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2010年新闻节目收视分析
作者:杨金姝

        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生存、发展所倚重的重要节目类型之一,同时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我国电视新闻从传播理念、形态到内容都得到了丰富,同时随着受众对信息关注的不断增加,电视新闻的播出与收视也获得了一定的增长。2010年是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的一年,新闻事件对新闻播出和收视市场的推动作用也再次得到验证,2010年电视新闻节目收视市场呈现出稳中有变的态势。本文根据CSM媒介研究2010年全国149个样本城市的收视调查数据,对全国新闻节目的收视状况进行简要回顾与分析。

一、新闻类节目的资源使用情况

        新闻/时事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也是节目收视市场的重要组成。根据2010年各类节目收播比重,新闻/时事节目的播出比重达9.8%,播出量在各类型节目中排名第3位;收视比重达13.3%,收视量仅次于电视剧,在各类节目中排名第2位;相比各类型节目的资源使用效率,新闻/时事节目的资源利用率达35.4%,在各类节目中处于较高水平(表1)。与2009年新闻/时事节目的8.6%的播出比重、12.7%的收视比重和48.3%的资源使用效率相比,虽然2010年的新闻类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均有所上升,但资源利用效率有所降低

        除新闻/时事节目外,电视剧、生活服务、专题和综艺节目也是播出和收视量较大的节目类型;其中综艺、新闻/时事和电视剧的资源使用效率较高,而生活服务和专题节目的资源利用较不充分,利用效率为负值。

表1 2010年主要节目类型的收播比重与节目资源使用效率(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注:播出比重、收视比重和资源使用效率排名不包括"其他"类。

二、新闻类节目的观众特征

        根据2010年新闻类节目观众构成,男性、45-54岁、具有初高中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群体、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初级公务员/雇员、工人、无业人员在新闻类节目的观众中所占比重较高。从集中度来看,男性、45岁及以上、具有初高中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601元及以上、干部/管理人员和无业群体更喜欢收视新闻类节目(图1)。

        从所有节目观众的构成看,女性、45-54岁、初高中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在600元以下群体、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初级公务员/雇员、工人和无业人员的构成比重较高。所有节目观众集中度方面,女性、45岁及以上、小学至高中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600-1700元和无业群体集中度高于平均水平。

        与所有节目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相比,新闻节目观众构成的差异首先体现在性别上,所有观众构成以女性为主且集中度更高,而新闻观众以男性居多且集中度更高;其次,新闻节目中45岁及以上的观众构成比例和集中度都要高于所有节目观众,而新闻节目中44岁及以下观众的构成和集中度则要低于所有节目观众,说明中老年观众比中青年观众更倾向收看新闻节目;第三,新闻节目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月收入在601元及以上的观众的构成和集中度都要高于所有节目,可见新闻节目的受众含金量相对较高;最后,新闻节目观众中干部/管理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初级公务员/雇员和无业人群的构成要高于所有节目观众。

        总的来说,男性、中老年人、中等学历和中等收入的观众是新闻节目重要组成;相比所有节目观众,新闻节目观众含金量较高。

图1 2010年新闻类节目观众构成与集中度(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新闻类节目的整体收视

1、新闻类节目全年收视走势

        根据2010年新闻类节目全年各周人均收视分钟数走势,全年收看新闻/时事类节目时间较少时期出现在第8周(2月18日-2月20日),和2009年相似,观众在春节期间收看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时长较短。受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特大自然灾害影响,一周内相关新闻报道较为集中,因此第17周(4月18日-4月24日)和第34周(8月15日-8月21日)的人均收视分钟数较高,展现出重大、突发事件对新闻/时事节目收视的推动作用(图2)。

图2 2009年、2010年新闻类节目全年各周人均收视分钟数走势(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新闻类节目全天收视走势

        人均收视分钟数反映了收视观众以及潜在观众的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量。根据2010年新闻/时事类节目人均收视分钟数走势,相对电视剧及综艺类节目,新闻/时事类节目全天有较多的收视波峰,开播于19:00-19:15的节目收视达到最高峰,人均收视时长接近4分钟。比较来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全天收视时长最高峰较之新闻/时事类节目略有延迟,其中,开播于19:30-21:00的电视剧收视达到波峰, 20:30-20:45左右开始的电视剧人均收视时间最长,开播于19:30-21:30的综艺节目收视达到高峰, 20:00-20:15左右开始的综艺节目人均收视时间最长。在三类节目晚间收视高峰时段中, 19:15前开始的节目中,新闻/时事的收视时间更长,19:15之后开始的节目中电视剧的收视时间更长(图3)。

图3 2010年新闻、电视剧及综艺节目全天人均收视分钟数走势(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新闻类节目市场中各级频道的竞争

        2010年新闻节目收视市场,中央级频道依旧占据主导位置,虽然播出份额是各级频道中最少,但收视份额却是最高,是新闻类节目收视效果最好的频道。省级卫视凭借7.9%的播出份额获得了新闻/时事类节目15.6%的收视份额。相比之下,虽然省级非上星频道、市级频道和其他频道的新闻类节目播出份额都高于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但都低于各自的播出份额(图4)。

        作为国家级权威媒体,中央电视台一直占据新闻节目收视市场重要地位,充分彰显观众对中央电视台品牌及新闻节目的认同。作为中央级频道的另一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台新闻节目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电视台本身的播出和收视份额相对较少。

图4 2010年各级频道新闻节目播出与收视竞争格局(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各级频道自身各类节目的资源利用情况来看,省、市两级地面频道的新闻/时事类节目利用效率最高,均在80%以上,其中城市台新闻节目资源使用效率甚至超过100%,播出的新闻节目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地面频道相比,卫视频道新闻节目利用效率不高,其中中央级频道新闻/时事节目占据频道节目播出总时长的12%以上,收视比重为16%,节目供需实现平衡;但省级卫视新闻节目的收视比重小于播出比重,资源利用效率为负。

图5 2010年各级频道新闻节目收播比重及资源使用效率(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2010年全国上星频道收视率前15的新闻节目来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节目权威性和竞争力是各级、各类频道中最强的。前15位中,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占据14个席位,其中5个新闻节目来自常规栏目,如《东方时空》、《新闻联播》、《共同关注》、《焦点访谈》和《新闻30分》,其余9个节目则都来自重大事件的特别新闻报道,足见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报道的号召力。除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外,中央电视台三套的重大活动报道——二十年亚运跨越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特别节目也进入了上星频道收视率前15排行榜,但收视成绩较同台竞争的综合频道主要节目相差较远,仅位列第10(表2)。

表2 2010年全国上星频道收视率前15的新闻节目(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五、中央电视台新闻类节目播出、收视情况

        电视频道播出节目资源的配置可体现频道的定位,收视份额则能反映频道节目获观众肯定的程度以及在收视市场竞争地位。根据2010年中央电视台各频道新闻节目播出与收视竞争格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四套是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节目最多的三个频道,播出份额分别占中央电视台播出总量的43.8%、20.2%和19.8%,反映了三个频道以播出新闻节目为主的定位。结合收视来看,由于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使用非母语播出,主要面向海内外英语观众,对中央电视台在国内收视市场的贡献较小。中央台四套为中文国际频道,以新闻为主导、荟萃各类节目精华,贡献中央台整体新闻收视的19%,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节目收视占中央台新闻节目收视的33.6%,仅次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节目的播出份额虽然不高,但其新闻节目的收视号召力仍是台内最强的,收视份额高达42.6%,相比播出份额高出34.1个百分点,也反映出观众对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节目的认可以及频道本身品牌强大的号召力。

        除此之外,中央台二套获得了中央电视台3%的新闻节目收视时间,但相比5.2%播出份额仍有落差。中央电视台其他频道1新闻节目的收、播量都较小,播出份额最高不超过0.5%,收视份额最高不超过0.3%(图6)。

1 中央电视台其他频道包括:中央台五套、中央台三套、中央台六套、中央台十套、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央台八套、中央台七套、中央台十二套、中央台十一套和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

图6 2010年中央电视台各频道新闻节目播出与收视份额(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3年5月1日起试播,7月1日起正式播出。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整点新闻以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第一手的国内国际新闻资讯,突出时效性和信息量,实现滚动、递进、更新式报道。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专业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0年新闻节目的播出份额是全台最高,收视份额仅次于综合频道。从201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收视率排名前10的新闻节目看,有2个节目来自常规栏目,分别是《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其余8个节目均为与重大、突发事件相关的特别报道,如两会中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广州亚运会闭幕式和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献花仪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及海地地震中方遇难人员遗体告别仪式的特别播报节目等(表3)。

        相比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收视较好新闻节目(表2),重大和突发事件相关特别报道都能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带来可喜的收视成绩,并机直播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收视率高于新闻频道。

表3 201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收视率排名前10的新闻节目(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01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常规栏目数量接近20个,相比往年,《每周质量报告》、《新闻》、《高端访问》、《晚间新闻》、《面对面》等栏目不再继续播出。收视方面,201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联播》、《新闻30分》、《共同关注》、《东方时空》、《24小时》、《朝闻天下》、《午夜新闻》等栏目收视率较往年有所提升。

        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主要新闻类栏目收视情况对比发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与综合频道共享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新闻20分》、《新闻调查》和《东方时空》等栏目中,新闻频道的收视率往往要低于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在覆盖率、影响力等方面较综合频道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表4)。

表4 201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主要新闻类栏目收视情况(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六、地面频道新闻类节目收视情况

        作为地面频道重要收视支撑的电视新闻/时事节目,在不同区域的竞争力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例,分析地面频道(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县级频道)在新闻节目收视竞争较为激烈的晚间时段的收视竞争力。

        在地面频道新闻节目收视竞争较为激烈的晚间17:00-24:00时段,在所有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新闻节目收视中,有17个城市地面频道新闻节目的收视份额超过50%。分区域看,地面频道17:00-24:00开播的新闻节目在东北和华东(哈尔滨、长春、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和济南)、华南两省(海口和广州)、华中大部分(南昌、武汉和长沙)以及西南少部分(昆明和成都)省会/直辖市占据优势,收视份额超过卫视频道的新闻节目(图7)。

图7 2010年31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地面频道新闻节目收视份额(17:00-24:0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以杭州、南京、广州和济南4个晚间地面频道新闻节目收视份额最高的地区为例,具体看地面频道新闻节目的收视表现。根据杭州、南京、广州和济南2010年6月-11月主要频道节目收视排行数据,在杭州,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我和你说》优势明显;在南京,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零距离》的收视竞争力较强;在广州,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的《今日关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济南,济南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今晚20分》和《今晚特别点击》、山东电视齐鲁频道的《每日新闻》收视表现突出且稳定。各城市市场中省、市地面频道播出的上述新闻节目2010年6月-11月期间均多次进入当地节目月度平均收视率排名前10位。

        除此之外,翡翠台(中文)的《特别新闻报道》、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广视新闻》、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的《新闻半点报》、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明珠新闻》以及山东电视齐鲁频道的《拉呱》均曾进入当地月度平均收视率排名前10之列,具有一定的收视竞争力。

小结

        2010年全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呈现大体稳定局部微调的市场状态。首先,新闻类节目依旧是2010年电视台播出和观众收视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目类型,市场地位稳固,由于播出比重提升幅度大于收视比重,资源使用效率出现小幅下降但利用效率依然充分。其次,新闻节目观众特征与往年接近,观众依旧保持正点、半点和19点前后集中收看时新闻节目的收视习惯,重大和突发事件仍是新闻收视突出推力。

        中央电视台对全国新闻节目收视的影响力远高于其他各级频道,稳居新闻节目收视榜首。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虽然部分常规栏目在2010年有所提升,但在节目内容同质的前提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竞争力仍要弱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这与综合频道在观众心中长期积累较高的权威性、影响力不无关系。

        此外,地面频道的新闻节目竞争力不可小觑。在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超过半数城市的地面频道新闻节目收视比重超过了50%;其中尤以杭州、南京、广州和济南地区表现突出,地面频道新闻节目收视比重均超过75%,而本地频道新闻节目的高收视也为频道的优异表现起到了支撑作用。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