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收视作为一种典型的休闲活动,受到受众拥有的闲暇时间数量的影响。马克思着眼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把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自由时间就是广义的闲暇时间。自由时间可以进一步分为生活必须的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生活必须时间包括职业生活相关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满足生理需要等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包括休息时间、娱乐时间、满足其他需求的时间。波德里亚揭示了现代消费社会里休闲的本质特征:休闲并非就意味着一种享受自由时间、满足和功能性休息,它是对非生产性时间的一种消费,是一种价值生产时间。布迪厄认为:"优雅的品味、举止和生活习性是对生活质量的有用的证明,因为好的养成需要时间、应用和费用,因而也就不是那些耗时间、精力于工作的人们所能达到的"(尤卡?格罗瑙,2000)。由上可见,属于休闲行动的电视娱乐节目收视行为,除了受到受众的品味影响以外,还受到个人所拥有的闲暇时间的制约,且可用于休闲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品味的形成和提升。
美国学者约翰?凯利从存在理论、发展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互动理论、建制理论、政治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多个理论视角对休闲活动进行了研究(约翰?凯利,2000)。个人与社会不断的、无可避免的变化是发展理论的基础,处于同一阶段的人们,在许多发展的环境及主题方面是共同的,是具有共性的一群人。发展理论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察休闲,认为休闲是一个持续一生的成为过程,随着环境和目标的不断变化,人生历程中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安全与挑战的冲突。
我国学者郑祥福等在对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时,也指出:休闲行动是个体行动流的一部分,从而带有不同时间向度序列特征的"流"构成了制度化趋势及社会系统再生产中的结构化特征:作为重复性的生活实践,它构成了日常例行性特征,并通过不断的重复逐渐形成休闲行动的区域化特征;而从"生存时段"这个时间流角度来说,个体的休闲选择得以与各自的生命历程筹划及地位角色定位相联接;将时间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延伸到结构化的虚拟性秩序层次,即从制度性时间的角度,捕捉到群体休闲行动的选择取向在社会总体发展脉络中的结构化特征(郑祥福 叶晖 陈来仪,2008)。
如果从人生历程这一角度切入对闲暇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者对于人生历程的延续及变化的研究各有侧重:家庭生命周期(The Family Life Cycle)是传统社会学中最为人熟知的模式,该模式基于角色转换的家庭生活周期进行研究,区分了人在不同人生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期望。生命期限(The Life Span)使用自然年龄作为指标考察人们的交往、个性、精神上所关注的事情以及所面临的问题(Baltes & Schaie,1973),在解释中将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考虑。生命历程(The Life Course)强调人生历程是由一个时期过渡到另一个时期,针对家庭中心的角色也扩大到了其他社会角色。危机模式(The Crisis Model)将注意力转向了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种种危机,研究在受到重创的情况下,价值观及社会角色可能都会重新组合。发展模式(The Developmental Model)包括对社会文化因素与各阶段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必须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才能进一步满足下一阶段的种种要求(Havighurst, 1958)。查德?戈登提出了一种将休闲与游戏包括在内的心理社会学框架,指出人生中的九个生活时期,并指出了发展的主要"困境"(Gordon, Caitz, & Scott, 1976)。
约翰?凯利将当代社会的人生历程分为三个生物-社会阶段: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和完成阶段。个人的角色会随着人生历程的进展而发生变化,因此休闲社会化的发展是与角色更迭同步进行的(约翰?凯利,2000)。同时结合查德?戈登的发展模式,可以得到相应的人生历程的发展与闲暇时间分配图示: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这一问题,需要明确两点。首先,休闲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和态度,个体通过体验和选择渐渐社会化并学会了休闲,休闲社会化首先是学习如何成为休闲者。其二,休闲活动与时段是一个成为的过程,个体在其中学习、发展,即休闲之中的社会化(约翰?凯利,2000)。休闲在人们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通常认为的要大很多,休闲对于成年人的重要性并非要等到退休后才彰显出来,结合上面阶段划分,可以认为,在每一个生活时期个人成为社会行动者的过程中,可用于休闲娱乐的闲暇时间都会有所不同,休闲的取向也会发生变化,结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收视时长,本文尝试从角色历程框架所决定的闲暇时间和休闲取向来研究影响电视娱乐节目收视的原因。使用人生历程框架是为了展示它在把握休闲延续性与变化脉络方面的价值,它们是与角色的场景和序列密切相关的。同时,借鉴收视率调查对观众年龄的限定,4岁以上的个体才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能够在电视收视中具有一定的自决能力,因此本文也略去幼儿和童年早期这两个阶段(图2),仅从4岁开始对其不同人生阶段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收视行为变化的原因进行探析。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根据约翰?凯利的划分原则,在人生的准备阶段,个体的中心任务是学习和成长,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在这一阶段的不同时期,社交范围的改变、游戏性质的变化乃至家庭作为休闲环境的地位的变动,都会对少年儿童可用于家庭娱乐消费的闲暇时间产生影响,因而使主要发生于家庭之中的电视休闲活动的消费时长发生变化。
在本文研究的第一时期,3-5岁的孩子更多地创造环境去体验游戏,社交范围超出了家庭并扩展到邻里,游戏性质更为复杂。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孩子社交范围扩大而倾向于参加更趋复杂的游戏形式,使儿童停留在家庭中的闲暇时间缩短,电视收视尤其是电视娱乐节目收视在儿童家庭休闲中所占据的时间减少,儿童倾向于走出家庭去接触或参加更趋多样复杂的游戏形式,因而电视娱乐节目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在6-11岁的童年后期阶段,家庭是其进入休闲的主要环境(Kelly,1977),儿童家庭休闲娱乐时间增多。在这一阶段,媒体(尤其是电视)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电视会展示某些也许并不适合本阶段发展特点的行为方式。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渐渐融入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又渗透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作为电视休闲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电视娱乐节目休闲在这一阶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成为这一阶段儿童逐渐融入文化的方式。
在青少年早期,青少年可能只与一个很小的好朋友圈子交往,而且通常只是同性的朋友,他们通过选择与参与休闲而脱离父母并保持独立。在家庭以外的休闲活动中,同龄群体正是通过共同参与与自我表达性活动来加固彼此的被接受感和归属感。在青少年更多地通过家庭以外的休闲活动来显示自身的独立与叛逆的同时,在家庭中的休闲时间减少,通过收看电视娱乐节目而进行的休闲活动逐渐减少,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青少年后期的发展困境是对上一时期——青少年早期的延续,只是更加明显和具体。青少年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学校也超出了学校本身,成为下一个阶段过渡性的开端,其评估体系是将来就业考试的前奏。因此,这一时期青少年仍然通过不断减少家庭休闲的时间,并增加学校和社会探索的时间来进一步为塑造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在确立阶段,个体的主要任务是对社会有所贡献,并能在社会系统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这一阶段不同时期的个体由于生活中心的转移,使休闲的场景和取向都随之发生变化,家庭闲暇时间的分配更是由于养育子女等任务的出现而受到制约,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电视休闲活动的消费产生影响。
这一阶段的青年生活的中心定位于发展工作和家庭中的生产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业开始阶段休闲就随之消失,休闲只是变换了它的取向和场景以适应生活中新的位置和目标,学生时代的户外休闲在这一阶段开始变味户内娱乐和交往,家庭通常是休闲活动的基础,以往的作息时间及业余交往都会做出很大的调整。因此,这一阶段重新回归家庭的青年家庭休闲时间增多,重新将电视收视作为日常休闲的一个稳定而持久的内容,并坚持下去,其电视娱乐节目的消费量虽然并未较前一时期有所增长,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成熟期早年可以被视为人生的中心阶段,在经济领域内,事业发展基本定型,家庭养育子女的任务逐渐步入正轨,子女在学校里接受评估并逐渐走向独立,父母开始重新评估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包括休闲。休闲活动主要与家庭融合,休闲以家庭为中心,休闲的安排是为了使家人能够共同参与。鉴于上述原因,这一时期的个体不仅在可支配的闲暇时间总量上较前一时期更加宽裕,同时对家庭休闲的看重使其增多了电视收视这一家庭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沟通工具和交流平台,这一时期,通过电视娱乐节目收视而进行休闲消费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且上升的速度较其他阶段更快。
在完成阶段,生命的意义与传承在此时显得格外重要,生命被视为旅程,人们希望找到某种意义和个性的延续。个体在这一时期会在家庭、工作和休闲中寻找新的平衡,生理条件和社会的约束,都会使休闲时间总量及分配发生变化。
在成熟期,失去继续发展事业的机会可能是个体将生活的重点从工作转向休闲的主要原因,人们开始在休闲中寻求成就(Veroff,1980)。这一时期也仍然是个体在家庭、自我、工作和休闲的投入上寻求平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休闲活动带给人们的可能是得到关注、接受与体验温情的机会,而不是为了工具性的目的。随着养育孩子的负担进一步减轻,收入和闲暇时间也会增加,这些都促使成熟期的个体重新投入到一些休闲活动中去。因此,相较于上一时期,虽然通过电视娱乐节目收视这一家庭休闲方式参与休闲的时长仍持续增长,但在增长速度上逐渐放慢,达到一定的峰值水平后就持续保持在相应的位置。
这一时期属于晚年的积极退休期,个体的注意力由此转向亲友、自我发展以及休闲中的自我表达。有意义的融合成为生活各个领域的中心层次,无论是持家休闲还是保持作为一个有价值、有能力的人的形象。退休可能会导致作息时间与日程安排的结构调整,虽然老年人多被认为是电视节目收视的主要群体,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消费量也逐渐下降,大块的休闲时间可供老人参与以前没有时间尝试的活动。
对于那些逐渐丧失活动能力的老人来讲,晚年生活需要不断面对自身生理条件和社会的约束,社会融合的内容变成更多与身边的人在一起,远离家庭的远处的休闲越来越少,自己的家庭成为休闲的主要场所。而到了身体完全受限制的时期,生活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生存。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老年群体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的消费量存在剧烈的波动并且随年龄增长而不断下滑,可能是这一时期老年人随身体状况的恶化而不得不减少相应的收视量。
综上,本文从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可用于娱乐活动的闲暇时间入手,通过对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角色变换对休闲活动本身的意义、可用于休闲娱乐的闲暇时间等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休闲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社会空间,当我们把休闲娱乐视为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持续、重要的发展舞台时,可以看出包括电视娱乐节目收视在内的休闲娱乐活动本身都是一个动态的成为过程,正是这种动态的成为决定了限制了个人在社会及家庭生活中的休闲选择和用于休闲的时间数量。
1、[芬]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向建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赵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郑祥福 叶晖 陈来仪等著:《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Baltes, Paul B., and K. Warner Schaie. 1973.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and Socializ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5、Havighurst, Robert. 1958. Developmental Taste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 Inc.
6、G. Gaitz, and J. Scott. 1976. "Leisure and Lives: Personal Expressivity across the Life Span." In Handbook of Agur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eds. R. Binstock and E. Shari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7、Kelly, J.R. 1977. "Leisure Socialization: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9:121-32.
8、Veroff, J. , and J. Veroff. 1980. Social Incentiv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