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专业化作为我国电视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化,在1999-2001年间拉开大幕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在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下,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化改革,将频道专业化由自发行为提升到自觉的高度,电视台的概念被淡化而频道这一经营实体的作用被肯定,由此产生了众多专业频道的分类:影视、娱乐、新闻、体育、科教、电影、经济、生活,等等。而在频道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数量众多的地面频道无疑成为频道专业化的重要践行者。对于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学界和业界都给予了较多的认同和肯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电视频道尤其是地面频道的专业化发展现状如何?专业频道的节目编排及内容选择有何特点?频道的专业化水平以及发展走向如何?都有待于更加清晰的数据解读及理论剖析。
地面频道是我国频道竞争格局中的一极重要力量,包括数量众多的省级非上星频道及城市台频道。虽然数量众多,但目前我国地面频道在与卫视频道的竞争中却面临明显的瓶颈。2010年全天时段地面频道共获得36.3%的市场份额,晚间时段地面频道略有突破,市场份额达到42.7%。节目是收视的主要承载,也是最终影响频道竞争力的重要驱动。从地面频道各类专业节目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生活服务、青少、体育、财经等节目,在地面频道中普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其中青少和体育节目在地面频道的供过于求更与所有频道形成反差;所有频道资源利用较好的新闻/时事及法制类节目,在地面频道中进一步获得了充分的利用,存在着一定的收视需求空间(表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基于地面频道整体的节目资源利用状况,以不同专业节目资源作为主导的各专业地面频道,主打节目的播出量存在着分化,进而为我们揭示出不同专业化方向的地面频道在专业化水平和专业化推进程度上的差异。
如果以31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专业节目播出比重较高(50%以上)的频道数量比例1来衡量地面频道的专业化水平(图1),可以看出地面体育频道专业化水平最高,体育节目播出量在50%以上的频道超过六成,这与体育节目对播出频道本身的资源要求较高从而导致介入的频道数量较少不无关系。此外,专业财经频道、专业电影频道、专业青少频道也走在了前列,专业节目播出量在50%以上的频道数量比例超过10%。体育、财经、电影、青少节目等受众和节目界定相对更清晰,本身就对介入专业化传播的频道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相应专业频道会集中一定的节目资源进行专业化传播。
1: 频道数量比例=专业节目播出量在某一区间(如50%以上)的频道数量/专业节目播出量在10%以上的频道数量*10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如果以播出专业节目(播出比重在10%以上)的频道总量来衡量各专业地面频道整体的专业化推进程度(表2),可以看出31省会及直辖市中拥有相对更广泛受众基础的节目类型,如生活服务、专题、新闻和综艺,会有更多的频道介入到专业化传播当中。尤其对于广大地面频道而言,贴近本土民生是其最大的优势,生活服务、专题及新闻节目相对其他节目类型更能充分表达融入这一特色或优势。相对其他专业频道而言,专业法制地面频道法制节目的播出水平不高,最高不足3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类专业地面频道的收视情况及竞争力水平,本文将各类专业频道中专业节目播出比重前15位的频道(同时满足播出比重大于10%)建组,共构建出专业娱乐频道、新闻频道、法制频道、生活频道、少儿频道、体育频道、专题频道、财经频道和电影频道九类专业地面频道组,分析其收视特点及竞争力分化。
从频道的整体收视水平来看,以新闻、娱乐以及法制等相对大众节目作为主要播出内容的专业地面频道,其收视水平高于以财经、生活服务等为主要播出内容的专业地面频道。不仅如此,不同类型的专业地面频道由于节目本身特点和观众收视偏好的差异,在全天收视趋势上也表现出不同的规律。专业地面频道中,新闻频道和专题(科教)频道晚间高峰集中突起,但高峰结束后迅速下滑;法制频道午间收视表现突出,形成明显的高峰;少儿频道、电影频道、生活服务和财经频道等专业化节目较为集中的频道晚间高峰跨度大,延续时间更长(图2、图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工作日和周末,不同主打节目内容的专业地面频道观众收视量也因节目特点和观众收视规律而表现不同。其中,专业地面少儿频道、体育频道和电影频道,由于周末期间核心受众的闲暇时间增多且节目本身相对集中的内容更方便受众收视,因而这三类专业地面频道周末期间观众的日均收视量要明显高于工作日。对于专业地面财经频道和新闻频道而言,频道播出的节目内容更偏重提供资讯和信息,在紧张工作一周后,观众可能更倾向选择娱乐性强的电视节目内容以消解疲劳及压力,因此在周末期间对上述两类专业地面频道的日均收视量反而是下降的(图4)。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我国的专业频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初步培养起了自己的核心受众群体,对于更为贴近本地观众的专业地面频道而言,不同类专业频道的核心受众同样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区分,凸显出专业节目本身对受众的吸引力。
从各专业地面频道受众的性别差异来看,娱乐频道、新闻频道、法制频道和生活频道都是女性观众所占比重更高;而体育频道和电影频道则是男性观众占明显优势,这些受众特点与所有频道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地面频道的特色。从各专业地面频道受众的年龄差异来看,少儿频道无疑是少年儿童观众收视更为集中的频道;体育频道、电影频道15-34岁的年轻观众所占比重较其他专业地面频道略高,同时电影频道和新闻频道也集中了更多的35-44岁群体的收视;生活频道、财经频道、娱乐频道和法制频道中老年观众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其中娱乐频道和法制频道65岁及以上老年观众构成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地面频道。从各专业地面频道受众的学历差异来看,除了少儿频道因为主体观众本身特点而表现出低学历观众比重更高外,生活频道、财经频道和体育频道中高学历观众所占比重都高于其他专业地面频道(表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对于不同类型的专业地面频道,同样由于各类专业节目本身的性质及观众收视习惯的不同,频道以到达率表征的传播广度,以忠实度表征的收视深度,会形成差异,进而影响各类专业地面频道的整体竞争力水平。
可以看出,频道主打节目更趋大众化的专业新闻频道、娱乐频道和法制频道,其大众化的节目内容本身就使节目的收视群体更为广泛,在传播广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收视该类大众节目的受众本身可支配闲暇时间相对充裕,在收视深度上也较其他类别频道具有一定的优势。
频道主打节目更趋分众的各类专业地面频道,在收视广度上表现出分化,专题频道、体育频道、少儿频道和生活频道平均到达率与大众专业频道差距不大,而财经频道、电影频道的受众广度明显不足。在收视深度上,除了电影频道和少儿频道外,生活频道、专题频道、财经频道和体育频道的平均忠实度则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在收视深度上略显不足(图5)。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我国电视的专业化浪潮发展至今已十年有余,在各级媒体对这一发展趋势广泛认同的情况下,对于资源及覆盖都相对有限的地面频道来说,"名实不符"、"准专业"、"小综合"成为地面专业频道的普遍现状。
对于大众化的节目类型,如生活服务、专题、新闻和综艺节目,介入专业化传播的频道数量相对较多,从而加速节目的整体专业化进程,但其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专业节目播出比重在30%以上的频道数量占比在20%上下波动,一半以上的频道专业节目播出比重在10%-20%之间。
对于体育、财经、电影、青少等界定较为清晰的分众节目内容,虽然介入专业化传播的频道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节目本身吸引人群的局限及节目资源的要求高,此类专业地面频道的数量相对较少,难以形成更广泛的传播影响。
随着受众市场的不断分化,我国的地面专业频道的核心受众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区隔,形成了面向大众的初级类型化频道。但"多数受众"的节目欣赏品味仍然成为多数专业频道的针对主体,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兴趣专业细分化的群体在电视观众中尚未形成规模和气候,这也是上文中体育、财经、青少等相对小众的专业地面频道数量较少的原因,更无法奢望一些专业化程度更高的频道如读书频道、钓鱼频道的繁荣发展,对于资源有限的地面频道来说更是如此。也就是说,地面频道虽然成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分众化"区隔,但距离细分程度更高、更为精准的专业频道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面对我国专业地面频道发展中存在的上述局限,虽然在短期内囿于市场范围、资源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并无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通解。但对于贴近最基础受众的地面频道来说,以自己最突出的优势进行专业化发展无疑是应对问题和挑战的有效方法,贴近性和本土化仍然是我国专业地面频道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民生新闻立足本土的人物、事件和话语,综艺节目贴近本土文化和习俗,体育、财经、电影、青少等分众节目则更以本地观众的收视偏好和收视习惯为依托,从内容选择到表达方式上都将本土关怀和本地民生作为核心,专业地面频道在获得更广泛本地受众认可的前提下,才有进一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媒体地位受本身话语权和影响力制约的情况下,地方电视媒体若想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势必需要打造出能体现频道自身品牌影响力的拳头产品——优质自制节目,进而以一档或几档主打自制节目带动节目的集群发展,合力塑造频道的品牌形象,推动频道的良性发展。在频道媒体形象树立后,又会反作用于其下的节目品牌,为自制节目的创新和推广提供肥沃的土壤,从而在更高的平台上使其发展壮大,带动频道其他节目的集群化发展。
在2011年第5期《收视中国》对地面频道中扮演重要角色、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影视频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期《收视中国》以我国专业地面频道中发展较为充分且收视表现较好的专业新闻频道、专业娱乐频道及专业法制频道为主要分析对象,力图从数据角度一窥其发展状态,并从中总结其发展问题及发展趋势。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