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多元融合下的新发展
作者:刘牧媛

        电视访谈节目是一种以语言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节目,它以形式的开放性和选题的包容性,不断与新闻、综艺、专题和生活服务等多种节目形态相融合,将其触角延伸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可以称之为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上表现手段质朴,但形态内容多元的一种节目类型1。在这种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访谈节目的外延与其他节目相互交织,例如一些节目虽然仍采用访谈形式,但节目主题是帮助被访者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又如一些节目虽然依然保留访谈的环节,但节目中加入了更多综艺娱乐的环节,节目属性已经发生了变化。本文以专题类节目中的"访谈"节目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访谈节目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各级频道访谈节目的发展特点以及典型访谈节目进行分析2,以窥在多元融合的趋势下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特点。

1左瀚颖:《我国电视谈话节目概览》,《收视中国》,2009年第7期。

2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收视分析主要使用CSM媒介研究2011年1-3月的收视调查数据,分析时段为播出与收视较为集中的17:00-24:00。

一、访谈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从1993年的《东方直播室》到1996年的《实话实说》,电视访谈节目正式走入我国观众的视线。随着《实话实说》的一炮而红,形式多样的电视访谈类节目相继出现,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面对面》,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银屏连着我和你》,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和湖南电视台的《新青年》等等。2000年《超级访问》的走红,使得制播分离的生产—销售模式逐渐应用于访谈节目,由公司制作再销售到电视台的节目逐渐增多,如光线传媒的《最佳现场》,唯众传媒的《大声说》、《上班这点事》等等。近两年,随着观众欣赏品味的提高,如何突破瓶颈获得新发展成为诸多高寿命却缺乏新意的访谈节目面临的现实问题。尽管如此,2010年CSM媒介研究所有调查城市中,17:00-24:00时段播出的访谈节目就有430余档,播出时长达2.2万余小时,涉及频道350余个。2011年1-3月电视访谈节目的播出时长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近200小时,较2009年同期增加了838小时(图1)。由此可见,电视访谈节目在中国不仅有着巨大的市场容量而且还在以一定的速度不断膨胀。

图1 2009-2011年第一季度访谈节目播出时长比较(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与上世纪90年代电视访谈节目诞生之初相比,近两年我国访谈节目无论从制作手段、节目效果上来看,还是从节目形态和节目内容选题的变化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变化。具体来看,访谈类节目呈现以下的变化趋势:

1、主持人"明星化"和嘉宾"百姓化"

        访谈节目是依托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提供给观众见证沟通的过程、感受当事人态度与反应的机会 ,参与谈话的人是节目的主体。近年来,随着访谈节目数量的不断增加,专业主持人已经不能满足节目发展的需要。同时,越来越多的同质化节目如何通过差异化竞争吸引观众有限的注意力,成为节目制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节目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主持人的名气大,相对更容易吸引观众的关注,这使得来越多的非主持专业的明星或被动或主动地加入到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行列之中。例如,天津卫视邀请郭德纲主持《今夜有戏》,北京科教频道邀请了歌唱演员蔡国庆、小品演员买红妹主持《非常说明》和《非常父母》。访谈节目主持人明星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与主持人"明星化"趋势不同,访谈节目的嘉宾呈现出"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或者挖掘明星光环之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或者直接将嘉宾从名人明星转向平民百姓。首先,随着访谈节目数量和播出时长的不断增加,明星资源已经几乎被开发殆尽。在现有情况下,深入挖掘明星名人的话题价值成为访谈节目的一大出路。同时,访谈节目的观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在电视上看到明星大腕,观众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星名人的生活状况、兴趣爱好。访谈节目抓住了观众的这一收视需求,通过更多地了解名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通过好友爆料、采访家人朋友等方式,展现被访明星光环之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其次,一些访谈节目不再追求明星所带来的收视效果,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普通百姓。通过展现百姓生活戏剧化的一面增加节目的可视性,同时拉近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从情感访谈类节目近几年的火爆收视可见一斑。

2、高端严肃和大众娱乐风格并存

        访谈类节目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节目风格逐渐向两极发展。一类是高端严肃的节目风格。节目多以政企精英、文化名人为主要采访对象,被访者或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量级人物,或是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或是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节目涉及的话题大多是大众最关注的政治和经济等相关领域的热点话题。这一风格的节目画面十分简单,没有多余的装饰。主持人和嘉宾相对较为严肃,主持人要求准确把握访问节奏,有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思考能力以及较高的调动嘉宾情绪的能力。

        另一类访谈节目风格趋向大众娱乐类,以采访娱乐明星为主。节目主要以明星自身的生活经历、轶事趣闻,或者是成功历程的回首和倒叙为主,访谈多突出成名的曲折和戏剧性。让明星去掉诸多光环,表现出与普通人同样的喜怒哀乐。这一类节目往往需要营造出轻松随意的效果,主持人和嘉宾可以在节目中吃水果、喝啤酒,或者做游戏,又或是主持人邀请嘉宾展现观众很难见到的明星光环下的另外一面,比如让嘉宾织毛衣、和面蒸馒头等等。看似轻松不经意的主持,实则要求主持人兼具采访者、交流者、聆听者和评论者的多重特点,具备高度的采访技巧和鲜明强大的人格魅力,才有可能在看似轻松的环境下完成采访任务。

3、节目制作方式多元化

        就目前来看,节目制作方式按制播主体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电视台自制自播模式,制作公司制作节目再由电视台播出的制播分离模式以及电视台与网络或传媒公司合作的联合制作模式。其中,我国目前多数访谈节目依然采用的是电视台自制自播方式生产。采用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电视台对节目拥有独享权,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播出时间、控制节目的整体风格与频道定位相协调。但是相较于制播分离模式而言,自制自播模式可能会使节目越做越闭塞,缺乏新意。而制播分离模式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独立节目制作公司以制作节目为核心业务,将资源集中在节目制作之上,精益求精。同时,面对竞争压力,节目制作公司势必要拿出最好的节目才能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且,频道不用承担节目制作的前期成本,部分降低了前期节目投入的风险。但制播分离模式也同样存在问题,频道一旦完全依靠节目制作公司提供节目,又没有掌握好节目内容和风格的监控,很容易造成节目与频道之间风格不一致,影响频道品牌建设。此外,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不一定是本频道独有的,如果多个频道同时播出同样的节目,必然会降低频道自身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折中的办法是频道寻找合作伙伴,根据频道自身特点和风格量身打造适合自己频道的节目。例如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期间,BTV体育频道与新浪网和华奥星空体育网联合制作的访谈节目《飞跃温哥华》,不仅在BTV体育频道播出,同时在新浪网等新媒体上同步播出,扩大了BTV频道的宣传,也让新浪网等新媒体积累了视频资源,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之举。

二、各级频道访谈节目的特点

        如果从整体来看,访谈节目大致呈现出上述三个发展趋势的话,那么具体来看,不同频道组的访谈节目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节目制作方式有所差别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各级频道的访谈节目依然以自制自播模式为主,其中中央级频道自制自播节目比例最高。在中央级频道2011年1-3月播出的18档访谈节目中,有17档是自制自播的节目,自制节目比例达到94.4% 。省级上星频道自制节目比例略低于中央级频道,在播出的49档访谈节目中,有七成为自制节目,其余三成为购买或联合制作的节目。相对于上星频道而言,地面频道访谈节目的自制比例偏低,省、市地面频道访谈节目约有一半左右为自制。

2、节目更换频率略有差异

        节目更换频率可以通过计算频道停播与新增节目档数占播出节目档数总量的比例来分析 。为了便于计算,本文将2011年1-3月播出的访谈节目与2010年的节目单相对比,如果在2011年1-3月节目单中出现而2010年节目单中未出现的,记为新增节目,反之记为停播节目。

        通过对比发现,2011年1-3月17:00-24;00时段中央级频道有三档停播访谈节目,分别是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的《人物聚焦》、中国教育台一套的《仰望星空》和《职场中国》;同时新增了六档节目 ,分别为中央台二套《环球财经连线芮成钢专访领导者》、中央台四套《城市1对1》和《文明之旅》、中央台新闻频道《省部长访谈录》、中国教育台一套《书记省长谈教育大型系列访谈节目》以及中国教育台三套《在路上》。由此可以计算出中央级频道访谈节目的停播比例为25%,新增比例为38%。

        按此规则,分别计算出不同频道组节目的新增比例和停播比例(图2)。从节目新增比例来看,省级上星频道、省级地面频道和市级频道节目新增比例相近,都保持在45%上下。相较而言,中央级频道访谈节目的新增比例相相对较低。而从节目的停播比例来看,访谈节目停播最多的为省级地面频道,停播比例达到52%。省级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访谈节目停播比例较为接近,约有三分之一的节目停播。中央级频道访谈节目的停播比例最低,为25%。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央级频道节目构成较为稳定,节目寿命相对较长。而省级和市级频道节目更换频率较快,节目寿命相对偏短。这与节目制作模式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央级频道多为自制自播节目,制作成本相对较高,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更换节目。而地面频道的节目有将近一半为购买的节目,如果一旦发现节目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很快就会进行更换。同时还应该注意到,无论是中央级频道、省级上星频道还是市级频道,访谈节目都是新增比例高于停播比例。而省级地面频道组则是新增比例低于停播比例。

图2 各级频道节目新增/停播访谈节目档数比例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节目风格大为不同

        本文为了便于区分各级频道不同的节目特点,将访谈节目分成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大众娱乐和生活服务四类。其中政治经济类主要包括了访谈对象为政府官员、知名企业主或是访谈内容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热点和政务民生等较为严肃题材的访谈节目。历史文化类则包括了以社会文化为谈论主题的访谈节目。大众娱乐类主要是指以明星为访问对象的大众娱乐类访谈节目,一些含有综艺元素的节目也归入此类之中。生活服务类主要包括了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为百姓提供资讯或切实服务的一些访谈节目,如《辣妈育婴房》、《上班这点事》等。相对于后两类来说,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类访谈节目相对比较严肃正统,而大众娱乐和生活服务类访谈节目相对比较轻松、随意。

        可以看出,不同频道组访谈节目差异十分明显(图3)。中央级频道播出最多的是历史文化类访谈节目,其次是政治经济类访谈节目,相对于其他频道组而言,中央级频道的风格较为严肃,正统。省级上星频道和省级地面频道的大众娱乐类访谈节目较多,在不同类型的访谈节目中播出量最大,其中省级地面频道较之省级上星频道还要略胜一筹。由于市级频道更加贴近百姓,因此在市级频道中播出最多的是生活服务类访谈节目。市级频道播出量最少的是历史文化类访谈节目,这与中央级频道恰好形成鲜明的互补。同时,作为地方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市级频道依然不能放松对于政治经济类访谈节目的播出与制作。

图3 各级频道不同类型访谈节目播出比重对比( 2011年1-3月,17:00-24:00)数比例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各级频道访谈节目举例分析

        进一步,本文根据各级频道组的不同特点选择一些典型的访谈节目进行分析,以期能透过对具体节目的分析发现访谈节目发展的新动向。

(一)中央台:擅长严肃的高端访谈

        通过前文的介绍可以看出,中央级频道以严肃高端访谈擅长,访问对象以高级政府官员、知名企业主、某行业或领域的权威人士为主。节目画面较为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装饰。节目寿命也普遍较长,如中央台十二套《心理访谈》为2005年开播的节目,中央台新闻频道的《面对面》和中央台七套的《乡约》均开播于2003年,开播时间更早的是中央台二套的《对话》。

        《对话》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于2000年7月推出的以社会精英为目标收视群体的一档演播室严肃访谈节目。每周日21:55播出,时长为1小时。节目以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的充分对话与交流为核心,直逼热点新闻人物的真实思想和经历,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节目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从节目选择的访谈嘉宾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例如默多克邓文迪夫妇、稻盛和夫、希拉里?克林顿、布莱尔、李光耀、成思危、俞振声等等都是该节目的座上嘉宾。节目的高端性不仅体现在被访嘉宾上,节目的目标观众也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男性、45岁及以上、高中以上学历,职业为干部/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和初级职员,月均收入在2600元以上的观众对该节目的收视倾向性更强(图4)。

图4 中央台二套《对话》节目观众特征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省级频道:以细分选题和目标观众见长

        以往的访谈节目访谈嘉宾以政界、经济领域的精英人物或是文娱明星、文化名人为主,这些访谈资源本身就是有限的,发展至今访谈资源已经几乎被利用殆尽,有的节目甚至已经将同一位明星反复采访过几次。如果每次都有新鲜的话题可以挖掘,那么观众可能还保持一定的收视兴趣,但如果是炒冷饭,讲述过的故事再讲一遍,那观众就不会再继续收看了。在访谈资源日益枯竭、观众审美品位日益提高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提高节目的可看性,增加节目对于观众的粘着力,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上述的竞争压力一些频道已经开始一些新的尝试,如细分访谈节目选题等。贵州卫视的《中国农民工》和山西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八零上线》都是细分访谈选题的典型节目。

《中国农民工》——贵州卫视

        贵州卫视的《中国农民工》不再将访谈重点放在名人明星身上,而是转移到当下很容易让公众忽视的农民工身上。节目每期邀请一位农民工,在主持人司马楠的引导下,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虽然不像明星们那样具有美丽的外表,也不会像名人们那样侃侃而谈,他们甚至需要在主持人的引导和提示下才能磕磕绊绊地讲出自己看似平凡的故事。从节目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来看,女性、小学至高中学历、无业、月均收入在601-2600元之间的观众为该节目的主体观众。其中45岁及以上、小学和初中学历、个体/私营企业人员、无业和其他、月均收入在1201-2600元之间的观众更喜爱收看这个节目(图5)。

图5 贵州卫视《中国农民工》观众特征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

《八零上线》——山西电视台少儿频道

        《八零上线》是一档2011年3月新开播的节目。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节目主要关注"80后"成长话题。在尚且有限的播出目录中,可以看到九夜茴、卢正雨、刘佳、张桐、王二妮等人的名字。他们可能来自于形形色色的各种行业,有编剧、有导演、有音乐制作人、有演员、有歌手,他们可能还不是那么有名气,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80后"。节目以"80后"为标准,明确划分了被访嘉宾的范围。看似缩小了节目可用的访谈资源,但却以明确的定位赢得了观众的关注。

(三)市级频道:以事件为中心,关注民生

        市级频道的访谈节目多以事件类访谈为主,话题涉及政务民生、百姓生活的内容居多。其中政务民生类主要选择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时政、新闻和政府举措为探讨内容,充当着当地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沟通桥梁。而生活服务类的节目涉及面则相对更为宽泛。

        从2011年1-3月市级频道新增的19档自制访谈节目来看,8档为较为严肃的政治经济类访谈节目,如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我们圆桌会》、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有话您就说》和贵阳电视台一套(新闻综合)的《民生》等;11档为生活服务类访谈节目,其中以创业励志类居多,如宿迁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创业故事会》、武汉电视台科教生活频道的《创业者故事》。由于市级频道播出范围有限,频道的地方特色会更加突出。一些频道推出的类似杂谈类的访谈节目也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如佛山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的《饮食男女》。在众多新增节目中,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有话您就说》特点也比较突出。

        《有话您就说》是城市台中较少采用"三屏合一"形式的非娱乐类访谈节目之一。节目以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和网络争议的焦点为主要话题,用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共同构建一个立体的讨论平台,观众不仅能够通过电视收看、在现场进行投票表达观点,还能够通过网络和手机进行话题的参与讨论。从该节目的观众构成来看,男性、25-64岁、初中及以上学历、工人、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观众占据主体。其中35-64岁、初高中学历、职业为工人、月收入在601-1200元和2001-5000元的观众更喜爱收看该节目(图6)。

图6 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有话您就说》观众特征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结语

        电视访谈节目在中国发展的近二十年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表现形式、内容选题等诸多方面与其他类型、其他选题的节目不断碰撞融合,进而发展成更多让观众喜闻乐见的访谈节目。不同频道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国访谈节目的流程模式、制作方式和表现形式。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有更多、更新颖、更具可看性的访谈节目呈现给电视观众。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