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拍案说法》
作者:周欣欣

        《拍案说法》是重庆电视台自创品牌栏目,于2000年6月19日开播,是在《法制经纬》基础上改版而来的大型全景式日播法制节目。其拍案加说法的形态,开创了电视法制节目的新模式。而面对同质化的节目竞争压力,栏目于2006年8月1日改版为纯粹讲故事的方式,去除了结尾演播室嘉宾说法环节,形成以主持人为主体和核心的讲述方式。1

1 视界网:http://cbg.cn/tvlm/pasf/2009-03/13/index.html

一、节目概况

        《拍案说法》于每周一至周五晚间22:30-23:00时段在重庆卫视播出,每期时长约30分钟。《拍案说法》开创了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一个全新的样式,在当时全国法制节目以 "冷教化"为主要编播方式的情况下,首次将情感元素融入到对法律故事的解读当中,在法制类节目中首开先河。在开播之初,《拍案说法》采取主持人与VCR交叉讲述的方式展开每期的案例故事,在讲述之后配合演播室嘉宾说法点评。而在2006年8月改版之后,《拍案说法》进一步强化了"讲故事"的形态而去除演播室嘉宾说法形态,说法和议论都融合在对法制故事的讲述当中。

二、节目内容

        节目形式:法制专题节目。

        节目选题:作为以讲述"法律故事"为核心的栏目,《拍案说法》在法律案件内容的选择方面别具特色。"真妈妈假妈妈","爱在生死的边缘","我把遗产留给谁","白血病母亲坚强与致命的选择","八旬婆婆救孙记""古稀老人的婚事",等等,无不是围绕着情感问题展开,无论是母女之情、祖孙之情,还是夫妻之情,都紧紧牵系观众情感脉动,牢牢锁住观众收视。

        节目出镜人:《拍案说法》的节目出镜人主要包括主持人和每期通过VCR所展示案件的当事人、知情人和目击者。其中,以说书人身份引领观众进入法制故事情节中的主持人是主体。主持人韩咏秋以说书人的身份开场,以知情人的身份穿插,以评论人的身份收场。而在2006年的改版后,节目进一步强化了主持人的主体地位,增加主持人出镜篇幅,辅以话外解说等讲述方式,整个法制案件的展开与悬念破解都围绕着主持人的讲解而进行。在每个法制案件中所涉及的当事人、知情人和目击者是节目的另外一个出镜主体,他们都是百姓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真实角色,由于法制案件的发生而成为节目出镜人。他们中既有日常生活中的夫妻、父女、兄弟姐妹、朋友邻里,也有保姆、打工妹、百万富翁,错综复杂的案件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并呈现在观众面前。

        流程设置:在"欢迎来听我讲故事"的开场白后,《拍案说法》以主持人的一句民间谚语等引出故事的楔子。作为开篇的这个楔子往往包含一定的悬念在其中,法制故事也就此展开。故事的讲述主要以主持人串词和VCR案情再现共同构成,在形式上借鉴古代评话小说章回体格式,以三次拍案分成三段,每一段即为一刻,而每刻标题都采用两句对仗诗句,最后以四行诗句作为总结。在三刻拍案之后,情节逐步推进而悬念得以解决,一个完整的法制故事讲述完成。

三、节目收视

        《拍案说法》开创了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一个全新的样式,自2000年6月19日节目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节目开播后的半年内,工作日节目播出时段重庆卫视的市场份额由之前半年的4.2%上升至6%,频道竞争力得到明显的提升。随着近年来法制类节目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及节目的播出时间由黄金时段后移,节目的总体收视率水平开始下滑,但其在同时段频道竞争中的地位仍然抢眼。在节目播出了近九年以后,2009年1-2月,在周一至周五晚间22:40-23:10《拍案说法》播出时段,重庆卫视在重庆地区的市场份额为3.57%,排在第8位,在35中心城市的市场份额为1.08%,排在第16位,竞争力仍然较强。

        在《拍案说法》开播后的第一年,节目在重庆市场播出时段频道收视水平提升最为明显。此后,节目的首播时间先是提前,而后逐渐后移至黄金时段之后,但对于重庆卫视晚间时段的收视贡献都是较为突出的(图1)。

图1 《拍案说法》开播前后重庆卫视晚间收视走势(重庆,周一至周五,18:00-24:0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作为一档开播近九年的老节目,《拍案说法》仍保持了较强的生命力。虽然近年来由于开播时间后移等原因而造成收视率下滑,但对于节目所处的发展周期来说已是难能可贵。随着卫视频道竞争的升级以及法制节目的广泛兴起,《拍案说法》要想继续走出自己的特色,仍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出路。

        在2000年6月《拍案说法》开播后,重庆卫视的观众结构与开播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但25-44岁以及55-64岁的观众、高中学历观众、职业类别为工人的观众所占比重均有所提升。在节目开播近九年后,《拍案说法》播出时段重庆卫视的观众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中老年、中等学历水平以及中高收入水平观众比重明显增加(图2),这一方面反映出栏目所吸引的核心受众群体的变化,但从更普遍的意义上与九年来电视观众整体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

图2 《拍案说法》播出前后重庆卫视观众构成与集中度(重庆,周一至周五,节目播出时段)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节目特色

1、整体布局:章回小说叙事+说书精华

        《拍案说法》作为一档法制节目,在借鉴我国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首先,《拍案说法》借鉴了明代小说家凌蒙初"二拍"短篇小说集的命名手法。每期节目法制故事不仅以"一刻拍案"、"二刻拍案"、"三刻拍案"的名称而划分为三个段落,且在每段的开始之前都以两句对仗的诗句引出本段叙事的悬念,与"二拍"各卷的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叙事上,《拍案说法》又借鉴了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视角。叙事方式上不采用跳跃式的叙述方式而是依序而行,每个法制故事都按照案情发展的脉络和事件进行的逻辑顺序讲述; 在叙事视角上则以主持人为主体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对案件进行评说。不仅如此,从片花到主持人着装等方面,《拍案说法》引入了传统"说书"精华,主持人以说书人身份开场,整个法制故事的展开采用说书人说故事的形式,三刻拍案将悬念层层化解,最后主持人以小诗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定调。

2、叙述风格:一个故事+三大悬念

        《拍案说法》在对贯穿始终的故事进行讲述时,在情节的推进上巧妙地运用悬念,观众在目不暇接的层层悬念中保持了对法制故事的欣赏兴趣,最后故事在高潮中结束,观众也收获到有益的法律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完整的法律故事和三个贯穿前后的悬念是节目的独特叙事风格。贴近生活的法律故事是节目最吸引观众的核心之一,故事化的叙事风格很容易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增强对节目的记忆和认同,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环环相扣的悬念也是《拍案说法》运用的重要叙事技巧。除了三次拍案形成三大悬念外,在每一段的故事讲述中都设置了很多小的悬念、巧合、矛盾、误会,配合法制故事内容本身跌宕起伏的情节,《拍案说法》牢牢锁定了观众的目光。

3、纪实手法:案情再现+现场聚焦

        《拍案说法》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在法制故事的讲述中巧妙借助画面元素,逼真的案情再现和现场镜头聚焦,充分发挥的电视语言的特长,与法制故事内容巧妙配合。

        在对故事讲述时,《拍案说法》既有对案件当事人的采访、目击者的回顾,也有通过图片等展现的相关历史资料,大大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效果。情景再现方式的运用,更进一步提升了故事的现场感,将观众带入一个真实的现场,使其身临其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观众在这样的电视画面中,自然感觉进入到了真实的现场,立体、鲜活、完整的法制故事跃然眼前,极大的提高了观众的收视兴趣和收视忠实度。收视中国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