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把握机会 实现跨越
作者:王兰柱

        回眸2010年,中国这架高速运转的、强大有力的"经济引擎",带动中国经济继续沿着既有的发展线路图疾速飞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作为经济风向标的广告,其在2010年的投放量有着显著的增加,超过了GDP的发展速度。据央视市场研究(CTR)监测数据,电台媒体广告全年增幅最大,同比增长33%,再一次印证了即使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媒介生态变局下,广播这个"古老"的传统媒体依旧受到市场的青睐并蓬勃发展。

         驱动广播不断发展的因素离不开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提速,更离不开私家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度攀升和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影响。如果说美国的广播收听市场一直以来是靠"汽车轮子"过活的话,那么现在,在中国的大城市正上演着这幕大戏的序曲。

        过去的一年,新媒体来势汹汹,不断分流、分化传统媒体的受众,蚕食传统媒体的阵地。广播也不能幸免,2010年,在全国30多个广播收听市场上,收听总量同比下降了2.68%,听众的日均听众规模下降了3.65%,日均收听时间下降了两分钟多,同比降幅达2.54%。但在不同收听场所却有微妙的变化,虽然在家中的收听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家户中的听众规模和收听时间已经缩短,而在"车上"收听广播的听众规模却有所增加,上涨幅度为3.42%。这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成为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的必然结果。无论是驾驶还是乘坐机动车的听众群体都在不断壮大,成为广播人最为关注的所谓"移动人群"。"移动人群"规模的不断成长,造就了广播媒体的价值提升和重塑。

        关注移动人群,就不能不跟踪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新媒体对人们生活形态的影响。根据CSM 2010年全国和100多个城市的基础研究的结果,人们选择收听广播的渠道呈现多样性的特征。收音机仍然是最普遍的选择工具,全国达到45%左右,而在一线城市的车载收听比例逼近三分之一,使用手机的比例也超过了10%,而四线城市听众选择手机收听广播的比例更是超过13%。使用互联网收听广播的情况,目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选择比例不足1%,这与广播媒介特性和城市无线网络发展相对滞后密切相关。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广播影视加快转变、加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由广播影视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在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头一年里,广播媒体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期,加快以广播媒体为主向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变。广播在自身发展的路径中,离不开建立音频、视频、图文库的过程,为进入新媒体渠道积累必要的贮备,一旦时机成熟,可以快速介入到手机平台、网络平台(包括无线移动网络平台)中,与传统播出渠道一起,真正实现广播立体、无缝、交叉覆盖,内容实现可听、可视、可互动、可处理的功能,充分放大广播的伴随性特征、把广播新老媒体融合的价值最大化、最优化,带给受众全新的媒介感受、体验,最终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也正是给收听率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SM一直致力于对收听行为的全面测量。面向未来,收听率调查体系也需要提升和进一步完善。2010年,CSM在很多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包括户外收视监测、网络收视监测和移动收视监测方面,同时还分别启动了对同一受众的双屏消费行为(电视收视和互联网使用)以及同一受众的多媒介接触与生活形态特征的联合测量,相信这些都将为今后的收听率调查积累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为收听率调查顺应变革,做好准备。

        广播这一"古老"的媒体,在与新媒体不断的融合过程当中,通过蜕变、再生,循环上旋,在新时期的媒介竞争舞台上重塑自己的角色。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