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主管部门规范广告播出的"61号令"及电视剧"限播令"的出台,各级频道在市场竞争以及政策规范的双重压力下,纷纷加大了自办栏目的创新力度。而在众多的自办栏目中,购买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国外节目版权进行本土化移植和改造,往往成为自办栏目创新的一条捷径。国外流行的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行购买与移植等市场操作,与电视节目本身的高度模式化以及模式化的电视节目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和属性不无关系。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对电视节目模式的概念、分类和特征进行介绍,并对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和本土化做简要分析。
电视节目模式,源自英文television program format,可以被译为电视节目模式、电视节目样式、电视节目模板、电视节目范本、电视节目版式等等,本文取电视节目模式的叫法。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模式"指某种事件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形式。因而"模式"一词本身便具有成熟的、经过考验和验证的、有稳定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的标准样板之意1。电视节目模式则成为"可以遵循和复制的电视生产模式,并有一整套运作程序和规范"2。
1 胡智峰:《电视节目策划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版。
2 雷蔚真:《电视策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电视节目模式,由叙事模式和结构模式共同构建。如果追溯叙事学的发展轨迹,最早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研究的"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了电视节目模式的层次划分。"故事"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而"情节"则指代叙事作品的表达形式。电视节目同样由包含素材元素的叙事模式和包含表达形式的结构模式所构成。素材元素也可以理解为题材元素,包括政治题材、经济题材、文化题材、社会题材、情感题材、生态题材等;表达形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视觉表达、听觉表达、时间表达、空间表达、技术表达等。
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电视节目生产的文化产业特征日益突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曾指出,大众媒介的文化产品生产,本质上就具有"事物本身的标准化"的特征3。节目模式的存在和被模仿,是电视作为文化工业的生产属性使然,流行的节目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市场引导价值4。纵观近年来我国以及国际上流行的节目模式的流动和传播,不难看出,这是全球化和商业化背景下以节目模式的创意竞争获得利润和垄断优势的电视业竞争的必然趋势。
3 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高丙中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4 袁靖华:《探析我国电视节目模式创新的出路》,电视研究,2010年第8期。
电视节目的限定性,主要是指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制作者自觉地对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以及节目品质等做出比较明确的限制。电视节目的限定性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内在的规定性和外在的指向性5,内在规定性主要包括节目制作的理念、结构和规则等,外在指向性则包括节目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等。正是由于限定性使电视节目具有了相对固定的模式特征,因而限定性成为电视节目模式形成的前提之一。
5 孙宝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分析》,现代传播,2009年第10期。
电视节目模式所具有的限定性,一方面可以让节目快速在观众中形成辨识性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节目的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在受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如果不能让受众在收看节目后快速形成辨识并产生相应的记忆,电视节目就很可能被浩若烟海的竞争性节目所取代,更难谈及节目品牌的建立和巩固。同样,对节目时长、内容、形式等进行标准化的限定后,规范化的制作能够减少其间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缩短节目的制作周期,提高节目的制作效率。
电视节目模式除了具有限定性以外,根据节目本身的特性和观众的收视习惯合理安排节目的播出周期和设置节目版块,吸引观众的持续收视,成为电视节目模式在时间上的延伸性特征。节目模式时间上的延伸性,既可以是一期节目内不同节目版块之间的组合搭配,也可以是整个节目的播出周期内播出频率和播出时点的规定。
节目内部版块的巧妙设置和组合,既有助于收看前面版块的观众顺流入后面版块进行收视,避免观众的流失,也能借助版块合理控制节目播出的节奏,使观众不会因为长时间的收视而产生厌倦。而将节目进行日播、周播甚至季播,也都是根据节目本身属性和观众收视特点合理吸引受众加入收视的重要策略,尤其是季播节目,根据节目的目标受众选择合适的播出节点尤为重要。
电视节目模式的空间跨越性,则是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随着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电视内容资源的播出渠道,原有的电视节目模式必须适应新的传播形式的特征和发展变化而进行一定的创新,从而在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将自身的节目内容资源进行有效传播。特定的电视节目模式,如果选择在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或者互联网上进行播放,那么就势必需要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进行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传播效率,同时对于新的传播模式的受众而言,这种随机应变也是对受众本身收视习惯的尊重,对于节目品牌的建筑和发展,都大有裨益。
而综观近年来全球视野中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拷贝和移植,我们也不难看出电视节目模式本身所具有的可复制性。成功的电视节目模式本身凝聚了节目制作的经验和独特的创意,而在某些收视市场经过了试水之后,进行异地复制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节目研发试验的时间,快速抢占相应的收视市场,同时相对稳定的节目模式已经经过一定的市场检验,移植播出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电视节目模式的可复制性本身也是双刃剑,盲目模仿复制会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同质化竞争节目,抢占原有的收视市场空间,同时在不能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一些粗制滥造的节目的大量涌现会损伤原创节目模式本身的品牌影响,大大缩短节目的生命周期,对原创精神和盈利能力都是巨大的伤害。
英文中电视节目分类被称为"television genre",在电视商业运用开展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自上世纪50年代起已经开始对电视节目分类进行相关的研究,电视节目分类体系的不断完善保证了公共电视系统的有序运行。早期西方电视节目分类很多源于广播和电影的分类,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商业电视兴起而跨越原有节目类型边界的节目则不断促进新节目类型的诞生。随着节目类型的渐趋丰富,沿用广播和电影的节目分类方法很容易导致分类体系的混乱,此后西方电视节目分类研究开始分化为根据节目的制作规则、对节目的理解和模式等元素的定性研究分类方法,以及将观众的收视偏好、节目播出时间和渠道等因素纳入分类体系中的定量研究分类方法。根据定性的"文本"方法划分的节目类别中,以节目的内容元素和叙事方式进行分类的方法普遍获得认同,在该框架下,电视节目通常可分为新闻、纪录片、娱乐杂志、脱口秀、肥皂剧、情景剧、喜剧和育儿等几类6。1971年Frank,Becknell和clokey在《电视节目类型》一文中运用定量方法最终将节目分为电影、故里、公民、冲突、情景喜剧、西部、医生、征婚比赛等11种节目类型。但这种根据观众收视偏好划分出的节目类型无法依据同一维度命名,严重影响了分类的效用。
6 张海潮:《电视节目形态大起底: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版。
在我国电视节目分类研究也是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并存。定性分类方法中,依据节目的社会功能将其分为新闻类、社教类、娱乐类和服务类的四分法分类系统更为普及。1999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对策"课题中,经多方意见汇总,将我国电视节目划分为新闻信息节目、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节目、纪录片节目、财经报道节目、教育讲座节目、体育竞赛节目、游戏娱乐类节目、综艺节目、戏曲文艺节目、影视剧节目、音乐类节目、科技文化和健康卫生节目、法制节目、军事和警事节目、妇女节目、老年人节目、少儿节目、农村和农业节目、环境保护节目、社会服务节目(衣食住行指南)、时尚节目(服装、化妆、汽车)、气象预报节目、广告节目和其他共24种类型7。
7 叶家铮等:《"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调研报告》,2001年7月。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电视节目产生之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电视节目研究基本以类型化为主导,而且这种研究思路对于电视批评和节目分析都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但是,随着受众需求的更加多元化,节目样式和知识产权相结合而产生的电视节目模式则在更加差异化的市场中逐渐风行。节目模式是节目类型之下的变量,同一类型节目可以呈现多种节目模式8。与电视节目类型概念相比,电视节目模式在承认节目样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更强调节目样式的变化性与流动性。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研究电影必须研究类型,因为电影的类型非常稳定;而电视则不然,研究电视要研究模式,模式变化很快,并且流动性很强,在类型的概念之外,还有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9。正是由于节目模式的这种多变性,在产业化背景下,仅仅通过电视节目的大规模复制已经难以实现节目创新的需要。
8 郑维东:《节目模式制胜》,收视中国,2010年第12期。
9 李幸:《电视节目形态之我见》,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
正是由于电视节目模式所具有的上述特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1999年,蒙特卡罗电视节上设立了第一个电视节目模式市场, 2004年,全球电视节目模式交易额已经达到 24亿欧元。诸如《流行偶像》之类的较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模式更是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制作并播出,在澳大利亚、美国等12个国家均在收视率排行的前十之列10。
10 殷乐:《电视模式的全球流通:麦当劳化的商业逻辑与文化策略》,现代传播,2005年第4期。
引进其他国家制作的较为成熟的电视节目模式,一方面可以缩短节目创新周期,而这些在一些市场已经经受过收视检验的节目模式引进后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创的风险;另一方面,引进后的电视节目模式可以在本土市场上根据本地观众的收视偏好和收视习惯进行适度的"本土化改造",经过改造后的节目本身已经在文化上融入了本土的内容和元素,这样对本土观众来说更容易被接受从而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除了电视发行辛迪加(首映后生产商将节目出售给本土其他电视台)以外,还有完全进口(不作任何改动)、通过许可方式合法引进、针对关键要素进行改编或者没有经过许可的简单克隆几种方式11。而从模式跨国交流较为频繁的节目类型来看,电视娱乐节目(包括综艺类、脱口秀类、真人秀类、游戏类)的跨国流动最为频繁,其中尤以真人秀类节目模式的跨国交流最为兴盛。此外,电视剧、电视新闻以及部分少儿节目中也存在一定的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但由于节目本身的属性等原因,并没有电视娱乐节目那样活跃。
11 陈阳:《文化混杂、本土化与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0期。
在全球电视节目模式跨国流动逐渐成为引领电视产业运作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的背景下,我国的电视节目模式的创新和生产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电视节目模式的"输出"较少,基本以"输入"境外电视节目模式为主。
我国较早的电视节目模式引进,如中央电视台1998年购买英国已有30多年历史的博彩节目《GoBingo》的版权一年后,剥离其博彩形式改编而成的《幸运52》,是中央级频道中电视娱乐节目本土化改造较为成功的案例。以美国福克斯电视网热播的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该节目是在英国电视节目《流行偶像》基础上改编推出)为原型的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不仅在中国带动了相当一批电视平民选秀节目的崛起,同时也将国内通过模仿、改编或者购买版权等方式进行节目创新的风潮推向新高。
近年来,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本土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也成为我国电视节目创新中的一个重要思路。浙江卫视2007年引进美国游戏选秀节目《合唱小蜜蜂》的节目模式推出的全民互动音乐秀《我爱记歌词》, 2009年底湖南卫视从英国Fremantle公司引进电视交友节目《TAKE ME OUT》的版权制作的婚恋交友节目《我们约会吧》,上海东方卫视2010年推出的购买Fremantle公司《英国达人》版权制作而成的《中国达人秀》等等,这些节目不仅通过本土化改造成功获得了观众的收视关注,同时也在国内带动了同类节目的大量衍生和繁荣,成为模式化的电视节目在国内落地进而推动新的节目类别产生的典型代表。
而在以"输入"为主的状态下,我国电视节目的原创性则略显不足,在行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投入、节目生产尚未跨越至模式生产研发层面、国内相关法律对创意和思维范畴的保障还没有规范与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电视节目模式要想走向"输出"之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