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风雨二十年:香港电视剧的内地旅程与现状分析
作者:吕一丹

一、香港电视剧在内地的发展

    对于大多数内地观众而言,香港电视剧的记忆应该是从古装剧集开始的。大概无数观众都还记得当年高呼着"国人当自强"的救国英雄霍元甲,如何不畏强敌的抗争到底;也还记得那个愣头愣脑的郭靖和聪明机灵的黄蓉,如何屡次披荆斩棘;或是那个有些调皮狡猾的小鱼儿,如何总能化险为夷。香港古装电视剧留给我们太多的记忆,也为我们当时的生活平添了无数的乐趣。

    经历了大家追看古装剧集的年代,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视剧开始走向现实题材。恐怕现在还有人会对《义不容情》中的丁有康恨得牙痒痒,或是为《火玫瑰》中欧阳海潮的曲折故事唏嘘感叹。也许是与90年代初香港社会的大环境有关,这个年代的港剧有着独特的现实意味,情节总是在繁荣的商业背景下,围绕着某个大家族的兴衰展开。而激烈商业或金融斗争下的大起大落,引人入胜的曲折故事,众多人物的复杂关系,在让观众真切体会亚洲金融中心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的同时,也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而90年代中后期,内地能够看到的香港电视剧走向了多元化的方向。观众既可以看到如《天地男儿》、《创世纪》这样的时代家族剧,也可以看的如《刑事侦缉档案》、《妙手仁心》、《一号法庭》这样的以特殊职业背景为题材的系列剧集。前者延续了过去的现实主义题材,汇集更多明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复杂,内容更加贴近当时的时代背景,甚至出现了制造电子宠物这样的极具当时时代特色的情节。而后者的特点就更为突出,这段时期香港电视剧中涌现了大量的以警察、律师、医生等各种特殊职业为背景的剧集,而其播出后的受欢迎程度,又致使此类电视剧接连拍摄第二季、第三季。据统计,《刑事侦缉档案》是香港电视剧中跨越年代最长的电视剧,从第一季播出到第四季播完,共横跨了七年时间。这些系列电视剧,很多都在内地逐渐引进播出,也同样受到了很多喜爱港剧的观众欢迎。

    2000年以后,由于政策限制,香港电视剧的收视有所回落。但近几年来,内地引进香港电视剧的速度在增加,引进数量也在增大。2006年-2007年,湖南卫视引进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大戏《金枝欲孽》、《酒店风云》,东方卫视播出《胭脂水粉》、《随时候命》,安徽卫视、湖南卫视纷纷回放经典老剧,如《火玫瑰》、《大时代》。似乎,香港电视剧的在内地的发展,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香港电视剧目前在内地的收视表现

1.播出与收视

    随着1997香港回归,内地与香港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的交流都日渐频繁。同时,也由于内地电视媒体的蓬勃发展,内地与香港地区电视剧的交流也在逐渐增大力度。从电视剧的播出数量上看,港澳台电视剧的播出量近年来始终仅次于内地电视剧,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6年全年,全国40个城市195个频道晚间17:00-24:00播出港澳台电视剧共360部,占所有类型电视剧播出部数的17%。

    从电视剧的播出频道上看,港澳台电视剧更主要是在地面频道播出,尤其是省级地面频道,2006年全国35个中心城市全年港澳台电视剧总共播出33751093小时,而单独省级地面频道的播出就占据了44%。

    然而从收视上看,尽管港澳台电视剧的播出数量远远少于内地电视剧,另外还有晚间黄金时间播出引进电视剧的政策限制,2006年港澳台电视剧的收视仍然是各类型电视剧中的佼佼者。平均收视率达到2.3%。

图1 2006年各级频道播出港澳台电视剧比例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表1 2003-2006年不同产地电视剧的播放数量(单位:部)

注:全国40个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2 2006年不同产地电视剧收视率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观众特征

    电视剧的收视人群中,一向以女性为主。而从电视剧的产地上看,与内地电视剧不同,香港电视剧的观众除了女性观众众多以外,还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观众。2006年全年港澳台电视剧的收视人口中,15-24岁观众的收视率达到0.07%,是所有年龄段中收视率最高的人群。另外,中等受教育程度、中低收入人群的收视也相对较高。不难看出,香港电视剧在内地,更多的是受到女性与年轻人的青睐。笔者猜测,近年来香港电视剧中大量出现的家庭伦理题材、时尚生活元素以及多位明星的出演,都对女性与年轻人的收看行为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影响。

图3 2006年港澳台电视剧观众收视率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大制作新剧表现各异

    作为香港电视剧最主要的生产方,香港无线电视(TVB)是典型的自产自销的电视公司,从拍摄电视剧,制作电视节目,培训演艺人员到编排与播出电视节目,出版周边杂志等,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自1967年成立以来,TVB每年都拍摄大量电视剧,满足香港观众日常的收视需求。有人说香港人拍电视剧,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观众休闲娱乐的目的,无论是家庭伦理剧还是轻松生活剧,TVB都能提供扣人心弦的情节与吸引目光的演员。

    近年来,TVB制作的电视剧中,不乏一些大制作的精品剧集,其资金的投入和最终在香港地区收视的回报都非常值得关注。而内地近年引进香港电视剧的速度也有所增加,如TVB于2004播出的《金枝欲孽》和2005年播出的《胭脂水粉》、《酒店风云》等,都先后于06、07年引进到内地并在卫视频道播出。内地省级卫视频道重金购买这些大制作电视剧在内地的独家播放权,对其收视回报的预期不言而喻,然而,这些剧集在内地的收视效果到底如何,下面将以湖南卫视播出的《金枝欲孽》和上海东方卫视播出的《胭脂水粉》为例,分别做以分析。

湖南卫视《金枝欲孽》

    2006年年初,继《大长今》为湖南卫视打响了晚间次黄金时间的第一枪后,由香港无线电视台2004年推出的古装清宫大戏《金枝欲孽》接棒晚间10点档,每晚22点至23点半两集连播。《金枝欲孽》的播出日期为2006年2月15日至3月7日,恰逢农历新年之后,收视率较春节前有较大提升,收视效果明显。

图4 湖南卫视晚间收视率走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1.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收视逐集上扬

    作为一部古装情感剧集,《金枝欲孽》并不像以往的香港古装电视剧一般,将武侠故事作为主题,而是选择了将清朝宫廷中妃嫔们的勾心斗角、亦敌亦友的复杂人物关系与回环曲折的故事情节作为剧集的卖点,丰满的人物性格、众多明星阵容、强大的剧本构造,都为这部电视剧的良好表现打下了基础。从收视数据上也可以看出,湖南卫视播出该剧以来,随着剧情的紧张程度增强,收视率也逐集上升。

图5 湖南卫视《金枝欲孽》首播逐集收视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吸引女性、中青年、高学历人群的视线

    有人说《金枝欲孽》是一部女人戏,从头到尾讲述的都是宫廷中女人们的争斗。而从该剧的观众特征上看也可以看出,女性观众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其收看的集中程度也更为突出。除此之外,中青年、高等学历、中等收入观众的收视也较为突出。不难看出,《金枝欲孽》这样的香港电视剧,更多的是吸引了女性、年轻的、高学历观众的目光。

图6 《金枝欲孽》首播观众构成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播出、宣传手段双管齐下

    为了推动该剧的收视,湖南卫视在播出与宣传方面做足了功夫。

    首先,与之前的电视剧播出方式有所不同,《金枝欲孽》的播出第一次采用了套播的形式,即在《大长今》播出即将结束时,《大长今》与《金枝欲孽》每晚均播出一集,《金枝欲孽》在前,即将结尾的《大长今》在后,以此方式来吸引观众,拉动新剧的收视。

    第二,与《大长今》的宣传手法相似,《金枝欲孽》播出至后期时,湖南卫视邀请了该剧的主要演员和导演到长沙参加《快乐大本营》等节目,为其收视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另外,频道中反复的宣传片、片花播放,屏幕下方和下角的剧情字幕、宣传语滚动,都为节目的播出营造了充足的氛围。

    如上种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促成了《金枝欲孽》这部电视剧在湖南卫视的成功,也为内地收视市场晚间次黄金时间的开发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上海东方卫视《胭脂水粉》

    继湖南卫视之后,2007年伊始,上海东方卫视就也将晚间电视剧改为22点播出。1月1日即开始播出同样是TVB大制作的电视剧《胭脂水粉》。不同于《金枝欲孽》的清朝宫廷戏,《胭脂水粉》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香港的大家族中。但两部电视剧又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由相同的演员出演,故事情节均围绕大家族中的兴衰展开,都描写了众多女性角色的爱恨情仇;同样选择在省级卫视晚间十点档播出;在播出期间同样有主创人员前来助阵,推动宣传。

    从2007年上半年东方卫视晚间22点至24点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收视率看,《胭脂水粉》相对于这个时段播出的内地电视剧,在收视上都有较好的成绩,明显拉动了这个时段的收视率。但从收视率的绝对值上对比,全国35城市中,湖南卫视《金枝欲孽》的首播平均收视率为2.3%,而东方卫视播出《胭脂水粉》的平均收视率为0.6%。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播出平台的不同、故事情节的差异、观众品位的差异与新鲜度的降低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其造成影响。

    从观众特征上看,女性、中青年、高等学历、中高收入人群仍然是这部电视剧最主要的观众群。

图7 东方卫视22-24点收视率走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8 东方卫视《胭脂水粉》首播观众构成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中小制作剧集的大量引进与播出

    在湖南卫视播出《金枝欲孽》之后,湖南卫视又播出了2005年TVB的新剧《酒店风云》,而上海东方卫视在《胭脂水粉》之后也播出了新剧《随时候命》。而除了这些大制作的电视剧,近年来各地电视台也相继引进播出了多部中小制作香港电视剧,如《阿旺新传》、《我的野蛮婆婆》等。这些电视剧多以温馨的家庭题材为主, 与大制作电视剧中勾心斗角复杂情节不同,这样的中小制作电视剧更多地是侧重于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其亲切的内容与积极的态度不仅符合香港观众的胃口,也受到内地观众的欢迎。

    虽然收到政策限制,大多数香港电视剧只能在非黄金时间播出,但在收视效果上,这些电视剧未必不如黄金时间的剧集。如《阿旺新传》2006年在全国40个主要城市中的19个频道播出,其中,在收视率最高的地区,其收视率达到10.5%。如果说《金枝欲孽》这样的剧集可以被称为观众的饕餮大餐,那么这些温馨的家庭剧集则更像是一道美味的甜品,在茶余饭后给人甜蜜的回味。

五、经典老剧回放

    除了新剧的引进与热播,以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为首的内地频道今年开始在晚间时段重播TVB十几年前的经典老剧。其中,以1990年拍摄的《火玫瑰》、《我本善良》,1992年拍摄的《大时代》最为突出。

收视稳定,不温不火

    2007年1月31日,湖南卫视开始每晚22点播出经典老剧《火玫瑰》,其后,安徽卫视于3月5日至4月13日播出《大时代》,5月31日开始播出《我本善良》。从收视上看,《火玫瑰》略胜一筹,在全国35个城市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9%,在湖南省收视率为2.3%。安徽卫视的电视剧每晚23点左右播出,较湖南卫视晚一个小时,且每晚播出仅一集,收视相对于2007年上半年安徽卫视该时段的其他电视剧也并无明显优势。

表2 经典老剧回放的收视率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9 《大时代》、《我本善良》与2007年上半年平均收视率对比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观众特征明确

    三部经典老剧的观众特征相似,均以女性、中青年、中高学历、中高收入人群为主,符合香港电视剧一贯的观众特征。

图10 三部经典老剧回放观众集中度

注:数据截止至2007.6.16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六、港剧——你的魅力何在?

    在如今光鲜亮丽的屏幕上,充盈着种类繁多的电视剧集。不论是如《汉武大帝》一般精彩传奇的内地剧集,或是如《反恐二十四小时》一般紧张刺激的欧美电视剧,还是如《白色巨塔》一般安静深沉的日剧,抑或如《我叫金三顺》一般可爱浪漫的韩剧,除了港剧,观众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电视剧集。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电视市场,为何还有那么多港剧迷?他们为何还要对港剧情有独钟?

剧情紧凑,细说人生大起大落

    如果要说港剧的成功,那么首先要说在剧情上取胜。也许正如香港人的快节奏生活一样,香港电视剧的情节非常紧凑,剧中人物人生的大起大落都有可能在弹指一挥间。观众的心情始终会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而展转反复,从而对情节的发展持续关注。

故事亲切,讲述人间真情实感

    香港电视剧,尤其是现代时装剧,故事背景大多接近真实生活情景,情节贴近观众真实的生活。从演员表演、台词设定到故事内容都给观众以强烈的亲切感,从而更容易让观众从中产生共鸣。而故事内容中,始终宣扬的善良美好、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无论是香港观众还是内地观众,在这一点上是和谐一致的。

演员亮丽,演出世间几多悲喜

    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培养了无数的香港明星。包括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吴镇宇、刘青云等知名艺人,当年都是从TVB艺人培训班走出的,而他们大多也都是从演出TVB电视剧开始成名的。这些亮丽的演员,以其出众的演技都为香港电视剧增添了不可忽视的魅力。他们认真敬业的演出,刻画出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自然流畅的演出风格也将剧中人物的几多悲喜演绎的淋漓尽致。

对白精彩,彰显人物性格特征

    港剧中精彩的对白总能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警察、律师,还是医生、法官,贴切自然的对白,不仅推动了情节得发展,彰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些诙谐幽默的对白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自然还有很多不同因素吸引观众多年来对港剧的关注目光,比如配音,比如主题曲……笔者在此仅以个人的浅见与大家探讨与分享,期望可以从中更加了解香港电视剧的魅力所在。

结语

    从80年代初的《霍元甲》开始,香港电视剧恍然间在内地已风风雨雨二十载。从最初屈指可数的几部电视剧到现今大量剧集的引进,香港电视剧越来越多的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如今的内地收视市场复杂,频道众多,电视节目丰富多样,电视剧资源充足,频道间、节目间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大制作香港电视剧、中小制作剧集,还是经典老剧回放,香港电视剧在当下的内地收视市场,面对着无限的机遇与挑战。

注:本文所涉及数据除特殊说明外,均来源于全国35个中心城市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