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是拥有最广泛受众群的电视节目类型。因此也一直是电视市场中最能调动观众收视需求的节目类型,对电视频道的运营者而言是最具价值的节目资源,对广告主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节目载体。正因如此,电视剧一直是电视市场中倍受关注的焦点。但是我们以往更多地聚焦于电视剧的"买方"市场—播出市场的情况,而对电视剧的"卖方"市场—制作市场的状态很少关注。那么近几年来我国的电视剧制作市场情况如何?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呢?
随着广电总局《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审批》制度的废止、《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电视剧制作市场已经由政府全面主导步入市场引导。过去在电视剧制作市场常见的"跑马圈地"现象将演变成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优胜劣汰"。所以目前我国电视剧制作市场的态势可以用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千古名篇《破阵子》中的"沙场秋点兵"来形容。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近几年电视剧制作市场具体数据的分析来进一步描述近年来我国电视剧制作市场具体情况。
我们知道电视剧是一门融文学、戏剧、电影等表现方法于一体,运用电子技术制作,通过电视传播的一门综合艺术。所谓电视剧的文学表现方法就是指电视剧的剧本创作,直观的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就是电视剧剧情创作。
俗话讲,剧本是一剧之本。是电视剧构成的最基本要素。电视剧所要讲述的故事、表现的人物都来源于剧本。剧本同时也是演员塑造角色的依据和前提。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剧本是电视剧是否能在播出市场受到欢迎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电视剧本同时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既然是艺术,就不能简单地用"好"、"坏"、"优"、"劣"来度量分类。可作为电视剧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我们又必须据此对电视剧进行分类。为此,我们将电视剧本的"来源"作为分类的标准,将电视剧分为6大类。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由图1-2所示,近几年国产电视剧的剧本主要来源于原创。2003以来所制作电视剧的剧本是原创的约占整个电视剧市场的62%,并且这个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突破了66%。这就意味着在2006年国内每制作3部电视剧就有2部电视剧剧本是原创的。
国产电视剧剧本另外两个主要来源是:①流行小说、报告文学、真实事件人物;②国产经典电视剧、电影、戏曲、民间传说、寓言及其它艺术形式改编或重新演绎。近年来根据这两个来源的剧本拍摄的电视剧约占整个电视剧制作市场的30%。加上根据原创剧本拍摄的电视剧,构成了目前国产电视剧的主体。而根据另外三个来源的剧本拍摄成的电视剧则是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的重要补充。
相对于原创的电视剧剧本,来源于上述①和②的电视剧本在数量上就显得相对有限。因为往往只有受到广泛关注的①和②才被改编成电视剧。根据这两个来源的剧本拍成电视剧可能在没有拍摄完成之前甚至刚刚建组就已经成为"焦点"。如根据2004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故事改编拍摄完成的电视剧《温暖》,现在还没有播出就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又如今年1月份一名河南焦作的普通矿工谢延信32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前妻的三个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呆傻的弟弟身上的故事。经过全国各主要媒体的广泛报道,谢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而根据他的事迹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好人谢延信》剧组尚在筹备中,就已经被中央电视台列为2007年重点剧目。再比如因主演《玉观音》而从一名默默无闻舞蹈演员到今天成为影视圈"焦点"人物的孙俪,她的成名就离不开海岩小说的影响力。因为《玉观音》还没有播出,孙俪已经成为电视剧制作市场的热门演员。
在根据剧本来源对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之后,接下来我们将从电视剧剧情的时代背景角度对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的状态进行分析。
剧情(剧本)的时代背景是我们对电视剧进行分类时一个常用的因素。按照历史学的划分,我们根据电视剧剧情发生的年代将电视剧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未来以及跨时代(具体的划分原则是在1840年以前都算在古代;在1840年—1949年解放前算近代;1949年解放后—1978改革开放前算现代;在1978改革开放后—现在算当代;发生在未来几十年或几百年算未来;而剧情所经历的年代跨度超过了一个历史时期就算跨时代(如剧情从近代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由图2所示,2003以来在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中当代的各类题材电视剧还是主流。故事发生在古代、近代的电视剧也是一股不容忽视"力量"。而时代背景是现代的、跨时代、未来的各类题材电视剧则是目前国内电视剧制作市场的稀有品种。下面再比较一下2003-2006年间国内电视剧在时代背景上的分布,从中不难看出,当代题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古代题材电视剧则逐年减少。2003年古代题材电视剧占总体(国内电视剧制作市场)约22%,到了2006年这个比例则降到了约16%,下降势头还是非常明显的。那究竟是整个古代题材电视剧制作量在下降,还是具体到哪个朝代题材的电视剧制作量下降呢?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正史上有详细记载的朝代或重大历史时期就有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25个。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我们将其归并为春秋(不含春秋)之前、秦(含秦)以前、汉晋(含三国)、南北朝、隋唐、宋(含辽、金)、元、明、清及无法确定准确朝代等10类。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按照历史学的划分我国的近代史是从1840年开始,而清朝在1840年之后还有71年的历史。所以在上面的分析中,有一部分时代背景是清晚期的电视剧算在近代了。但下面我们要具体分析究竟是因为各个朝代题材电视剧的制作量普遍下降?还是因时代背景是个别朝代的电视剧制作量下降导致整个古代题材电视剧制作量下降?所以我们需要把清朝的电视剧统一在一个分类标准下面。为了不和上文中有关时代背景的分类结果产生冲突,我们把故事情节发生在1911年以前的电视剧都算作古装电视剧。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由图5—图7所示,清朝戏是目前电视剧制作市场中古装题材电视剧的主要组成部分,2003-2005年制作的清朝题材电视剧均占国内制作的所有古装题材电视剧的35%以上。也就是说在这三年中平均每制作3部古装题材电视剧中就至少有1部是清朝戏,并且多是以康雍乾盛世为时代背景。但是这段历史时期也就100多年,题材毕竟有个限度。而2003-2005间每年投入拍摄的清朝题材的电视剧都超过了20部,情节重复现象就不可避免。如反映康熙皇帝当政初期的故事,且不说观众对由陈道明主演《康熙帝国》的演绎记忆犹存,就是近两年制作的《少年康熙》、《康熙秘史》等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映入观众眼帘。虽然这两部剧在细节上、主要人物关系、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大的历史史实上如康熙如何亲政、如何平定三番上演绎得就大同小异了。正因为如此,使得观众在接二连三的看到有着相同或近似故事情节的电视剧后,就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这就造成了近两年清朝题材的电视剧在收视率上往往达不到预期。电视台选择电视剧上对清朝剧也变得越来越慎重。
既然"买方"市场—电视剧播出市场发生了变化, "卖方"市场—电视剧制作市场就自然随之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有两点,一是2006年制作的时代背景是清朝的电视剧占古装题材电视剧的比例较之03-05年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降幅近40%。二是在2006年制作的清朝剧中,以清末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所占比重首次远远超过了以康雍乾盛世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2003-2006年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的古代题材电视剧所占的比重确实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时代背景是清朝的电视剧说得更具体点就是时代背景是清朝鼎盛时期的电视剧不再受到电视剧制作市场的青睐。并不是各个朝代的电视剧都不受市场的重视。相反,由于我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有过不可磨灭一笔的人物或事件举不胜举。可以拍摄成电视剧的题材,还有很多没有被或正在被挖掘出来。如以前被业界所忽视南北朝时期,在2006年就受到市场的瞩目,投拍了多部电视剧。特别是讲述在我国历史上留下"民族大融合"浓重一笔的魏孝文帝(拓跋宏)及他的祖母冯太后故事的电视剧就有两部—《胡笳汉月》、《大漠朝阳》。这两部电视剧无论制作力量还是演员阵容都可以算是重量级(《胡笳汉月》集合了宁静、唐国强、夏雨等一批重量级演员,《大漠朝阳》则聚集了吴倩莲、沈傲君、王庆祥、张铁林等一批实力派明星)。相信这两部戏进入播出市场后会引起更多关注的"目光"。
以上我们先后从剧本来源、剧情的时代背景两个方面分析了近几年我国电视剧制作市场的一些具体情况。下面我们将分析进一步细化,我们把剧情的时代背景和剧情所属题材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描述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的题材分布情况。
这里所说的电视剧题材就是对电视剧所要讲述的故事进行分类。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时代背景是当代(以下简称当代)的电视剧是目前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的主流。那么作为目前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的主流,它们在故事情节上的分类情况又是如何呢?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显然在当前电视剧制作市场中,当代电视剧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为主题的都市题材、(都市)生活题材及普通百姓题材电视剧构成了当代电视剧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三类题材的电视剧制作量占整个当代题材电视剧制作量的50%以上(图8)。
而在2004年的时候,制作量位居当代的各类题材电视剧首位的涉案剧,因受政策的直接影响,不能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导致播出市场对涉案题材电视剧需求大幅度下降,从而使涉案题材电视剧的制作量逐年下降,占当代电视剧制作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约21%降到了2006年的不到8%,降幅超过了150%。与涉案剧相类似的是以表现当代青年人情感为主题的言情剧所占比重也是逐年下降。而与涉案、言情剧的情况恰好相反的是农村题材电视剧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2003年刚到3%,到2006年超过11%,增幅接近300%(图9)。
与上述六个题材的电视剧相比,青春偶像、悬疑、军旅等题材所占的比重就小得多了。如果将剩余的十个题材的电视剧制作量加在一起,还不到整个当代电视剧制作量20%。所以青春偶像、军旅、悬疑等10类题材的电视剧只能算是目前当代电视剧题材中的补充力量。
了解了当代电视剧在故事情节上的分类之后,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时代背景是近代(以下简称近代)电视剧在剧情上的分类。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我们对时代背景的划分是根据历史学的观点。按照历史学的观点我国的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告结束。
一部中国近代史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自决权,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史。按照革命的不同阶段,历史学将中国近代史划分为三段即清王朝晚期(1840-1911)、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1-1927)、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下面就分别看一下分别以这三段历史时期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在故事情节的分类上有何不同?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表2—表4显示的是近年来分别以近代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清晚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作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在题材上的分布情况。
首先传奇类电视剧在这三个历史时期,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近年来制作的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作为大的时代背景的电视剧中,传奇类电视剧所占的份额超过55%。也就是说,目前国产电视剧在演绎民国初年的故事时候,多是选择通过虚拟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来表现恩怨情仇。如春节前正在北京地区热播的《鸳鸯错》及正在拍摄中的《女人汤》都属于这一题材的电视剧。其次,相关革命题材包括革命、重大革命、反特/谍战电视剧构成了目前以国民党统治时期作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今年又恰好是"七七"事变70周年,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有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的革命题材电视剧已经拍摄完成或正在制作中,如经典重拍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血狼》、《生死十日》……另外,在现在台海局势下,多部反映在1895年前后清末义士为了祖国统一,坚决抵抗日本对台湾的占领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台湾1895》、《台岛千秋》)也应运而生,成为目前清末题材的电视剧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近代电视剧一样,时代背景是古代(以下简称古代)的电视剧,也是目前电视剧制作市场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下面我们就以古代总体与近年来制作古代电视剧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三个历史时期,清代早期和清代中期、明朝及朝代不确定为代表,比较一下古代电视剧在题材上的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因为时代背景是清中及早期、明朝及不确定具体朝代的电视剧加起来占目前古代电视剧制作量的60%以上。所以我们主要比较分析古代电视剧总体、清中及早期、明朝、不确定具体朝代的电视剧在主要题材上的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1)目前制作的古代传奇、宫廷题材电视剧主要是以清中、早期作为时代背景;2)而近几年制作的武打题材电视剧已经不在拘泥于时代的束缚,而神怪题材电视剧更是"天马行空"般把现代人的思想、语言借古代题材演绎出来;3)由于从《雍正王朝》开始,全面讲述有关清朝道光皇帝前的7个皇帝及众多名臣、历史人物的历史正剧已经如同过筛子般地过了好几遍了。所以目前业界已经把视角从清朝转到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明朝。一大批以明朝为时代背景的历史正剧(如《大明王朝1566》、《大明帝国—夜来风雨》、《大航海》)等等也随之应运而出。
上面我们从电视剧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剧本出发,从剧本的来源、剧情的时代背景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剧情分类等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目前电视剧制作市场有关情况。下面我们继续围绕剧本要素,将关注的视角聚焦于剧本的"传创者"—编剧,剧本的"解释者"—导演和剧本的"演绎者"—演员。
我们首先关注近年来活跃在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中幕后工作者的代表--编剧、导演的情况。我们对这些人在2003年以来的作品数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统计结果显示,只有2.2%的编剧和5.8%的导演平均每年有一部作品问世。这个就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在"文艺圈"中,"马太效应"和"鲶鱼效应"共存。下面就以编剧和导演队伍中的实际情况加以阐述:在目前的电视剧制作市场中,作为编剧或导演,只有其创作的剧本或导演的作品在播出市场取得过观众的认可,他才有机会再次得到制片商的约请,再次导演或创作作品。并且随着其作品影响力不断加大,他在创作上的话语权就越来越大,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制片商找上门来请他来导演或创作作品。他才能够跻身于2.2%或5.8%中。而当他一旦跻身到2.2%或5.8%中,就成为 "鲶鱼"吸引更多的圈外人加入到编剧或导演队伍中。这就是"马太效应"和"鲶鱼效应"在"文艺圈"中的具体表现。
目前的电视剧制作市场中有哪些编剧、导演可以算是"鲶鱼"呢?通过对其近年来作品数量上的考察并参考其已播作品的影响力。我们认为表7中的导演、编剧值得关注。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下面我们再关注一下近年来活跃在电视剧制作市场的演员情况,与导演和编剧的情况不同的是,演员是通过其塑造的角色直接接受观众评判。
由于一部电视剧的主要角色一般都要有5-10个。除非有个别大场面需要主要演员都出现,否则不可能所有主要演员都在同时出场。通常在一部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演员们会有空档(如某部电视剧拍摄周期是40天,A演员的戏都集中在前20天,拍完后这个演员就可以离开剧组)。只要剧组间的安排不冲突,一个演员是可以同时接两部甚至更多的戏。所以某演员出演的剧目多只反映其目前受到制作市场的青睐。那么该如何反映演员对观众的影响力呢?
我们将该演员出演已播电视剧的影响力、受关注程度、演员本身在业界的影响力等多因素综合在一起通过加权,可以得到一个系数。这个系数就可以作为该演员对观众影响力的评价指标。
下面我们就以近年来活跃在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的男演员为例,以其近年来出演电视剧的数目作为评价其在制作市场上影响力的指标,以经加权后的综合系数作为该演员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评价指标。
通过对这两个指标的对应分析,我们发现唐国强、陈宝国、张国立、张铁林等演员处于即受制作市场青睐又对观众的影响力大的象限,所以由这几个演员出演的电视剧相对容易在播出市场受到欢迎;而像陈道明、焦晃、王志文及李保田等演员处于对观众的影响力很大但不太受制作市场青睐的象限,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演员对剧本的要求高,不轻易接戏,所以对制片商来说相对很难请到他们出演角色。
通过对处在四个不同象限的演员进行频数统计,结果显示像唐国强、陈宝国那样目前既受观众欢迎又比较容易请到的男演员大概占目前活跃在电视剧制作市场男演员的15%左右;30%左右男演员如陈道明、李保田那样处于受观众欢迎,挑剧本的情况;另外45%左右的男演员处于即对观众影响力不大,又不被制片商认可的状态。所以这45%演员目前的处境就相对艰难,他们要想改变目前的状态,就需要到处试戏。分析了男演员的情况之后,我们又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目前活跃在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的女演员情况。结果是处于既受观众欢迎又相对容易请到的女演员有王姬、宋春丽、何赛飞等,这部分演员的比例约占33%;而像斯琴高娃、蒋雯丽、袁泉这样的就处于受观众欢迎,但挑剧本的演员的比例约占19%。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在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中,对观众影响力大又比较容易请到的演员处于少数。这部分演员自然在电视剧制作市场中处于"紧俏"地位。所以他们很可能同时接到几个剧本,再从中挑选最具吸引力的角色。这就使剧本问题成为制作市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我们是以剧本为切入点开始对目前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进行的分析,但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实目前国产电视剧市场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剧本问题。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2003年以来在国产电视剧制作市场中有62%的电视剧的剧本是原创的,而目前我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已经达到600多部接近20000集。按60%的比例算的话,每年就需要360部左右新创作的剧本。但目前能被市场认可的创作过有分量作品的编剧不足20人。就算这些人每年能写4部剧的话,有分量作品的缺口也是巨大的。这巨大的缺口直接的后果就是有相同或类似故事情节的电视剧重复制作严重,如表8中所示几部剧的情况最为典型。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另外一个后果就是经典重拍成风。且不说因重拍《红楼梦》而搞的"红楼梦中人"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就说巴金的名著《家春秋》、80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上海滩》及经典电影《闪闪红星》、《保密局的枪声》、《51号兵站》、《羊城暗哨》等已经重拍成电视剧。连80年代风靡全国的《四世同堂》也已通过广电总局的公示即将开拍。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