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的大事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传媒业格局产生冲击,催生变革。重大事件影响下,中国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传媒业该何去何从?这正是《收视中国》在2008年努力解读并在2009年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为了了解一年来广大《收视中国》读者对刊物的阅读情况以及在2009年对杂志改进提高的意见建议,我们于2008年底对《收视中国》的部分读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读者反馈问卷41份,在此我们对关心《收视中国》发展的热心客户和读者表示感谢。新年伊始,我们围绕此次读者调查的结果对《收视中国》在2008年的成果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2009年杂志的最新动态进行展望。
2008年是《收视中国》所走过的第九个发展年头,《收视中国》继续秉承着"交流、促进、共享、提高"的办刊宗旨,坚持专业、严谨、中立、创新的学术风格,在视听率和新媒体研究领域一如既往地进行着不懈的耕耘。在与大家一同分享学界专家和业界资深人士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现的同时,《收视中国》一直坚持着用数据和研究见证中国广电媒介探索与改革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2008年,《收视中国》共出版12期,刊登专著文章102篇。每一期都立足于对中国电视行业热点动态的冷静思考,采取主题策划的形式展开,从不同的角度对媒介发展变革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进行全面的阐释和深度的分析。除了第二、三期对过去一年收视市场的回顾和第八期对2008年上半年收视市场的回顾,《收视中国》2008年共推出了9个主题策划:CSM在2007年的创新研究,故事手法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地方电视台的节目收视及市场竞争,奥运传播策略和营销策略,5?12汶川大地震对电视收视市场的影响,2008北京奥运专题,广告招商与媒体价值,纪实类频道与纪实类节目,财经、法制、音乐、戏曲、生活服务和动画类等小众节目类型收视分析。全年12期《收视中国》浓缩了2008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的热点话题,更是CSM依托强大的收视数据从不同的侧面对2008年中国电视产业重大发展变革的有力见证。在此,我们仅对其中几个主题进行简要回顾。
在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中,地面频道是一支特殊的力量。一方面,该类频道数量庞大,在本土的区域市场中具有一定的舆论影响力和收视开发潜力;另一方面,与覆盖全国的中央台和省级卫视相比,地面频道又面临着发展空间狭小且不断受到挤压的困境。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之下,地面频道需要借助于贴近本土的优势,依靠差异化的节目内容及特色的编排方式突破隐忧,努力拓宽自己的发展道路。
2008年第5期《收视中国》通过三篇文章对地面频道的节目收视及市场竞争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我们从地面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入手,对体育频道、财经频道、都市频道和农村频道等专业地面频道的受众、收视及节目进行了梳理,并对其突破"频道专业化,内容综合化"的局限提出了希望。进而,我们也从地方电视台的视角切入,对地方电视台的编排策略及具有代表性的方言民生新闻类节目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探索。2009年,《收视中国》也将继续关注这支重要的力量,对城市电视台的发展现状及出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短短80秒的汶川大地震将数百万生命推到了生死边缘。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选择了坚强。同样在这场灾难中,中国媒体也凝聚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一齐上阵,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汶川大地震的灾情及抗震救灾工作的进度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在地震面前,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在突发事件面前,中国媒体更是展现出了顽强的力量。
2008年第7期《收视中国》对5?12汶川大地震对电视收视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及时的追踪,对地震发生后主要频道节目变化、整体收视市场的变化、分阶段节目和收视特征以及省市地面频道新闻类节目的播出状况进行了第一时间的反馈。与此同时,结合四川卫视抗震救灾特别节目的综述和中国电视媒体在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中的精神力量的探究,《收视中国》对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的波动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追踪,反映出CSM媒介研究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反应的及时迅速。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2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共举行了28个大项、38个分项的比赛,产生了302枚金牌。北京奥运会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的一个里程杯,对于进行奥运转播的各种媒体来说,2008北京奥运会不啻为一场全媒体的盛宴。除了传统的电视和广播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首次作为独立转播机构被列入奥运会转播体系。根据国际奥委会官方公布的数字,全球共有45亿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官方转播商(BOB)为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播公司制作了超过5千小时的实况节目。根据CSM媒介研究的收视数据,在中国,8月8日开幕式至8月24日奥运会闭幕,收看中央电视台奥运转播及相关体育报道频道的累计观众人数达到11.2亿。
2008年第6期和第9期《收视中国》分别从奥运传播/营销策略和奥运收视盘点两个方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行了全面关注。第6期主要从奥运传播策略和营销策略角度入手,从电视媒体与奥运传播、新媒体与奥运传播、受众的奥运认知与媒介接触、媒介的奥运广告营销策略和媒介建构大奥运产业等多个维度对奥运传播进行了预热。第9期《收视中国》在奥运结束后及时出版,第一时间从收视、收听、跨媒体、营销等角度全方位的对2008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媒介市场上的影响和媒介竞争格局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第一手的数据加上专业的分析成为该期研究的最大看点。
作为CSM的内部刊物,《收视中国》首先是业界了解CSM的一个窗口,超过四分之三的读者把《收视中国》当作"了解CSM业务领域和研究创新的重要渠道"。不仅如此,《收视中国》也力争在第一时间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发布,有超过六成的读者把《收视中国》当作"了解媒介最新动向和业界最新动态的渠道"。在《收视中国》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所展示的内容也不局限于CSM本身,对行业内众多媒体在实际运作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收视中国》都力争在第一时间介绍给大家,有超过一半的读者认为《收视中国》是"了解同行业其他媒体成功经验的渠道"。另外,对于耕耘在媒介第一线的广大从业者,《收视中国》也是一个展示其研究成果的平台,2008年《收视中国》共刊登来自学界专家、电视台客户和其他媒介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稿件7篇,与大家共同分享来自一线的反馈和声音。
数据来源:2009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总的来看,《收视中国》以丰富而不乏深度洞察、贴近而不乏客观剖析的内容受到读者的喜爱,有近九成的读者认为《收视中国》的内容丰富、有新意、有深度。从读者对《收视中国》全年各期的选题反馈来看,主题式策划及编排模式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方式不仅对有助于在同一专题中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也方便读者对各期内容进行梳理和回顾。在全年12期选题中(因问卷发放时第12期尚未送达多数读者,因此本次调查未得到对第12期的反馈),广大读者印象最深的四个主题是"地方电视台节目收视及市场竞争"、"2007年电视市场的回顾与盘点"、"奥运传播策略与营销策略"以及"2008年上半年收视市场回顾"。而对广大读者最有启发的四个主题策划分别是"广告招商与媒体价值"、"地方电视台节目收视及市场竞争"、"奥运传播策略与营销策略"以及"2008年上半年收视市场回顾"。其中,对读者最具启发性的主题倾向于在宏观上具有指导作用或是在实际操作中更具实用价值的选题。在日后的发展中,《收视中国》也会注重对该类选题的开发,同时在主题的深入上力求更具时效性和指导性,从对数据的一般分析提升到对契合实际需要的策略的提炼。
数据来源:2009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在《收视中国》的众多栏目中,最受喜爱的三个栏目是《焦点研究》、《每月视点》和《案例分析》,高屋建瓴的观点和视角、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以及贴近媒体运作实际的案例是《收视中国》的读者最喜爱的内容。
数据来源:2009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2008年,《收视中国》继续延续了朴素、简洁和雅致的风格,有78%的读者对杂志目前的封面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有83%的读者认为杂志的文字大小合适、图片和图表"很清晰"或"比较清晰",93%的读者认为杂志目前使用的字体便于阅读。但也有部分读者对《收视中国》的版面提出了一定的改进建议,17%的读者认为目前《收视中国》的字体偏小,有近20%读者认为《收视中国》文字太多而图表太少,有近10%的读者认为《收视中国》图表太多而文字太少。读者的这些意见,是《收视中国》适应读者需求进行调整改进,不断发展完善而需要借鉴的内容。
在杂志的发行方面,83%的读者会定期收到杂志,而对于全国各地的客户,收到《收视中国》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更多的客户会在每月中下旬收到杂志。《收视中国》的读者也非常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对杂志进行阅读,有近五成的读者会"经常"或"偶尔"上网查看及下载我们的杂志。
读者的宝贵意见及建议,一方面是《收视中国》在原有道路上坚持走下去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收视中国》也希望汲取读者的合理建议进一步发展完善,真正成为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助益的专业杂志。
展望2009年,《收视中国》将继续保持对中国广电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并根据广大读者的意见建议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化。
作为2008年中国最具热度的事件之一,北京奥运会以其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收视竞争格局不可避免的带来影响。奥运后的相当一段时期,电视收视市场的竞争主体都在不断的进行调整。金融危机的到来,也为后奥运时代带来新的挑战。奥运后的中国媒介市场究竟面临怎样的变化,传统媒体如何在后奥运时代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是摆在电视人面前的一个客观问题。因此,《收视中国》2009年第1期特别策划了"后奥运时代的媒体竞争格局"这一专题,邀学界、业界专家一起,对奥运后媒体的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的变化作一探讨,以期对广大媒体从业者有所启发。
奥运会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传统媒体领域,借助于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包括互联网、手机等在内的新媒体通过对奥运赛事的转播将自己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奥运对新媒体发展的推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危机的冲击所抵消、弱化,新媒体的发展重新面临新的挑战和思考。而本次调查中,也有不少读者表示对目前新媒体的发展尤为关注。针对形势发展变化和读者的客观需求,《收视中国》将从2009年第1期起推出全新栏目——"新媒新知(New Vision)",逢单月出版,立足于CSM对新媒体发展的敏锐观察,结合CSM事业发展部在新媒体研究领域的实战经验,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交流我们在对新媒体研究中的发现、收获和感受。
针对广大读者对于时效性强并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作用的内容的需求,《收视中国》将从2009年第1期起扩充版面,根据相应的主题策划,每期邀请3-5位专家、学者及一线从业人员,以专题文章、访谈或笔谈的形式体现。所扩充的这部分内容,仍紧扣每期的主题策划,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从专家、学者及从业者等多个视角展开,力求在贴近性和指导性上更进一步。该内容将融合入 "焦点研究"、"案例分析"和"论坛方圆"版块,不单独增设版块。
2009年,中国传媒行业继续向前发展,《收视中国》也将紧紧契合媒介竞争发展变化的脉动,力求及时、全面的对影响中国媒介竞争格局的重要内容进行密切关注和深入探索。金融危机对中国传媒产业的进一步影响如何,城市电视媒体如何在多方挤压的市场环境中突破新生,综艺娱乐节目是否会在2009年重新复苏,电视剧策略还能对电视媒体竞争力提升产生多大的效用,国庆60周年各媒体会如何紧随形势发展进行特别的编排……,这些都是《收视中国》在2009年会继续观察和探讨的内容。此外,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我们也会考虑在新一年的《收视中国》中结合节目创新、节目策划制作营销一体化、海外节目制作与发展趋势、数据的深度应用、电视广告的新增长点以及多级媒介市场等内容进行研究。在2009年,《收视中国》将继续恪守专业、严谨、中立、创新的学术风格,与读者共同见证和分享中国电视媒体市场的最新动态和最新发展,也欢迎广大读者对《收视中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在2009年共同进步、成长!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