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角度说,电视节目都具有对抗性特征,新闻报道的新闻焦点、新闻评论的议题、综艺节目的不同阵营、电视剧的情节冲突……都存在对抗性的影子,有了对抗就意味着有了看点。从狭义角度说,对抗类电视节目主要表现为体育竞赛,如大家喜闻乐见的奥运会、英超和西甲等足球比赛、NBA篮球比赛等。本文主要观察狭义比赛中中国民族传统竞技电视节目收视表现,以《武林大会》等典型节目为例,管窥此类节目的收视特点和发展脉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形成本民族的民族传统。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体现了本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民族传统体现在诸多方面,如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风俗、民族体育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所有项目,就其历史发展及其运动的主体功能而言,可划分为三大类1:即"技击壮力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武术、举重、摔跤、田径、射术项目等;"休闲娱乐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球戏、舞戏、舟戏、水戏、冰雪戏、棋戏等;"养生健身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导引、太极、健舞等。电视呈现的传统竞技项目,可以按照队员参与方式简单划分为两类:一类为智力对抗类,如扑克、麻将、棋类等;一类为体力对抗类,如武术、摔跤等。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39463.htm
考察典型民族传统竞技栏目:从播出平台看,中央台和省级频道均有播出,地市级频道限于制作经费和水平等综合因素,播出相对较少,一般以转播其他频道的节目为主。从频道类型看,体育频道主要播出偏竞技性质的节目,而卫视频道播出的节目则偏向于综艺、娱乐真人秀,这是频道本身的定位和节目营销双向选择的结果。从竞技项目的分类看,体力对抗类节目播出较多,智力对抗类节目相对较少;体力对抗类主要以武术为载体,表现为武术比赛,武术秀,武术文化等,智力对抗类节目一般节目采用"主持人解说+原生态的比赛现场"节目形式,节目画面相对单调,参与者和旁观者都必须倾情投入,气氛显得不是很活跃;智力对抗类节目主要分布在地面频道(以省级地面频道为主),这与目前电视手法展现此类比赛不无关系:比赛耗费时间较长,卫视频道出于资源使用回报和观众持续性收视考虑一般较少播出这类节目(表1)。
从播出情况看,有些节目经久不衰,如河南卫视播出的《武林风》栏目,已经有七年多的历史,依然在同类节目中收视领军,品牌影响力不断延续;有些节目在经历了开办初期的辉煌后,目前已经停播;有些节目开播时间不长,但其在收视市场表现突出,已经成为本地的品牌节目,聚集了一批忠实观众,如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全民星电视双升擂台赛》。从播出周期看,绝大多数节目选择周播的方式,如《武林大会》、《武林风》、《武动亚洲功夫达人》等,也有选择日播的,如《步步为赢》、《全民星电视双升擂台赛》,山西卫视播出的《一代天跤挠羊英雄会》则采用了类似季播的方式,在8月至10月的周五晚上播出,从"挠羊英雄会"到"摔跤世家巅峰对决",再到"霹雳跤娃选拔赛",最终到"中国跤王"。区别其播出的不同,中央台和省级卫视频道均选择的是周播的方式,日播形式只在地面频道采用。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武林大会》是一档强调"原汁原味、真打实斗"的武术擂台类赛事节目,旨在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每周二18:35-19:25在中央台五套播出,自2007年3月6日开播以来,举办了五祖拳、梅花桩拳、心意六合拳等多个拳种以及陈氏太极、武当八卦等多个门派的武术竞技,通过形式各样、主题鲜明的比赛,聚焦了广大受众的目光,吸引了全国观众的关注。
《武林风》自2004年元月开播至今,已成为是河南卫视一档品牌节目,和《梨园春》并称为该频道两大王牌节目,在收视和经营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栏目以弘扬中华武学文化、宣传河南省武术优势为己任,以"武术艺术化娱乐化"为指导,让观众在精彩的对抗中,体会"搏艺有道,娱乐无边"的魅力。在郑州地区,《武林风》收视比工作日同时段提升一倍,优势凸显(图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快活武林》是黑龙江电视台打造的一档武术类综艺节目,通过"明徒高师"的模式体现"武术也快乐"的节目宗旨。《一代天跤挠羊英雄会》则是在跤乡忻州摆擂台,大众参与,是山西卫视倾力推出的竞技娱乐真人秀节目。《快活武林》和《一代天跤》均属于体力对抗类节目,从节目形态看,均偏向于娱乐真人秀。从节目的收视效果来看:节目播出后同时段频道竞争力提升明显(表2)。
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全民星电视双升擂台赛》和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步步为赢》则把街头坊间喜闻乐见的扑克牌游戏"拖拉机"带到了电视荧幕之上,通过网络海选、现场竞技,决出最终的冠军。从节目分类看,这两个节目都属于智力对抗性栏目,从节目形式看也比较相似,相对"朴素",没有太多的包装,力争将牌局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观众;从播出平台看,河南民生频道更倾向于都市百姓受众,北京体育频道更加专业化。从收视效果来看,《全民星电视双升擂台赛》播出后同时段收视提升明显,《步步为赢》则收视相对平稳(表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以《全民星电视双升擂台赛》的收视表现为例,从到达率和忠实度两个维度剖析其播出前后同时段收视:到达率反映了观众的数量,体现了观众规模,节目播出后观众规模显著提升,提升了2倍;忠实度反映了观众的收看时间,观众收看时间越长,越能体现节目的吸引观众程度,节目播出后观众收视时长稳步提升。不难看出,双升比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节目形式相对朴素,但作为智力对抗节目,观众一旦投入则忠诚度不断提升,黏度较高(图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节目竞争的核心是对观众的争取,观众的特征是节目特质的体现。我们以《全民星电视双升擂台赛》、《步步为赢》两档智力对抗类和《武林风》、《一代天跤》两档体力对抗性栏目为例,对其观众的差异进行解析,探寻其中的异同。
从观众的性别结构来看,体力对抗类节目更吸引男性观众,而智力对抗类节目的男、女观众差别不大;从年龄结构看,体力对抗类和智力对抗类的观众主体均为45-54岁,但智力对抗类观众更年轻一些;从学历结构来看,中等学历观众是两者的主体受众,智力对抗类高中学历观众更多;从收入结构来看,中高收入观众收看智力对抗类节目更多,体力对抗类节目中低收入观众比例更高(图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观众集中度反映了观众的收视倾向性,通过观众集中度对不同栏目特征观众进行对应分析发现,体力对抗类和智力对抗类栏目观众泾渭分明(图4):中青年、干部/管理人员、大学及以上学历、高收入观众更倾向于收看智力对抗类节目,而老年和低龄、低收入观众更倾向于收看体力对抗类节目。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中国民族传统竞技项目的电视发展,就其形态来分析,可以归纳为四个时期:
民族传统竞技项目作为节目的一个元素或者亮点,仅为辅助或者衬托主体而引入,如个人的才艺特长展示等。
随着频道专业化、栏目类型化的兴起和发展,以直接体现民族传统竞技比赛节目出现,常见的就是体育频道播出的特色体育赛事等。
引入选秀、真人秀、季播等新的节目形态,多角度、深层次地表现民族传统竞技项目,如《快活武林》、《龙武堂》、《一代天跤》等。
产业化运作,从节目的策划、品牌的规划、到产品的细分、消费者的定位等,整体营销,长期持续投入,如《武林大会》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竞技栏目表现出三个主要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新的技术手段不断纳入,如互联网技术,在节目初期的宣传、选手的选拔、比赛中的全方位视角等,为丰富节目的形式和可视性开辟了新的领域。
借助综艺形式,生动表现民族传统竞技项目。
整体营销,产业化运作。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专业数字付费频道出现。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