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2009年电视市场观察
作者:陈晓洲

        2009年,奥运后迎来建国60周年,电视媒体在常态与变化并存的市场中又走过了一年。频道竞争态势的演变中既有沿着奥运前的发展方向继续前行的成分,同时经过奥运和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各级频道也在努力探索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频道竞争纷繁复杂的变化表象后,节目市场的调整创新则更显活跃,主要节目类型各展其能,循着市场和媒介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本文基于CSM媒介研究的收视数据,从收视量、频道、观众和节目四个维度,与大家分享对2009年收视市场的一些观察。

一、收视量观察:总量稳中略升,非黄金段潜力待挖

        全国电视观众每日收视时长十年来的变化,反映出多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于传统电视消费的渐趋减少以及电视作为最主要的媒体形式的地位不易撼动。继2002-2003年观众人均收视时长跌至180分钟以下后,2004-2009年这一收视时长基本围绕175分钟上下波动,2007年最低降至172分钟,2009年则达到176分钟,与2006年同为六年来的最高水平(图1)。这反映出在媒介市场格局逐渐由单一媒体垄断向多种媒体并存发展转化的形式下,电视收视仍是广大受众最为主要且相对稳定的娱乐方式。传统媒体的注意力资源被新媒体的分化毋庸置疑,但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图1 2000-2009年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间(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经过奥运年频道竞争格局显著而急速的变化后,2009年的电视市场已经回复到常态竞争的轨道。除却在跨度较大的年度更迭中的收视总量基本稳定以外,在跨度较小的不同周间,全国电视观众的收视量走势在重大事件较少发生的2009年则更显稳定,除了在春节等传统节假日略有提升外,从年初至年底呈现的是较少起伏与波动的相对稳定之势,常态市场环境下绝对收视量的增量效应已经非常微弱(图2)。

图2 2005-2009年观众各周收视时间走势(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全天不同时段的观众收视的变化轨迹中,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发现,对2009年整体收视量上行变化贡献最大的并不是传统的午间和晚间黄金时段,午前、午后、傍晚及深夜22:00后等非黄金时段都成为收视增长的突破口,电视节目播出的线性延伸与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非线性接受之间不断形成新的契合点,也是受众需求不断细分条件下电视收视"创高点"向全天更多时段释放和延伸的一种表现(图3)。

图3 2008-2009年观众全天收视走势(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频道竞争格局观察:卫视此消彼长,城市台两级分化加剧

        从近五年的市场整体竞争格局来看,卫视频道间市场份额的此消彼涨和地面频道份额的相对稳定是2009年各级频道竞争中最明显的表现。卫视频道中,中央级频道在2009年市场份额较过去几年有较大下降,尤其相比2008年借助奥运转播之力创造获得的市场优势而言,下降更为明显;与此同时,省级卫视频道市场份额在连年增长的道路上2009年步伐更大。具体来看,在CSM历年全年调查的所有城市,2009年中央级频道市场份额30.4%,相比2008年35.7%损失较为明显;省级卫视年度增长两个百分点,2009年更是比2008年增长三个百分点达到25.8%。相对卫视频道的不同的涨落趋势,地面频道中的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城市台频道都在经历了几年下降后,在2009年稳住阵脚,基本停止下跌而有小幅回升(图4)。

        从中央、省、市各级别频道收视市场竞争格局角度来看,尽管中央级频道份额减小,但仍然在各级频道中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省卫视与同为省台频道的省级非上星频道之间的力量对比在2009年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已成定局,省卫视市场份额继2008年首度超过省级非上星频道后,2009年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图4 2005-2009年各级频道市场份额变化(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2009年收视市场的时段竞争格局来看,中央级频道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省级卫视的市场份额则相应提升,两级频道竞争力此消彼涨集中于日间上午和下午时段;地面频道基本保持稳定,其中省级地面频道在晚间18:30-20:30份额获得增长(图5)。以省级卫视为例,其竞争力提升在全天各时段普遍有所表现,日间和深夜更明显,最大提升来自于上午、下午时段,最大提升幅度达到5个百分点,为全天的市场份额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晚间时段竞争更趋激烈的同时,省卫视晚间竞争力提升主要源于第一阵营频道获取更大市场份额,2009年省级卫视市场份额前四位次频道累积份额达7.75%,较2008年的5.58%增幅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综艺节目在各年龄段观众中的收看时长普遍获得翻倍的增长。

图5 2008-2009年各级频道全天市场份额走势(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省级卫视日间的竞争力提升使得其在全天的竞争力高于晚间,虽然全天看来省卫视收视竞争力超过了省级非上星频道,但在18:00-24:00各级频道重点出击的时段,省卫视获得的收视份额尚少于省级非上星频道(图6),地面频道主攻晚间对省卫视构成较强竞争压力,也是省卫视继续提升竞争力需要面对的考验。

图6 各级频道全天和晚间市场份额(2009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各级频道间竞争实力的消长变化,具体到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域文化特色各异的城市中,则变得更为生动和具体。在西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等西北地区的城市,中央级频道表现非常强势,在整体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超过一半,居于绝对的领先和主导地位,省级卫视占据三成以上的收视市场,地面频道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在石家庄、西安、太原、郑州等中原城市,虽然中央台依旧领先收视市场,但地面频道的竞争力明显增强,与省级卫视形成正面的抗衡和竞争;在海口、长春等城市,省级频道尤其是省级地面频道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对中央级频道的领先地位形成直接的冲击,但城市台频道的竞争实力相对较弱;在福州、贵阳、哈尔滨、沈阳、成都等城市,各级频道的竞争力水平非常接近,卫视与地面频道之间,卫视的中央台和省级上星频道内部,地面频道的省台和城市台之间,均形成激烈竞争之势;在济南、深圳、长沙、杭州等城市,地面频道则成为市场竞争的领衔主角,中央级频道和省卫视的竞争力被大幅削弱(图7)。

图7 2009年中心城市各级频道市场份额分布(18:00-24:00,按CCTV份额降序排列)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作为频道竞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数量众多的城市台频道近年来不断面临卫视频道和省级地面频道的双重挤压,生存压力日益增大。2009年,城市台整体的市场份额实现止跌微涨,但其内部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种两极分化主要表现为强势城市台的市场份额稳定在较高的水平,而弱势城市台的市场空间则不断被挤压缩小。具体来看,2007年,城市台份额最高的20个城市,平均份额为42%,2008年份额最高的20个城市份额略降为41%,2009年这一数值又回升至42%;2007年,城市台份额最低的20个城市,平均份额为4.4%,2008年份额最低的20个城市平均份额为3.2%,2009年份额最低的20个城市平均份额继续下跌至2.8%,各地城市台竞争力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综观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台,多来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或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苏州、扬州、潮州、无锡、温州、南通、大连、深圳等城市(图8)。

图8 2009年各城市市级频道市场份额(18:00-24:0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同时,2009年城市台竞争力变化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向,城市台晚间时段市场份额升降之比大致为6:4,获得增长的城市台数量达到59%,遭遇下降的城市台数量达到41%(图9)。数量上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城市台整体的竞争力稳定,但对于份额下降的城市台来说,未来面临的压力则更大。进一步分析城市台内部频道收视格局,集中多而平均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城市台整体收视通常集中于1-2个主要频道,频道之间收视份额较难均分,且收视前两位频道的收视贡献基本超过一半。

图9 2009年各城市市级频道市场份额变化(18:00-24:0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观众收视观察:青年/老年观众收视两极分化,高学历观众收视减少

        从2009年整体收视市场的观众变化来看,最突出的仍然是青年和老年观众收视量变化继续向两极分化,15-34岁的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进一步萎缩,其中15-24岁观众的收视时长萎缩更加明显,近两年以6-7分钟左右的幅度逐年减少。与之相反,45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不仅是收视的主力,其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长还在持续增长,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观众的日均收视时长最长且连年增长最多,从2006年以来已经增长了13分钟(图10)。至2009年,55岁以上老年观众日均收看电视时间已经达到15-34岁中青年观众收看时间的近两倍。

图10 2005年以来不同年龄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老年观众和年轻观众收视两极分化的同时,不同学历水平观众的收视时长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未受过正规教育的低学历观众的日均收视时长四年来增长了6分钟,而大学及以上的高学历观众的日均收视时长则减少了近10分钟(图11)。此外,2009年女性观众的收视时长继续攀升至180分钟,而男性观众继奥运年增至172分钟后,在无重大体育赛事和新闻事件的2009年又回落至171分钟。虽然中低收入水平的观众的电视收视时间仍明显更长,但中高收入群体的收视时长日益增长也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图11 2005年以来不同性别及学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青年和老年观众整体收视量轻重殊途的观众市场中,不同观众群体对于各级频道的收看选择也呈现差异。与其他频道相比,观众年龄越轻,选择收看省卫视的比例越高,尤其在25岁以下的青少年观众市场,省卫视成为收视吸引力最强的频道组(图12)。另外,在女性市场,省卫视也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图12 各级频道不同性别及年龄组观众市场份额(2009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节目市场观察:播出收视相对稳定,各级频道发力点不同

        2006年以来,全国市场节目类型播出与收视相对稳定,电视剧、新闻/时事和综艺节目成为节目市场的最主要节目类型,收视量最大,且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其中尤以综艺节目2009年收视比重增高最为明显,由2008年的7.3%增至2009年的9.2%(表1)。对比播出比重,综艺节目以5.3%左右的播出量撬动了相当于近似其自身2倍的收视市场,可以看出其对电视收视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以下,我们将以频道组为划分,对电视剧、综艺和新闻/时事类节目在2009年的新变化逐一分析。

表1 2006年以来三类主要节目类型的播出及收视比重(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一)电视剧

        电视剧作为播出和收视比重最大的一个节目类型,在我国各级电视媒体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竞争激烈的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从时段分布来看,2009年,电视剧播出量在全天多数时段相对均衡,晚间20:00-22:00播出量最高,集中了全天播出量的18%。电视剧收视量则高度集中于整体收视高涨的晚间,19:00-22:00电视剧收视量占全天的47%。从观众特征来看,电视剧尤其是晚间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其观众特征呈现中老年化的趋势。其主体观众是女性、25-64岁、初高中教育程度的观众,其重度观众是女性、45岁以上、初中教育程度的观众。从各级频道来看,2009年在71大中城市市场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在电视剧收视竞争中势均力敌,各占据电视剧总收视份额的40%左右,较2008年略有增长;中央级频道电视剧收视市场份额略降,由2008年的22.4%降至19.4%(图13)。而与此同时,观众的电视剧收看量基本稳定,零和市场更显竞争(剧目/频道)效果。因此,下面我们分别对各级频道电视剧的收视表现具体分析。

图13 2008-2009年电视剧收视市场频道竞争格局(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1、中央台电视剧剧目收视平稳

        2009年,中央级频道在71大中城市市场电视剧的收视份额与2008年基本持平,接近20%,相对于其15%左右的播出份额来看,中央级频道的资源利用相对较好,优于电视剧播出量大但利用效率较低的省级卫视,但较地面频道仍有一定的差距。

        与2008年同期相比,中央台一套和八套晚间电视剧在2009年收视基本平稳。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之际,中央台作为国家级频道,在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舆论导向方面的作用也被放大,在剧目选择方面尤其与该主题相呼应。综观全年庆祝60周年相关剧目在晚间时段的播出情况,其中来自中央台一套播出最多,以农村、军事斗争和反特/谍战为主。从收视效果来看,中央台一套播出剧目中《走西口》、《我的兄弟叫顺溜》和《密战》等收视率较高;中央台八套《人间正道是沧桑》收视最为突出,《女人的村庄》《江阴要塞》等也获得较高收视。中央台播出的多部收视较好的剧目,在多家省级卫视重播也是自2008年以来卫视电视剧播出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走西口》、《我的兄弟叫顺溜》、《保卫延安》、《人间正道是沧桑》、《女人的村庄》和《倾城之恋》等。

2、省卫视电视剧资源和编排竞争持续升温

        省卫视一直是各级频道中电视剧播出量最大的,2009年71大中城市市场,省级卫视电视剧的播出量达到38%以上,居各级频道之首,显著高于所有频道25%的电视剧播出比重。与电视剧高播出量和高收视贡献相伴随的还有对于电视剧资源利用饱和的忧虑。2009年,省卫视电视剧在播出比重增加的同时,收视比重逆向变化下降为45%,虽有2009年相对特殊的剧目环境影响,但资源利用效率减低提出了明确的警示,毕竟目前省卫视电视剧播出已经全天候覆盖各个时段,即使日间可以安排电视剧的大版块播出,就2009年主要省卫视日间时段电视剧安排来看,日间能为电视剧占据的时间也已经近乎利用殆尽。同时,自办栏目空间不可能被一压再压,而且晚间自办栏目在2009年取得的收视回报有目共睹,对于频道品牌发展更是意义深远。由于省卫视的电视剧播出量大而资源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电视剧的内容、编排、营销等多方面竞争持续升温,尤其晚间黄金时间更为激烈。

        内容竞争主要体现为黄金档独播、首播剧目的竞争。黄金档独播剧的高成本高风险让多数省卫视止步,湖南卫视的自制剧、安徽卫视和江苏卫视的独播剧等成为少数独播运做的代表。2009年首轮四家播出剧尤其人多势众,黄金时段首轮四家卫视同步开播的电视剧比2008年和2007年多一倍以上,题材以革命历史、战争、反特谍战和情感为主,从一个角度显示了2009年建国60周年大环境下的电视节目特征。

        在播出竞争上,首轮剧"抢"播中,将晚间两档剧场打通跨越期间的栏目,连续3-5集播出电视剧已经司空见惯;中央台电视剧"跟"播中,与中央台首次播出之间的日期间隔更短,几乎在中央台首播结束后马上登陆省卫视,跟随紧凑,延续热点剧目的收视热度;在当年新剧中,一些首轮播出收视较好的电视剧结束后首尾相接立即重播也多次出现,例如河南卫视在晚间黄金时段连播两轮《我的丑娘》,江西、天津和山东卫视连播两轮《我的兄弟叫顺溜》等,由播出延续力图充分发挥剧目的收视效应。

        在时间有限、同步多频道播出的竞争压力下,营销竞争升级势在必行。从首映礼和主创人员访谈等传统方式,发展到为电视剧度身订制专题"揭密"栏目,再到吸引不同观众的多版本预告片,为扩大影响的跨频道宣传,直至多媒体推广,省级卫视的营销手法不断翻新。将电视剧视为产品,将频道视为通路,将观众视为消费者,同质化产品在定位区分不明朗的通路上销售,营销推广的作用不可忽视。

        无论是内容还是播出竞争,其高阶形式都是独播,自制剧和定制剧则是独播中的高阶,高度统一地占有内容资源和播出资源,可谓是势力雄厚的省卫视资源比拼的颠峰之战,也是白热化电视剧竞争中被给予厚望的独门兵器。同时,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优质电视剧以外,一些频道专注选择切合频道定位和风格的剧目,意图在大众化的电视剧市场实现差异化同时获得观众忠实度。与晚间黄金档电视剧的激烈、复杂的竞争局面相比,省卫视深夜和白天电视剧市场相对简单。深夜收视较高的除湖南卫视的独播自制剧或引进剧以外,其他也多为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和安徽卫视等播出的引进剧。日间时段省卫视的主要播出节目即为电视剧,白天安排更加灵活、密集的连播方式,晚间激烈电视剧竞争的火药味逐渐弥漫至白天。

3、地面频道反特/谍战剧收视表现突出

        地面频道中的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城市台频道,2009年在71大中城市市场电视剧的播出比重均超出23%,收视比重则超过33%,是各级频道组中电视剧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而作为地面频道电视剧播出的主要平台,地面频道的影视频道晚间收视率及市场份额较2008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电视剧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有所降低。

        在贴近性上更胜一筹的地面频道,电视剧题材的选择在2009年也有所变化,言情类电视剧播出量下降相对明显,由2008年的14.2%降至2009年的8.8%;家庭生活(社会伦理)、反特/谍战和近代传奇类电视剧播出量增长较多,分别较2008年增长了2.9、4.3和2.3个百分点。而在2009年"庆祝60周年剧"热播的大背景下,地面频道播出的相关题材电视剧中,反特/谍战类电视剧的收视表现尤其突出。2009年晚间18:00-24:00时段,《潜伏》和《勇者无敌》分别在全国80城市中的14和9个城市进入收视前10名。

(二)综艺娱乐节目

        在2009年71大中城市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收视市场,省卫视分外耀眼。由于2008年的一些特殊时期和事件,省卫视综艺节目市场在2008年大部分时间比2007年明显萎缩,直至第四季度才呈现整体回暖气象,之后就是2009年的繁盛红火。2009年36.5%的收视份额较2008年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直追中央级频道39.6%的收视份额,在奥运后引燃的省卫视综艺节目于2009年展现了旺盛的创新力和红火的收视率,在收视市场中的份额甚至超过前几年的娱乐选秀时代,使得娱乐选秀后沉寂一段时期的综艺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地面频道也获得一定增长,2009年收视份额达到22%,较2008年增长了2个百分点;中央级频道综艺节目收视份额则呈下降之势,2009年由上年同期的50.7%降至39.6%,较省级卫视的收视优势所剩不多(图14)。在各级频道中,省级卫视综艺节目的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最高的,达到125%,较2008年的91%增长较多。鉴于省级卫视综艺节目在2009年的强劲发展,因此,本文在下面的分析中将着重对省级卫视自制综艺节目在2009年的发展作一集中分析。

图14 2008-2009年综艺节目收视市场频道竞争格局(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省卫视综艺节目的强劲表现并非个别频道的个别节目独立支撑的,2009年省卫视综艺节目多频道多类型的群体展现是最重要的特征。从一两个节目类型中的一两个佼佼者,发展到多个节目类型中的多节目同台,节目内容更丰富;从单一表现形式到到多种文化艺术娱乐元素综合运用,节目形式更加多样;从周末一两档节目,发展到平日和周末的贯通节目带,编排更系统更成规模。

        综观省级卫视2009年晚间黄金时段的主要综艺娱乐节目,其内容和形式均更趋多样。有以《智勇大冲关》、《快乐家游站》等为代表的游戏闯关节目,以《谁敢来唱歌》、《挑战麦克风》为代表的K歌比赛节目,以《欢乐集结号》、《天下笑友会》为代表的曲艺集锦及表演节目,以《全民大魔竞》、《金牌魔术团》为代表的魔术表演节目,以《越跳越美丽》、《全家都来赛》为代表的才艺展示-选秀节目,以《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为代表的综合娱乐节目等等,在经过节目自身生命周期调整变化和2008年的蛰伏调整之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2009年生机焕发。2005-2007年的娱乐选秀中虽也有歌唱、舞蹈、演艺等不同内容,但都是相似的娱乐选秀类型。而2009年则以节目类型多样化为突出特点,一个类型中的节目又各具特色(表2)。

表2 省卫视晚间部分综艺节目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省卫视晚间综艺节目的编排变化是2009年又一个突出特点,除湖南卫视继续进行综艺节目日播以外,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每日播出综艺节目,并高调打造综艺节目带。例如,上海东方卫视晚间21:15-22:30,周一至周三播出《全家都来赛》、周四播出《民歌大会》、周五播出《笑林大会》、周六播出《舞林大会》、周日播出《明星学院》;浙江卫视在21:21-22:30,周一至周日分别播出《爽食赢天下》、《冲关我最棒》、《越跳越美丽》、《我是大评委》、《我爱记歌词》、《百事群音》和《爱唱才会赢》。湖南卫视晚间黄金时间都是自办节目的舞台,周五至周六《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贯通19:30-22:00播出,其余周天晚间自办节目分为两档,21:15-22:00基本常规播出《快乐心灵说出你的故事》《背后的故事》,19:30-21:10为季播或阶段性节目的播出带,例如《勇往直前》、《金牌魔术团》、《智勇大冲关》、《挑战麦克风》和《全家一起上》等。综艺节目带的编排,培养了观众在栏目播出时段收视的约会意识,有助于频道在不同周天保持收视稳定性。

        在一些省卫视打破地域区隔追求节目"全国化"的同时,另一些省卫视则从地域文化中吸取营养打造特色节目,例如黑龙江卫视的《本山快乐营》、辽宁卫视的《明星转起来》等,与已经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河南卫视《梨园春》、江西卫视《红歌会》甚至深圳卫视的新闻 《直播港澳台》等都是由地域文化吸引观众的代表。

        不但阶段性节目在一段时期内集中播出凝聚特定观众收看,成规模的综艺节目带形成后,其受众收视结果显示不同频道综艺节目的观众区隔已经清晰显现。例如,上海东方卫视晚间综艺节目带,无论是《全家都来赛》还是民歌、舞蹈和曲艺"大会",都更为45-64岁观众热衷收看;浙江卫视晚间综艺节目带,每日不同的七档节目的观众共性明显,即25-44岁观众对之青睐有佳;湖南卫视的晚间综艺节目的观众更加年轻化,25岁以下观众的收视普遍更高(图15)。

图15 三卫视晚间综艺栏目带不同年龄受众的集中度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新闻/时事节目

        与2008年相比,2009年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播出和收视市场显得波澜不惊,播出比重略有降低,收视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下滑。在各级频道组中,中央级频道新闻/时事节目在71大中城市的收视份额下滑明显,由43.3%降至36%;面对以权威性和地域性争夺市场的中央台和地面频道的强大竞争压力,省级卫视新闻/时事节目与2008年基本持平;地面频道新闻/时事节目收视份额近50%,较2008年增长明显,重新占据一半市场(图16)。从新闻节目的资源利用效率来看,地面频道的新闻/时事节目的利用也最好,资源利用率在100%以上,中央级频道次之,在30%以上,省级卫视的新闻/时事节目存在一定的供过于求,资源利用效率为负。

图16 2008-2009年新闻节目收视市场频道竞争格局(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新闻/时事节目2009年的变化当中,央视改版作为10年来最大的一次变脸,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改版为例,以加大新闻信息量、提高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改版,迈出了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变的重要的一步。作为地面频道的一大法宝和新闻节目制作的立足点,民生新闻节目在2009年依旧沿着原有的轨道前进,其间创新的表达方式在一些频道试水,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突破活动范围、关注重点、服务对象的局限,拓宽新闻报道的视野和报道样式,由"贴近"向"深度贴近"转变,可能是地面频道民生新闻需要思考的问题。

结语

        2009年的频道变化颇具节点意义,一来中央级频道份额下滑幅度大于往年,二来地面频道止住了前几年市场份额一路缩小的趋势市场地位基本巩固,三来省级卫视虽然依然保持竞争力增长,但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增长也面临着挑战。2009年,省卫视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取自于中央级频道的份额下降,主要由其中原本实力较强的省卫视频道支撑,主要得益于综艺娱乐节目的贡献。与此同时,省卫视集团中众多频道和众多节目的收视大多表现平平,电视剧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播出时间趋近饱和,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经过一年已经逐渐向常态节目过渡,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资源投入不断攀升。那么,省卫视的全面整体增长是否可期?下一个成长空间和增长突破点在哪里呢?地面频道在与卫视的竞争中守住一方疆土,凭借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新闻和电视剧稳固市场,辅以对娱乐和服务等节目的开发利用。那么,在观众和广告市场外有卫视竞争、内有省、市频道相互竞争的环境中,地面频道继续巩固和发挥节目内容和样式灵活多样、贴近亲近当地观众的特点,能否实现防守反击?

        从受众的角度看,2009年年轻观众与高学历观众继续被多种新的媒体形式所分流,收看传统电视的时间逐渐缩短;中老年观众的收视时间逐步增多,不同年龄层的受众收视继续分化。此外,全天时段收视中黄金时段与非黄金时段收视增长的分化和城市台内部强势与弱势之间的分化都在进一步加速与加剧,在频道竞争格局的此消彼长之外演绎了一场分流与分化并存的图景。那么,电视媒体能否或如何实现分流后的因势利导,能否或如何把握分化后的重聚?

        在年度交界处回顾已画上句号的过去,疑虑和期望都是问号,书写答案的将是新的一年机会和挑战中的思考和行动。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