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发布了"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的结果。此次调查是央视委托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五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在"观众最喜爱的电视栏目"一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赫然位于榜单,一定程度说明了电视观众对于新闻节目较为稳定的收视倾向。
客观及时、非虚构性是新闻类节目与其他类节目相比最为迥异的特性,诚如美国战地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阿奈特所说"身为记者,我不能介入历史"。特定的国情、特定的传媒环境、新闻类节目自身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其在播出、收视方面所表现的特征。行文将根据CSM2007年154城市收视调查数据,对2007年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简况加以回顾。
本部分将从电视新闻节目资源使用情况、新闻节目时期走势、观众构成、新闻栏目收视排名四个方面,对2007年新闻节目播出、收视情况,以及观众对新闻类节目的消费习惯进行浅析。
根据2007年不同节目类别的播出比重与收视比重,在诸多的节目类别中,电视剧、新闻/时事、综艺、体育、财经、法制、戏剧节目的收视比重高出播出比重,新闻/时事节目的播出比重为7.9%,收视比重为11.9%;2006年,新闻/时事节目的播出比重为7.8%,收视比重为12.7%,与2006年相比,新闻节目的收视略有收缩,但基本较为稳定。
根据2007年不同时段新闻节目在所有节目类别中的播出比重与收视比重情况来看,在6:00—8:00时段、12:00—14:00时段、14:00—19:00时段,新闻节目在参与各类节目的竞争中显示了竞争强势,收视比重都不同程度高出播出比重;在各类节目角逐最为激烈的晚间黄金时段(19:00—22:00),新闻/时事节目的播出比重为14.46%,收视比重为11.85%,节目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上午和夜间时段,新闻节目的收播比重基本持平。可以看出,晚间不但是各类节目竞争的焦点时刻,也是新闻节目自身竞争较为激烈的时段,扩大节目的品牌影响力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从2007年不同级别频道新闻节目在所有节目类别中的播出比重与收视比重情况来看,在参与各类节目的竞争中,新闻/时事节目在中央级频道中的收视比重高出播出比重,节目资源使用效率较高,而在省级上星频道、省级非上星频道、其他频道中,新闻节目的收视比重都略低于播出比重,节目资源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2007年不同开播时间的各类新闻节目全天收视走势总体情况来看,在19:40—19:50时段开播的新闻评述类节目,平均收视率较高,达到0.72%,20:00—20:10时段开播的新闻/时事节目,平均收视率较高,达到0.08%,在18:50—19:00时段开播的综合新闻类节目,平均收视率较高,达到0.21%,体育新闻则在18:00—18:10时段达到收视率峰值0.72%,财经新闻在11:50—12:00时段达到收视率峰值0.47%,法制新闻全天的收视率峰值出现在19:30—19:40时段,达到0.26%。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根据2007年各类新闻节目不同周天收视走势情况来看,新闻评述类节目周六收视走低,周日、周一有所上扬,最高收视率达到0.06%,新闻/时事节目收视走势较为平稳,收视率维持在0.03%,综合新闻周日收视率为0.05%,其他时间为0.04%,体育新闻在周六、周日、周一出现上扬,最高收视率为0.07%,综艺娱乐报道收视率较为稳定,维持0.01%,财经新闻收视率周日走高,达到0.05%,法制新闻收视率较为稳定地维持在0.05%。
根据2007年各类新闻节目全年月度收视走势来看,新闻评述节目在1月、2月、4月,收视率较高,达到0.6%,新闻/时事节目在3月,收视率达到0.4%,综合新闻收视率在1月份为0.05%,体育新闻在全年维持0.06%与0.05%水平,综艺娱乐报道在1月、2月收视率相对较高,达到0.02%,财经新闻在4月、6月、7月,收视率达到0.04%,法制新闻则在1月份,收视率达到0.08%。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根据2007年电视新闻节目全天时段、晚间时段观众构成与集中度情况来看,全天时段与晚间黄金时段的观众构成非常贴合;对比晚间黄金时段,从全天集中度来看,45岁以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收入在12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观众,更倾向于收看新闻节目。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2007年全国电视新闻类栏目收视率排名情况来看,《新闻联播》毫无悬念地以3.81%的高收视率位列榜首,《焦点访谈》紧随其后。在跻身排名前10位的各新闻栏目中,综合新闻栏目占5位,新闻评述栏目占3位。作为地方新闻栏目,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的《今日关注》、《630新闻》,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的《晚间》,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报道》、《观众中来》收视表现较好。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根据2007年全国电视新闻类栏目在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观众中的收视排名情况,总体而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在高学历观众中收视较好,《中国周刊》、《中国新闻》、《新闻调查》、《新闻社区》在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观众中的收视较好。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本部分选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及新闻节目制播实力较强的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比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改版前后的情况进行浅析。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008年全面改版,每天打造白天6个时段的整点新闻快报以及晨间、午间和晚间各档特色新闻节目。
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市场份额月度走势情况来看,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市场份额较为稳定,在1%上下徘徊;而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由于两会等焦点新闻事件的拉动,在2007年3月份市场份额走高,达到14.36%,市场份额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1月有较大幅度增长。对比2007年1月和2008年1月的情况,2008年1月市场份额达到12.49%,高于2007年同期水平。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2008年1月1日起,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从上午9:00至傍晚16:00全新推出六档、每档5分钟的整点播报新闻《新闻快报》。在午间时段,较受观众欢迎的品牌栏目《媒体大搜索》调整到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午间12:30首播,与全新改版的《午间报道》组合出击。在晚间时段,《新闻报道》更为突出主流、权威、大气的特质;《新闻透视》更重视深度挖掘,强化舆论监督力度;而《新闻坊》则进一步围绕民生,做活、做透"家门口"的新闻;《新闻夜线》凸显新闻内涵,在60分钟的版面中,奉献给观众全天各类新闻。从2007年1月、2008年1月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市场份额全天走势来看,2008年1月在午间时段的市场份额明显高于2007年同期,在晚间18:00—19:30市场份额也高于2007年同期水平,频道节目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收视起到了明显的拉动效应。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以下对比2007年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上海地区的节目资源使用情况,及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改版后与2007年同期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2007年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所编播的节目类别较多,电视剧、新闻/时事占较大比重,此外电影、法制、体育、戏剧节目的收视比重都高出播出比重。在新闻类节目中,综合新闻所占比重较高,新闻/时事节目收播比重基本持平,新闻评述节目收视比重略低于播出比重。
根据2007年上海地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各类节目收播情况,节目类别相对于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更为集中,新闻/时事类节目所占播出比重较高,达到60.96%。在上海地区,由于面对本地频道的竞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类节目的收视比重略低于播出比重,新闻/时事节目收播比重基本持平,新闻评述收视比重略低于播出比重,综合新闻收视比重高出播出比重。
对比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与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专业化程度更高,并且从两频道新闻类节目的收视可以看出,上海地区的观众对综合新闻的收视倾向更为明显。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以下,对比2007年1月、2008年1月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节目资源使用情况,2007年1月,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了电视剧、新闻/时事等9类节目,电视剧、新闻/时事节目播出比重较高,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收视比重明显高出播出比重,其中新闻/时事、综合新闻资源使用效率较好,而新闻评述类节目资源使用情况欠佳。2008年1月,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电视剧、新闻/时事等7类节目,相对于2007年同期节目类别更为集中,新闻/时事、综合新闻节目资源使用效率较高,新闻评述节目资源使用效率较低。与2007年1月相比,2008年1月,新闻/时事节目的播出比重由22.29%上升到30.8%,收视比重由37.45%上升到48.58%。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对比2007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观众构成、集中度,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上海地区的收视较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全国的收视,女性观众、45岁以上的群体、具有初中、高中学历的群体、收入在600元以上的观众群体居多,男性、中老年观众、具有中高学历、高收入的观众群体更倾向于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地方电视媒体参与新闻节目市场竞争,往往以民生新闻为盾。从近几年收视情况来看,2004-2005年为民生新闻快速生长期;2006年平稳发展,略显疲态;2007年则有下滑趋势。以下,行文以民生新闻创办时间较长、节目形态较为成熟的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播出的《南京零距离》为例,对民生新闻收播情况进行分析。
2001年江苏广电总台成立城市频道,2002年城市频道推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创办当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就高达5000万元,2005年广告收入达1.0388亿元,由此掀起全国民生新闻热潮。
根据2004年《南京零距离》收视率、时间段贡献月度走势情况来看,《南京零距离》在全体观众中的收视率2004年6月达到峰值7.99%,在特定人群(年龄在20岁至50岁,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收入在1200元以上的受众群体)中的收视率5月达到峰值6.12%;从时段贡献来看,《南京零距离》在全体观众中的时段贡献在1月份达到峰值37.2%,在特定人群中的时段贡献1月份达到峰值43.4%。2004年,在中高收入、高学历观众中,《南京零距离》对于频道的时段贡献较高。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根据2007年《南京零距离》收视率、时间段贡献月度走势情况来看,《南京零距离》在全体观众中的收视率2007年9月达到峰值3.61%,在特定人群(年龄在20岁至50岁,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收入在1200元以上的受众群体)中的收视率9月达到峰值2.32%,较之2004年的收视水平有较大幅度下滑;从时段贡献来看,《南京零距离》在全体观众中的时段贡献在11月份达到峰值30.9%,在特定人群中的时段贡献1月份达到峰值31.1%,时间段贡献较之2004年的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跌,特别是在全体观众中与在特定人群中,时间段贡献值相近,一定程度说明,《南京零距离》在中高收入、高学历观众中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根据2004年、2007年《南京零距离》观众构成情况来看,男性、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观众、收入在6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群体比例较之2004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根据2004年《南京零距离》播出时段频道竞争力情况,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显示了竞争强势,平均到达率达到28.7%,平均忠实度达到73.5%,落于强势频道区间,较之同时段的其他频道显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根据2007年《南京零距离》播出时段频道竞争力情况,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虽然依旧落入强势频道区间,但是频道的平均忠实度、平均到达率较之2004年的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收缩,平均到达率为18.9%,平均忠实度为43.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综合《南京零距离》2004年度、2007年度的播出、收视情况,不可否认,这个民生新闻栏目在2007年收视出现下滑,但是在播出时段,在当地的频道竞争力依然强势。民生新闻作为地方媒体贴合当地受众的新闻形式是具有生命力的,但是观众在经历了最初的"耳目一新"之后,其后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挖掘核心竞争力,这必然需要更多地依靠地方新闻节目制播实力的整体提升。
从连续几年的情况来看,新闻类节目收视、播出较为稳定,总体资源使用效率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天不同时段,新闻节目在参与各类节目竞争中,晚间黄金时段资源使用效率出现负值,晚间时段是各类节目,以及各细分新闻类节目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段,早间、午间、下午时段新闻节目资源使用效率较好;在各级媒体的各类节目竞争中,新闻节目只有在中央级媒体中节目资源使用效率较好,再次验证了新闻是一种制播准入较高的节目类型。从细分新闻节目类别来看,新闻评论、体育新闻、财经新闻在周末会出现收视上扬,这些需要较长时间收视的新闻节目,或者专业化程度较强的新闻节目在周末收视表现较好。从2007年新闻节目市场的情况来看,新闻节目观众的性别差异、受教育程度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中老年观众、中高收入群体成为主要的观众群体。基本上,新闻节目由于其传播特性,是收视、播出较为稳定的节目类型。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