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主要的节目类型之一,综艺节目的发展一直是CSM关注的焦点。2006年6月,CSM即出版了《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市场报告2006-2007》,详细介绍了综艺节目在全国的发展历程。本文在此报告的基础上,归纳了综艺节目的时代演变特征,并进一步介绍、分析了2007年及之后的综艺节目类型。
近二十年来,内地综艺节目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明星表演到全民参与、从综合到细分的成长历程。从主要综艺节目的流行趋势上看,可以大致分为综艺晚会时代、明星游戏时代、益智游戏时代、综艺选秀时代、全民娱乐时代五大阶段。
1983年,当除夕之夜《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国人民迎来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开端。综合了歌唱、舞蹈、相声、小品、魔术等多种表演形式的综合性晚会为当时的综艺节目提供了的雏形。1990年3月《综艺大观》节目在央视一套播出,综艺节目真正开始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综艺晚会成为电视台播出综艺节目的主流模式。
然而,由于综艺节目本身在制作上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要求较高,20世纪90年代初期除中央电视台外,几乎很少有省市级电视台具备足够的实力制作大型综艺节目,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曲苑杂坛》等节目成为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全民收看的大型综艺节目。这个阶段的综艺节目多以明星在舞台上的表演为主,而表演内容通常是较为单一的演唱、舞蹈等艺术形式,表演形式多为"我演你看"的简单形态。
典型节目有《春节联欢晚会》、《综艺大观》和《曲苑杂坛》等。
1997年,包括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多个省级卫视在内的省级频道上星,频道覆盖结构重组。电视频道资源的丰富也为综艺节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7月,湖南卫视推出以明星参与游戏、表演为主要内容的综艺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宣告了综艺节目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当时同类节目包括《欢乐总动员》、《超级大赢家》等。这些节目不再仅仅限于中央级频道播出,而是扩散到了省级卫视、省市级地面频道,而同时期正在起步的内地娱乐产业,也为明星游戏节目提供了大量的演艺资源。这些节目也不再单一的呈现明星的表演内容,而是在更多的让明星在舞台上与主持人或观众互动娱乐。
这个时期综艺节目已经开始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表演形式更为活泼,观众与节目的互动也开始增多,节目形式也更为丰富。除了晚会形式的《综艺大观》等节目依然热播、明星游戏类节目的快速发展以外,各有特点的创新型综艺节目也开始出现。如《欢乐总动员》中开创的"超级模仿秀"版块,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窗口。
典型节目有《快乐大本营》、《超级大赢家》和《欢乐总动员》等。
在明星游戏节目火热播出的同时,益智游戏类综艺节目也悄然兴起。早在1990年中央电视台二套就推出了广受观众欢迎的旅游竞猜类综艺节目《正大综艺》,在节目形式上为问答形式的益智游戏节目提供了最初的启蒙。而1993年上海电视台开播的《快乐大转盘》节目,集游戏趣味问答、野外游戏竞赛活动于一身,为综艺节目往益智游戏类节目发展又推进了一步。
1999年底,中央电视台二套在每周六晚间十点档播出益智综艺节目《幸运52》,次年中央电视台二套在每周五晚间十点档、中央电视台一套在每周日晚间十点档播出益智综艺节目《开心辞典》。这两档益智游戏节目,在当时掀起了益智综艺节目的热潮。而在这些节目中,观众与节目的互动开始增加,综艺节目的大众参与性开始逐渐体现出来。
典型节目有《开心辞典》和《幸运52》等。
早在1999年开播的《欢乐总动员》中的"超级模仿秀"版块,"平民秀"的概念即开始在电视屏幕上萌生。2000年以后,《流行偶像》、《美国偶像》等真人秀节目在全球的风靡,在很大程度上为国内综艺节目提供了范本。
2004年起,湖南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分别推出综艺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我型我SHOW》,正式宣告全国范围的综艺选秀时代的到来。而真正把这股综艺选秀节目热潮推向全国的则是湖南卫视2005年的《超级女声》、上海东方卫视2006年的《我型我SHOW》和《加油!好男儿》。同类型的节目包括中央电视台二套的《梦想中国》、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等。这个时期,观众对节目的参与性前所未有的扩大,而明星也不再是这类综艺节目的主角,反而是与观众同样的平民成为节目中的"明星",综艺节目的参与性与真实性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在平民选秀如火如荼的播出的同时,以明星为参赛选手的明星选秀节目也在几个省级卫视上演。2006-2007年间,上海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非常有戏》、湖南卫视的《名声大震》、《舞动奇迹》都是此类节目中的代表。
也是从这个时期起,综艺节目季播的概念被引入省级卫视的播出体系。除了常规的周播、日播综艺节目外,大多数综艺选秀节目仅按季播出,每季仅持续几周到几月时间,一方面为频道资源的整合、利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大了选秀比赛的强度与可看性。
然而,综艺选秀节目,尤其是平民选秀节目,在经历了飞速崛起并迅速繁荣的三四年后,迅速进入了衰落期。政策限制、不成熟的造星产业、资源过剩的利用等多种原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平民选秀节目的发展。
典型节目有《超级女声》、《我型我SHOW》和《舞林大会》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频道体制的变革,近十年来省级卫视频道迅速发展,而综艺节目也随之越来越活跃于电视屏幕。同时从观众角度看,观众对综艺节目的需求仍然存在,且依旧呈现上涨的趋势。虽然在2007年10月开始综艺选秀节目受到一定限制,省级卫视并未因此而减少对综艺节目的投入。除2008年由于雪灾、地震、奥运会等特殊事件导致综艺节目播出减少外,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省级卫视大量增加综艺节目的播出,而观众此时对综艺节目的收视量也不断增加(图1)。这个时期综艺节目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呈现出全民参与、多元素融合、节目类型细分等特征。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这个时期涌现出以湖南卫视《智勇大冲关》、《全家一起上》、上海东方卫视《全家都来赛》等为典型代表的全民游戏、全民表演类节目,节目中做主角的不再是明星而是平民老百姓,他们也不是为了选秀而参与表演,而仅仅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表演而表演,为了快乐而快乐。平民在综艺节目中的参与性在这个时期得到极大的展现。
除了全民参与类的游戏节目,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以不同主题为特色的综艺节目,比如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安徽卫视等频道都推出的魔术类综艺节目如《金牌魔术团》、《魔术大猜想》、《星光魔范生》,再比如浙江卫视2007年推出的K歌类综艺节目《我爱记歌词》及江苏卫视、湖南卫视相继推出的同类型节目《谁敢来唱歌》、《挑战麦克风》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到这个时期,明星游戏表演类的综艺节目仍然活跃于电视屏幕。包括仍保有旺盛生命力的老牌明星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新生的明星游戏类节目《勇往直前》等,都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欢迎。
典型节目有《智勇大冲关》和《我爱记歌词》等。
针对电视节目的播出与收视数据分析,起步于近十年间。从节目的播出与收视比例上看,近十年来综艺节目的播出也呈现了潮起潮落的起伏状态。2000-2002年,综艺节目的播出比例占总体节目播出比例的3-4%左右。而自2003年起,综艺节目的播出比例大大增加,到2004年,综艺节目播出量已经占所有节目的6.6%。大约也是自这个时期起,观众对综艺节目的收视比重逐渐增长,到2006年综艺选秀节目播出最火爆的时期,观众对综艺节目的收视比重前所未有的高涨,达到8.5%。2008年,综艺选秀节目受到一定限制,同时当年由于雪灾、地震、奥运等特殊事件,综艺节目播出量有所下降,但观众对综艺节目的收视比重仍然相对较高,对综艺节目的需求并未减弱(图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回顾初期综艺晚会形式的综艺节目,庄重的舞台表演是最常见的形式。而随着综艺节目的演变与发展,综艺节目的形式越来越轻松活泼,内容也越来越注重节目本身的娱乐性。
综艺节目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全民参与性的增强。从开始仅有演艺明星在舞台上表演的《综艺大观》等节目,到明星参与游戏的《快乐大本营》、《超级大赢家》,到普通老百姓参与的益智游戏类节目《开心辞典》,到平民参与的综艺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再到全民参与游戏、表演的《智勇大冲关》、《全家都来赛》,综艺节目的发展演变清晰地呈现出了全民参与的发展脉络。
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电视台对节目资源投入的加大,综艺节目也逐渐从单一的晚会型节目走向多元化的节目题材。可以有竞技比赛型的综艺节目,可以有益智游戏类的综艺节目,可以有K歌跳舞比赛类的综艺节目,可以有魔术表演型的综艺节目。多元化的节目题材,进一步为综艺节目类型的细分做出贡献。
而在节目类型细分的同时,综艺节目观众也由此进一步细分。有年轻人热衷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有中青年喜爱的《我爱记歌词》、《挑战麦克风》,也有中老年观众喜爱的《全家都来赛》、《舞林大会》(图3)。综艺节目越来越多的考虑到不同层面观众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节目内容。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影响综艺节目发展演变的因素,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但站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发展自然是综艺节目演变的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趋稳定的社会状态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也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作为旨在为人民群众增添娱乐项目、丰富个人生活的综艺节目,也在相应的社会背景下萌芽并逐步生长。在安稳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注重个人意识、个人感受;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也促成观众对娱乐休闲类节目的需求逐渐增加。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多种文化的不断融合,促成了全民逐渐从集体主义的思维模式下解脱,越来越注重自我意识的凸显与自我价值的展现。而综艺节目中的全民参与性的不断增强,则恰恰体现了这种特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台经营模式的转变、电视频道覆盖方式的变革,电视台越来越善于使用频道资源制作节目。而作为较易获取大众关注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综艺节目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得到了发展。但由于制作综艺节目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较大,综艺节目的演变与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中央级频道、省级卫视频道的推动。
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综艺节目的先驱,最早为全国观众提供了综艺娱乐节目,其新颖的节目形态,在当时为中国观众的电视屏幕增添了色彩与活力。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省级卫视作为一只年轻而活跃的力量加入到全国频道的队伍中,第一次为综艺节目的发展添加了活力。而随着省级卫视频道市场占有率的逐年提升,综艺节目的形态也越来越多的展现在电视屏幕上。省级卫视近十年的收视份额的变化趋势与综艺节目的收视比重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性。2000年-2003年,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增长趋缓,而此时综艺节目的收视比重也呈现了相似的趋势;2004年之后,省级卫视加大在综艺节目上的投入,引入季播的概念,播出综艺选秀节目,综艺节目收视比重逐年增长,同时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也逐步增长(图4)。当然,综艺节目收视比重的增长,并不仅仅是由于省级卫视的发展,但至少省级卫视实力的不断增强,为综艺节目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