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是让电视变得普及的重要节目形态之一。尽管专业人士越来越多地用不同的拍摄方法来制作和加工谈话节目,让其不断变化,但除了成本高昂的电视剧制作之外,谈话节目在电视台依然占据着非常主导的地位。
电视谈话节目的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以新闻节目为例,常常在发生某个突发新闻事件之后,就会伴随着谈话节目的出现。新闻谈话节目的第一波高潮出现在大板块新闻节目中的评论员与利益相关群体(例如政治家或者压力集团的代表)讨论的部分,比如BBC2(英国公共电视频道)在晚间22:30播出的《Newsnight》节目。这种谈论通过展现被访者的直接反应和特殊解释,以便将原始的新闻事件用某种临时的话语逻辑组织起来。而第二天白天的谈话节目,则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可以针对导致新闻发生的事件或者故事展开充分讨论。在这样的谈话节目中,会有不同的声音参与讨论,而这也进一步拉开了谈话节目探索新闻背后故事的序幕。
当然,新闻事件仅仅是众多谈话节目的一种"原料"来源,日常的谈话节目所关注内容远比新闻头条要来得广泛。它们会把握任何可能引起观众潜在兴趣或者愤怒情绪的话题。诸如新闻信息、个人经历和求助呼吁等各种内容,都可能出现在谈话节目中;而且至少和新闻节目相比,这些谈话节目会采取相对开放和非结构化的节目形态。这就是谈话节目:它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经历和心理解释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公共"或者官方议程的一种回应。
谈话节目是一个大舞台,它包括《Newsnight》这类新闻事件谈话节目,《凯尔洛伊脱口秀》这类关注各种社会话题的节目,以及像《奥普拉》这类以与名人进行交流的节目,甚至涉足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领域,例如《杰瑞?斯宾格秀》(以平民暴露隐私为特色)。通过谈话节目,新闻世界开始获得一种心理学的解读,而事实上,在谈话中的很多话题又并非与新闻世界直接相关。特别是在日间的谈话节目中,很多话题都完全来自于其他的议程,例如节目制作者自身的判断,或者媒体设定的议程,或者公共机制设定的议程,甚至是一些带有争议性的产品(特别是图书和电视节目)所带来的话题。这些都为谈话节目的制作增加了多样性。谈话节目在远比新闻报道更为丰富的世界中展示魅力,它能够对人物和事件提供一种更为个性化的心理层次上的观察,而这是普通新闻节目所难以企及的。
谈话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反应。通过这种反应,可以关注性、体重、儿童教育、虫牙和肠功能紊乱、化妆与恋爱难题等一系列话题。在谈话中,谈话者会就不同的话题提出不同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并非拥有同等效力。有的谈话者比其他人拥有更强和更有效的作为发言人的能力;有的节目则有它们已经设定好的议程和态度。尽管谈话节目的舞台被主观和心理层次的解释所主导,但事实上,这个舞台却存在着客观的紧张气氛和冲突性。它通过一种日常谈话的松散的形式,对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每一件新闻都会通过某种方式经历这种反思的过程:由此在不连续和分散的事物之间形成某种联系。
新闻节目中的信息往往容易被误读或者误解,而针对此进行谈话正是个体发言人或者部分观众群体所关注的当务之急。由此,可以对谈话节目做出如下的界定(当然不限于电视节目):它是整个视听领域的一种"事实",同时它也将新闻专栏作者的行为囊括其中。谈话节目拥有一种机动的形式,它能够提供,或者是尝试提供,一些新闻节目难以提供的叙事内容和结构。电视谈话节目代表着一种对于事件进展过程的反思。电视新闻节目则往往是这类过程的开启者,新闻节目不断思索什么事情已经发生,什么事情将会发生,如果将会发生的事情的确发生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以及已经发生的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所有这些都需要信息的支持,而这些信息与事件参与各方相关,或者与在事件发展的某个关键节点上参与到该事件中的人物相关。在寻求对事件的理解框架的过程中,谈话节目会广泛撒网。谈话节目开启世界的一扇窗户,允许任何与事件相关的利益方进入自己的舞台,甚至并不考虑这些利益方是否存在新闻价值。正因为如此,诸如不良行为、婚姻问题、自我形象、工作关系或者心理失常等任何类型的问题,都可以为每天的谈话节目提供源源不断的谈资。
在新闻节目中,政客和公众人物占据了主导;而在谈话节目中,普通人物走到了台前,让观众见证他们在探索事件真相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恰当或者不恰当的行为。谈话节目更关注的是"为什么":"到底为什么这些人要这么做?"这个问题往往会被毫无差别地向名人、普通人,甚至是那些节目编导在街上随便碰到的人提出。每个参与到谈话中的人都会提供他们富有吸引力的观点,以及他们可贵的信息或者经验。严格地来说,没有人能够预见未来,因此在谈话节目中,没有哪个人会拥有具有特权和绝对优势的观点。谈话节目能够对当前的事物提出成打的解释,也能对将来的情况做出恰如其分的推测,但是它并不能提供结论。
在内容极大丰富的现今,不同的谈话节目适用于电视台不同时段的节目表。在英国,当电视节目开始向日间时段扩展的时候,脱口秀开始尝试使用演播室观众来讨论问题(例如独立电视台的《当时当地》节目),或者邀请一些先前没有上电视经验的观众在特定的情绪氛围和设定中进行谈话。日间谈话节目逐步发展出一种对电视来说全新的谈话形式,而这种形式在广播的接入电话中已广为听众所熟知:在普通人之间的一种平凡而自然的谈话,这些人除了拥有自身的经验和与大家共同谈论问题的能力之外,并非相关领域的专家。
这种谈话形式非常独特新颖,因为在晚间的收视高峰时段,谈话节目基本上还是被名人所主导。在这些谈话中的名人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他们与特殊领域的专家还存在着区别;谈话节目往往会寻求这些名人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意见,借此来改变其在关注当前某些争论热点时,缺乏素材的状况。各种各样的脱口秀和谈话节目都会邀请名人参加。甚至有一些节目完全是以名人为基础。名人们往往是由"名人登记人"带入谈话节目中的,这些"名人登记人"会在众多尝试推广其名人和产品的代理公司及公关人员中进行选择,为电视台谈话节目选择合适的人选。名人通常会是电视演员。如果某部电视剧的主创人员没有参加一两个谈话节目,那么这个电视剧的发布通常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在邀请电视剧主创人员的谈话节目中,名人们会讨论电视剧的剧情,某些特定角色的心理状态,以及在名人的日常生活中与谈话节目主题相关的一些感受和事件。这类谈话节目并非一种"毫不相关的结合",它更像是给类电视节目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理解形式。
谈话节目的舞台往往会自夸于自己能够处理任何,甚至是每一个主题的能力。《杰瑞?斯宾格秀》正是这一"自夸之言"的验证:杰瑞?斯宾格对那些反映晦涩行为的、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持续关注,不仅仅测试着谈话节目本身的底线,也测试着谈话这一行为本身的底线。在他的节目中,有很多进行过舞台化设计的(通常是虚构的)对质场面,在这些场面中经常穿插着一些"哔哔声",这些"哔哔声"实际上就是对质现场出现的一些诅咒和骂人的语言,编导对其进行了处理。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在观众所"期待"的暴力对质开始之前,观众对于其中的一些对话还是完全不能理解。在拥挤的电视谈话节目市场上《杰瑞?斯宾格秀》拥有独特的作用:它将谈话节目推向极限,残忍地展示谈话的内在动力。它充分展示着谈话和解释的局限,并提供"仪式性"的证据来证明当谈话已经不能再化解冲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它将大部分谈话节目都倾向于隐藏的舞台要素都清晰地暴露在外,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节目经常被曝光出完全使用虚假当事人的情况,也就是说节目中没有人事实上是其所宣称的当事人。这种测试对于任何一种类型节目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就新闻事件向观众提供心理观点和主观判断,并与新闻节目共同繁荣的谈话节目而言,这种测试就更具重要性。
《杰瑞?斯宾格秀》的拙于辞令,以及其对暴力对质场面的舞台设定,在引入英国之后产生了一种特有的分裂性影响。它让一些英国本土谈话节目(例如独立电视台的《Vanessa》)的议程设定开始偏离世俗和平凡的方向,而走向极端。正如一位专栏作家所写的那样:
在电视节目中,你可以表现出疯狂的嫉妒情绪,也可以表现出各种怪异的喜好,但是你不能提出诸如保护环境或者向第三世界贷款等着实"令人尴尬"的问题……他们(掌握节目进度的编导们)所想要的仅仅是故事,诸如有易装癖的Siamese双胞胎姐妹如何"偷"对方舞伴的故事。
这就引出了谈话节目另一个潜在的问题:舞台策划、表演和伪装。在1999年2月期间,在英国突然出现了一股热潮,各类报纸文章都纷纷曝光那些用不同的身份伪装出现在不同的日间谈话节目中的人,并且曝光电视谈话节目的一些相对普遍的操作方法,例如使用戏剧性的编排方式,又如雇佣模特儿经纪公司去寻找那些愿意在电视中讲述他们或真实或虚构的情感的人。在随后一些纪录片也被曝光出使用了虚构情结之后,《每日邮报》刊登了《我们还能相信任何在电视上看到的事情吗?》的文章之后,这一热潮进一步升温。在1999年2月12日,该报纸刊登《两个毫无关系的人冒充姐妹》的文章的同时,还刊登出了模特儿经纪公司的声明,指出电视台的谈话节目"经常打电话给我们"要演员。与此同时,《每日镜报》则详细报道了一系列与谈话节目相关的个案,在这些个案中,"演员"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将自己扮演成各种各样的角色,来愚弄谈话节目的组织者;例如有一个叫Eddie Wheeler的男模特儿就说自己曾扮成性欲过剩的男性、风流浪子以及有女性倾向的同性恋,但事实上他并非这样的人。
谈话节目议程的引人注目暴露出英国社会中存在的暴露癖现象,而这一现象至今仍然在谈话类节目中潜藏。同时它也暴露出谈话节目和观众之间的一种"协议":也就是说谈话节目"真诚"地重现日常谈话的形式,而大多数观众则能够感觉到他们正在改变他们接受谈话节目的习惯。伪装和表演的元素破坏了观众对谈话节目"真诚"的感受,让谈话节目从一种自然、不施雕琢的节目变成了一场"戏"。报纸新闻长篇累牍报道以及电视台制作人的回应,都证实了全社会对于谈话节目的广泛关注,而这种关注则显示出观众们如何深切地感受到谈话节目的"背叛"。当大量日间谈话节目的情感性内容被视为伪造和谎言时,谈话节目本身作为一种见证过程的意义开始大打折扣。电视台谈话节目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令人信服的经历和解释,才能真正起到见证的作用。
各类电视节目之间存在着激励的竞争,每一类电视节目都尽力寻求自身与其他同类节目或者同时段节目的差异性。然而,电视节目体系有其内生的局限性,每一类电视节目都难免在某些时候陷入程式化或者目标观众过窄的境况,并逐渐在观众中丧失号召力。谈话节目在1998年的英国取得大发展,而又在随后的1999年逐步在英国市场中失去公信力,这生动地说明了当一种类型节目挑战底线,将自己做到极限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