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来自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
如果我们把民生新闻定义为从百姓日常生活中直接采制而来,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存状况、喜怒哀乐,并在样式上显著区别于时政新闻和纪录片的新闻类型,那么,2011年在南昌地区的地面频道中,共有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江西电视台公共频道、江西电视台红色经典频道、南昌电视台资讯频道、南昌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南昌电视台都市频道、南昌电视台公共频道7家常规播出民生新闻节目,这就是说,南昌当地除了少数几家影视、少儿、教育等专业频道,地面频道都涉足民生新闻。2011年1至3月,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以下简称江西都市频道)的民生新闻平均收视率达到2.93%,平均市场份额14.98%,均显著高于其他地面频道。可以看出,播出民生新闻的频道收视效果存在差异,民生新闻并非灵丹妙药,如果思路、手法或管理不对味,民生新闻同样可能优势不显,无法成为频道的亮点。
在这些地面频道中,江西都市频道的民生新闻收视效果相对显著,全天共播出民生新闻节目340分钟(含重播),播出比重23.61%;有6档日播民生新闻资讯和新闻专题,即《e早晨报》、《都市60分》、《都市现场》、《都市情缘》、《晚间800》、《钟山拍案》,这些节目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的平均市场份额达14.71%,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从三年动态变化看,江西都市频道民生新闻节目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14%以上,表现平稳,2011年1至3月市场份额达到14.98%。
对比江西都市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与全天收视走势,可以看出两者呈现平行运行、高度近似的形态。播出占比近24%、收视占比约45%的民生新闻在此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全天收视起着明显的牵引作用(图1),可以说,该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天收视的升跌起伏,是频道最主要的支柱。无论从播出比重还是实际播出效果讲,江西都市频道都表现出了以民生新闻主打品牌和立足市场的鲜明定位,堪称特色突显的民生新闻频道。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江西都市频道的民生新闻几乎是和频道同时诞生的。1994年1月该频道前身江西电视台二套节目部组建,即推出直接采自市民生活的新闻资讯专栏《晚间800》;2001年该栏目改版为法制专栏,区别于普法知识和案件报道节目,强调故事性和民生特色,注重以平民视角和大众趣味,讲述法制领域贴近百姓生活的各类案件、纠纷故事,创办至今17年,收视率长期位居同时段前列,已成当地妇孺皆知的品牌栏目,其中《鱼水情满浔阳城》、《我要把"731"钉死在互联网上》、《非歧视农民工第一案》、《透视中国姓名权第一案》等多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2002年1月,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江西电视台二套节目部正式更名为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当年2月即在晚间黄金段推出新的新闻资讯栏目《都市现场》,强调"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把观众带入新闻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的魅力;选材上追求平民视角,拍摄记录百姓所关心的突发事、不平事、感人事、奇闻趣事。
2004年8月1日该栏目实现演播室直播,开创了江西电视界的数个第一——第一个每天直播的电视栏目、第一个60分钟的新闻节目、第一个大型民生新闻资讯栏目。扩版直播后,《都市现场》的收视率显著提高,成为频道收视增长最为强劲的栏目,为频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6年,江西都市频道进一步明确频道的民生新闻定位,自1月1日起,7:00、12:00和22:00分别推出3档新栏目《e早晨报》、《互动60分》(现名《都市60分》)、《钟山拍案》。《e早晨报》为早间民生新闻直播栏目,《都市60分》系午间大型民生资讯、互动直播栏目,《钟山拍案》是主持人钟山以评说新闻、讲述故事的形式,深度加工全国优质题材的新闻专题类栏目。
2007年,《都市现场》再度扩版为90分钟,前30分钟以《都市快报》子栏目形式前移至18:00晚间门户开播;同时,另一档新栏目《都市情缘》在19:30推出,系原生态跟踪拍摄普通人的情感故事,为普通百姓提供情感帮助的电视专题节目,开播以来,以充满悬念的情节、真实的情感冲突、与事件同步进行的纪实手法和贴近百姓生活的题材定位,带给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开播即占据收视高位,当地社会反响大,至今已与《晚间800》一道,成长为本地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栏目。经过2007年1月民生新闻节目的推陈出新,当年江西都市频道18:00至20:20的收视率较上一年显著抬升,平均升幅18.68%(图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成绩背后是较强的实力和较完善的机制。江西都市频道一向把采制新闻自办节目放在频道工作的核心地位,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和发展探索,已经建立起较完整流畅的新闻策划采编流程和相对成熟的节目管理、考核制度,为新闻节目的高效优质编播提供了基本保障。
多年来,江西都市频道的新闻节目始终坚持民生定位,新闻题材直接来源于百姓,与普通群众的日常作息、情感体验息息相通,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百姓诉求为目标的民生宗旨。
在《都市现场》扩版直播的同时,频道即设立热线室,全天候接听观众来电,接待观众来访,当时这在江西电视界是个创举。热线室建立的初衷,是通过观众来电,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但实践证明,其意义远不止此,7年来,频道不但藉此大大开拓了新闻来源,而且在江西电视媒体中重新定义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即媒体不单单是新闻信息的单向传播者,更是主动为民排忧解难、推进事件合理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导者!
江西都市频道24小时新闻热线本身已成一大品牌。一组数字可以直观反映江西都市频道8316800热线的影响力:2009年全年,该热线总共接听观众来电293814条,平均每天805条,其中问题获得解决或线索被采用的来电即达181814条,解决率高达61.88%;接待来访观众2630人,平均每天超过7人,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信赖。
江西都市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比较注重新闻价值规律。在新闻的采编播过程中,频道十分强调新闻的价值要素,即时新性、贴近性、重大性、趣味性等。
首先,为了凸显新闻的时新性,都市频道一直致力于改进传播技术条件,最近4年投入3000万元进行采编播数字化改造,引进江西省第1台数字微波转播车,在实现新闻资讯节目全直播的同时,也实现了全数字化制作播出。现在,该频道早中晚三大栏目《e早晨报》、《都市60分》、《都市现场》以大版块、演播室直播的方式,构筑起早中晚三个开机高潮时段的新闻资讯大罗网,将本地最新的新闻事件,以最快捷的速度和全面贯通的版式,一网打尽。
同时,经过长期摸索,江西都市频道建立起一套新闻快速反应机制,遇到本地突发或重大事件,频道记者会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现场,前方报道小组立刻组建,后方协调小组立刻提供各项保障,电话报道、微波连线、卫星直播,手段不断跟进,信息不断丰富。往往其他媒体记者还在采访或写稿时,这一新闻已经在江西都市频道的直播新闻节目中首发。
如2008年2月,《都市快报》、《都市现场》在报道军民抗击冰雪灾害的同时,开设"关注冰冻天气",为百姓出行和健康服务。从2月12日至22日共计11天的抗冰雪报道效果凸显,《都市快报》、《都市现场》的收视率均较报道前一周上升5%至7%(图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这样的快速反应,首先得益于频道对新闻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新闻贵在新,最先发布者,无疑是传播的强者;与新闻事件同步传播,直击新闻现场,新闻价值才能最大化,从而最大程度还原事实真相,感染广大观众。长期以来,江西都市频道的新闻节目就是秉承这样的价值观,努力与时间赛跑,抢占新闻传播的最高峰。
其次,在新闻的贴近性方面,除了题材直接来源于百姓生活,频道要求采编人员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努力探究事实真相,为此,都市频道的新闻节目十分强调电视的声画优势,把还原新闻第一现场、与新闻事实同步记录和传播的现场感、冲击力,视为节目品质要素加以重视。为此,《都市现场》前半小时辟为《都市快报》,专以直播方式直击新闻现场,记者或外景主持人被要求在现场完成采访,无剪辑送播,最大限度还原新闻的原生态,加速采编播流程,令观众前所未有地贴近现场,贴近各种具体的事实细节,感受新闻真实的魅力;演播室与外景地多路连线,全方位追踪探访,求证事实,使新闻获得了多层次的丰富内涵,给观众以立体的真切感,享受到与电视采编者、新闻当事人、专家学者等一同见证事实和评析事实的贴心快慰。情感栏目《都市情缘》也同样强调这种声画还原的贴近感,原生态跟踪拍摄普通人的情感故事,与事件同步记录情感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使观众身临其境,与当事人同喜同悲,获得很大的感染和震撼。
至此,江西都市频道晚间构筑起从18:00至20:20三档民生新闻栏目带,各从新闻资讯、情感纪实、法制专栏等体裁,运用现场直击、直播连线、跟踪记录、故事演绎等多种手法,处理民生新闻题材。一些新闻事件往往在傍晚的新闻栏目《都市现场》中展示了最新现场动态,又在接下来的情感栏目《都市情缘》里细诉情感冲突和心理过程,在《晚间800》展开道德与法理的思辩。民生新闻题材经如此加工组合,无论是内涵还是视野,抑或样态,都得到了拓展,被赋予消息的轮廓、情感的血肉、法理的骨骼和故事的行迹等,观众因此被牢牢锁定,收视热点不断延伸。
观众的重叠率也得到相应改善,以2009年4月和2010年4月晚间三档栏目播出时段的观众重叠情况为例,晚间收看《都市现场》的观众继续收看《都市情缘》和《晚间800》的比例稳定并有所提高(表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再次,在新闻的重大性方面,江西都市频道一直努力改善民生新闻为人诟病的琐碎、狭隘等弊端,希图通过特别策划和创新角度、手法,赋予民生新闻以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都市现场》即十分注意向一些民生题材注入"公益"理念,先后推出了"关爱母亲河"、"让爱传递"、"关注高考"、"生活桥梁"、"助学活动"等节目和活动;采用卫星新闻采访车,深入新闻现场,对"送岗位"、"花样祖国"、"绳金塔庙会"等进行直播报道,这无疑使得原本琐碎的新闻题材,获得了带有普遍性的公益、政策主旋律、文化传承等含义,开拓了民生新闻视野,加厚了新闻的价值份量。
另外,江西都市频道以民生新闻视角,积极参与全局性重大新闻报道。无论是2008年初江南抗冰大会战,还是"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七飞船载人航天等,江西都市频道的记者都在本地媒体中最先赶赴新闻现场,为江西观众抢发大量有份量的报道;在报道中既直击万众瞩目的新闻现场,见证重大事件的进程,又注意民生贴近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江西都市频道对民生新闻的价值份量有着另一种全新理解,即并不片面强调题材的重大性、显著性或生活贴近性,如果趣味性达到一定程度,充满惊险挑战意味,这样的新闻仍具有不低的价值份量,能够引发广大市民的关注。民生新闻应当具备和传统时政新闻不同的价值层面,一些虽然社会影响度不大,但极具趣味性的新闻,同样可称"重大"。
江西都市频道对民生新闻价值的独特认识,使其新闻面貌别开生面,趣味盎然,收获超高的收视率。如2009年6月以来,多次与湖南经视合作,在白天时段直播极限挑战活动《生死穿越沱龙峡》、《王者对决中瑞天门山高空走索道》、《极限飞跃东江湖》等。这些新闻事件兼具时新性和趣味性,同时又因为直播,无论画面、声音还是情绪氛围,都有相当的现场贴近性。这样的题材当然有着和传统时政新闻不一样的"重大"价值,收视率上升便在情理之中(图4)。
注:《生死穿越沱龙峡》播出时间为2009年6月28日9:50-11:26;《王者对决中瑞天门山高空走索道》为2010年3月20日13:05-14:31;《极限飞跃东江湖》为2011年4月17日14:00-15:37。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2010年起,该频道更推出一个名为"年度致敬人物评选"的活动,通过数百万观众参与网络和短信投票、全省14家主流媒体以及新华网江西频道、搜狐网、金色传媒网等的全程报道,将上一个年度在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和谐进步方面做出过突出成绩的人物推上社会楷模的高度,加以奖励和宣传,一些经频道报道的善良普通百姓,一些看似平常却包含人间至爱真情的举动,被赋予了典型意义,得到社会广泛的赞誉和尊重,民生新闻题材由此与社会主流价值合一,无论社会影响力还是节目本身的品质,都大大提升。
频道的节目优势和科学的管理、考核制度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正是科学的管理、考核制度,给江西都市频道注入了前进的动力。
长期以来,都市频道在管理、考核制度上不断探索,先人一步。首先,在收入分配制度上,从2004年起在全台大胆改革,实行全员绩效工资制,全频道形成了一种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
其次,员工的绩效既与工作量挂钩,又与收视效果、专业品质相关,质与量并举,对员工的业绩和收入进行逐月考核统计,这使得频道的考核制度贴近市场和节目实际,富于激励性,确保了节目生产的高效运转。为此,以刊载频道节目信息、收视考核数据和员工业务心得为主要内容的《一周简报》2004年创办,至今七载,已成为频道进行收视考核、强化员工市场意识和保持队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与阵地;频道内部电子公告牌也时刻通报各栏目的收视数据,将考核评估日常化、动态化。在这里,收视率已不单单是考核依据,而且成为激励斗志的动力,令人处在目标明确、奋斗不息的常态中。
2010年9月,全频道自办栏目实行月评制,每月对各栏目选送的参评节目,从主题、内涵、手法到技术等各方面进行质量评价,鼓励采编人员提高节目品质,实现业务上的新突破。收视与品质并重,业绩与收入相连,使得江西都市频道不断创新进取,保持活力。
面对地面频道竞争的升级,江西都市频道未来将在民生新闻道路上继续探索,努力让频道成为与本地观众的起居作息高度融合,甚至是多数市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参谋、情感伴侣。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