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在中国经常被称为"新体育",但其实早在1991年,CCTV5就开始对法国网球公开赛进行直播,随后"四大满贯"的其他三个也纷纷出现在中国电视观众的面前;而2002年大师杯落户上海,200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落户北京更使得中国网球爱好者不仅可以在电视中欣赏到高水平的网球赛事转播,还能够亲临现场,体验网球所带来的震撼魅力。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球赛事,中国受众是如何回应的呢?
根据CSM/TNS Sport 2008年秋季在中国十一大城市进行的"中国体育及体育赞助调查"发现:仅有2.6%的受访者表示将打网球作为平常的锻炼方式,每周锻炼一次的受访者仅占全部受访者的0.2%。但当问及受访者对网球的感兴趣程度时,有47.5%的受访者表示出对网球不同程度的兴趣。由此可见:参与度低,感兴趣程度相对较高是网球运动在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有趣现象。
在欧美发达国家,网球赛事与F1赛车、高尔夫球赛事并称为"三大商业赛事",同被定位为高收入高学历年轻人居多的"贵族赛事",受到奢侈品牌和时尚品牌赞助商的青睐。而在中国,对网球感兴趣的受众人群也同样具备了相似的特点。根据2008年秋季进行的中国十一大城市体育及体育赞助调查,在对网球运动感兴趣的受众中,男性占到了52.2%,15-24岁年轻人占到了54.5%,高学历受众(大学及以上)占到了60.9%,都远远高于平均值(表1)。
数据来源:CSM /TNS Sport China 11城市体育研究
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媒体的力量功不可没。根据CSM媒介研究的调查数据:2008全年国内专业体育频道的网球赛事播出总量达到了4,355小时,播出量在所有体育赛事中位居第三,仅次于足球和篮球两大主要项目,远高于赛车、斯诺克、高尔夫、极限运动等新兴体育赛事(图1)。
1 全国12个重点城市体育频道:中央电视台五套、上海东方卫视、北京体育频道、上海体育频道、山东体育频道、广州竞赛频道、广东体育频道、天津体育频道、深圳体育频道、浙江体育频道、广东体育频道重庆版、福建体育频道。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由于网球在中国尚属新兴运动,电视媒体虽为网球赛事提供了相对较多的播放空间,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利用率较低的现象。以CCTV5为例:在2008年CCTV5播出的所有体育赛事节目中,网球赛事播出比重很高,达到6%,但收视比重却远低于播出比重,仅为1.4%。由此可见,就观众接纳程度而论,作为新兴运动的网球与大众体育项目——乒乓球、排球和羽毛球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虽然电视媒体对网球进行大力推广,但电视网球节目的资源利用率尚待提高。
虽然网球赛事的电视资源利用率不高,但明星参与的赛事以及中国选手有优异表现的赛事还是赢得了电视观众的青睐。以2008年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为例,我国网球选手郑洁连创外卡奇迹,首进大满贯八强,然后一路爆冷晋级女单四强,创造了中国女子选手在这项大满贯赛事上的最好成绩,同时这个赛事的收视率也创造了北京体育频道2008年网球赛事的收视之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8月12日,在北京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第二轮比赛中,中国选手李娜以2比0击败日本选手森田阿尤美,该比赛在CCTV5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奥运会网球决赛的收视率,达到了2.57%。由此可见:中国网球选手的优秀表现助力了网球类节目的收视提升。
相对于网球运动悠久的历史(即使大满贯赛事中最年轻的澳大利亚公开赛也已经连续举办超过100年),2002年落户上海的网球大师杯,2004年诞生在北京的中国网球公开赛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可喜的一面:以中国网球公开赛为例: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网球公开赛,CCTV5共播出了36小时的比赛节目,较2007年同比增长了38.1%;从收视角度来看, 2008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的人均收视总时长(观众)为1,243分钟,较2007年增长了82.6%。由此可见落户本土的网球赛事日渐被中国观众所接受。
纵观2008年网球类节目收视状况,我们发现网球节目的收视水平和网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播出量和收视量的增加,一方面表明电视媒体对网球类节目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网球运动在我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并且未来几年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会更加关注网球运动,我们希望中国网球公开赛能够不断扩大其世界影响力,也希望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在获取身心健康的同时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