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几十亿眼睛的注视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璀璨开幕,又完美谢幕。对中国人来说,奥运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国际体育盛事,当然更不会仅仅关乎北京这个承办城市,"百年奥运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所有中国人都因此而骄傲和自豪。大家早已料到,从2001年申奥成功直至2008年奥运会正式拉开序幕,积蓄了七年的热情会在这一刻迸发,但是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这样的热情能释放出多少能量。于是,有了北京奥运会的2008年,分析许多数据的时候都无法套用我们早已熟悉的规律,其中当然也包括体育电视节目的收视。
回顾2008年的全国体育电视节目,尽管奥运会的光芒遮盖了其他所有重大赛事,热爱体育运动的人们仍然记得还有很多"精彩"不容错过,例如:为运动员也是为奥运场馆热身的"好运北京"系列赛事,巨星云集、比赛激烈程度堪比世界杯的欧洲杯足球赛,有中国年轻选手参加的世界斯诺克比赛,中国选手战绩颇佳的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贯穿全年的国际羽联系列赛事、ATP/WTA网球巡回赛等诸多国际赛事,与这些赛事相关的电视节目都有各自的观众群体。同时,中国足球超级联赛、CBA、NBA等常规赛事也有相当规模的稳定观众。在2008年,这些观众的收视行为在非奥运时期应该与过去的几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为了真正深入了解全国体育节目的收视状况,本文将根据CSM媒介研究2008年在全国154个样本市县进行收视调查的数据,对全国体育节目的收视情况进行盘点,对人们的体育收视习惯进行进一步研究总结。
重大体育赛事一直是体育节目的核心资源,中国电视观众最关注的体育赛事莫过于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和同样是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每隔一年就会有世界杯或奥运会举办,全国体育节目的收视总量在这样的大赛年会高于其他年份,这一趋势在2008年表现得更为突出。
根据CSM媒介研究的调查数据,2008年中国电视观众的人均收视时间约为每天175分钟,人均收看体育电视节目的时间平均每天只有11分钟。尽管11分钟的时间并不算很长,但是对每个电视观众而言,每年3939分钟的体育节目收视时长已经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图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2008年之前,只有2002年的人均收视时长达到过3000分钟以上。在对2002年的体育节目收视情况进行分析时,我们认为日、韩世界杯为当年体育节目收视时间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队在2002年第一次进入了世界杯决赛圈,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和中国队在世界杯之前的几场热身比赛都获得了较高收视率。同时,10月在韩国举办的亚运会也增加了当年的人均收视时间。而这两大体育盛事的举办地都距离中国不远,在播出时间安排上更容易与我国观众的收视习惯相吻合。
比起同样是奥运年的2004年,2008年的人均体育节目收视时间增加了近50%。占据"地利"优势,比赛时间可以尽量安排在适合观众收视的时间段固然是很重要的有利客观条件,但是回顾奥运会的赛程表,并不是所有的赛事安排都符合我国观众的收视习惯,为了照顾运动员的发挥和全球观众的整体收视情况,很多重点赛事还是被安排在了晚间较晚时段。由此可见,中国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和全国观众被圣火点燃的体育热情、爱国热情才是支撑起创纪录高收视的主要因素。
正如前文所述,大型体育赛事会改变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在大型赛事举办期间,更多电视观众会关注相关体育节目,电视播出机构也会根据观众的收视偏好加大对体育赛事的报道。因此,备受关注的2008年8月也成为中国体育节目集中爆发的时间。
在北京奥运会召开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全国体育节目的播出量约为其他月份的两倍,电视观众在这个月收看体育节目的时间也比较长,累计达到30余小时,即每个电视观众平均每天都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收看体育节目,占全年体育节目收视时间的一半,是其他月平均值的9倍(图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尽管奥运会转播及相关体育节目的播出总量较大,在全年整体播出时长中所占比例也较高,但是由于节目总量限制,体育节目的整体播出时长在2008年全年播出的所有电视节目中只占3.1%,与上一个奥运年基本持平,与2006、2007两年相比也仅仅多了0.5个百分点左右,增长幅度相当有限,可见各电视频道主要是依靠削减其他体育节目的播出时间来大量播出奥运节目。但是体育节目在电视观众全年的收视时间里占到了6.5%,比2007年增加了2/3,也是近几年来体育节目在各类节目中收视份额最高的一年(图3)。由此可见,2008年体育节目达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资源使用效率相对较高。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由于观众收视偏好的差异性,不同目标观众群体对电视节目有着不同的要求。受客观条件限制或生活习惯影响,不同目标观众群体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就体育节目而言,男性观众收看体育节目的时间明显多于女性,同时,观众收看体育节目的时间与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平均月收入等因素也存在着正向变化(表1),这些趋势与我们历年的研究结果都保持一致,本文会在后面的分析中对体育节目观众构成和观众集中度作进一步详细分析。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毋庸置疑,中央电视台占据了政策和资源优势,在体育电视节目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占有绝对主导地位。2008年,中央电视台是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内地唯一拥有电视转播权的单位,除了在赛事转播上独占先机,中央电视台更是充分发挥了总部在北京的"地利"优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奥运赛场及其相关活动进行全方位报道。尽管中央电视台的霸主地位不容动摇,其他电视台也没有因此放弃努力。各级电视台为了迎合奥运会的主题,纷纷推出了各种大型体育活动和专栏节目,试图争夺有限的观众资源。
尽管掌握大量赛事资源,中央级频道数量毕竟有限,因此在总播出时长上并不占优势。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省级卫星频道中,通常每个省只能有一个综合频道的节目信号通过卫星转播,即使是在奥运年也不能把体育节目作为播出的重点。因此,播出体育节目时间最长的是数量众多的省级地面频道组和各市县级频道组。
但是观众注意力资源才是电视节目最终争夺的目标,就收视时间而言,中央级频道占据了绝对优势。2008年,观众收看体育节目时,79%的时间在收看中央级频道,比2007年增加了约2个百分点,这应该与奥运会不无关系。省级卫星频道的播出份额和收视份额与2007年相比均有小幅上升,收视份额由2.8%上升至3.9%。省级地面频道2008年收视份额损失较大,由2007年的17.4%降至13.7%。市县级频道和其他频道由于本身信号覆盖范围所限,在以154城市作为整体的收视市场中所占比例很小(图4)。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一方面,信号覆盖直接影响到观众资源,没有足够的观众资源,就无法获得大量资金去购买赛事转播权,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去吸引更多的观众,照此推理,这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让覆盖范围小的体育频道生存越来越困难。而另一方面,电视观众日趋成熟,他们需要欣赏顶级赛事,观看制作精良的体育节目,这些都需要电视频道更多地投入资金。在这样的形势下,各省级和市级体育频道为了对抗CCTV5的覆盖率优势,争取获得更多潜在观众,纷纷走上了联盟之路。
早在1996年,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体育部就曾经合作推出过《中国体育报道》,这是地方台联合的首次尝试。在赛事转播方面,北京电视台2004年就曾经与上海文广新闻集团进行合作,加入SMG中超全国播出联盟,之后地方电视台也曾多次合作,对国际体育赛事进行联合报道,达到了整合有限资源的目的。2008年正式开始运作的CSPN把之前松散的地方台合作模式进行了升级。CSPN 2008年整合了7个省级体育频道,同步播出体育节目。资源整合使CSPN拥有一定经济实力购买高级别赛事的转播权并且提高节目质量,力图成为名符其实的省级体育频道联播平台。在我们对CSPN播出七个省的省会城市进行的收视率调查中,7个体育频道黄金时段的平均收视率在奥运期间并没有任何突出表现,但是在奥运之后却逐月升高,显示出很好的发展趋势(图5)。尽管目前他们在当地的收视率还远不如CCTV-5,但是至少为喜欢体育的电视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培育,中国体育电视观众逐渐趋于成熟。通过对近几年体育电视观众的构成结构和观众集中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一个以男性观众为主、相对受教育程度较高、消费能力较强(个人平均月收入较高)的稳定观众群体已经形成,为体育电视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具体到2008年,由于奥运会的召开,体育电视观众的范围有一定程度扩大。与2007年相比,在观众中所占比例较低的目标群体构成比例均有所上升,各目标观众群体之间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差异都有缩小的趋势。例如:男女观众构成比例之比由2007年的7:3变为6:4,4-14岁观众在所有观众中所占比例有所升高,未受过正规教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观众也有所增加。但是在不同收入目标观众中,低收入观众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中高收入的观众比例增加(图6)。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CSM的频道分类中,中央级频道包括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由于教育电视台主要以播出教育类节目为主,较少有涉及体育的内容,因此中央级频道体育节目的相关数据主要反映中央电视台的体育节目播出和收视情况。为了配合奥运报道的全面展开,中央电视台在2008年1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将主要播出体育节目的第五套节目的频道名称变更为"奥运频道",并在奥运期间调集全台主要频道全力转播奥运赛事。在赛事最集中的8月,中央电视台共有9个频道(包括数字电视频道)播出与奥运相关的节目。这样密集转播的效果也很明显,体育节目在中央级频道2008年的播出和收视份额都有较大幅度增加。播出比例由2004年和2006年(同为大赛年)的7.2%增加至7.9%,增幅达到10%,收视比例也由10%左右上升至13.3%,增幅达到33.3%(图7)。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尽管中央电视台在奥运期间有9个频道播出奥运节目,但是其第五套节目作为唯一的国家级专业体育频道,全天播出体育节目的时间超过20小时,在体育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方面具有强大优势。
重大赛事是影响全年体育节目收视情况的主要因素,在中央台五套2008年全年的收视走势图(图8)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没有重大赛事的日子里,中央电视台五套通常安排常规赛事转播和体育栏目的播出,全天平均收视率一般在0.5%以下,一旦有重大赛事举行,当周的平均收视率就会明显的上升。
奥运会是2008年最大的体育事件,中央台五套的全天收视率在第33周(8月10日至8月16日)达到了全年最高值——2.5%,在第32至35周(8月3日至8月30日)均超过0.5%。此外,在第9周(2月24日至3月1日和第24周(6月8日至6月14日)分别超过和达到了0.5%。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中央台五套的全年市场份额变化趋势基本与收视率保持一致,即重大赛事期间市场份额出现明显高峰,平日表现基本稳定。2008年奥运会之前,由于各类赛事不断,市场份额虽然有小的波动,但是基本保持在2%以上,并且在奥运会开始后的第一周(8月10日之8月16日)达到了全年的最高值——16.2%。但是,在重头大戏奥运会及残奥会结束以后,中央台五套的市场份额在第39周(9月21日至9月27日)出现明显波谷,之后有缓慢回升,在接近年底的时候回到了年初的平均水平(图9)。
回顾过去几年,2006年中央台五套的收视份额因为世界杯和亚运会有两个比较大的涨幅,在缺乏赛事亮点的2007年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与2006年世界杯期间的表现相比,中央台五套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收视份额优势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尽管仍占有赛事资源优势,除了中央台几个频道同时播出相关节目削弱了竞争优势外,由于北京是赛事举办地,国内各级电视媒体蜂拥而至,安排各自的相关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独家赛事资源带来的优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具体到2008年全天时段收视率走势,中央台五套沿袭了往年的收视规律,全天有三个收视高峰,正午12:00、傍晚18:00和晚间20:00-22:00左右。通常正午和傍晚播出的是体育新闻节目,晚间则是各类赛事节目。比起过去的几年,2008年午间收视高峰跨度增加,并且最高收视率也有所提高,傍晚的收视率则没有出现同样的趋势。此外,尽管享有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赛事资源,中央台五套的晚间收视率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出现大幅提升(图10),这一现象一方面与黄金时段体育节目市场竞争加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2008年中央台五套非奥运时期竞争力的下滑有关 。当然,奥运期间许多重要赛事被安排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第二套节目播出,也直接影响了中央台五套在黄金时段的收视情况。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重点赛事举行期间,中央台五套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通常会安排众多赛事直播节目,这些节目会改变观众的收视习惯。在所有大型赛事中,又以在本地举办的比赛更为引人注目。为了迎合本地观众的收视习惯,这些赛事通常会把最精彩的比赛安排在观众最多的晚间黄金时段进行,电视台对这样的赛事进行直播非常有利于收视率的提升。
2008年2月24日至3月2日,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在广州举行,中央台五套在赛事举行期间安排了50余小时的比赛播出,由于关键比赛多安排在晚间20:00左右开始,因此晚间收视率明显高于全年平均值,19:30-21:30之间的收视率都保持在2.6%以上(图11)。其中收视情况最好的是3月2日播出的男子团体决赛,收视率达到5.4%,市场份额在10%以上,即每10个当时收看电视的观众中就有一名观众在收看中央台五套播出的乒乓球比赛(表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央台五套在此期间播出的所有节目都与奥运会有关,赛事直播从早晨8:30开始,直至深夜所有比赛结束。收视率最高的时间段为20:00-21:30,平均收视率达到9.3%以上。即使是通常收视率较低的下午时段,平均收视率仍然能保持在2%左右,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年平均值(图11)。在所有奥运节目中,最吸引观众注目的当然是开幕式,8月8日的开幕式平均收视率高达12.4%,市场份额更是超过20%。当天很多频道都在转播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同样的节目内容,仍然有1/5当时收看电视的观众选择在中央台五套收看,可见中央台五套作为国家级体育频道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较高。除此之外,两场乒乓球决赛的收视率高于其他赛事节目,排在了排行榜的第二和第三名,这两场比赛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25%左右(表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中央台五套播出的所有体育赛事节目中,篮球赛事的收视比重最高,收视时间占所有比赛节目的1/8,这些收视时间主要来自于奥运会的几场篮球比赛和常年转播的NBA比赛。足球赛事是播出时间最长的体育项目,但收视比重低于播出比重,尽管奥运比赛和其他国家队足球比赛收视率都很高,但是中超常规赛事以及欧洲五大联赛等赛事收视群体不大,节目播出量却很大,因此降低了足球节目的资源使用率。乒乓球、排球和羽毛球比赛收视比重均高于播出比重。乒乓球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无论是奥运比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或者是国际乒联、亚洲乒联的各项赛事,最终胜出的经常是中国选手,即使是国内比赛,参赛选手也具有国际最高水平,历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播出时间也相对较长。排球比赛的高收视主要来自奥运会比赛和中国女排参加国际排联的各项精英赛、大奖赛赛事。羽毛球与乒乓球类似,中国运动员在各项国际大赛中也占有一定优势,尽管节目播出时间所占比例不高,仍然有较好的收视表现。搏击类节目近几年收视情况一直比较好,因为中国运动员在各大综合性比赛中在摔跤、柔道、拳击等项目上进步很快,吸引了很多观众的注意力。其他竞赛项目包括很多观众喜欢观看的比赛,如体操、举重、射击等,因此播出总量和收视总量均较大(表4)。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如果具体到奥运赛事,各项目的收视排名就有了很大变化(表5)。排在第一位的是排球、其次是乒乓球、篮球和羽毛球。从播出情况来看,中央台五套在奥运期间重点播出的是乒乓球、足球和自行车,这三个项目占所有奥运节目播出时间的70%左右。由于中央电视台在奥运期间多频道转播的整体安排,很多精彩赛事并没有在第五套节目中播出,造成部分项目在本排行中表现欠佳。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体育市场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北京、上海和广州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城市,也是经济发展情况最好的城市,因此这三个城市的体育节目市场也相对比较发达。但是由于地域、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体育节目市场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体育也不会例外。北京地区电视观众2008年体育节目的总收视时长为5332分钟,远远超过2007年的3924分钟,与2006年相比也增加了990分钟(2006年为4342分钟)。这与体育节目在全国体育节目市场整体的收视趋势是一致的,但北京收视时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以上。总收视时长中有67.2%的贡献来自于中央级频道,其中大部分是中央台五套的收视,由于奥运期间中央台其他频道也播出了大量体育节目,中央台五套所占比例与往年相比有一定下降。省级卫星频道(包括北京卫视)约占总收视时长的1/10,其余20%左右收视时间均来自北京地面频道。其他频道(主要是境外频道和区域性有线频道等)数量不多,收视率也相对较低(图1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奥运会比赛自然是北京观众全年收看体育节目的重中之重。除奥运会赛事节目外,其他体育节目中收视率排在第一位的是天安门广场欢庆焰火,收视率达到15.2%,市场份额为30.2%。奥运会开闭幕式由于转播频道多,收视率被分散到多个频道,因此没能排在榜首。事实上,在北京观众收视集中的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央台五套和北京卫视三个频道里,奥运会开幕式收视率总和超过30%,市场份额合计更是高达50%以上。奥运会闭幕式、残奥会开、闭幕式也获得了较高收视率。北京地区收视率最高的非奥运赛事是中国国家足球队出战2010年世界杯预选赛,虽然中国足球近年表现不佳,北京观众仍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国家队,关注着他们的每一场比赛(表6)。
北京地区大部分奥运赛事节目都是由中央台的几个频道进行转播,其中,北京观众最关注的是中国对美国的篮球比赛,市场份额更是高达50%左右,可见姚明这位中国公众最喜欢的体育明星1和美国NBA球星组成的"梦之队"在北京观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乒乓球、排球、举重和体操等都是中国运动员有能力夺取冠军的项目,收视率排名比较靠前也属情理之中,而田径项目女子100米决赛的收视率能够排名第三是个新的突破,看来在纯粹欣赏体育赛事方面,北京观众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进步(表7)。
1 根据CSM中国体育及体育赞助研究2008年秋季调查结果。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经济的高度发达带来了文化事业的繁荣。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融合了江南传统文化和欧美文化,兼容并蓄,使得上海观众更容易接受源自西方的"奥林匹克"概念。而另一方面,上海是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之一,体育设施完善,运动员竞技水平也较高,有很多在国内广受欢迎的体育明星都来自上海。因此,上海地区电视观众在2008年收看体育节目时间也有较大增长,达到5448分钟,不仅远远高于往年,甚至超过了北京,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以上。与北京观众相比,上海观众更认同本地频道,总收视时长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上海地面频道。受奥运影响,中央级频道在上海的收视份额比2007年有所增加,由38.3%上升至41.1%(图13)。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具体节目排行中,除奥运会开闭幕式外,上海观众也对中国足球队冲击世界杯投入了较大的热情,收视率达到7.8%,市场份额为19.7%。此外,上海申花足球队的中超联赛也有较高收视率。而上海观众收看这些节目主要集中在本地的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表8)。上海观众收看最多的奥运会赛事是郭晶晶出场的女子三米板跳水决赛,收视率达到9.5%。其次是刘翔本应该参加的110米栏决赛,尽管刘翔没有出现在赛场上,仍然有9.4%的上海观众关注了这场比赛,市场份额高达20%以上。其他受关注的奥运比赛与北京观众基本相同,多数都是中国运动员的优势项目,但是由于上海观众更倾向于收看本地电视频道,因此本应排名更靠前的乒乓球、篮球、体操等赛事节目的收视至少被分散到了本地和中央两个频道,排名相对靠后(表9)。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使得广州地区观众更容易接受外来的各种新鲜娱乐形式。由于位处"媒体特区",广州省、市两级有线电视网都转播香港电视频道的节目,娱乐性强的香港电视节目更受广州观众的青睐。但是香港电视并没有专门的体育频道在广州落地,因此在体育节目竞争中香港电视并没有明显优势。2008年广州观众收看体育节目的时间长达5573分钟,与2007年相比增长达到70%以上,比全国平均值高40%以上,超过了北京和上海。收看时间最长的是省级地面频道的体育节目,占所有收视时间的38.1%。中央级频道也仍然占有较高比例,达到31.9%,略低于2007年。市级频道在所有收视中占14.9%,比2007年就较大幅度下降。香港电视频道在广州地区全部划归其他频道,因此广州观众收看"其他频道"的时间明显高于北京、上海两市,达到14.2%,是2007年的三倍左右,这与很多广州观众选择通过香港电视频道收看奥运会开闭幕式和相关体育新闻有一定关系(图14)。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播出同样节目内容的时候,更多广州观众选择了收看香港电视节目。在非赛事节目排行中,香港电视台播出的奥运会开、闭幕式排在了最前面,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均高于本地频道,中央台各频道播出的相关节目显然不受广东观众青睐。除了香港电视,广州观众主要在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收看其他体育节目(表10)。
由于香港各频道在奥运会期间没有多数具体赛事的直播,因此奥运赛事节目前十名全部为中央台和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的赛事直播及转播。举重是广州观众最关注的体育项目,这也许与很多举重运动员来自广东地区有关。此外,与其他城市一样,乒乓球、跳水、体操、羽毛球等项目也都出现在前10名中(表1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因为北京奥运会,2008年体育节目的全年收视情况明显优于往年,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的观众都被吸引到电视机前观看体育竞赛,也许有很多人会因此喜欢上体育,会养成收看体育节目的习惯,这对各体育频道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中央台五套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依然无法撼动,但是已经可以感受到来自地方频道的挑战。2009年各常规赛事仍然会继续,在缺乏大赛支撑的年度如何开发常规赛事资源、巩固并扩大稳定观众群体将会是各体育频道面临的共同挑战。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