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收视中国》所走过的第十个发展年头,经过十年的探索、发展和积累,秉承着"交流、促进、共享、提高"的办刊宗旨,《收视中国》继续以专业、严谨、中立、创新的态度在视听率和新媒体研究领域不断探索、深入洞察。为了了解一年来广大读者对《收视中国》的阅读感受,同时为刊物新一年的发展征询意见,我们于2009年12月份在《收视中国》的读者中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杂志的内容、版面及发行三个方面,共回收读者反馈问卷41份,在此我们对关心《收视中国》发展的广大读者表示真挚的谢意。
"十年磨一剑",对于《收视中国》来说,十年的发展所带来的磨砺可能更加深刻,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见证了中国传媒市场及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十年的累积对于刊物未来的发展,仍然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正确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谋划未来。在此,我们仅从此次读者调查出发,对《收视中国》在2009年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及回顾,同时结合广大读者的反馈,对刊物在新一年的发展及规划进行展望,以十年发展为起点,不断开拓创新。
2009年,《收视中国》在原有40页基础上扩版至44页,共出版12期,刊登专著文章130篇。除了第二、三期对2008年收视市场的回顾和第八期对2009年上半年收视市场的回顾以外,《收视中国》2009年共推出了7个主题策划:后奥运时代的媒介市场,20个典型节目形态分析,城市台发展思考与地面频道方言节目,栏目剧的节目形态及收视分析,谈话类电视节目分析,重新认识电视观众,老节目新发展专题研究。每一期都立足于对中国电视行业热点动态的冷静思考,依托CSM媒介研究的收视调查数据和基础研究数据,从不同的角度对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的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进行全面的阐释和深度的洞悉。在此,我们仅对其中三个代表性的主题进行简要回顾。
2008年8月的北京奥运与2008年9月后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后奥运时代成为电视媒体市场发展的新节点。奥运结束后的省市级电视媒体优质节目资源的释放与金融危机引发的短期内广告投放量的收缩,形成了交织在一起共同左右电视媒体经营的两股力量,在两股力量的对抗中电视媒体如何应对和突破,成为2009年伊始业内人士关注的重要话题。
2009年第1期《收视中国》通过四篇文章,从学者、专家、广告从业者和数据公司研究人员的角度,对后奥运时代的市场格局和广告竞争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专家和学者的角度来看,后奥运时代媒介市场驱动力量的博弈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使媒介市场更加复杂与多元,电视媒体需要在"碎片化"的新形势下把握受众从而实现对受众的重新聚合。从广告从业者和数据公司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看,收视市场的消费规模、观众结构和频道竞争格局都回归常态,表现稳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面临着一定的机会和挑战。《收视中国》在第一时间对业界关注的重要话题,结合专家观点和数据解读进行了专题分析,为业内人士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电视观众,具有多维的属性,因而对电视观众的重新认识可以从不同的属性角度展开。从自然属性角度重新认识观众,可见观众性别、年龄结构变化对电视收视的影响;从社会属性角度重新认识观众,可见观众学历、职业、收入以及家庭规模的变化都凝结为观众的收视分化。更深入地看,从观众与媒介关系的角度重新认识观众,则为我们指出了寻找电视传播新价值的路径。
2009年第9-10期《收视中国》以十一篇文章,联合每月视点、焦点研究、论坛方圆、案例分析和收视百科五大版块,从多种角度对"重新认识电视观众"这一主题进行了解读和诠释。焦点文章既有从宏观层面对差异化的市场中受众收视选择变化的重新解读,对观众作为一个群体的结构特征导致的收视差异的分析,对置身于家庭语境中的受众收视特征的还原,对全视频环境下的受众行为演变的探寻,也有从微观层面对观众连续收看和转换频道收视行为的分析,对特定年龄层受众的收视偏好趋势的探索,对节目的多数观众和热心观众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应用,对观众忠实度的数值解读与意义阐释……,全方位多角度地带领广大读者对电视收视研究中的关键要素——受众进行了重新认识。
电视节目作为媒介市场的产品,与其他市场的产品一样,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一个新的节目乃至于一个新的节目形态从诞生到衰退或者再到新生的发展过程,是遵循着其特定的生命周期规律而进行的。在节目发展的生命周期背后,存在着多种力量和因素在驱动着节目的起伏更迭和兴衰演变,社会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心理需求变化和电视生成力发展都是隐藏在节目发展生命周期背后的、驱动电视节目不断发展创新的力量。
2009年第11期、第12期,联合2010年第1期,《收视中国》连续三期就我国电视市场上曾经兴盛或者正在繁荣发展的九类节目形态——婚恋类节目、家庭参与类节目、创业类节目、游戏类节目、综艺类节目、旅游类节目、文化类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休闲时尚类节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分析的视角不仅涵盖节目从创始至今的形态演变和模式融合,节目经过长期发展累积的内涵及特色,节目未来发展趋势的探索,同时囊括节目发展背后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量的深度分析,对长期关注市场演变和节目变迁的读者来说,是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及提炼。
经过十年的发展,《收视中国》已经逐渐成为联通CSM和广大客户的重要纽带,CSM通过这个平台向业界展示业务发展和研究动态,客户也可以通过平时的交流和撰写文章来反映他们的心声和需求。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77.5%读者把《收视中国》当作"了解CSM业务发展和最新研究的重要渠道",75%的读者把《收视中国》当作"了解媒介最新动向和业界最新动态的渠道"。在打通了与客户顺畅交流的通道之后,《收视中国》也借助本身的平台,全力促进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第一时间对业内成功运作经验的介绍和推广,使57.5%的读者把《收视中国》当作"了解同行业其他媒体成功经验的渠道"。另外,对于耕耘在媒介第一线的广大从业者,《收视中国》也是一个展示其研究成果的平台,2009年《收视中国》扩大了外稿刊登的比例,共刊登来自学界专家、电视台客户和其他媒介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稿件15篇,较2008年增长1倍以上,与大家共同分享来自一线的反馈和声音(图1)。
数据来源:2009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正是基于广大读者给予《收视中国》的期待和厚爱,《收视中国》一直致力于丰富和完善自我,力求在研究领域、研究深度和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上不断拓展。从本次读者调查的结果来看,《收视中国》以丰富而不乏深度洞察、贴近而不乏客观剖析的内容受到读者的喜爱,超过95%的读者认为《收视中国》内容丰富,近90%的读者认为其研究涵盖的领域较广,82%的读者认为其文章有深度,88%的读者认为其文章较具实用价值。
从读者对《收视中国》全年各期的选题反馈来看,运作多年的主题策划模式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题策划不仅对有助于文章作者在同一专题中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读者的专题阅读和文章查阅也有一定提示作用,同时便于编者和读者双方对各期选题进行梳理和回顾。从读者的反馈来看,在2009年12期选题中,广大读者印象最深的四个主题依次是"2008年电视市场回顾与盘点"、"二十个典型节目形态"、"2009年上半年收视市场回顾"以及"后奥运时代的媒介市场";对广大读者最有启发的四个主题依次是"城市台发展思考与地面频道方言节目"、"二十个典型节目形态分析"、"栏目剧的节目形态及收视分析"以及"老节目新发展专题研究之一"。融合了对整体市场阶段性收视结果梳理的回顾类选题、包含对宏观市场竞争形势解读和判断的市场分析选题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对同类媒体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的节目分析选题,往往更受读者的喜爱(图2)。
数据来源:2009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创刊十年来,《收视中国》的栏目也从少到多、从粗到细,不断根据电视市场的发展态势和读者的阅读需要进行调整。目前,《收视中国》共有十个固定栏目,品牌栏目《每月视点》、《焦点研究》和《案例分析》最受读者喜爱。对于2009年新增的两个栏目,介绍事业发展部新媒体研究成果的"新媒新知"逐渐得到读者的了解和认可,2009年第7期起新增的旨在为客户提供科学解读和使用各种收视指标及收视术语的"收视百科"栏目也在读者中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图3)。
数据来源:2009年《收视中国》读者调查
2009年,《收视中国》继续延续了朴素、雅致的风格,有72.5%的读者对杂志目前的封面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有85%的读者认为杂志的文字大小合适,92.5%的读者认为杂志的图片和图表"很清晰"或"比较清晰",97.5%的读者认为杂志目前使用的字体便于阅读。
但也有部分读者对《收视中国》的版面提出了一定的改进建议,15%的读者认为目前《收视中国》的字体偏小,有近20%读者认为《收视中国》文字太多而图表太少,有近12.5%的读者认为《收视中国》图表太多而文字太少,不同读者的需求存在差异。《收视中国》会根据读者的需求,在原有版面基础上作适当调整改进,以适应读者阅读和欣赏口味的变化和多样。
在杂志的发行方面,87.5%的读者会定期收到杂志,而对于全国各地的客户,收到《收视中国》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更多的客户会在每月中下旬收到杂志。《收视中国》的读者也非常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对杂志进行阅读,有43%的读者会"经常"或"偶尔"上网查看及下载我们的杂志。
经过10年的发展,《收视中国》主题策划的选题模式和版块式的编排方法已经相对成熟,在以数据分析解读行业热点层面上能基本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展望未来,随着媒介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变化向纵深发展,《收视中国》希望能在加深分析解读的力度和拓宽分析的跨度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对业内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010年《收视中国》在原有主题策划和版块设置的基础上,在"焦点研究"、"论坛方圆"和"案例分析"三个版块中,倾力打造5-6篇重点文章,借鉴营销学、经济学的相关模型和分析框架,结合CSM媒介研究的收视调查数据和基础研究数据,强化定量分析的方法,着力拓宽文章的分析跨度和分析深度,多市场、多角度地对行业的热点问题进行追踪和解答。与此同时,在2009年新辟出的"收视百科"版块,在完成了对一些常用的术语和概念的解释后,2010年文章将有针对性地尝试对部分问题提出应对和解决的思路及办法,供业内人士参考。
2010年,北京奥运对传媒格局的影响和冲击渐行渐弱,金融危机后的传媒行业也处于复苏之中,《收视中国》将继续密切关注中国传媒市场竞态势演变及业内热点话题,力求在及时反馈市场变化的同时,将对事件的洞察进一步深入,对问题的分析更加有透彻,解决方案和建议更有建设性和实用价值。61号令的出台是否会造成广告业的连锁反应,世界杯和亚运会是否会掀起中国体育传播的新高潮,区域市场的媒体和受众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别,多媒体竞争环境中的受众收视时间分配最终对广告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传媒功能与电视节目类型存在何种对应关系……,这些都是《收视中国》在2010年会继续观察和探讨的内容。此外,应广大读者的需求,我们也会考虑在新一年的《收视中国》中结合多级媒介市场,多媒体环境下的电视市场,创新节目追踪及评价,电视剧题材、竞争及编排分析,国外收视研究方法及案例的介绍,专业频道的定位和发展,制播分离与产业格局,城市台节目形态创新与发展等内容进行研究。2010年,在十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收视中国》仍将继续恪守专业、严谨、中立、创新的学术风格,重新站在新的起点上与业内人士共同关注中国传媒领域的每一个变化和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