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电影《阿凡达》的火爆,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电影高品质视听享受的热情。如果说坐在巨幕影厅中欣赏3D电影是享受一场电影盛宴,那么在家中打开电视看电影就是一顿简餐了。后者无论在视觉质量上还是欣赏对象的新鲜度上都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却算得上方便快捷,而且还不花钱,真正与我们的日常休闲娱乐生活息息相关。从这点来看,电视机的方寸荧屏,无疑是与普罗大众离得最近的"电影院"。本文利用CSM媒介研究全国149城市收视调查数据,对2009年度电影类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情况做一回顾。
2009年,全国电影类节目的播出总量和收视总量都有所下滑。电影的播出总量为19万小时,与上年度相比下滑了14.4%,是继2008年电影播出总量略微下滑后的再次下滑。电影的播出量占所有节目播出总时长的比例相应下滑为4.94%,自2003年以来首度跌破5%。全国观众收看电影的总时长,从2008年的3156分钟下滑为2976分钟,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在观众的收视总量中,电影节目的收视比重下滑至4.90%。
从CSM历年的全国收视数据来分析,播出量的下滑,其对应的是观众对电影类节目的收视需求的日趋饱和。自2003年以来,电影节目的播出量逐年递增,特别是在2003年至2005年,电影类节目的增长比较显著,而观众的收视热情却没有随着播出量的增长而有相应幅度的提升,2004年至2007年,电影类节目的收视比重一直在5.6%至5.8%之间徘徊。而自2003年以来的资源利用率的变化,也显示出电影节目的需求趋于饱和,电影节目市场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在节目收视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市场供求状况是电影类节目播出量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播出量的减少,电影类节目的资源利用率自2005年以来首次回到供求基本持平的状态(表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各级频道电影的播出和收视情况,与2008年度基本相似。从播出量来看,频道数量众多的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的电影播出占全国149城市电影播出总量的84.8%。从收视量来看,中央级频道仍是全国电影市场的领头羊,占总量的一半以上;省级非上星频道的电影节目收视量占29.1%,市级频道则占11.8%(图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009年,中央级频道电影类节目的播出和收视量都较上年度有所下滑。播出量共计6170小时,同比下滑了216小时;收视总量为1565分钟,同比下滑49分钟。
从电影类型来看,内地电影仍然是中央级频道电影类节目的主要播出类型和收视支柱。2009年,内地电影播出共计4215小时,占电影类节目总量的68.3%,与2008年基本持平;共获得981分钟的收视,占收视总量的62.7%,较2008年度下滑了5.7%。其他国家电影和港澳台电影的播出收视情况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相对来说,港澳台电影的资源利用率略好于其他国家电影(图2)。
比较各级电视台电影类节目的收视总量可以发现,中央级频道仍是观众收看电影类节目——尤其是内地电影——的主要选择。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省级非上星频道电影的播出量为9万小时,占总量的47.3%,是电影类节目播出的主要平台。获得的收视量为867分钟,仅次于中央级频道。与2008年相比,播出总量和收视总量也都呈现下滑,其中,播出总量下滑了13%,收视总量下滑了17%。
从影片类型来看,省级非上星频道播出的电影类节目以港澳台电影为主,全年共播出5.1万小时,其他国家电影次之,播出量为2.4万小时,内地电影的播出量为1.2万小时。与2008年相比较,港澳台电影和其他国家电影的播出量都有所减少,港澳台电影减少了10%,其他国家电影的播出量更锐减了三分之一,而内地电影港澳台电影播出量则从0.67万小时增长为1.2万小时,增长幅度近一倍。从收视方面来看,港澳台电影和其他国家电影的收视时长分别下跌13%和31%,内地电影的收视时长则从43分钟增长为73分钟。虽然内地电影的播出和收视时长都有所增长,但从总量上来看,港澳台电影和其他国家电影仍然是省级非上星频道播出的电影类节目的主要类型和收视保障(图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市级频道电影类节目的播出总量为7.1万小时,获得收视量351分钟,播出总量较2008年度减少31%,收视总量减少24%。
市级频道所播出的电影类节目也是以港澳台电影和其他国家电影为主。2009年,全国149城市的市级频道也减少了港澳台电影和其他国家电影的播出,同时增加了内地电影的播出,其中,港澳台电影的播出量从5.5万小时减少为3.9万小时,其他国家电影的播出量从3.1万小时减为2.2万小时,内地电影的播出量则从0.5万小时增长为0.7万小时。播出量调整后,收视情况相应有所变化,港澳台电影的收视量从315分钟下滑为246分钟,其他国家电影从98分钟下滑为70分钟,内地电影的收视量从14分钟增长为17分钟(图4)。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抓住60周年国庆的契机,抗战题材的电影类节目在各级电视台热播,《地雷战》、《地道战》、《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一系列经典的抗战影片活跃在国庆前后的电视荧屏。从数据来看,内地电影的播出量在9月份和10月份有一个阶梯式的攀升,在10月份,内地电影播出量在电影类节目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5.5%左右,是平时所占比例的近两倍。而11月份和12月份,内地电影的播出量又回落至9月以前的水平(图5)。
从各频道组来看,省级上星频道、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的内地电影播出量都有一个较为显著的提升,提升幅度最大的是省级上星频道,由几乎不播出内地电影至之后内地电影播出量赶超中央级频道(表2)。
1 本处的内地电影播出比重为内地电影播出量占所有电影播出量的比重。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电影类节目的受众群体特征明显,以男性观众和25-54周岁观众为主。
男性观众是收看电影类节目的主要群体,在所有电影类节目受众中占到57.4%,而女性则占42.6%。而在年龄方面,25-54岁的中青年观众是电影类节目的热衷收看者,比例分别为19.7%和43%。从学历上来看,初中和高中的观众数量最多,总共占电影类节目所有受众的67.6%(图6)。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电影类节目与其他类型节目不同的特征是,电影本身的形式是固定的,且一部电影在短期大多只播出一次。一档优秀的栏目,可以通过多期多次播出使观众长期收看,不断累积收视量,然而一部精彩的电影,受时长和播出次数的限制,只能维持两至三小时的高收视。同时,不同电影的风格和质量差异大,不易维持观众忠实度。这些都是电影类节目在收视效果方面先天的缺憾。
而电影类节目资源的有限也是影响收视的另一大因素。电影的年产量只有数百部,时数不足一千,同时还有电视播映版权的制约,这就决定了电影频道在多数时间只能以播出"老片"为主,从客观条件上无法满足观众追求新鲜的观影需求。而一些经典的老电影,在被反复播出后,收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在这些不利于收视的条件下,电影类专业频道采取了各种方式,来吸引观众的关注。
中央台六套是以电影类节目为主的专业频道,也是国内电影类节目播出量最大的传统频道之一。无论从资金方面,还是从影片资源方面进行比较,中央台六套无疑是国内专业电影频道中的佼佼者。2009年,中央台六套共播出电影3898部,日均播出量为10.7部,其中,内地电影2725部,港澳台电影520部,其他国家电影524部。
在电影类节目的编排上,中央台六套将观众收看电影相对集中的几个时段,以电影的类型或播出特点为区分,整合为不同的影院。这样的编排策略,使原本独立的影片之间生成了一定的联系,观众便于记忆,与自己喜爱的影院形成约会意识,从而提升节目的收视效果(表3)。
为进一步扩大影院的影响力,中央台六套还开办了《流金岁月》和《佳片有约》同名的主题讨论栏目,与影院所播出的影片紧密结合,一方面提升观众的观影兴趣,另一方面则延长了优秀影片所带来的高收视。《流金岁月》主打"经典"和"怀旧",以播出经典老电影为主,主题讨论栏目紧跟在影片之后播出,或将影片中人请到演播室中,又或带观众重回影片拍摄地,用镜头和语言,让观众重温电影中的人和事。《佳片有约》则以"佳"为焦点,由明星现场向观众介绍影片的"佳"点,穿插影片的精彩片段,勾起观众的观影兴趣,从而将收视高潮延续至深夜。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再来看影院的收视效果。从2009年中央台六套在全国149城市的收视前20位影片排名来看,前20位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来自中央台六套的《流金岁月》、《动作90分》、《周日点播》、《周末影院》这几个影院。而从剧目来看,除《赤壁》、《叶问》和《画皮》是较新的影片,其他影片都是数年前甚至是十多年前的老片,还有多部影片在不同的影院中被重复播出,仍然在收视上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从排名前20位影片的类型来看,内地电影占其中的60%,港澳台电影占40%。从题材上看,动作电影和搞笑电影占绝大多数(表4)。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开播于2003年底,是内地第一家地方性电影专业频道。在2009年度,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共计播出电影2804部,日均播出7.7部,其中,内地电影共播出了1076部,港澳台电影603部,其他国家电影1044部。
上海东方电影频道的主要特色在于,在每天傍晚17点档,频道长期以电影周的形式主打某位明星的系列电影。其主打的明星,绝大多数是成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今天仍然家喻户晓的港台明星,如周润发、张国荣、曾志伟、谭咏麟等。这样的编排方式,对于喜爱这些明星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有些热情的影迷、粉丝甚至会通过网络或口口相传的形式,主动进行影片推广,从而带动节目的收视率。有时,频道也会主打某一题材的系列影片,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如特工电影、漫画改编电影、警察故事电影等,或者以某著名导演为电影周主题。
从收视效果来看,电影周的收视情况稳定。相对来说,成龙电影周、黄百鸣电影周和张学友电影周获得了更多观众的青睐(表5)。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根据CSM在全国149城市的调查显示,非专业电影类频道在2009年度共播出了10万小时的电影类节目,占全国所有频道电影类节目播出总量的52.8%。平均到每个频道的电影播出量,全年仅为167.6小时,即平均每个频道每天播出电影类节目半小时左右,是专业电影类频道单频道平均播出量的五分之一左右。
从播出电影类节目特点来看,非专业电影频道采取的方式多数较为单一,编排上也没有很强的系统性。有部分非专业电影频道在平时并不播出电影类节目,但在节假日时,打破常规编排播出电影类节目,以期在节假日的收视争夺战中分得一杯羹。短暂的收获往往是非电影类专业频道播出电影类节目的普遍状况。
2009年,电影类节目的总播出时长虽然有所下滑,但电影类节目的供求市场趋向良性发展,资源利用效率自2005年以来首度回归供求平衡的状态。
从播出的平台来看,中央级频道、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仍是电影类节目的主要供应者。中央级频道播出的内地电影比重较大,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则以播出港台电影和其他国家电影为主。2009年适逢祖国60周年国庆,九月份和十月份期间,内地电影的播出量跃升,省级上星频道、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内地电影的播出量都有一定幅度上升,其中以省级上星频道的增幅最为显著。
专业电影频道(包含影视频道)总共播出了8.9万小时电影节目,占总量的47.2%。由于电影类节目本身的形式和内容是固定的,专业电影频道从编排上入手,开办影院、设立同名的主题讨论栏目,推出明星电影周等等都是提升收视的不错手段。
非专业电影频道总共播出了10万小时电影节目,占总量的52.8%。其播出的电影类节目,因形式方面较为单一,没有精心策划的电影系列,或只在节假日期间播出,对收视往往只起到短时间的提升作用。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