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实行双休制以来,全年365天中周末达到105天,加上春节、国庆各7天假期,其他传统节假日,全年人们有近1/3的闲暇时间,除了外出旅游、访友,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也是人们的主要休闲娱乐项目。传统媒体电视,中央台年年除夕举办 "春节联欢晚"举国欢庆春节。许多电视台实行周末特殊编排,创立品牌栏目,形成固定播出板块,培养观众收视行为习惯。作为比电视诞生更早的传统媒体——广播,在节假日期间应该发挥其自身优势特点,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注重节目合理编排,打造"听觉盛宴",从而拓展受众层面扩大传播空间,更进一步提高广播在媒体间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本文依据CSM媒介研究2010年1月至10月的节假日视听数据(注:假日是选取周六、周日,春节,国庆),以CSM广播和电视共同连续调查的17城市为例,对节假日期间收听情况进行分析,希望对假日期间广播节目的收听表现和听众特征有所了解。
从假日期间人均收视/听分钟数来看,广播的人均收听分钟数达到77分钟,电视的人均收视分钟数高达198分钟。而从假日期间广播和电视的人群到达率来看,广播和电视的到达率相差数值不多,广播的听众到达率为89.36%,电视的观众到达率为99.66%。
相比广播、电视假期和工作日的视听率,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的行为差异。广播在假日的收听率为5.35%,低于工作日的收听率5.81%,由于假日期间收看电视节目是人们主要的娱乐休闲活动之一,所以电视在假日的收视率明显高于工作日的收视率(表1)。区分广播的收听场所来看:假日人们有较多闲暇在家中的时间,所以"在家"的收听率为4.16%,明显高于工作日,而在"工作/学习场所、车上"假日的收听率明显下降(表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我们再来观察比较假日期间广播和电视的全天视听走势,人们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的习惯恰恰相反。由于广播的伴随性强且无画面要求等特点,广播的收听黄金时段在早间,在早间匆忙的时光中,人们可以边做自己的事情,边通过广播来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天气情况、外出路况等等。而电视的对画面要求高伴随性不强等特点,使得电视节目的黄金收视时段出现在晚间,此时人们结束了一天的活动,全家其乐融融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精彩的节目。
广播全天收听高峰连绵起伏,早间5:30开始收听率直线上升,7:00左右收听率高达13.35%,形成全天最高峰值,随后延续到13:00收听率维持在较高水平。13:00-14:00可能部分听众午睡或安排其他活动,收听率明显下滑。14:00以后收听率上扬且跨度到18:30左右。18:30随着电视黄金收视时段的到来广播的收听率逐渐走低,21:00左右电视收视率为41.37%,达到全天收视巅峰。在20:00-22:00广播也迎来晚间收听高峰,22:00以后收听率曲线缓缓下滑,电视收视曲线在22:00以后迅速下降,相比两条视听曲线,广播较为平缓而电视坡度较陡(图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区分收听场所来看假日广播的收听情况:假日期间"在家"的收听量最高,收听高峰连绵起伏,全天收听最高峰11.63%,出现在早间的07:00,傍晚18:00、晚间20:30分别又是两次收听高峰,收听率分别为6.58%和5.59%。而上午、下午时段和午间12:00左右也均有不错的收听表现。"车上"全天收听最高峰2.31%出现在08:15左右,在14:00-17:00也有一定的收听量。由于在假日期间工作学习的人们相对较少,所以在"工作/学习场所"的收听率也相对较低一些(图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了解了假日期间广播和电视的总体视听情况之后,我们再细分人群,从不同性别、年龄层、教育程度等,比较假日期间广播和电视的人群特征。
从观众构成和观众集中度两个指标,我们来比较一下广播和电视的人群特征。不同性别来看:广播男性听众略多,也相对更受到男性的青睐,而电视的女性观众偏多,女性观众也更喜爱收看电视。不同年龄层来看:广播和电视老年人群的共性较为明显,老年人群更喜爱以听广播和看电视为休闲娱乐方式,广播的伴随性强,老人们可以边晨练边听广播等等,从数值上来看,广播的老年人群比例高于电视。15-24岁学生人群,广播的比例高于电视。25-44岁购买力较强人群,广播的比例也高于电视。14岁以下的儿童和45-64岁人群电视比例高于广播。从不同教育程度来看:高中、大学以上学历的人群,广播的比例高于电视。广播和电视的受众的区别,与广播的伴随性强无画面要求,电视伴随性弱画面要求强等自身特点密不可分(图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由于广播的可伴随性,我们再来看看不同性别、年龄层、教育程度的人群,在不同的收听场所的特征。"在家"女性的收听率高于男性,65岁以上人群的收听率为8.22%。"车上"男性的收听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开车比例高于女性存在一定的关系,25-44岁人群的收听率表现较好。区分不同教育程度,高学历人群在"车上"的收听率最高。在"工作/学习场所"收听广播的主要是在职人员和学生群体,由于是假日期间,大多数的人不用工作、学习,所以"工作/学习场所"的整体收听情况较低(图4)。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由于各城市地域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的不同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各城市的人们在假日期间,对广播、电视的收听收看量也各不相同。17城市人均收听分钟数在工作日均高于假日期间,哈尔滨的收听量居首,所有场所人均收听时长达到130分钟,其中"在家"106分钟,"车上"15分钟,"工作/学习场所"7分钟。排在第2位和第3位的人均收听分钟数分别为107分钟和99分钟。我们再来观察部分城市假日期间的电视收看量,北京、沈阳、济南、上海的人均收视总分钟数均较高,无锡、常州假日期间人们收看电视的时间相对较短(表3和表4)。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通过假日期间部分城市全天广播收听率、电视收视率排名表,我们可以了解到各城市假日期间哪些频率、频道更受欢迎。北京市场,假日期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收听率位居首列,收视率排在最前列的是北京卫视、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而工作日期间排在第1位的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则退居第2位。上海市场,假日和工作日期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广音乐动感101均排在第1名和第2名,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电视市场的竞争力最强。广州市场,假日期间广东电台音乐之声以收听率0.60%排名第1,而在工作日则降至第2位,广东电台羊城交通广播台在工作日的收听率上升。电视方面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南方电视台影视频道收视表现较好。总体来看假日期间,广播市场文艺、音乐、新闻频率的收听表现不错,排名均比较靠前,电视市场影视、电视剧、综艺、文艺类频道的收视率相对较高(表5、表6)。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假日期间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量和受众的收看收听比重,我们来看看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选择性的差异。首先来看广播:假日期间音乐、生活服务、文艺类节目,播出比重排在前3名,收听比重最高的是新闻/时事类节目,收听比重达到30.02%。音乐类节目的收听比重为23.12%排在其次,生活服务、文艺类节目也是听众选择较多的。而工作日期间节目的收播比重有所变化,新闻/时事、生活服务、财经类节目的播出比重上升,新闻/时事类节目收听比重最高且上升到31.7%,财经类节目收听比重上升到6.68%。音乐、文艺类节目的播出比重下降,音乐类节目的收听比重下降至17.87%。再来观察电视的节目收播比重:电视在假日期间播出比重排名前3的是电视剧、专题、生活服务类节目,而收视比重最高的是电视剧类,收视比重高达34.91%,收视比重排在第2位的是综艺类节目,收视比重18.02%,新闻/时事类节目收视比重13.74%,位居第3。工作日期间电视剧、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播出比重上升,收视比重也进一步提,电视剧类收视比重40.5%,新闻/时事类节目收视比重16.18%,综艺类节目的收播量均明显减少(图5至图8)。
从广播、电视假日期间各类型节目的视听比重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人们较多的选择通过广播来了解新闻时事关心国计民生,从而使得广播的新闻/时事类节目收听比重远远高于播出比重。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收听广播音乐节目放松心情,广播播出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也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而电视的新闻/时事类节目收视比重排在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之后,假日期间电视观众更多地选择轻松愉快娱乐性强的节目,电视剧和轻松愉快的综艺类节目成为人们对电视节目的首选类型,且收视比重均高于播出比重。较多的电视台在节假日都有着特别编排,如湖南卫视周六的老牌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东方卫视周日的季播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江苏卫视周六、周日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等等,均与观众形成周末约会,收视效果非常好。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北京市场主要节目类型节目总收听时长排名前五节目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闻/时事类节目中国之声和北京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节目占据主要位置,中国之声的《央广新闻》人均收听总分钟数270分钟,《新闻纵横》、《新闻和报纸摘要》人均收听总分钟数分别为212分钟和99分钟。北京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资讯早8点》和《新闻2010》收听表现非常好。生活服务类节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的《一路畅通》人均收听总分钟数高达347分钟,《交通天气预报》的收听分钟数也较高。文艺类节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的《说学逗唱》、《空中笑林》、《开心茶馆》在闲暇的假日时光给听众带来欢声笑语(表7)。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选取2010年国庆期间,我们来看在国庆7天长假期间北京市场电视节目的收视量情况:人均收视总分钟数排在前五的节目主要是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军事斗争题材剧《大西南剿匪记》排在首列,中央台三套综艺类节目收视表现非常好(表8)。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我们再来看上海市场主要节目类型节目总收听时长排名前五节目表,其中新闻/时事类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990早新闻》,以639分钟的人均收听总分钟数遥遥领先于其他新闻/时事类节目。东方广播电台的《东广早新闻》、《20分钟滚动新闻》收听情况较好。音乐类节目排名中,以东广音乐动感101的节目为主,频率竞争力强劲,周末版块《101真好玩》、《周末晨光》、《周末要点》、《歌动感星期天》、《流行音乐一小时》深受广大听众喜爱。以国庆7天假期为例,东广音乐动感101在国庆期间,连续7天推出《动感101空中音乐节》,7位DJ将轮番上阵,带来7大主题音乐特辑,爵士、摇滚、小情歌等,让听众一饱耳福。文艺类节目,上海戏剧曲艺广播的《星期戏曲广播会》、《广播书场》、《越沪艺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节目,有着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假日期间收听量稳定(表9)。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我们再以2010年春节期间为例观察电视市场的收视量表现,在春节期间上海人均收视总时长排名前五节目中:上海东方卫视的自办大型晚会、综艺栏目占据主要位置,其中,海派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的人均收视总分钟数次于春晚,受到广大上海观众的喜爱。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概念的综艺节目《欢乐世博年2010群星新春大联欢》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由此发现,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节目在当地易受欢迎,紧扣国家时政大事的节目易获得较高关注度(表10)。而电视周末特殊编排方面:如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的周末版块周五《家庭演播室》、周六《相约星期六》,在周末的晚间时光给上海观众带来轻松愉悦。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广播、电视的视听表现来看,假日期间大多数人们不用工作、学习,在家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时间增长。而广播与电视存在一些差异,假日期间广播的收听量相比工作日要低,而电视在假日的收看量相比工作日有明显的增长。由于广播伴随性时效性强的特点,人们较多的选择随时随地的打开广播收听新闻时事、交通道路实况、天气预报等等,而电视图音并茂,人们有着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在假日期间人们愿意收看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来消遣时光、放松心情,电视台也针对假日做了特殊编排,加大了轻松愉快的综艺类节目的播出量。
假日期间,各地广播的音乐类、生活服务类、文艺类节目都有着不错的收听表现。作为受到广大听众喜爱的广播媒体,应该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发挥其自身优势特点,从听众的角度出发,创办听众所需的节目,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借鉴电视假日期间的特殊编播,进一步的探索创新节目,使得广播在假日期间收听情况有一个全新的突破。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