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收视是一种简单的日常行为,但这种简单的行为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背景信息,并通过电视收视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释放隐含的寓意。家庭无疑是受众电视收视行为的一个重要背景,在家庭休闲活动的整体语境之中,受众的收视行为和节目选择会受到家庭层面的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大受众的一些收视特征及变化趋势,也有可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将受众的某些收视需求和收视倾向隐藏。本文仅从家庭人口规模、家庭中是否有儿童、家庭拥有的电视机台数以及家中电视信号的接收方式四个角度对与家庭相关的受众收视行为进行分析,力图将受众重置于家庭语境当中,并将其被家庭放大或隐藏的收视特征还原。
在对受众的家庭收视特征进行分析时,其所处家庭中的人口规模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变量。从目前我国不同户规模电视受众的构成来看,2-4人户的观众所占比重最多,超过80%,其中3人户受众比重接近40%;大规模家庭和小规模家庭受众所占比重均不高,其中5-7人户的受众比重为15%,家庭中只有1名成员的受众所占比重最小,仅为1.9%(表1)。家庭规模对于受众收视的影响,一方面源于不同人口规模家庭中的受众所面临的不同的家庭责任,会对其可支配的娱乐时间长短及娱乐方式选择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隐藏于不同家庭人口规模背后的受众结构,也是影响受众收视变化的潜在因素。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一方面,不同家庭人口规模的受众在电视消费上的差异,源于这些家庭中的成员其所面临的家庭责任是不同的,由此衍生出其娱乐时间及娱乐方式选择的不同。家庭人口数量较少的受众,在没有子女负担的情况下,可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娱乐消费,而在娱乐方式的选择上可能种类更少,对电视这一传统家庭娱乐方式的依赖更强。随着家庭人口数量的增多,可能由于子女的降生,家庭成员所担负的家庭责任增多,能用于娱乐消费的闲暇时间减少,但在另一个角度上其娱乐种类增多,如户外休闲等等,因而对传统电视消费的依赖减少。从数据上来看,观众的电视收视时长与其所处家庭的人口规模的确呈反向变化,即观众每日收视时长随着家庭人口规模的增多而减少。家庭中只有一名成员的电视观众,其全天收视时间超过4个小时;而当家庭中的人口数量达到2人时,其每日收视时长下降至3个半小时左右;家庭人口规模在3人及以上的观众,其全天收视时长不足3个小时,尤其家庭人口数为5-7人的观众收视时间最短,仅略多于2个半小时(图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另一方面,当我们把这些每日收视时间超过3个小时的电视重度收视群体进行解构,不难发现隐藏在其收视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决定力量。其中,1人户家庭中的观众,以65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居多,所占比重达到30%,这类群体可能是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而又没有配偶的老年独居群体,他们一方面由于没有子女的负担而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电视收视,另一方面,限于他们对其他媒体形式的接触较少,他们更需要倚赖电视这一传统娱乐方式排解寂寞和孤独的情绪,因而不难理解其在电视消费中付出的时间最多。2人户家庭中的电视观众,以45-54岁的中年人所占比重最高,此外,55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所占比重略高于25-44岁的中青年观众比重。这些观众,应该多数是子女已经独立而剩下中老年父母的空巢家庭,他们也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娱乐消费,而对于传统电视这一娱乐方式更为青睐;也有部分未生育子女的年轻夫妇,还有一些只有父母一方抚育子女的单亲家庭,由于其观众结构更趋复杂,因而在收视总量上不如只有1人家庭的观众时间长,但仍明显高于3人及以上家庭的观众(图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不同户规模家庭中观众对节目的收视偏好来看,生活服务、新闻/时事和专题类节目在中小规模家庭的观众中拥有更高的收视比重,而综艺、电影和青少类节目则在中等及大规模家庭的观众中收视比重更高。电视剧类节目在不同户规模观众中的收视比重差异不大,但在5-7人户的观众中收视比重最高(表2)。
上述的这种收视结构与不同人口规模家庭中受众本身的特点和家庭收视的特点有关。对于包含信息丰富且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新闻/时事、专题和生活服务类节目,小规模家庭的受众可能由于家庭负担较小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去关注这类节目,因而对其收视比重也较高。而青少类节目则一般在有少年儿童的家庭中较受青睐,这样的家庭人口数基本在3人以上。电影、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其娱乐性更强,不同层次的观众在收视中均能获得一定的满足。其中电影和综艺类节目可能更适合家庭集体收视,因而在3人及以上人口规模家庭中收视比重更高;电视剧类节目由于其广泛的选题和适应性,在不同户规模受众中的影响力差异不大。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儿童也是对家庭收视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的电视观众中,家中有4-9岁儿童的受众比重已经达到21.1%,家中有10-14岁儿童的受众比重也达到17.4%,即有接近4成的电视观众家庭中有能够自主进行收视选择的儿童观众,其收视行为模式与没有儿童家庭中的受众存在一定的差别。儿童对家庭电视收视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儿童本身作为电视观众所产生的电视收视行为所具有的规律和特点,二是有儿童家庭中的成年观众的收视行为也会与没有儿童家庭中成年人的收视行为有所不同。
总的来看,有儿童家庭中的电视观众,其全天收视时长要明显低于没有儿童家庭中的电视观众。以2009年上半年为例,4岁及以上所有人的每日收视时间为176分钟,而家中有4-9岁儿童的电视观众,每日收视时间仅为150分钟,有10-14岁儿童家庭的电视观众,每日收视时间为155分钟,这两个数值都明显低于家中没有4-14岁儿童观众的189分钟。
对这部分家中有4-14岁儿童的观众进一步解构,不难看出,儿童和家长构成了这类家庭的收视主体。相应年龄段的儿童(4-9岁及10-14岁)一般占据四分之一左右的比重,从儿童年龄推测出的家长(25-44岁)所占比重一般在45%左右,同时,与核心家庭共同居住的祖父母辈群体(45岁及以上),所占比重超过2成。
具体来看,家中有4-9岁儿童的观众中,4-9岁儿童本身所占据的比重为23.7%,其父母的年龄集中在25-34岁,所占比重为25.5%,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也占据了22.7%的比重,其中以55-64岁老年群体所占比重最高,为14.5%。家中有10-14岁儿童的观众年龄构成,与上述家中有4-9岁观众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而上升一个层次的儿童父母的年龄,以35-44岁中年群体比重较高,达到37.4%,而其祖父母的年龄层次也有所提升,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重达到10.1%(图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家中有4-14岁儿童的观众分年龄段全天收视走势来看,这部分家庭中收视的主力仍然是祖父母级的老年观众,在全天多数时段都保持了较高的收视水平。而作为儿童观众本身,其全天收视在傍晚17:00至晚间20:00有所上扬,在全天其他时段则并不突出。而作为其家长的25-44岁年龄段的观众,收视高峰出现在儿童观众收视下滑之时(图4、图5)。可见,家庭中有4-14岁儿童的观众,其收视总量的下降,部分原因是由于儿童父母要照顾儿童而减少收视时长,作为其祖父母的中老年观众收视反而未受太大影响。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家庭中是否有儿童对于受众节目收视的影响同样存在,这种影响一方面体现为有无儿童家庭中观众的节目收视选择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有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中受众节目收视选择的差异。
从家中是否有4-14岁儿童的受众对不同节目类型的收视比重差异来看,无4-14岁儿童家庭中的受众,对生活服务、新闻/时事和专题类节目收视比重明显更高,与该类节目蕴含大量的信息知识,需要观赏者在一定程度上集中精力收看有关,没有孩子家庭的受众可能闲暇时间更多,因而在该类节目的收视中能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家中有4-14岁儿童的受众,对于青少类节目的收视比重更高,一方面由于该类节目更契合于青少年观众的收视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家长伴随收视的存在。
从家中有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观众节目收视选择的差异来看,家中儿童年龄层较高(有10-14岁儿童)的观众,对于电视剧、综艺和电影类节目的收视比重都更高,甚至高于家中无4-14岁儿童的观众,反映出随着家中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类娱乐性较强的大众节目更适合家庭共同收看,而家中儿童年龄较小(有4-9岁儿童)的观众,可能照顾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并且低龄儿童对该类节目的领悟能力较差,因而在这几类节目中的收视比重均不高(表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家庭的电视收视环境,是生活于其中的受众电视收视行为的硬件基础,是受众进行电视收视的客观前提,在种类和数量上决定和限制了受众进行电视收视选择的时间长度、时间分布和节目种类。本文仅从家庭拥有的电视机台数和家庭电视信号的接收方式两个方面的收视环境入手,对受众收视行为与家庭电视收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一探索性解读。
家庭中拥有的电视机数量迅速增长,是近年来受众家庭收视环境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以2009年上半年为例,我国电视家庭中有2台及以上电视机的受众比重已经达到38.5%,但其中家庭有3-4台电视机的受众比重相对较小,不足5%(表4)。从家庭拥有电视机台数对观众收视总量的影响来看,家中有2台及以上电视机的观众,其全天收视时间达到178分钟,高于家中只有1台电视观众的175分钟。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进一步,从家庭中拥有不同台数电视机的观众在全天不同时段的收视走势来看,我们发现家中电视机数量较少(仅有1台电视机)的观众,其在大众收视较为集中的午间和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表现出更加集中的趋势,而家中电视机数量较多(有2台及以上电视机)的观众,在这两个"大众收视"时段的收视略有降低,在上、下午及晚间21:00之后等非黄金时段的收视则相对更高(图6)。不难看出,家庭中拥有较少收视设备的观众,在全天收视时间的分配上较家中拥有较多收视设备的观众而言更趋集中,即在黄金时段收视水平更高;而家中拥有较多收视设备的观众,其收视在黄金时段的收视水平略有降低,但在非黄金时段的收视则有升高的趋势。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家庭中电视收视设备的增加,使受众在传统电视收视黄金时段的家庭集体收视行为弱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电视节目进行收看,使原来集中于黄金时段的收视向非黄金时段转移,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更趋个性化。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家庭中拥有的电视机数量对于受众节目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随着家庭中电视机数量的增多,细分化、专业化程度更高的节目的收视比重提高,青睐该类节目的受众能够摆脱传统家庭对于大众节目的共同收视,转向自己喜爱的节目类型。
具体来看,家中有4台电视机的观众,对于新闻/时事、专题、综艺和青少类节目的收视比重要高于其他观众,家中有3台电视的受众,对于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收视比重明显高于其他观众。可以推测,细分受众中的儿童有专门的电视收看青少节目、年轻观众可以尽情选择自己青睐的综艺节目、高知群体则将注意力更多投向新闻和专题类节目、家庭主妇则可以在不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收看生活服务类节目。家中有2台及以下电视的观众,对于电视剧和电影这两个大众类的节目收视比重更高,反映出在家庭收视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少数观众必须服从家庭中多数观众的收视需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该类节目收视中(表5)。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随着有线电视网络改造的加快和数字电视的稳步推进,有线接收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电视观众尤其是城市电视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主要方式。2009年上半年,在CSM进行收视调查的所有城市中,87.7%的观众为有线户观众,非有线户观众所占比重仅为12.3%。有线户中的电视观众,能够接收到的频道数量要明显多于非有线户观众,在为其提供了更趋丰富多样的电视节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频道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但从2009年上半年所有调查城市有线户和非有线户观众的电视收视时长差异来看,有线户的受众人均日收视时长为180分钟,明显高于非有线户中的受众148分钟的收视时长,即有线接收方式总体上的确增加了观众的收视总量。
进一步,从有线户和非有线户观众全天的收视走势差异来看,有线户中的观众,其白天时段的收视水平更高,晚间时段的收视相对平缓;非有线户中的观众,其白天时段的收视水平较低,晚间收视高峰则更加陡峭,但收视最高水平延续的时间较短。从中不难看出,有线户中的观众,由于其所能收看到的频道资源和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因而他们的收视在全天时段的分布更为平均,而非有线户中的观众,由于其面临的收视选择有限,因而在晚间节目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时段收视更加集中(图7)。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这两类观众对具体节目收视选择的差异来看,有线户的观众,对于生活服务、新闻/时事、专题、综艺和电影类节目的收视比重更高,而非有线户的观众仅对电视剧和青少类节目的收视比重更高。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源于有线户面临的收视选择更多,能接收到的节目资源也更加丰富,尤其是有线频道中众多的专业频道设置,为专业性较强的节目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播出平台,自然增加了受众收看该类节目的可能性。相对而言,非有线户的观众,在收视选择有限的情况下,对于最为大众化的电视剧以及儿童观众最为喜爱的青少类节目的需求往往是刚性的,因此,在有限的选择中对这两类节目的收视比重高于有线户中的观众(表6)。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无疑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而当我们把这些变化着的电视收看行为,放在家庭的整体语境中,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本文仅从家庭收视环境、家庭人口数量和家庭中是否有儿童三个角度,对受众家庭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浅析,以求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后续深入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