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养生,读书养性,读书养趣,读书养气。据河北电视台介绍,《读书》是一档打开写书人、读书人内心萦绕不断的文化情结,解读文字传递的生命讯息,寄托对庸常生活的热忱关注,阐发对宏观世界的文化思考的节目。这里有小桥流水,这里有惊涛拍岸;这里阳春白雪,这里曲径通幽;在这里,发现文化的坚守与认同;在这里,感触智慧的碰撞、感受情感的沟通、感知生命的意蕴。1
1: 据河北卫视网站介绍:http://ws.hebtv.com/
《读书》栏目开播于2000年6月,每周日晚22:50-23:20在河北卫视播出,至今已走过整整9年。《读书》节目时长30分钟,以作家访谈为主,兼顾最新图书动态信息及大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事件,雅俗共赏,文娱皆宜。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读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各种需要,人们翻开书本,在字里行间寻找自己探求的智慧。作为国内省级卫视中一档老牌"读书"类栏目——《读书》正是面向这些渴求知识的大众,为读者寻好书,为好书找读者,在写书人、出书人、卖书人与读书人、藏书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 题材选择:《读书》以书为载体,着眼于"大文化"内涵,选材广泛,不拘一格,包括文学、政治、经济、情感、教育等等,贴近时代,紧随时尚,关注社会热点。以独特的视角,探寻时代生活,折射文化价值;以一颗平常心为观众打开一扇文化之窗;以一份文化情结,结缘天下人,以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人文关怀。
? 节目制作:《读书》以独特的视角、精良的制作匠心发掘、精选了作品的最初孕育、构思,到写作、出版的过程,以及有关的作者经历、命运等;尤其是通过发掘优秀作品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或显或隐的动人的故事,既帮助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也使节目本身充满了情趣。《读书》栏目开播以来,先后邀请了王蒙、铁凝、冯骥才、余秋雨、贾平凹等文化名人,推出了《雍正王朝》、《霜冷长河》、《我的伯父周恩来》、《遥远的完美》等多余部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文学作品,并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北京图书订货会等文坛盛事热点追踪,在观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作为一档创办了整整9年的电视读书栏目,在《读书时间》(中央台)、《华夏书苑》(北京台)、《爱晚书亭》(湖南电视台)、《开卷有益》(凤凰卫视中文台)等一批同类节目停播后,《读书》仍坚守阵地。从收视表现看,节目收视整体稳定(图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作为一个为读书人量身定制的专业栏目,对比频道和栏目受众收视偏好的差异,我们就能看到栏目对于频道的影响和贡献。可以看出,《读书》定位明确,女性观众、35-54岁观众、干部/管理人员、个人月收入为1201-2600元的观众收视喜好明显更高,同时中高学历观众喜好度也较高(图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作为一档文化栏目,《读书》以书为载体,畅谈创作生活,交流人生体验,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其他同期电视读书栏目纷纷停播、停办之时,河北卫视依然坚守,通过对节目的不断创新,辛勤耕耘,成为品牌栏目。
《读书》栏目创办之时,正是我国出版业飞速发展的时候。2004年,我国年出版图书已超过20万种,《读书》栏目为读书人、写书人和出书人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媒体平台。读书人、写书人和出书人,正是对出版业三个基本要素即读者、作者和传播者的简单表达。从传播学上讲,即指受众、创作者和传播者三个基本的传播要素。《读书》栏目将自身定位在"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上,将其受众定位在读书人、写书人和出书人三种本来就存在密切关系的一个"文化群体"上,且以"读书者"为先,无论从出版意义上讲,还是从电视媒体上讲都突出体现了"受众本位"的理念。
《读书》栏目秉承 "发现好书,推介好书,引导受众,服务读者"理念,坚持"四个性":思考性、知识性、新闻性、艺术性。这一理念与《读书》栏目的定位完全一致,也是《读书》栏目在全国其他电视台"读书"类栏目先后"下马"的困境中,依然初衷不改,坚信并坚守自己的力量来源。
办好《读书》栏目,第一重要的就是"选题"。题好一半文,书目的选择至关重要。那些思想性强、艺术水准强、权威性高、内容健康,能够反映时代特色、表明社会走向、击中社会心弦的书,是选择的重点;而那些远离读者、远离社会生活、粗制滥造的书,绝不选用。毕竟《读书》栏目一年中选中的"书",也只是"书海一粟"。严把"选题"关,将那些不符合栏目定位、理念的书置之"门"外是《读书》的一大特色。同时,《读书》选择的书具有相当广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新闻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切中社会现实与文化发展的"脉动"。例如,《毛泽东在山西》再现了一代伟人的风采和情感;《绝顶》展示了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拼搏精神和高尚品格;《我家走出四个博士生》传播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电视读书栏目发展的十多年间,虽然有大众还是分众的栏目定位问题,也有网络读书侵蚀电视读书类节目市场的危机,但电视读书栏目依然有覆盖、精读、视觉呈现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借世界读书日来到之契机,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