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约翰?埃利斯将谈话节目定义为"整个视听领域的一种'事实'"。相较于新闻节目"置身事外"的客观记录,以及电视剧虚拟性和戏剧化的叙事结构,电视谈话节目借助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沟通交流方式——谈话,直击事件当事人和利益相关方的态度与反应,以一种更为开放和自然的方式展现事实。"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虽然电视谈话节目并不能将观众带回事件发生的真实现场,但当事人的亲身讲述,似乎比单纯的主持人解说宣讲,多些说服性,少些设置性;而在谈话这样一种自然交流的过程中,观众产生的亲历和见证的感受,则恰恰是谈话节目赖以区别于其他类型节目,赢得观众收视,保持数十年生命力的内生动力。正是在这种内生动力的支持下,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从生涩到成熟,从形式单一到包罗万象,逐渐成为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然而,在谈话节目繁荣发展的背后,却存在隐忧。谈话节目突出的特色在于其将人们最习以为常的交流形式舞台化,在电视舞台上呈现一种特殊的平实而自然的表现方式。平实与舞台的结合,是谈话类节目的最大卖点,但同时也是难点。如何实现自然谈话的亲和力与舞台表演的张力的合理结合,是任何谈话节目都难以规避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英国电视谈话节目的集体"失信",其实就是由电视谈话节目在真实性和舞台性把握上的失衡而造成的。正如约翰?埃利斯所说,任何类型节目都有其内生的局限性,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在经历了内容和形式的多轮发展之后,已经开始切身感受到这种"局限性"的存在,逐步出现"拷贝成风,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当部分谈话节目为了追求差异化和独特性,开始将虚构的、戏剧化的舞台情节凌驾于谈话节目真实性和见证性的特点之上时,中国谈话节目的发展其实进入了一个需要盘点和思考的阶段。
作为国内最大的电视受众研究机构,CSM媒介研究仅从受众分析的角度,策划本期谈话节目专题,对当前中国谈话节目的发展进行概括和分析,希望能值此谈话节目繁荣发展之际,引发业内人士对该类型节目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