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岁月如歌》
作者:周欣欣

        《岁月如歌》是北京电视台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推出的一档大型音乐纪事栏目,于2008年10月19日晚首次在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该栏目在带领观众重温30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流行歌曲的同时,在对流行音乐的变迁中回顾人民生活方式、流行物品、文化思潮等方面的诸多变化,将对历史和生活变迁的回顾融入音乐的发展演变之中。 1

1: 北京电视台网站:http://www.btv.org/btvweb/2008zhuanti/node_5649.htm

一、 节目概况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节点,《岁月如歌》以24集的篇幅用音乐带领观众对逝去的年代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解读,每集节目时长45分钟。节目于2008年10月19日晚19:33首次在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此后于11月10日和12月15日分别在北京卫视和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开始播出。《岁月如歌》由《青春》、《生活》、《爱情》、《故乡》、《英雄》、《友情》、《梦想》、《亲情》、《童年》、《奋斗》、《影视》和《祖国》12个主题共同组成,每个主题以音乐为串联,用"友情"、"爱情"、"青春校园"等方式展现改革开放30年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歌曲,同时辅以与流行歌曲同步的相关记录片和对音乐界、娱乐界、文化界专家、明星和30年重大音乐事件亲历者的采访,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生活的变化。

二、 节目内容

? 节目形式:

        大型音乐纪事栏目。

? 节目元素:

        《岁月如歌》的每集节目主要由四部分元素构成。其一是主持人串词,在每期节目的开始和节目播出中,主持人简短而富于情感的串词很快能将观众的收视情绪调动起来。其二就是构成节目主体的歌曲,这些至今能唤起观众无限共鸣的旋律将观众的注意力进一步引入历史情境之中。三是歌曲背后的故事,这部分主要由当事者、亲历者、甚至是参与者、影响者来谈论歌曲,谈论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在当时播出后的反响。四是相关的历史资料片,真实的历史镜头和历史画卷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感人至深的歌声的映衬下,节目的内涵更加丰满。

? 歌曲选择:

        作为以歌曲为主线进行回顾的音乐纪事节目,《岁月如歌》对歌曲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在12个主题的框架之中,《岁月如歌》从专业和百姓两个角度对歌曲进行了选择。专业角度关注的是歌曲在当时是否能引起共鸣、是否引起过社会性的话题,如《小芳》、《常回家看看》等在当时都成为引起社会普遍讨论的事件。百姓角度则更关注歌曲是否被广泛传唱、是否被普通大众耳熟能详。在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之下,只有那些反映时代的心声、代表大多数人共同的感情记忆的歌曲才最终入选。

? 流程设置:

        每期节目在片花之后首先播出30秒左右的本期导视,重大音乐事件的亲历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该主题的感受。随后主持人出镜,点出本期的主题,引发观众的猜想和共鸣。在接下来的主体节目中,经典歌曲回顾、历史资料片回放、当事者与亲历者访谈穿插播出,将歌曲和人物都放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开回顾。在亲历者倾情讲述歌曲背后故事的同时,经典歌曲时常作为背景音乐伴随播出,当事人的情感变化与音乐旋律的起伏交相呼应,很快将观众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不仅如此,穿插于历史画面回放中的话外音从更深入的角度对本期主题进行升华,将观众的情感完全带入节目之中。例如,在《岁月如歌》"祖国篇"中,在回顾《长江之歌》之前的话外音很快将观众的情感引入歌曲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来都不缺少歌唱祖国的好歌,而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山川河流,总是让人们心潮澎湃,也总是让音乐家收获无限灵感"。

三、 节目收视

        对改革开放30年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材,《岁月如歌》以中国流行音乐的变迁来回望改革开放30年世事的变迁,其独特的回顾视角,从"歌曲"的历史折射出"人"和"国家"发展变化的历史,在情感上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拉动收视的增长。该节目最早于2008年10月19日在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晚黄金时段播出,此后相继于11月10日和12月15日分别在北京卫视和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播出。从节目播出后的收视反馈来看,《岁月如歌》在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晚黄金时段播出的收视率最高,达到1.35%,在北京卫视傍晚时段的播出也获得了0.87%的收视率。从节目播出后对频道竞争力的提升来看,《岁月如歌》在北京卫视和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播出期间频道的市场份额均较前1个月有所提升,而在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时,由于选择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晚黄金时段,因而竞争力有所下滑。

        24集的《岁月如歌》围绕着人和音乐的关系,共打造了12个代表人生不同历程和不同情感方向的主题。从节目各集的收视变化趋势来看,《岁月如歌》在三个频道首播的收视率实现了高开高走,在整个播出期间以较高的收视率开始,直至节目播出结束时收视仍维持在相当的水平上(图1),从侧面证明了不同主题的选取和编排有效保证了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的贯穿收视及忠实收视。

图1 《岁月如歌》在北京台三个频道首播期间各集收视率走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正是因为《岁月如歌》以歌曲为切入点对改革开放30年中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变化进行回顾,因而,其主体收视群和重度收视群与节目所蕴含的文化感、历史感高度契合。沉淀在岁月流逝中的世事变迁,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领悟;与歌曲融合的文化内涵,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深入了解;与芸芸众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变化,则需要有更多贴近生活的体验才能引起共鸣。正是基于此,《岁月如歌》吸引了更多女性、中老年、高学历、工人、初级公务员/雇员和中高收入水平的观众。随着节目的播出平台由本土地面频道经由卫视扩展到全国,女性、高中学历和中等收入水平的观众增长更明显(图2、图3)。

图2 《岁月如歌》在BTV文艺频道播出的观众构成与集中度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3 《岁月如歌》在北京卫视播出的观众构成与集中度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 节目特色

1、 以流行音乐变迁回望社会发展历史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宏大历史主题,《岁月如歌》以流行音乐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三十年中广大群众耳熟能详的歌曲的回顾,将社会文化流变、社会结构发展、社会思潮变迁以及社会生活方式改变等历史变迁在音乐中细腻的展现出来。《一支难忘的歌》表达一代知识青年的期待和困惑,一首《甜蜜蜜》是最早的爱意表达,《大海啊故乡》让无数漂流在海外的中华儿女热泪盈眶……时代的世事变迁与歌唱者和收听者的命运交融在一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画卷在一首首有代表性的歌曲回顾中徐徐展开。

2、 以人和音乐的关系升华情感

        《岁月如歌》与同类的音乐或歌曲回顾节目所不同的是,它将人与音乐的关系始终贯穿在回顾当中。在12个代表人生不同历程和不同情感方向的主题中,通过对200多位文化艺术界老中青三代人的口述和感悟,从30年"歌曲"的历史透视30年"人"的历史乃至于"国家"的历史。人和音乐时时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音乐透视真实的人生经历,从音乐把握艺术家的真实情感生活,最终打动电视机前的观众。

3、 以多元的表现手法丰富内涵

        多元的表现手法也是《岁月如歌》吸引观众的一个特色。在对经典歌曲和社会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过程中,节目综合运用了音乐、历史资料片、人物访谈、主持人串词、话外音讲解等多种表现手法,将每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感人至深的音乐人故事、身临其境的历史画面、旋律优美的经典歌曲、充满历史感的话外音解读,从视觉、听觉、情感等多种角度将经典歌曲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生活变迁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以音乐触摸历史,以歌声感悟生活。《岁月如歌》正是在这样的主旨之下,以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史为切入点,在对难忘歌曲的回忆中重历鲜活时代生活变迁,重温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段对中国人最为关键的历史。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