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者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定义为守望、会议、教化、娱乐和商业化等,这些功能在现代社会的纷繁变化中不断被演绎和强化。纵观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经了计划经济时期以宣传导向功能为主的历史阶段,逐渐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娱乐化、大众化和商业化,这一时期的大众传播内容和形态也呈现出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在电视媒介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电视调解类节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融合了电视节目类型的多种形式,内容以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主,通过调解过程的展现,向受众传达生活中"真善美"的道德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调解类节目是施拉姆关于大众传播"教化"功能的体现之一。电视媒体给受众提供了一个琐事调解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老百姓可以把家庭、邻里、亲朋之间难断的"家事"摆放在调解员、专家、主持人和观众面前,让大家来评断是非,找到矛盾的源头,化解各方纠纷。
生活中常碰到法律无法判别的些许是非功过,很难有严格的标准让我们去评断左右,这时,道德便是法律之外的强大利器。在日常生活中"一地鸡毛"的琐事中,道德规范了行为方式,彰显出中国自古以来的"德"治法则。古人早已对"德"做了定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道"和"德"作为衡量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待是非的准则,无处不在。
电视调解类节目正是以百姓家长里短为节目内容,以中国传统的"道"和"德"作为评断标准,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个矛盾的起因、调解的过程以及最终结果,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悲欢喜乐。调解类节目正是以其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拍摄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了观众的关注,受到好评。
调解类节目素材大多源自本地,共同的生活环境和共同的地域特征,让本地观众有强烈的亲近感,节目更易获得本地观众的认可。而贯穿节目内容的人文情怀,强调对人的关注,关注人的情感,这种感情纽带更能引起本地观众的共鸣。按照节目内容是否具有百姓纠纷调解的性质,2011年上半年71城市共有38个频道播出了调解类节目1,其中地面频道数量34个,占所有播出调解类节目频道的89%。播出调解类节目的省级卫视频道有4个,占所有播出调解类节目频道比例为11%。
1本文分析的调解类节目,主要在专题类和生活服务类节目中,按照内容是否具有调解性质进行选取。
从节目类型上看,大部分节目被归类为专题类节目(29档),少部分归类为生活服务节目(9档)。从节目播出时长看,上述调解类节目时长均超过20分钟,其中节目时长超过30分钟的有27档,节目时长在20-30分钟之间的有11档(表1)。
电视节目的形式是电视传播的一种技巧,好的传播形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所考查的38档调解类节目中,基本调动了当前所有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包括演播室录制、外景跟拍、现场辩论、真人秀、专家解读、与观众互动等,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如开通微博,注重节目包装,通过舞美、灯光、镜头等诸多表现手法,给更多普通民众的情感提供不一样的诉求平台等。本文将调解类节目的主要表现方式归纳如下:
邀请有矛盾的当事人进入演播室,主持人和调解员现场为当事人排忧解难,通过节目告诉观众面对纠纷的智慧和解决矛盾的艺术。典型节目包括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新老娘舅》、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心灵密码》,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谁在说》、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成都经济资讯服务频道《抵拢倒到拐》、吉林教育台《黑白观察室》。
节目以外景采访拍摄和演播室现场调解结合的方式,通过调解员、律师、心理专家以及栏目组的合作,为百姓调解纠纷,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氛围。典型节目包括北京科教频道《第三调解室》、杭州西湖频道《杭州老大哥》、湖北经视《情感大搜索》、青岛生活服务频道《真情调解》、杭州西湖明珠频道《和事佬》。
杭州西湖明珠频道《和事佬》节目与当地社区合作,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讨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琐碎纠纷,给居民以开导和启发,解决生活中纠结琐事。同时,还为居民解答房产、劳资、婚姻、继承等各类法律问题,这些便民措施不仅方便了居民,还扩大了节目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些调解类节目以身边事实为线索,通过演员的表演真实再现,使观众从中得到启发。如《80后剧场》,以栏目剧的形式展现当代年轻人生活状态、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情感及心理困扰。
北京科教频道《第三调解室》和江西卫视《金牌调解》节目别具特色。当事人双方调解后,在节目现场签署协议书,该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
北京青少频道《谁在说》结合了故事体和论战体两种节目形态,对大众关注的青年热点话题进行故事展示和电视辩论。吉林教育台《黑白观察室》栏目每期选用黑白两方观察员,围绕纠纷事件进行说理评论,达到说服调解效果。
河南八套《爱心调解》借鉴各种选秀类节目的成功经验,广泛招募和挑选调解员,在几位前辈调解员的精心挑选和严格把关下,不断有新人入围成为《爱心调解》节目的新任调解员。
成都经济资讯服务频道《抵拢倒到拐》、北京生活频道《心灵密码》节目每期聘请心理专家,和主持人一起对有心理困惑的嘉宾进行开导,采用心理测试、心理实验等专业手段现场揭密困惑嘉宾的心理成因,并针对嘉宾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湖北经视《情感大搜索》开设了"时时短信"互动环节,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发表真情实感的平台,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和吸引力。上海娱乐频道《新老娘舅》开通热线和微博,扩充观众群,提升影响力。
房产纠纷、老人供养纠纷,子女孝道、婚恋、婆媳、亲情、友情等问题,其中有曲折离奇的经历,也不乏剪不断的家务琐事,事事牵动着屏幕前观众的心。随着矛盾的出现、故事的展开,有时矛盾双方狭路相逢,言语犀利;有时峰回路转,出现转机。调解类节目在讲故事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内容本身强烈的故事性像一部部真实再现的连续剧,有曲折幽怨的隐痛,有高潮迭起的情节,配合调解员与嘉宾的辩论对峙,说服调解。说不完道不尽的人间百态,宛如身边事,强烈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2011年上半年,调解类节目以其自身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关注。经历了2月初春节时期的小幅下跌以后,调解类节目的收视规模逐渐回升,截至2011年6月中旬收视规模较年初有明显增长(图1),总收视渐行渐高,获得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具体调解类节目来看,吉林法制频道《真情女帮办》栏目凸显法制频道特点,用明星帮办取代传统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结合实际,宣传法律知识。《真情女帮办》借具体事例进行现场调解,以理服人、以法服人,注重调解过程,积极推进整个事件的进展结果,其收视效果也颇为理想,从2011年初到6月中旬市场份额增长了近30%。
青岛生活频道的《真情调解》栏目前身是《新说法?服务版》,栏目每期30分钟,由调解记者与志愿报名的调解员组成调解小组,秉承"服务"和"沟通"的理念,化解百姓身边矛盾,为观众排忧解难,帮助求助人度过难关。从2011年2月底开始,《真情调解》节目收视一路走高,到6月中旬,市场份额已达到8.5%,增长近一半。
"老大哥调解员"是杭州西湖频道《杭州老大哥》栏目的一大特点,"老大哥调解员"中最年长的已经72岁,他们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真诚的交流方式,通过沟通和调解,为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大小矛盾,获得了观众的持续认可。2011年上半年,收视稳中上升,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杭州老大哥》节目不仅在演播室进行调解,还会赶到居民社区,现场进行调解,为百姓排忧解难。每周末推出特别版节目,与律师和心理医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纠纷(图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本文考察的调解类节目中,几乎所有节目都有重播,而且多档节目重播收视效果也很好。
上海娱乐频道《新老娘舅》节目是上海地区收视率很高的一档调解类节目,全天主要播出三档,分别在早晨7点、下午13点和18点档播出,18点档《新老娘舅》市场份额达到20%以上。该节目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但仍然对节目形式不断创新改版,增设"新老娘舅微博"、"新老娘舅柏万青和谐热线"等版块,让"老娘舅"们走出演播室,走进社区,与居民互动。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也带动了节目重播收视。《新老娘舅》在早晨7点档市场份额达到10%,在下午13点档市场份额达到9%(表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全天也主要分三个时间档播出。该节目集"室内剧"、"真人秀"、"泛法制类节目"、"公开法庭式"和"娱乐节目"为一体,样式新颖,把百姓的家长里短搬上荧屏,把生活中难以调和的矛盾"晒"出来让社会评理。节目中主持人和人民调解员现场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并且由资深的律师、司法界人士等组成观察员提高调解质量,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大的道德和法律平台。在南昌市场,《金牌调解》晚间21点档市场份额达到15%以上,早间7点档市场份额更是高出晚间档,达到16%以上,在午间13点档市场份额也高达13%以上。
山西科教频道《小郭跑腿》节目每天播出两档,采用真实的人物情感故事,用沟通化解恩怨,用诚意圆梦心愿。在充满悬念的调解过程中,节目组的记者与和事佬为了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东奔西跑,并且热心公益,关注弱势群体,打造出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小郭跑腿》在太原当地观众中有极佳口碑,晚间20点档节目市场份额达到13%,午间13点档市场份额也达到9%(表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调解类节目按其形式和内容侧重点不同,主要被归类为专题和生活服务类别。与同频道同类节目相比,在所考察的38档调解类节目中,有36档节目收视率高于其所在频道同类节目的平均收视率,从市场份额看,也基本高于同频道同类节目市场份额。
其中,有8档节目收视表现突出,分别是青岛生活频道《真情调解》、上海娱乐频道《新老娘舅》、山西卫视和山西科教频道《小郭跑腿》、浙江民生频道《钱塘老娘舅》、杭州西湖频道《和事佬》、北京科教频道《第三调解室》、成都经济资讯服务频道《抵拢倒倒拐》,这8档节目与所在频道同类节目市场份额差异均超过2个百分点。北京科教频道《第三调解室》和成都经济资讯服务频道《抵拢倒倒拐》节目,分别超过本频道同类节目平均市场份额4个点以上(表4)。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调解类节目以其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获得了更多女性观众的青睐,从《新老娘舅》、《小郭跑腿》、《金牌调解》和《抵拢倒倒拐》等节目看,四档节目中的女性观众所占比重都高于男性观众。
观众年龄越大会越关注调解类节目,45-54岁观众所占比重最高,是调解类节目的重度观众。《抵拢倒倒拐》45-54岁年龄段的观众比重达到43%,《新老娘舅》和《小郭跑腿》45-54岁观众比重也都超过了30%。几档节目55-64岁年龄段观众所占比重仅次于45-54岁观众(图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自古以来,和谐的环境是我们渴望的。人与人的和谐、国与国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理解与沟通是消除隔阂、实现对话的基础。调解类节目正是秉承这一理念,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为取向,深入到民众生活的各个细节,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在收视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另一方面,在弘扬中国传统道德观与提升百姓法制理念上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看到,个别节目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和迎合猎奇心理,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在节目内容设置上过度渲染悲情苦难,肤浅琐碎,夸张情节,忽视了媒介的引导、认知、教育等社会功能。为了收视效应而放弃媒介的社会责任,这种杀鸡取卵,暂时获得高收视的做法与媒介应有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最终会受到观众的摈弃。
调解类节目应充分发挥大众媒介具有的议程设置功能,使其理念高于内容,内容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才能继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获得观众的持续好评。调解类节目启迪大众心灵,向观众敞开心扉,感悟人生,为社会和家庭营造和谐氛围,任重而道远!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