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和婚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电视媒体关注的主题。自从上世纪50年代美国首次把婚恋节目搬上了荧屏,电视人就对婚恋节目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演绎出不同的节目形态。根据笔者总结,我国婚恋节目发展过程中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服务型和娱乐型(表1)。下文就我国十多年电视婚恋节目的发展趋势进行扫描。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婚恋节目发展的序幕被拉开,至今十多年间,大致可以把我国电视婚恋节目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90年代末至2002年左右,电视婚恋节目在"电视红娘"旗号下为男女嘉宾牵线搭桥,体现服务功能,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观众。如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的《相约星期六》、辽宁卫视的《一见倾心》、陕西卫视的《好男好女》、四川卫视的《特别心动》、山东齐鲁频道《今日有约》、北京卫视的《今夜我们相识》、河南卫视的《谁让我心动》等相继亮相荧屏,爱情的玫瑰花在电视的包装下开放得热闹,但同质化竞争和观众好奇感的消失使这些一度火爆的节目遭遇了发展瓶颈,因为节目形式的雷同和收视率不断下滑而纷纷下马。在台湾,红极一时的《非常男女》也在2003年正式"下岗"。
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6年左右,为了吸引青年观众群收看节目,以"有限"的服务性承载"无限"的娱乐性,电视"红娘"不再一心为速配,而是向娱乐型发展。包括《玫瑰之约》在内,众多老版婚恋电视节目加大了游戏的比重,新版的婚恋节目更是使出各种娱乐花招,如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的《丘比特之箭》等,娱乐元素成为许多婚恋节目摆脱尴尬的一大"法宝"。因为娱乐元素的追加,节目"好看"起来了,但是离原本为他人搭鹊桥的"红娘"初衷也越来越远。这一时期荧屏的婚恋节目,男女嘉宾荧屏上"两情相悦"的背后往往是荧屏下的"握手言别",另一方面,参加该类节目男女嘉宾的年龄也愈来愈小,更让这一婚恋节目成为一个"秀场",为广大电视观众所诟病。
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电视婚恋节目更体现平台功能,而弱化"红娘"身份,洗净浮华重归服务初衷,同时更多采用了真人秀的形式。如浙江卫视《男生女生》、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选择》、湖北卫视《相亲进行时》、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相亲进行时》、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相亲才会赢》等,为嘉宾提供一个展示平台,而不刻意追求速配结果,强调观众互动,拉近观众距离,显得更加真实。
在电视婚恋节目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其节目形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玫瑰之约》在后期就曾经推出过真人秀性质的"红丝带"特别节目;同一节目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在吸收新的元素和形式来吸引观众,如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相约星期六》就是其中典范,至今仍保持高收视;同时婚恋元素也被其他栏目所吸收,成为其吸引观众眼球的一大亮点,如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中一个特别节目"缘来是你"就是使用了婚恋元素。从发展趋势看,各种节目形态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虽有"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朴素愿望,但受几千年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曾是择偶的主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实施,青年自由婚恋的比例不断上升;改革开放后,青年在择偶问题上的自主意识更加突出,为电视婚恋节目的发展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人们愿意通过电视等媒介找到幸福的另一半。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工作节奏的加快,适婚青年结婚年龄不断推迟,大量大龄的"剩男剩女"不断涌现,为电视婚恋节目的兴起提供了市场机遇。
从播出平台看,卫视频道最早开启了电视婚恋节目发展序幕:湖南卫视《玫瑰之约》点燃了我国电视婚恋节目的星星之火,各个卫视频道纷纷效法,如辽宁卫视、北京卫视、四川卫视等。但随着同质化竞争和追求卫视资源最大利用率,在2008年10月浙江卫视停播《男生女生》后,卫视频道已经难觅婚恋节目踪影。地面频道,尤其是经济基础比较发达地区地面频道成为当前婚恋节目蓬勃发展的土壤,如来自省会城市的成都电视台《相亲进行时》、南京电视台教科频道《我想有个家》,来自直辖市的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的《相约星期六》、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选择》,来自经济和电视媒体发展领先省份的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相亲才会赢》等,电视婚恋节目由卫视转向地面频道发展。
电视婚恋节目初期大多采用模式化的节目形式,节目的参加者是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社会普通大众,男女嘉宾只能通过外貌和节目的几个小时的短暂接触来了解对方,由于恋爱双方没有经过真正的感情培养,大都是一见钟情型的,因此节目结束后,最终速配成功的情侣很少。随着婚恋节目娱乐化发展,通过绚丽多彩的电视画面和强烈的音乐冲击共同构成了欢快热烈的现场气氛,强化了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带来强烈的现场感,感染节目现场观众,同时赋予其精美的后期制作和夸张的内容表现,甚至挖掘明星的八卦新闻来增强节目的可看性,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如今更是突破了原来单一的棚里录制形式,突出强调了场内外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加了短信互动、外景互动、街头随机互动等环节,同时不再局限于电视荧屏,还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实现线下互动,嘉宾不再局限于现场选择,而可以在外景、线下甚至可以在往期嘉宾中选择,彻底摈弃以往为观众诟病的"作秀"成分,在互动与参与中还受众以真实。
电视婚恋节目的诞生源于满足适龄青年实际需要,其根本目的是解决这类人实际婚配需求。综观电视荧屏婚恋节目十年发展,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节目形态的每一发展变化,均在受众层面得以呈现。我们以"收视常青树"——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相约星期六》十年收视为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目娱乐化倾向减弱,年轻观众(4-24岁)和35-44岁观众所占比重及关注度不断降低;服务性不断提升,55-64岁的适龄青年父母所占比重及关注度不断提升,同时25-34岁的适龄青年所占比重及集中度在最近几年也有明显提升,电视婚恋节目成为他们了解信息的重要窗口(图1、图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走入寻常百姓家,网络红娘——婚恋交友网站悄然兴起,成为社会婚恋领域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从目前仍活跃在电视荧屏的婚恋节目看,电视婚恋栏目背后大多有婚恋交友网站的支撑,无论是专业性婚恋交友网站还是栏目自身开发的,其主要功能就是实现信息共享:由于电视节目时间、空间和展现方式有限,依托网络将嘉宾信息与更多目标观众分享,同时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嘉宾信息,为栏目更好发展提供资源储备,如《相约星期六》就有自己的网络平台;专业婚恋交友网站通过资源共享,也宣传了自身,树立好的品牌形象,达到双赢的效果,如"世纪佳缘"和《相亲进行时》栏目的合作等。另外大型的"相亲会"也是栏目和网站线下合作的常见产物之一,当然婚恋栏目也经常进行类似的活动,如《相亲才会赢》万人相亲活动。
回顾我国电视婚恋节目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一时喧嚣到昨日黄花,再沉淀理性回归;从形态单一到娱乐盛行,再重归服务先行;从上星到地面,从电视到网路,从荧屏到线下,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吸收新元素赋予新特征。时代在进步,栏目在发展、形式在创新,但人们追求爱情和幸福婚姻的愿望不变。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