的电视节目类型是相亲节目,已经有电视台领跑了这类节目,也有许多的电视台在追逐跟风。同时大家都在思考下一个能引爆收视高潮的电视节目形态是什么。在社会各种话题交织的今天,哪一个是公众共有并且都能参与的?如果说相亲节目是当下社会两性问题的讨论和交流,那么在当今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代际之间的问题就是一个层面更广的内容——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我们的过去了解多少?我们对我们的父辈理解几何?在晚辈的世界里,精彩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坚信自己的判断,必须从热得烫手的相亲类电视节目独领风骚中破格而出,绝不做电视市场的跟风者,而是要尝试做举旗者。基于对代际节目方向性的把握,我们相信,操作得当,全新的节目类型将会搅动受众的一次新的选择。事实证明,受众最爱新鲜的、有趣的、能给他们带来新感受的节目。因此,在电视节目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进程中,都需要新的节目形式让大家耳目一新。
引进节目模式时,我们就想用《年代秀》,名字都没有改,就是从《The Generation Show》直译过来的,因为觉得没有比"年代"更直接、更主打沟通的,因为我觉得每隔十年大家的观念、生活的态度、喜好都不同,如果能够把这个做出来,就是节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就产生了《年代秀》这个节目。
就《年代秀》而言,节目新在两点:1、轻娱乐的方式,细分了娱乐节目的市场,共享娱乐的特点,对感官娱乐的补充。2、引入大量的纪录片、老电影。新闻资料作为节目的素材,拓展了娱乐节目的取材范畴。
《年代秀》在受众面前扮演着"情感时光机"的角色,以"经典"作为节目创作的灵魂,以"代际"作为节目展开的驱动力,以"时尚"作为节目表现的核心元素,力图把怀旧热点结合在一起呈现,构建出适合中国本土的第一档代际互动节目,并创新使用好明星资源,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呈现给广大观众,最大化地与所有嘉宾及观众产生共鸣。
二、精良的内容
如果问什么是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是内容,第二是内容,第三还是内容。内容为王,喊了多少年,实实在在地做内容,为大众呈现有营养的电视大餐,是每一个电视人争取受众的重要手段。曾经听说一个比喻,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节目内容)。至于受众吃还是不吃、吃什么、吃多少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换句话说,媒介唯有最大限度地提供新鲜的、丰富的食物,客人(受众)才会选择接受它。受众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一个能满足受众需求和愿望的电视节目一定是一个好的电视节目。
《年代秀》"餐厅"的食材选自于时间长河中最经典的生活片段,它们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代表时代精神的歌曲、舞蹈、电影和电视等文艺作品上,也体现在曾经成为时代偶像的公众人物身上。因此,不同于大部分综艺节目对参与明星娱乐性的挖掘,《年代秀》对参与嘉宾的定位并不侧重娱乐,而是集中关注和体现他们所汇聚的时代记忆。为了能突出时代文化,也为了能让嘉宾更好融入、带动节目内容的展开,每期精心挑选的十位具有时代感的各界名人,被按照其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年代分为 "60"、"70"、"80"、"90"和"00"等5个年代组。五代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生活进程构成了节目的模式。这种文化气息的注入使得节目的空间得以扩展,也使得一代人的理想能在节目中展露,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情怀。
在节目内容的电视化呈现上,《年代秀》就像一桌创新菜,每一种食材最后将通过独有的策划呈现不一样的菜式。《年代秀》的每个内容都力求设计感,不仅有影像、实物的展示,还加入了大量风趣幽默的现场表演。就连主持人的许多问题都是以现场表演的方式提出的,比如,三位扮演红色娘子军的演员身着不同的军服,请嘉宾猜哪一套是真正的娘子军军服;在介绍京九铁路沿途经过的省份时,由一群演员表演出各个省份的地方特色,直观生动,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节目在舞台设计上也别具一格。在不大的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近在咫尺,嘉宾可以随时参与到表演中与演员、主持人互动;嘉宾身后的观众则近距离为嘉宾摇旗呐喊或出谋划策,甚至可以与嘉宾、演员同唱共舞。这样的设计淡化了场上、场下以及嘉宾、演员、观众之间的界限,让嘉宾、观众充分互动参与到节目中,真正像是一场老中青三代人共聚一堂的大联欢。这样的基调,促使所有参与者和观看者将生活中美好的片段在这一刻还原与拼接起来。
精良独特的内容是电视节目粘连受众的重要方式,好的形式下有营养有趣味的内容,才是受众喜爱的节目。
三、共鸣的情感
一个娱乐性的节目不能给人带来娱乐那当然是一个失败的节目,而一个娱乐节目如果仅仅能给人带来娱乐那也仅仅只能称之为一个成功的娱乐节目。而一个娱乐节目在娱乐之余,还能为受众带来美好的情感享受,那才是一个有更高追求的节目、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的节目。情感的共鸣是《年代秀》与受众连接的纽带。
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工作、房子、就业、上学等等一系列的压力都在拉扯着现代人的神经。伴随着四方涌来的紧张,追忆与怀旧的情绪也开始在每一个人心中弥漫。70后开始怀旧,80后开始怀旧,在网络上大家可以看到,90后也开始怀旧,为什么呢?因为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跑得太快,丢掉的东西太多,而且越来越多,比如找不回自己原来读书的学校,因为已经被推平而变成一栋栋高楼大厦;找不回和女朋友一起看电影的路天电影院,因为它已经变成3D电影院。丢失的记忆越来越多,我们就会加深对过去的依恋和回顾,《年代秀》要表达的就是我们曾经有这样一个共有的经历,这样一个情感的共鸣。《年代秀》正是在这样的一份浓浓情怀中拉开了观众的记忆序幕。时间是这档节目的第一主角,一切都围绕时间的流逝来感慨和设计。"回首当年"似乎是节目内容最贴切的关键词,它坚持着"怀旧"这样一种普遍的、持久的人性内容。在节目中,每期的十位年代嘉宾是记忆的向导,也是记忆的本身,甚至更可能就是在某个历史片段里的你我他。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年代秀》是而且必须是一个创作投入极大的节目,这种投入包括了人员投入和策划投入。
比如某期节目讲到南极科考站,最初的设计仅仅停留在诸如科考站哪年建立、驻扎了多少科研人员之类的问题。后来我们觉得,针对这个属于整个80年代中国人的新闻点,这样的出题显得太随意了,于是我们最终敲定的题目是"一封家书从长城站内寄出要多久才能收到回信? "。其实,信件本来就是80年代很有共鸣的一个符号,那个时候没有网络,信件是最有年代感、最能够表达情感的方式。然而放在南极这个地方,就变成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最后,出场揭晓答案的是南极科考站的第一任站长,而且他还带来了当时在南极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带来了80年代长城站和中山站建站不为人知的艰苦故事,当时在场的嘉宾全部都哭了。
从60年代的经典电影、70年代的样板戏、80年代的流行歌曲、90年代的卡拉OK,到00年代的桌面游戏,人们的欣赏口味、欣赏水平在不断变化,但是每个时代带给人们的快乐与感动始终是不会改变的。因此,虽然怀旧和回忆往事其实可以涂抹上很多不同的色彩,但《年代秀》选择突出了惬意、欢快的一面,专注于温暖、光明、美好和有趣的内容,唤起场内嘉宾和电视屏幕前广大观众的充满暖意的回忆。这样的基调,促使所有参与者和观看者将生活中美好的片段在这一刻还原与拼接起来。这样的定位,既是希望节目本身能重现观众脑海中的经典,也是希望他们在回味的过程中,能加深对不同时代文化和不同时代精神的了解与理解。
四、多元的参与
电视节目的参与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
《年代秀》节目的明星与观众群一起答题跳舞庆祝,是节目在表现形式上的参与。而且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也关注到网络时代环境下的传播需要。在节目的宣传推广上,以"中国时刻网"平台为主,同时与新浪、搜狐、优酷、奇艺等多媒体结合进行宣传。目前,包括《年代秀》在内的多档深圳卫视品牌栏目都在各个重要的多媒体平台上设立了专区。比如通过在中国时刻网等平台设置《年代秀》专区,聚合每期节目与精彩花絮。在扩充了电视内容的同时,也完成了节目在线直播和点播回看功能,满足不同受众的收视习惯与需要。除此之外,利用微博、贴吧、网络专区等渠道,及时发布最新的栏目资讯、举办各种线下活动,为网友与栏目组互动交流快速搭建起了桥梁。尤其作为一档以全民回忆为重头戏的节目,《年代秀》特意在网络上发布了一个长期的活动,以有奖征题的方式引导更多的观众,增加对节目的粘度。一方面,为节目本身增添了创新力与互动性,提升栏目网络关注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让观众在回忆与筛选的过程中对节目有更深的理解。
有关栏目所有行为参与方式的设计都是为了让观众更多地在情感上参与,情感参与是电视节目更深层次的参与,是在被节目内容深深打动之后,将自己现实的情感与节目所表达的内容紧紧勾连在一起以后才可能产生的,也是节目努力的终极方向。
五、互动的话题
《年代秀》定位为代际互动节目,在策划和执行的整个过程中"互动"一直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节目选择与广大中国观众记忆交集最大的话题;二是结合新媒体,为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开辟多重表达渠道。
首先,节目的内容设置坚持来源于经典作品或事件、潮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共鸣,让嘉宾充分融入,达到"戳中要点,钻入核心,打开局面"的目的和效果。因为从根本上说,《年代秀》不是一个主持人出题、嘉宾抢答的竞赛游戏,节目的重点始终是放在情感的引导与带动上。唯有从熟悉的时代话题、事件入手才会碰撞出嘉宾与节目本身最真挚的瞬间。对深具年代情怀的节目而言,这样的互动才是有效而且有意义的。
其次,每期节目的主题设置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或热点关注性。比如"因为爱情"、"人在他乡"、"流行语"等等,节目的内容设置围绕这些主题进行或者挖掘,通常能引申出很多节目内外的讨论。
第三,每期节目都设置了专门的短信互动话题。它们既与当期节目内容相关,又与时代回忆相关。这样也是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了一个融入节目的渠道,让他们因为节目产生的情绪有表达的渠道。从第二季开始,除了短信外,微博通道也在节目中打通了,这样更便于节目扩大互动人群范围。
最后,节目通过微博、网络专区、视频专区、网络论坛等平台,不定期地推出跟年代相关的话题、讨论,或者征集跟节目契合的内容建议。比如已经推出过的"随手拍年代物件"活动以及正在执行中的"出题夺宝"活动等。这些方式让节目在播出之外依旧能保持话题的延展性、主题的连续性以及观众互动的积极性。
所以,《年代秀》最强调的话题互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多元交流,更是内容上不断的碰撞。
无论是内在的修炼,还是与外界的多方配合,《年代秀》一直努力的方向是能够让一个综艺品牌的诞生与成长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符合受众更深层级的、更为持久的需要。这样的认知与渴望也正是促使年轻的深圳卫视立志打造"920黄金节目带"的原因。作为这条节目带中重要的一员,《年代秀》选择了以真诚作为出发点,以经典回忆作为核心道具,以温情作为共鸣腔,以设计细节作为异军突起的武器,以注重品质、突出人文价值作为制作的标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让大家发现:
《年代秀》答题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年代秀》比赛却没有输赢。
《年代秀》虽然身披娱乐的外衣,但它却是为了营造一种场,一个关于纯真、美好、激情、热爱的大秀场。
《年代秀》带观众重温往昔快乐的回忆,也希望给观众们留下今天新的快乐的回忆。
《年代秀》又不仅仅是怀旧,我相信,拉进彼此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才是节目坚持"代际互动"最根本的一个目的,更相信也会是节目能够持续创新的一个动力!
(本文根据作者在CSM2011年广东区域客户会发言整理)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