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习俗多元化的国度,地域、历史和民族习俗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地域文化的各具特色,而文化的差异性便衍生出许多体现地方特色的电视节目。提及地方特色节目,除去方言等表现形式的不同外,真正将这些节目与其他相对"趋同"节目区分开来的就是当地文化演化至今所体现的不同形态。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地方文化的角度来介绍一些卫视播出的特色节目,同时以文化差异中的共性把这些节目归纳为类。另外,制作特色节目也是解决当下各个卫视间"同质化竞争"思路之一,"歧化"的竞争策略将为观众提供更多不同文化韵味的节目。
纵观目前我国电视节目市场,电视剧类节目几乎"横行"于各个区域的绝大多数电视媒体,"选秀"类节目大红大紫之后已趋于平淡,"民生"类节目在获取较高收视水平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低俗化的影响。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同质化"节目竞争正在不断降低观众收视的热情,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电视观众注意力的分流则愈演愈烈。电视媒体间的"区分度"不大,业已成为轰轰烈烈谋发展的中国电视产业不可回避的事实。
这种现象绝对不容乐观,表面上看是电视媒体发展遇到的瓶颈,从更为深入的视角着眼,笔者认为,事实上一方面是电视媒体非理性地追求"创收"而过分地追逐收视点,另一方面则是节目制作者对地方文化挖掘得不够深入,节目内涵的苍白必然导致吸引力降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创收",将直接致使电视节目制作和编排的功利化,片面滥用某种节目形式、节目资源的结果就使得同质化竞争"声震四野";对地方文化挖掘的不深入就无法制作出独具内涵的特色节目,只能在模仿和"克隆"中徘徊,生存空间狭小也就不可避免。
"解铃还需系铃人",电视节目本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若节目失去特色,那么还需要深入到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寻求生机。
电视节目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表达,无论制作者的意图还是节目所要表达的内涵,归根结底都要受到地方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点恰恰体现出区域文化的发扬光大将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因此,针对我国电视市场而言,"只有地方特色的,才是普遍认可的",而节目特色的主要依托之一必然是区域文化的特色。
着眼于文化的层面,虽然它看似纷繁芜杂、包罗万象,但正如很多专家所归纳的那样,它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知能力,以及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的一切精神的物化产品。此外,"文化"也还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同时,构成文化的各因子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看似独立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通过文化差异来研究各节目形态的特色,不仅要考察节目内部的各个构成因素,更要努力探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下,笔者将依据文化差异中的共性将部分卫视播出的地方特色节目归类,并加以简单介绍。
尽管优质节目资源短缺和同质化竞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在我国电视市场依然存在着一些口碑上佳、收视成绩不错的节目,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它们的特色何在?它们和当地文化的交融又在哪里呢?通过如下对"特色"的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媒介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
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着太多厚重的历史和难以遍数的文化古迹。以往我们看到关于北京的电视节目,通常是跨越历史的沧桑对其进行全方位勾勒的视角。如今,随着改革开放逾满30周年,蓦然回首我们发现北京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认知能力等等都发生了变化。文化的巨大变更带来了人们更多的怀念和反思,新旧观念的对撞耐人寻味,值此之际,北京电视台制作了一档15集大型纪录片《北京记忆》,从2008年12月12日起每晚19:44在北京卫视播出。该片以"人民记忆"的独特视角回溯北京城市生活巨大变迁,全片200多位受访者的口述回忆忠实地记录北京人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所经历的物质变化和精神历程。作为北京电视台第一部以高清格式拍摄的纪录片,《北京记忆》充分运用了最新的电视技术手段的优势,以清晰逼真和生动神奇的视觉形象真实再现了一座城市的生活进步史。
文化和历史向来是北京这座城市享誉海内外的标志,悠久和厚重已然为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文化的变迁与时代发展的脚步丝丝入扣。因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北京最大的"文化特色",而《北京记忆》最大的特点则是生动纪录了北京文化在新时代中的前进。构架《北京记忆》这样的节目,必然要求所涉及的城市具有相当的文化厚度,如南京、西安和洛阳等历代古都的文化更迭就有可能制作出类似的特色节目。
如今,很多电视节目走着一条模式化的快餐路线,以纪录片这种相对"静美"的形式表达文化内涵的节目则比较少见,而云南卫视的《经典人文地理》却"平心静气"地走着与众不同的道路。
作为表现形式,纪录片相对真实地纪录了人文、自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像史料价值、社会认知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不过,纪录片节目的资源供给极为关键,而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文化的多元和自然的多样性决定了纪录片资源的丰富和多彩,因地理辐射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等国际化的纪录片题材范围更是广阔。所以,这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条件是国内任何一个地方无法与之相比的。正是基于以上自然和人文的优势,2004年10月云南台在晚间开办了时长50分钟的纪录片栏目《经典人文地理》。在这个栏目里,制作人为观众创造的是一个与生活同行,与观众同行,从对大自然的敬畏中学习,在对文化的探索中领悟的纪录片天地。2007年1月1日起,栏目实行"带状"播出,于每周一至周六22:40播出。
显然,云南省特殊的自然和人文优势成就了《经典人文地理》的特别竞争力。不过,《经典人文地理》也并不是可以随意模仿的节目,它对地方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多样化有着很高的要求,那些少数民族众多、风景秀丽的省份如贵州和广西等,则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使得制作类似节目成为可能。
众所周知,东北二人转是东三省老百姓最为喜好的地方戏形式,它以通俗诙谐的手法表达出广大劳动人民最淳朴的快乐向往。2009年辽宁电视台与本山传媒进行战略合作,其中包括二人转版的《舞林大会》--《明星转起来》。节目于2009年2月开播,每期时长90分钟,每周六20:30播出。《明星转起来》极具东北风,是一档以东北"二人转"为母体派生出来的娱乐互动栏目,节目形式是邀请影视明星与二人转演员结对的模式,学习和传授二人转的"唱、念、做、舞、绝",实现一帮一,一对红,从而刮起东北二人转的旋风。辽宁电视台的相关负责人解释:"这其实就是类似《舞林大会》的节目,只不过他们是一个专业舞蹈演员带一个明星跳舞,我们是表演二人转,明星一过来肯定不会,可能要有一天半天的学习过程,我们会记录这些台前幕后的东西。" 《明星转起来》播出之后收视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对比2008年第四季度周六全天收视走势,《明星转起来》对35城市观众的吸引力显著提高(图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俗"是东北二人转艺术的一个特点,当然这个俗不是庸俗,而是更为贴近大众生活的通俗。把这种通俗的曲艺形式与平日风光无限的明星联系起来,直接缩短了明星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呈现出一种"雅俗共融"的全新收视视角。将地方戏与其他节目表现形式的有机综合,是《明星转起来》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因素。
《梨园春》栏目是河南电视台在1994年开播的一个以河南地方戏为主的电视晚会栏目,每周日晚20:08播出。在全国同类栏目普遍处于低潮的环境中,《梨园春》栏目主创人员摸索出一条现代电视手段和河南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道路,尤其是戏迷擂台赛的设置,充分调动起戏迷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改版后第一年该栏目受到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普遍好评,成为河南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04年《梨园春》继续实践改革步伐,在主题性大型晚会上下功夫,全年先后组织近20期特色鲜明的主题晚会。从2005年开始,《梨园春》启用"全国视角"办栏目,年初便以"擂响中国——首届梨园春杯全国戏迷擂台赛"为切入点拉开了走"全国路线"的序幕。在短短几年内,《梨园春》成为全国同类节目中的优秀品牌栏目,此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和戏曲界专家的普遍关注。
《梨园春》不只是一档普通的地方戏曲节目,它的发展轨迹正是把地方戏曲文化不断推广普及的过程,它不断变化的视角和拓展方向,成就了该栏目在全国同类节目中的较高知名度。
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是由山西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台融知识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综艺类戏曲栏目,每周日晚20:03播出。山西号称"中华戏曲的摇篮",人民群众把看戏赏戏作为主要的精神享受。《走进大戏台》,除为广大群众送去了他们喜闻乐见的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等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之外,同时还运用"擂台赛"的方式,通过选手的艺术竞赛和交流,显著提高了艺术素养和表演水平,使广大观众戏迷在同赏同乐中获得了戏曲知识,受到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熏陶。2006年,为了进一步宣传山西和山西戏曲,提高栏目的知名度和辐射力,该栏目主动"走出去"和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合作,先后推出了《山西首届四大梆子青年演员擂台赛》、《携手梨园春》和《相约花戏楼》等大型活动。
《走进大戏台》与《梨园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为戏曲文化大省的标牌戏曲节目,不仅以地方特色戏曲节目吸引本省观众,更不断向外省推广当地戏曲文化,逐渐形成一种地方戏曲跨地区发展的趋势。
"立足特色,发扬特色",是以上两个节目有所建树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和陕西卫视的《秦之声》都是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节目。《相约花戏楼》是一档以戏曲为主的综艺性栏目,在全国同类型戏曲栏目中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风格淳朴,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戏曲文化与电视艺术交融之路,是一档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的戏曲文艺节目;1979年至今,《秦之声》栏目走过了从问世到茁壮成长的30年历程,它从一个小小的栏目成长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节目形式不断创新,在振兴秦腔和推广陕西地域文化方面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综上,地方戏曲是我国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方式之一,电视媒体与地方戏曲的结合成为区域文化弘扬光大的契机,更是各地电视媒体制作特色节目的良好借鉴。至于该类电视节目的制作,那些拥有特色戏曲文化的地方电视媒体则掌握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此外,戏曲节目综艺化使得节目表现力更强,借以吸引更广泛层次的观众群体。
《武林风》栏目是河南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唯一一档大型武术综艺娱乐栏目,该栏目是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推出的重头新栏目。该栏目时长70分钟,每周六20:06播出。《武林风》以搏击比赛为主干,由《绝活》、《名人》、《表演》和《参与》等四大版快组成。整个栏目以弘扬中华武学文化、宣传河南省武术优势为己任,以"武术艺术化娱乐化"为指导,让观众在精彩与快乐中,体会"搏艺有道,娱乐无边"的魅力。该栏目定位独特,构思新颖,深具文化特色。从武林风的观众结构来看,该节目受到35城市男性观众的喜爱,这也比较符合男性观众相对偏好竞技武术的性格特点(图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河南少林寺历来是全国闻名的佛教圣地,同时也是少林武术发源地之一,佛学文化与中华武术文化的结合成为河南省最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人越来越多地将目光凝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在这样一个回溯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与电视媒体产生了更为紧密的结合。
东南卫视的《海峡新干线》栏目是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档报道两岸四地的新闻资讯类节目,从2004年5月1日创办至今,《海峡新干线》已经成为大陆省级卫视中特色鲜明、影响力广泛的涉台新闻栏目。该节目每周一至周六22:00首播,每期30分钟的《海峡新干线》包括岛内焦点、今日链接、岛内百态、闽港新闻等基本版块。它成功推出后不断推陈出新,既通过链接两岸媒体、连线专家学者等诸多创新性的处理方式,对台湾新闻进行足量报道,还通过对重要的两岸交流活动和闽台交流盛事进行全面覆盖和突破性报道,努力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涉台新闻信息。近年来,《海峡新干线》全程跟踪报道了"连宋大陆行"、"两岸经贸论坛"、两岸春节包机等重大事件,见证了两岸关系历史性时刻;还与岛内电视媒体合作,全方位报道了2004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扁家弊案"、"红衫军倒扁"、北高市长选举等重要的岛内新闻。
福建省毗邻台湾岛,两地不仅文化渊源相同,而且地理位置呈相互依托的态势。因此,在两岸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透过福建省的电视媒体去了解台湾文化以及民生动态就相应的顺理成章了。《海峡新干线》正是凭借着文化和地理相近的优势,以一种"对外视角"的模式向国人传递台湾岛内的大事小情,这种依托特殊地理位置的"外视角"节目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特色创意。《海峡新干线》2009年第一季度在35城市的观众结构表明,男性观众非常喜欢收看该档与台湾时政紧密相关的节目,而大学及以上学历观众也具有较高的收视热情,这又是该节目的一大特点(图3)。深圳卫视的《直播港澳台》栏目与《海峡新干线》在立意上较为类似,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同时也是国民了解世界的窗口。由于同受广东文化影响而且地理位置极为接近,因此,透过深圳的电视媒体看港澳则更具有一定的"接近感"。
黑龙江省在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最为临近,同时与俄罗斯有着良好的邦交往来,一些城市的建筑风格、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事物认知的模式都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甚至有很多国人去黑龙江旅游只为感受俄罗斯文化的异域风情。因此,希望了解俄罗斯文化的需求逐步在中国观众的内心建立起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黑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与俄罗斯文化相关的栏目--《传奇俄罗斯》。该节目每周一22:05播出,以俄罗斯最大的私人联邦频道REN TV的纪录片为素材,通过靓丽的俄罗斯女主播娜塔丽娅娴熟的中文讲述,揭秘不为人知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幕后新闻,受到广大中国观众的欢迎。
总之,《海峡新干线》、《直播港澳台》和《传奇俄罗斯》都是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国人的角度出发,以一种面向外部的视角来关注其他国家或地域的讯息动态,"视角的换位"是此类节目最为鲜明的特色。
以上只是作者简单地归纳了五类特色节目的"特色"之所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是一个巨大的电视媒介市场,还有很多独具当地特色文化的电视节目。例如,受广东饮食文化影响而诞生的深圳卫视之美食类节目《蔡澜食尚》,上海滑稽戏文化与电视结合而成的滑稽节目《笑林大会》,等等。不过,当我们有能力、有篇幅把目前所有地域特色文化电视节目例举出时,一方面我们会发现地方特色节目的制作必将成为一种潮流,另一方面一定会感慨于多样丰富的文化形态。
每当我们接触到"文化"这个辞藻时,总会感到浩瀚和难以把握,而当我们从特色节目去看地方文化特色之时,又会感觉到"文化"就浸润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一个民族的繁衍,事实上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随时代变革不断前进的过程,而一个国家的电视媒体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文化与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元素相结合,尽量规避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消极;如何逃离利益驱使的怪圈而肩负起发扬文化的使命,切实履行大众主流媒体的道德义务,这些,都是我们媒体亟需反思和着手研究的课题。电视媒体如能够制作出更多、更好文化特色的品牌电视节目,让观众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可以更为生动深入地了解哺育我们的中华文明。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