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真情人生》
作者:郑玉

        《真情人生》是四川卫视2006年起推出的第一档自办人物故事类栏目。节目用事件情节的跌宕起伏吸引人,以人物情感的真实展现打动人,把不同事件制作成有血有肉的感人故事,讲述人间真情。

一、节目概况

        《真情人生》开播于2006年1月,于四川卫视每周一至周四晚间22:50播出,每期30分钟。节目风格定位于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情节细节化,通过体验式、追踪式、描述式、解读式或原生态纪录式等手法,以真实感人的描述,从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平凡的题材中提炼深刻的主题、表达人文关怀、讲述人间真情。《真情人生》善于捕捉观众心理需求,在讲述过程中力求真实、情理交融,展现普通民众奋斗、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揭示人性闪光点。

二、节目内容

        节目形式:纪实类专题节目。

        节目选题:作为以讲述"真情"为核心的栏目,《真情人生》追求在故事中积淀情感,在讲述人间真情故事方面比较出色。如"拿什么换回你,我的孩子"、"坚强的少年"、"悲欢母女"、"妈妈的心肝"等等,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以人物情感的真实展现打动人。

        手法技巧:《真情人生》栏目注重真实的现场和感人的情节,既有新闻的特征又有纪录片的风格。在情节的设置上,讲求曲折多变,前后呼应,既要出人意料,又要在情理中;在情节的推进上讲求张弛有度,注重包袱和悬念的处置;在情节的编织上尽可能地调度观众惊、疑、悲、喜等多种情绪反应,将受众的心理推向高潮。同时,尽可能地包容、改造与创新各种讲述手法——评书、散打、龙门阵、方言俚语,使之适应于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整个节目流程紧凑、节奏较快,悬念频出,很容易将观众牢牢吸引。

        流程设置:主持人在"因为曾经感动,所以难以忘怀"的开场白后,迅速提起话头和悬念,切入故事本身。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外景不设出镜记者,不搞情景再现,只用镜头真实而细致地记录事件当事人在矛盾冲突中或在事件进程中的自然反应,用平实的旁白配音说明故事进程,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判断。在节目中,主持人既是讲述者,又是悬念制造者,但很少发表主观意见,只在故事讲述结束后,作简短评论,点出本期节目主题。

三、节目收视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以纯朴展示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真情人生》擅长用纪实的手法向观众讲述正在普通百姓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节目推出3年多来,凭借真实的现场和感人的情节,让观众在手按遥控器 "过尽千帆"之后,愿意在此停留并守候。近年来,《真情人生》以真诚的人文关怀夯实了收视基础,收视率稳中渐升(图1)。

图1 《真情人生》各期收视率及收视份额(2008年10月-2009年3月, 35中心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震惊世界的5.12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卫视《真情人生》推出了长达214分钟的大型特别节目——《以生命的名义》,平均收视高达2.58%,收视份额达到14.77%,同时段卫视频道排名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高速转型,人文情怀成为普遍、共通的诉求,无论哪个社会阶层都不愿缺失内心的温度。根据CSM35中心城市数据,我们也可看到《真情人生》栏目近年来的观众构成及变迁——2007年3月后,该栏目25-54岁中青年观众比例接近70%;2008年1月后中高收入观众比例明显增加(图2、图3)。

图2 2006-2009年《真情人生》观众年龄构成变化(35中心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3 2006-2009年《真情人生》观众收入构成变化(35中心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节目特色

1、人文精神的贯注,提升了栏目品质

        电视是大众化的,但大众化绝对不是媚俗——当今经济社会中,节目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喜好的牵引,但这不是节目发展的唯一动力——心灵更适合时时回到真挚中去,观众更渴望从节目中得到更多内心的满足。

        真情无处不在,它能给人以温暖,更能触达心灵的深处。人可以控制行为,却无法约束感情,无论是谁,都很容易在真情的感染下暂时忘却自我的利益得失。《真情人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

        下表是2009年1-2月《真情人生》栏目的选题情况。可以看到:每期的选题,都与人的价值、尊严、独立人格、个性、生存或生活的意义、理想及命运等等密切相关,比较充分地体现出该节目以人为本的公众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表1 2009年1-2月《真情人生》栏目每期选题

        电视节目作为民众接触程度最高的文化产品之一,"价"是外在的,生产者应该更多地向内求其"值"。节目的传播价值,体现为它承载的责任、使命、文化。这三者中,社会责任是节目传播价值的灵魂,节目的使命则体现它的价值取向,节目所呈现出来的、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文化,更能引发观众心底长久的共鸣。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投入和产出是现象,策划和营销是手段,能否得到观众发自内心的认同才是本质。《真情人生》栏目以事实证明:走进市场与人文精神不矛盾,节目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和文化特质,与收视率之间不矛盾。

        以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为例,《真情人生》共播出86期节目,其中有71期讲述感人的真情故事,高度重视人的价值、生命、名誉或尊严,这71期节目,无一例外地都进入了省级卫视同时段前10名(表2)。

表2 《真情人生》各主题播出期数及收视进入同时段省级卫视前10名期数(2008年10月1日-2009年3月12日)
2、精心设计讲述的结构,以平实的风格助推收视

        真情人生》栏目没有绚丽的包装和诱人的噱头,在讲述故事时,它尽可能地把平民化意识贯穿于始终,以大众化视角进行自我定位,非常注重运用戏剧化的结构方式和文学化的语言风格,在把握专题节目特征的同时,保持沉稳的纪录片风格。

        正是这样质朴又不失专业水准的节目生产思路,让《真情人生》的故事越讲越有滋味。通过节目的分钟收视曲线与播出内容对照,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节目如何在每一分钟上做足功夫,逐步累积人气,达到收视高峰。

        以2月24日《真情人生》所播《噩梦》为例:这是一个关注儿童生存状态的故事,在短短30分钟的篇幅内,真实地为人们展示了善与恶、情与法之间的激烈冲突(图4)。当天该节目的收视入点不到0.05%,随着情节的推进,从孩子的伤势开始,到孩子父亲暴力倾向的层层揭示,10分钟内,收视率一路上升。观众的义愤尚未平息,新的揪心接踵而至——接下来的3分钟,冲突再起,孩子的生存希望即将破灭,整个节目的收视达到最高峰,即便此时广告进入,也并未妨碍观众对结局的强烈期待……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发展过程中,节目自始至终传达着对生命的真诚关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深化了节目主题、扩充了节目内涵、提升了节目品味、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与共鸣,在收视上也拉出了一条漂亮的上升线。

图4 2009年2月24日《真情人生》分钟收视及节目内容一览(22城市,22:53-23:2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真情人生》作为广电总局拟推选的典型节目形态之一,它贴近草根、定位准确、格调健康,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简单而不失深远。在竞争的喧嚣中呈现朴实,在点滴的讲述中传播温暖,"因为曾经感动,所以难以忘怀",《真情人生》之难得,大概正源于此。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