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从《大吉利车队》看广播剧发展的新特点
作者:黄健瑜1

        《大吉利车队》是广东电台交通之声2002年推出的一个广播小品节目,每天傍晚六点首播,每次播出的时间约20分钟,该节目专门选取当日或者近日发生的社会新闻热点,将其编成一辑幽默、有趣味的广播小品播出,其题材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节目风格轻松、搞笑,针砭时弊,在幽默中反映生活的特点深受听众的喜爱和行内好评,该节目一直以来在羊城交通台的节目收听率排名中排在前两位。连续两年获得广东省广播剧评选二等奖。《大吉利车队》带动了一股广播剧的新潮流,不少广播媒体纷纷仿效,甚至推出了电视版。从《大吉利车队》的成功,我们看到了广播剧发展的新特点:

一、通俗性和大量性的创作,令广播剧顺利占领广播阵地和听众的心灵

        文学研究专家郦子柏在《漫谈广播连续剧创作》中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目前广播连续剧的创作,要把审美视觉放在大众化、普及性及通俗化的基点上,反映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着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境遇。"在这里,郦子柏前瞻性地提出了广播剧创作的两个要素:通俗化和连续性。《大吉利车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在广播剧创作与播出中闯出了一条新路。

1、通俗广播剧贴近生活,从听众的审美需求出发,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长期以来,广播界存在着关于传统广播剧与通俗剧优劣的争议,传统广播剧题材重大、社会意义深远、挖掘内涵深刻、制作严谨精良,每一年,都有不少这样的广播剧精品作为各电台的重点大剧被推出并在各省乃至全国的评选中广受赞誉,但另一方面,这类广播剧在听众中反响远比不上专家的赞扬,在各电台的节目收听率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大吉利车队》逆市而行,迅速占领市场,收听率位居前茅,这是因为它能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群众的生活,一切从听众的审美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广播剧的通俗性。

        可以说,《大吉利车队》作为通俗广播小品的代表,改变了长期以来广播剧创作的基本规律,传统的广播剧是按照剧情和角色的需要和发展而创作的,而通俗广播剧却是贴近生活,按照听众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此外,传统的广播剧必须通过听众认真审美才懂得欣赏,除了制作者的精雕细琢外,同时要求听众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但通俗广播剧不要求听众认真审美,而是直观的理解。它反映的是听众身边的真实故事,让听众感到格外熟悉与亲切。

        《大吉利车队》选取的都是每天的新闻和社会热点,或者是当天有趣的生活故事。例如,某日下午在广州市天河电脑城前大塞车,原因是一条小狗钻进一辆货车的车底不肯出来,爱狗如命的女主人拦截过往车辆,并跪在车前恳求小狗爬出来,一人一狗对峙了半小时,导致交通大堵塞。就是这么一件有趣的身边小事,被编成了一辑幽默小品《人狗情未了》。《大吉利车队》在新闻故事的基础上加以适度的夸张及加工,制作成一辑令人捧腹的小品,听众在开怀大笑的同时,觉得这样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的生活,这样的情节生动而熟悉,而且风趣、幽默,而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大吉利车队》播出的内容可能根本进入不了传统广播剧的选材范围,因为它题材简单,大都是微不足道的身边小事,但正是这些通俗、易懂的身边小事深深吸引、打动了听众!《大吉利车队》按照听众的审美需求而创作,逐渐走近听众,成为他们的最爱。

2、通俗广播剧必须大量制作,只有在产量上具有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才能充分而持久地占领广播阵地

        传统广播剧和通俗广播剧除了在题材、风格及创作思路等不尽相同外,他们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通俗广播剧具有大量性和可复制性。《大吉利车队》具有固定的收听栏目和时间,有着固定的角色设置,这些是传统广播剧难以比拟的。传统广播剧因其制作精良,成本高昂,不具备工业化生产的可能,因此基本上不具备连续播出的条件。很多广播剧精品播出后难以在听众中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更难以谈及取得高收听率。有个别电台虽然开设了固定时间播出的《广播剧场》,但基本上都是每周播出不同的广播剧,而且产量有限,维持的时间大都不长久,很难让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大吉利车队》有着固定的角色设置,其可复制性容易深入民心,因而能够产生持久的效应。

        《大吉利车队》从2002年1月开播至今,已经播出了一千六百多集,剧中的固定人物:安全员吴稳阵(粤语为不牢靠之意)、财务毕美丽(粤语为不漂亮之意)、司机蒙博士和车队长黄百万已经为广大听众熟悉,听众一听到他们的声音就觉得好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亲切,甚至每天不听听他们的声音,不了解他们发生什么故事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因此可见,通俗广播剧只有在产量上具有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才能顺利占领广播阵地和听众的心灵。

二、运用幕表剧,在新闻热点和广播剧中找到平衡的支点,令广播剧成为快捷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之一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广播艺术研究所所长王雪梅同志在《中国广播文艺广播剧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新时期的广播剧多侧面、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新时期的广播剧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时代气息强烈"。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剧越来越多地采取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重新创作,如广东电台获得中国广播剧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军伢子》就是采用了杂技小演员龙军军为国争光的新闻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而成;《会说话的佛珠》选择了这几年轰动一时的西藏孩子在广东学习这一新闻事件。这些广播剧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事实证明,老百姓喜欢这些真实反映生活,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但是,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了!而且,一套广播剧从选择题材到编剧、再到找人演播及合成制作,往往需要一个月以上甚至超过一年的时间,等到它播出的时候,可能当中的热点不再热,因而错过了最佳的播出时间。如何在新闻热点和广播剧中取得平衡点呢?这一直是广播剧界长期研究的课题,在《大吉利车队》中,我们作了较成功的尝试。

        《大吉利车队》在每天傍晚六点首播,播出的基本都是当天的热点新闻。例如,在2003年初人们都在欢度新春佳节之际,就陆续收到"非典"的各种传闻;到了年初八正式上班当天,各种小道消息已经满天飞。从年初九早上开始,不明真相的市民开始抢购抗病毒口服液、板兰根等各种药品和口罩、食醋等一切市民认为可以预防非典的物品,在疯狂抢购之下,这些商品突然变得紧张起来,一些无良商家乘机哄抬物价,市民怨声载道。我们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后,马上在年初九下午三点钟召集有关人员专门制作了一辑《哄抬物价》,通过轻松、搞笑的广播剧形式,引导市民正确认识非典并抨击奸商的违法行为,这辑节目当日傍晚六点在《大吉利车队》中抢闸播出。据了解,这是全国最早的关于"非典"情况的广播剧。节目播出后,在市民中产生很大的反响,在正确引导市民、以正视听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多次表扬。

        很多同行惊叹:《大吉利车队》能抢在众多同行前面,夺得播出的先机,将当日的新闻即时制作成广播剧播出,这是广播剧的一个奇迹,《大吉利车队》为何可以从选题、编剧、制作到播出,在短短三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其实,这是因为《大吉利车队》在制作上采用了一种大胆而戏剧届久违的方式——幕表剧。

        所谓的"幕表剧",即只有一份剧情提纲,包括大致的人物身份与相互关系,和根据剧情起承转合的要求,简单的分幕分场,台词由演员即兴发挥。幕表剧要求编剧(编辑)选题准确、确定人物及关系以及情节走向快捷而迅速,演员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表演功力。《大吉利车队》由四位有多年编剧和主持经验的主持人担纲,他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经过充分的磨合,终于成功地采用了幕表剧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当天的新闻制作成极具时效性的广播剧播出,在新闻热点和广播剧中很好地找到了平衡的支点,因而在广播界一炮而红。

三、突破传统的时、空、人物限制,通过起角色的灵活运用,令广播剧达到了海阔天空的境界

        所谓传统式结构广播剧形式,就是以戏剧性冲突作为表现对象和审美对象,追求直接、集中地再现尖锐的斗争。传统广播剧一般有以下四个特点:(1)戏剧发展阶段,一般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几个部分。(2)段落之间有戏剧性的因果关系。(3)剧情布局,有意使之曲折、紧张。(4)通常一位演员饰演剧中的一个角色。

        《大吉利车队》则突破了传统的广播剧形式,它有以下的特征:

1、不依赖情节的有机、严密和巧合来展现主题,不依赖戏剧式结构技巧吸引听众

        《大吉利车队》依据每天的社会新闻热点,选取听众感兴趣的片段进行艺术加工,甚至适当的夸张,将某些有趣的细节加以放大,通过剧中人物诙谐、搞笑的语言演绎故事。相对于传统的广播剧,我们更依赖于细节的刻画和语言的生动、幽默。《大吉利车队》不像传统的广播剧制造悬念,故意造成听众的紧张感,而是通过生活细节的适度夸张和诙谐、有趣的语言引起听众的强烈兴趣。如《打信息电话问功课》,讲述的是某学校通过信息电话向学生布置作业,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学生问功课,听了好几分钟音乐后才听到电话录音的声音,经过漫长的菜单选择,好不容易听到老师布置功课的录音,但信息台里的录音快得根本听不清楚,于是选择慢速,但声音却慢得像鬼嚎,学生听了半个小时还是听不出功课的内容,这才发现信息电话既有快速又有慢速,就是没有中速。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细节夸张,暴露了信息台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丑陋嘴脸,让听众在笑声中得到启发。

2、运用起角色,突破传统时空观念

        顾仲彝在《编剧理论与技巧》中谈到:"戏剧结构可以形容成为戏剧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织。"采用戏剧式结构的剧目,每段情节都是在具体时间中展开的,都有明确的规定情境。而《大吉利车队》却经常突破这个传统,剧中的很多段落都没有具体时空,或者时空交错运用,通过"起角色"走进人间各色人等的内心世界,体验说之不尽的人情冷暖和世间百态。"起角色",即生旦净末丑、狮子老虎狗,都可以由一个人担任。通过起角色的运用,我们的四个主角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穿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大胆的突破,可让我们非常自由地展现各种社会热点和身边故事,并且随时抽离故事角色,发表各种或尖锐或深刻的议论。例如《发奖金》讲述的是某工厂领导想出要全厂每个工人每月集资10元给厂领导发奖金的歪点子,引起工人的强烈不满。蒙博士既在"大吉利车队"中讽刺这种歪风,在演绎"发奖金"这个故事时,时而在办公室扮演无良厂长,时而在宿舍扮演深受其害的民工,时而在乡下扮演民工贫困的父亲,一人分饰四角。我们通过起角色的灵活运用,让他们在不同的时空穿梭,极大延伸了创作的自由度。


        从《大吉利车队》的成功可以看出广播剧的新特点,但目前还不能成为主流趋势。因为它与传统广播剧相比,由于制作的匆忙,存在着结构单一、音效单薄的缺点,因而更像是广播剧的一种快餐文化。但由于它通俗、大量、快速反映生活,轻松、搞笑,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占领广播市场,并有继续受追捧和蔓延之势。尤其是在讲究制作成本的今天,它的低成本、高产出、高收听率令《大吉利车队》如一朵奇葩独树一帜,值得广播界的关注和探讨。

了解更多请联络:市场部 csminfo@csm.com.cn 发送需求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