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立足新闻资源优势 强化频道品牌价值
作者:王东辉1

        新闻资讯历来都是各家媒体竞争的焦点。广东电视台建台51年来,一直坚持新闻立台的宗旨,高度重视新闻品牌节目的打造和新闻生产体制的建设。体制上由新闻中心统一打造全台除体育之外的新闻节目,并在2009年将广东新闻频道划归到新闻中心进行管理。目前新闻中心打造的新闻节目一共有29档,分别供广东卫视频道、广东珠江频道和广东新闻频道播出,新闻中心每天自办的新闻时间长度达530分钟以上。其中,作为广东唯一的省级专业新闻频道,广东新闻频道在2005年设立之初就以明确的频道定位、多样化的新闻节目强势登陆广东市场,经过了五年的发展,已经打造成一个全天播出23小时纯新闻频道,包括了约350分钟的常态化自办新闻节目。广东新闻频道的成就,初步实现了广东电视台几代电视人要打造新闻资讯大总汇的梦想,这也是有效整合全台新闻资源的结果。

一、广东电视台以及广东新闻频道的收视格局2

2 如无特殊说明,文中收视数据中的2010年10月数据不含最后一天10月31日。

        在广东城域,广东电视台新闻类节目的整体已经占有30%以上的市场份额(图1);在广州地区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攀升。在以上两个地区,新闻类节目的频道排名中,广东电视台共有4个频道进入前15位,其中广东珠江频道排名第一(表1)。广东卫视的《广东新闻联播》、《社会纵横》以及广东珠江频道的《630新闻》、《今日关注》都是广东乃至全国的品牌新闻节目,收视表现较好(图2)。在广东新闻频道,播出时长达77分钟的《新闻最前线》节目,虽然开播时间较短(2010年8月30日开播),但收视升幅理想(图3)。尤其在广州地区,带领广东新闻频道从去年开始有较大的提升(图4)。广东新闻频道形成了一个白天以海量的新闻资讯为主,晚上以自办品牌栏目为内容的频道格局。

图1 广东城域各级频道新闻节目收视份额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表1 广东城域及广州市场新闻节目频道排名(2010.1.1-10.3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2 2007年以来广东电视台王牌新闻/时事节目收视情况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3 广东新闻频道《新闻最前线》开播以来收视情况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4 广东新闻频道近年收视走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广东电视台新闻节目品牌建设的强化

        2010年年初,新闻中心提出了一个口号:2010年是"新闻节目品牌建设年、新闻频道形象建设年",打造《新闻在线》为主的八个品牌节目,并对新闻频道开展渐进式的改版,包括频道包装和节目的调整。例如,我们抓住晚上七点到八点频道收视低这个关键时段,从1月9日推出以深度报道为定位的节目——《热点追踪》,取得较好的收视效果。到8月30日,再将《热点追踪》和《新闻在线》合并,打造一个时长最长的本土民生节目——《新闻最前线》,节目收视提升较快。同时,加强策划和独家报道,强化即时报道,陆续推出全新的频道包装,使新闻频道收视大幅度提升。到2010年11月中旬,在三个市场新闻频道全天收视同比都有50%以上的上升,其中广州地区的份额上升76%,整体影响力不断增强。

        2010年的11月中旬,我们又进行了一个改革,在台领导以及频道代理公司的大力推动下,推出形态新颖活泼的新节目——《超级采访车》:让市民乘坐我们的高级轿车,免费把他们送到目的地,我们在车上就某个热点话题进行聊天式的访谈。这个节目形态互动性和贴近性很强,有效提升了黄金时间段自办新闻栏目的收视率。

        如何衡量品牌节目呢?根据台领导的要求,作为品牌栏目,必须具备"三力",引导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所谓的引导力,就是新闻节目否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力主要包括栏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衡量标准第一是社会影响、社会效益,第二才是收视率;传播力主要是节目的覆盖率。我们打造新闻品牌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追求新闻资讯的大量播出。广东新闻频道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几乎每逢正点都有新闻直播,而且有全天的走马字幕滚动播出,力争新闻资讯的海量化。为了提高资讯量,我们投资一百多万,专门搭建了一个全省新闻网络共享平台,参与这个新闻共享平台的地级电视台可以同时分享选题、留言、提示、策划、专题、回传、卫星新闻直播、地市新闻、广东新闻联播九大功能,为今后全省电视新闻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新闻中心每天首播的新闻就有200条,相当一部分是由各个地市台通过这个平台提供的,以后也希望每个地市台每天能够给我们提供20条以上的新闻,让我们的新闻资源能够更充分地做到全省共享。另外我们还与新华社总社、亚太总分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海外媒体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了合作平台,极大地扩充了我们的新闻资源。

        第二,要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力争首发新闻。掌握了首发,就可以有效地引导舆论,掌握了舆论的主导权。比如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我们马上派出记者随广东首批赴灾区救援队进入灾区进行采访报道,发回了大量第一手画面,并且马上开通了实时走马字幕,对灾区的情况及时公布,起到了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良好作用。我们这位首个赴灾区的记者因表现出色,获得了"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的光荣称号。在全省只有2人获此殊荣。在公开、透明、网络化的舆论环境下,谁掌握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谁就能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导权。在2010年中秋期间茂名突发洪涝灾害时,只有我们的直播小组作为唯一的电视媒体,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到重灾区马贵镇,第一时间传回了最新的灾情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灾区指导救灾复产的情况,及时地满足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知情权。

        第三,追求直播的常态化。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了新闻中心直播力量强、新闻频道版面多的优势,对重大新闻事件采取现场直播方式,多次推出了大版块直播特别节目。由于前期策划到位,执行有力,这些直播非常成功,获得了社会各方面较高的评价,收视率也较高。如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打捞直播获得广东新闻奖一等奖,亚运开幕式的特别报道长达5个半小时,收视创新高,同比增长五倍以上。除了全天340分钟的新闻直播栏目外,我们还利用直播资源的优势开展报道,其中包括数字直播车、移动卫星、3G、4G设备、海事卫星等多种直播技术手段,并设立了一支专门的直播队伍,人员精干,设备齐全,机动灵活,擅打硬仗,哪里有重大突发事件,直播队伍就马上开赴哪里,及时发回新鲜热辣的新闻报道。在2010年台风"鲶鱼"的直播中,记者抱着树进行现场报道的画面成为众多网络竞相转载的一个热点,各方反响极大。

        第四,追求新闻的深度与评论。在当今全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要做到独家新闻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新闻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目前在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言论性节目以及深度充分报道的栏目有新闻故事、财经郎眼、社会纵横、第一访谈、环球周刊以及在栏目中的小版块630短评、今日关注和新闻最前线的新闻片尾短评。我们注意追求有个性的评论,凸显主持人的个人魅力,探究新闻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热辣点评针砭时弊,使新闻报道向深度拓展,实现差异化。这次亚运报道,在台领导的指挥下,我们推出了30多集的专题片亚运密码,是首个全方位解密亚运鲜为人知的故事的节目,获得广泛好评,广东卫视也进行了重播。

        第五,做好重大新闻和主题报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新闻中心承担了我省所有重大的宣传报道工作,特别是广东新闻联播这个栏目,是宣传广东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成就的主流平台,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2010年以来,我们集中了中心主要采访骨干以及全省各地方台的力量,及时充分地报道了全国两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西南大旱、玉树地震、世博会、汶川5.12地震两周年、广交会、九艺节、文博会、广东汛情、亚运报道等等重大主题宣传任务,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好评,这也是我们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省市互惠合作的结果。还有,在今年北京两会期间,我们利用新华社的资源优势和权威性,携手新华社开设权威访谈节目,就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采访了部长级的两会代表,取得极大的社会反响和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第六,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建立了一套应急反应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由新闻频道在正点报道或走马字幕中播出,然后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和直播车赶赴现场,随后进行一系列的整合报道。在广州火车站旅客滞留、玉树地震、茂名水灾等突发事件中,我们以及时、准确、全面、联动的方式进行了报道,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提升了频道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三、新闻中心资源整合的优势

        第一是移植,把一些在新闻中心打造的节目移植到广东新闻频道播出:《两岸视点》原来在广东卫视播出,现在移植到新闻频道晚上九点播出,成为广东地区唯一一档用粤语播出的台湾新闻类节目;《社会纵横》是广东卫视的品牌首播栏目,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把它改成粤语后在广东新闻频道的晚上八点五十分播出,收视明显提升。

        第二就是重播,在广东新闻频道重播王牌新闻节目《630新闻》、《今日关注》、《广东新闻联播》。《广东新闻联播》的重播成为很多领导在广东新闻频道必看的节目。《今日关注》是新闻频道收视份额贡献最大的节目。

        第三是整合,整合资源的优势。包括两方面:一是整合频道资源的优势。在前两年地震、抗冰灾的报道中,广东新闻频道除了《正点报道》之外,还开辟了两个小时的大版块节目播出,并与广东卫视、移动频道并机播出,扩大了频道与节目的影响力;二是多种节目形态和多媒体共同报道。如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除了正常的新闻直播和节目外,我们还运用科普专题片、电视诗、MV、MTV、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纪录片、大型赈灾募捐晚会等节目形态开展全方位宣传报道;此外,我们还利用多媒体的传播渠道,通过手机电视、移动电视、互联网站、地铁电视、电视周报、周刊、手机短信等手段充分报道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提高了抗震救灾报道的时效性。

        第四是发挥《正点报道》的作用。我们采用一个大编辑部的做法,把最新最快的资讯放在这里播,起到新闻资讯整合和流通的作用。现在每天有11档《正点报道》,中午是20分钟,其他的是10分钟,将来还会对版面再扩充、时间再延长。我们在处理栏目与频道的关系方面,中心规定,凡是突发性的新闻无论哪个栏目采访拍摄到,都要提供给最接近的新闻栏目首播,如果是栏目组自己策划的报道,可以由栏目首播。实践证明,由于开辟了正点报道的直播版面,使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如2008年汶川地震,新闻频道在15点的正点报道口播了地震信息,在省内是首家,在国内也几乎是与央视新闻频道同步播出;南海九江大桥的垮塌,正点报道也是最快播出,并首先播出了由地方台拍摄的图像稿件。

        第五,从组织机构上给予保障。设我们设立了强大的通联队伍,负责台外新闻的采集、整理、上载,与省内外的兄弟电视台建立了新闻双向交流平台,为了做好在央视发稿工作,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传京组,负责与央视的沟通联络,向央视提供稿件,整合央视可提供的资源。截至10月份,央视采纳我们的新闻达到2200多条,其中新闻联播采用了213条。我们还利用通联的优势,专门开设了一个整合地方台新闻资源的栏目《广东报道》,给各地方台一个全省传播的平台,效果也不错。

        第六,统一策划大型报道。这也是我们目前总结出来的一套经验,在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完成播出。在这次广州亚运报道中,专门成立了策划协调领导小组,抽调了全新闻中心的策划和包装人员、骨干记者,并且从各地方台抽调一些骨干力量组成一个大的编辑部,统一策划、统一调动采访力量、统一栏目包装、统一演播室的播出,统一编辑好稿件供各档新闻采用,使我们的亚运报道内容丰富,反应迅速,及时全面,导向正确,社会效益和收视率双丰收。我们设立的亚运直播室,每天及时与19档栏目进行连线报道,效果很好。

        未来的竞争还是资源和品牌的竞争,谁掌握了资源、谁打造了品牌,谁就取得了竞争的先机。今后我们要继续优化品牌节目,全面丰富和完善新闻形态,扩大新闻资源优势,争取把广东新闻频道打造成广东地区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闻资讯总汇!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