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论不断升温,在凤凰卫视近日一档辩论节目中甚至出现针锋相对的火爆场面。2006年关乎收视率的"真""伪"辩争也仿佛一日无停,其间有三种以收视率为"伪"的观点不能不提:一种是认定收视率调查样本量太少而不足以反映观众收视行为选择的特点及规律;一种是认定收视率调查对不同观众群体抽样的平权主义导致收视率不能反映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发展;一种是认定收视率抹杀媒体内容品质属性,导致媒体庸俗和媚俗,阻碍媒体品质提升和品牌发展。三种观点层层递进,逐级提升对收视率的批判。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说,中国何其之大!即便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也动辄上百万人,仅靠几百户的观众调查怎能代表如此众多观众的收视选择?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懂统计科学的人才会提出。收视率调查是概率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优点恰恰是以一个小的有限的样本来推论总体特征及规律。样本量的多少受抽样精度和调查经费双重限制,收视率调查应该抽取多少样本,统计科学早有讨论。以总体人口多寡来简单论及调查样本量多少,显然是个伪命题!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说,中国社会结构何其复杂!城乡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等等影响了观众对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收视率调查对不同观众群体抽样的平权主义实质上抹杀了媒体属性;对观众收视选择的平权抽样记录的是群体无意识收视行为,不能反映主流和主导;收视率所统计的观众收视选择不能充分彰显主流媒体、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的决定地位等等。从这一批判出发,简言之,他们认为,收视率调查应该多抽取社会上层人士、精英人士、高端人群等,因为只有这些人士的收视选择和欣赏趣味才更符合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需要。这种观点以政治决定论的态度来看待收视率,予收视率以利益选择期待,反而颠覆了收视率仅作为大众收视行为选择基本统计的先天属性。再者,即便从媒介自身发展的利益要求来看,如何更好地满足作为媒介市场价值最主要体现的一般受众群体的媒介消费需求,提高媒介的传播、使用和影响效果,也恰是收视率调查所应反映的题中之意。
持第三种观点的人说,一个大国,一个结构复杂的社会,因为收视率而走向浮躁和庸俗。以收视率为旗号,以娱乐为手段,电视媒体忘记了责任和使命。批判媒体的浮躁和庸俗首先需要收视率原罪。收视率真要担当如此大罪吗?收视率真能担当如此大罪吗?显然不要也不能。收视率统计的是收视行为,不是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态度;以收视率高低论节目品质好坏,无论说收视率高就是好节目,还是说收视率高就是迎合了低俗的差节目,都是将行为和态度混为了一谈。收视率本来没有罪,因为有人误读误用了收视率,而假收视率以罪。
    摒弃以上片面甚至错误的收视率观点,使收视率"去伪"而"存真",回返收视率理性,必将是传媒业界2007年一项旗帜鲜明的重要工作。CSM媒介研究作为国内最大最权威的收视率数据提供商,也必然要担当起这样的责任。为了收视率之"存真",2007年CSM媒介研究将:继续扩大调查覆盖范围,改进收视调查技术,坚守收视调查原则和数据质量,反对一切干扰收视率调查秩序,片面甚至错误使用收视率数据的做法,保持收视率真实、纯洁与理性,不辜负业界及广大客户之信赖和倚重。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