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自诞生起就是通俗文化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作为实践性的传播手段还是成果性的传播内容,都深深地烙印上通俗文化的标签。喜剧类真人秀便是通俗文化在电视上表达的代表节目类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品质生活的关注增加,以及大城市中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百姓需要通过笑声去释放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两三年来央视及各家卫视纷纷上马喜剧类真人秀,想方设法挑逗观众的快乐神经。与此同时,在几大国内主流视频网站上,喜剧类节目也成为人气超高的点击率宠儿。通俗是一种文化形式,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电视喜剧节目作为一个载体,则是要将常人生活中值得展现的东西以通俗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在"有意思"的同时兼顾"有意义"。如何利用电视这个强有力的载体来讲述大众自己的通俗故事,是每一个电视人应当思考并付诸实践的命题。本文即以近两年电视荧屏上播出的喜剧真人秀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不同类别喜剧节目的特点分析和典型案例解读,探寻喜剧真人秀作为通俗文化电视表达的发展特点。
一、喜剧真人秀发展概况
2015年各大上星频道喜剧类真人秀节目不及2014年那样火热,但这一类型节目基本上成为了各个频道的标配节目。央视推出幽默视频互动节目《博乐先生微逗秀》,湖南卫视播出即兴表演真人秀节目《我们都爱笑》,江苏卫视的纯语言类戏剧节目《一起来笑吧》闪亮登场,东方卫视的素人喜剧竞技节目《笑傲江湖》和明星喜剧竞技节目《欢乐喜剧人》等也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
2016年,喜剧类真人秀节目数量进一步缩水,但影响力和传播性都胜于前两年。一方面,经过了2到3季的制作,节目的模式已相对成熟,制作起来也轻车熟路;另一方面,节目总量减少,优秀的喜剧资源集中于一两档节目中,使得这一类型节目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以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为例,2016年第二季在微博上的累计提及人数较第一季提升123.6%,提及次数较第一季提升81.4%,由此可见,经过了一季的沉淀,节目的影响力开始明显提升(图1)。
图1 《欢乐喜剧人》第一季、第二季微博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不同类型喜剧真人秀典型案例
(一)素人竞技类——像选歌手一样选择喜剧明星
素人喜剧类节目一直是综艺节目中不可缺少又比较难做的类型。这一类型的喜剧真人秀像音乐真人秀一样,采用导师制,一般都会选择在喜剧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咖担当导师,像湖北卫视《我为喜剧狂》第三季的固定嘉宾是蔡明、于谦、英达,助阵嘉宾有郭德纲、岳云鹏、郭麒麟、艾伦等。东方卫视《笑傲江湖》则请来了郭德纲、冯小刚和宋丹丹担当明星导师。至于节目的看点方面,不拘泥于某一种喜剧类型,选手们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喜剧天赋,天马行空地进行表演。导师们通过选手的表演来挖掘喜剧人才,并在现场对选手的表演进行点评,甚至与选手进行互动。
东方卫视《笑傲江湖》、《笑傲帮》
《笑傲江湖》是东方卫视在2014年推出的一档素人为主的喜剧类真人秀节目,迄今为止已成功推出了三季。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素人竞技类喜剧类节目,《笑傲江湖》的表演类型更为丰富,包括小品、相声、模仿秀、口技、魔术、默剧,甚至于音乐和舞蹈,比如第二季中善于运用自己制作的纸片来模仿经典人物造型的"纸片男孩"逯爱岩,抓住模仿人物的特点精髓,再配合自己夸张幽默的表演,创作了《经典影视系列》、《经典动画系列》、《经典人物系列》、《致敬春晚系列》等叫好的喜剧作品;再比如第三季中用街舞演绎搞笑桥段的黄景行,这些都让观众了解到不少小众形式的喜剧类型。从第二季到第三季,在选手的构成上有了很大提升,第三季的《笑傲江湖》还出现了海外选手,比如来自日本的哑剧演员嘎玛鲁乔巴在台上大展机器人绝活,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的喜剧人脐带兄弟表演了精彩的默剧,虽然这些选手来自海外,但并没有影响喜剧的表达,让节目选手和类型更加多元化。对比三季《笑傲江湖》的收视表现,第一季收视相对平稳,可谓打响了第一炮;第二季收视明显提升,也产生了很多佳作金句,捧红了一批深受大家喜爱的戏剧人,尤其是晋级赛和总决赛,收视率明显提升;第三季相较于前两季,很多大师级喜剧演员的加入的确为《笑傲江湖》增加了不少看点,也使节目品质得以飞升,但节目毕竟主打"素人喜剧选秀",含有比赛性质,素人选手与国内甚至国际大师同台竞技,似乎与素人的初衷有所背离,收视表现上虽不及第二季,但仍普遍高于第一季,处于相对较高的收视水平(图2)。
图2 《笑傲江湖》三季收视表现(35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不仅如此,作为一档播出了几季,拥有很高关注度的喜剧类真人秀节目,《笑傲江湖》的原班人马重新打造了一档IP衍生喜剧综艺节目《笑傲帮》,在《笑傲江湖》前两季中脱颖而出的素人喜剧明星均有参加,"欢喜冤家"刘亮白鸽、"冷面笑匠"孙建弘、"纸片人"逯爱岩、"百变星君"小沈龙、"哑剧老男孩"马朋、叶逢春等都在节目中奉献笑料。这档节目取消了竞赛的环节,喜剧人可以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任意创作,不受竞赛的约束。这些富有话题性的喜剧人和喜剧节目受到了中青年、中高学历观众的青睐(图3)。
图3 《笑傲帮》观众构成和集中度(35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湖北卫视《我为喜剧狂》
另外一档素人喜剧竞技真人秀节目《我是喜剧狂》是湖北卫视推出的,节目采用导师制,与《笑傲江湖》不同的地方是,《我为喜剧狂》除了素人选秀,还有一大批喜剧嘉宾来助阵,以第三季为例,固定嘉宾为蔡明、于谦、英达,助阵嘉宾则包括郭德纲、岳云鹏、郭麒麟、艾伦等。
作为一档素人喜剧竞技类节目,嘉宾的选择尤为重要,国内资源本就有限的喜剧明星变得更为紧缺,笑星们都成为各大卫视争相抢夺的香饽饽;再有就是选手的选择,喜剧表演不像歌唱、影视类,有大量的科班院校培养和储备人才,因此需要制作方花大力气去挖掘和筛选,而同类节目的扎堆更让抢选手难上加难,再加上互联网的冲击,很多网络段子已经被反复引用,再想成为笑点恐怕很难。《我为喜剧狂》制作方透露,节目组为了找到好选手可谓是遍走全国各大曲艺团和夜场,包括嘻哈包袱铺、乐活卉、陈佩斯的大道喜剧院等,用一年的时间面试了500-600名选手,为首次录制储备了将近70个选手;有了喜剧大咖,有了选手,再有就是笑料了,一档喜剧节目要真正做到给观众带来欢乐,笑料、包袱更是不能少。不同于《笑傲江湖》更强调来自草根的创作,《我为喜剧狂》制作方坦言,如何把包袱抖好是制作喜剧节目的最大难题,为此节目组请了一批编剧,专门设计脚本和创作段子,对选手进行重新包装。节目从2014年开播起,至今已举办三季,从这三季《我为喜剧狂》观众构成与集中度方面都体现出中青年观众对于喜剧类节目的喜爱程度(图4)。
图4 《我为喜剧狂》观众构成和集中度(35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在荧屏明星真人秀出现井喷的格局下,素人模式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尤其对于喜剧类真人秀来说,尽管素人喜剧真人秀远比明星喜剧真人秀制作困难,但使用素人,或能为青黄不接的中国喜剧事业添砖加瓦,挖掘人才,让荧屏能成为中国喜剧艺术的造血平台。
(二)明星竞技类——给喜剧人一个剧场
这一类型的喜剧类节目往往展现的是喜剧明星个人或团队的魅力和搞笑能力,在喜剧类节目风行但创新能力不足,各家卫视难逃同质化质疑的环境下,让已经成为明星的喜剧人重新回归舞台竞技PK,可谓是一大看点。这有一些类似于《我是歌手》,将明星们从神坛上拉下来,这不仅对节目,对明星自身也是一大挑战。与素人喜剧节目相比,明星们拥有更加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更富实力的团队支持,因此,每一个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喜剧节目都可以说是精品。
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
《欢乐喜剧人》是由东方卫视以及欢乐传媒联合打造的明星喜剧竞赛真人秀。该节目嫁接了《我是歌手》的赛制,让笑星们在这个舞台使出浑身解数,PK竞争。就是这样一台"晚会式"的综艺节目,延续了观众对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的期待和喜爱,用话剧、电视舞台、后台剪辑等创新混搭的方式改变舞台喜剧的面貌,传递一个个"笑中带泪"的故事。为了使节目整体更加创新和多元,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欢乐喜剧人》刻意体现出一种小剧场演出的气氛,使得喜剧回归到演出最初的模式,台上台下的距离很近,演员与观众甚至可以面对面交流;同时加大台下观众量,保证几乎每个笑点都能得到一部分人的回应。
其实作为喜剧来讲,并不能完全适应一周一期的表演周期,因为好的喜剧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细致的观察和团队长时间的打磨,对于《欢乐喜剧人》这样一档节目而言,每一个团队的创作难度都很大,一周一次的作品呈现,也让喜剧演员殚精竭虑。而参加的演员都是中国喜剧界最活跃的演员,既有话题又有知名度,需要面对观众强大的期待值。在这样的创作频率和艰苦的创作条件下,这些优秀的选手能否独树一帜、不断迸发出新的笑点,成为《欢乐喜剧人》吸引观众的核心所在。
尽管有着很多困难,节目中还是涌现了不少让观众称道的好作品,特别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让观众笑中带泪。小沈阳就曾在作品中用《老人与山》的故事,讲述环保话题,以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呼吁大家保护环境,恰当煽情的同时也打动观众的内心;岳云鹏除了在节目中不断开自己师傅郭德纲的玩笑,也十分注重现实题材的沿用,比如他加入演唱《一封家书》的桥段,在演出中追忆自己的父亲;贾玲借"机器猫"表达"做人要勇敢面对";沈腾借"抓小偷"表达社会上一些人的胆小怕事没有是非观的反思,这些都表现了喜剧演员对艺术创作的理解。
从收视上来看,第一季《欢乐喜剧人》呈现出明显的逐期上扬的收视态势,节目关注度逐渐提升。在第一季大获成功后,仅不到半年,《欢乐喜剧人》迅速推出第二季,从35中心城市组收视表现上,普遍比第一季收视高出一倍(图5);而节目对于中青年观众、高学历观众的吸引力也可见一斑,尤其是25-34岁的青年观众,在两季节目的观众构成中均占比最高(图6)。
图5 《欢乐喜剧人》两季收视表现(35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6 《欢乐喜剧人》35中心城市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跨界合作类——全明星阵容
随着近年来喜剧类真人秀口碑收视双丰收,喜剧经过多年靠"春晚博关注、商演赚口碑、民间艺术团聚人才"的积淀后迎来爆发。在素人类、喜剧明星类真人秀扎堆出现的背景下,主打"明星跨界"牌的喜剧类节目异军突起,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如浙江卫视的《喜剧总动员》以及北京卫视的《跨界喜剧王》,邓亚萍、费玉清、周杰、乐嘉、刘涛、蒋欣、李晨……各行各业的大咖跨界投身喜剧领域,让明星们变成"素人"挑战喜剧的舞台。
浙江卫视《喜剧总动员》、北京卫视《跨界喜剧王》
浙江卫视《喜剧总动员》与北京卫视《跨界喜剧王》类型相似,均属于明星跨界体验喜剧类真人秀。虽然同样走混搭模式,在节目的编排与嘉宾阵容上却有所不同。
北京卫视《跨界喜剧王》可谓将"跨界"进行到底,更加强调跨界的概念,将重点放在跨界艺人身上,喜剧演员则是他们的经纪人、辅助者,帮助他们排练甚至会亲自上阵。这一模式对于跨界艺人个人魅力的凸显非常到位,费玉清的多才多艺、善于模仿,乐嘉的执念一根筋,秦岚的深情款款,邓亚萍的霸气干练以及周杰一本正经的开玩笑都在节目中被还原、被放大。
浙江卫视《喜剧总动员》则将重点放在了喜剧本身上,没有拘泥于"跨界"这个字眼,无论多大的牌,多红的星,到了这个舞台上,都服务于喜剧节目,将所有跨界明星均变为"喜剧人"。因此,在嘉宾阵容的选择上,《喜剧总动员》则更多邀请演员来参与喜剧表演,比起非专业人士在表演上更有优势。
对比两档节目的观众喜爱程度来看,北京卫视《跨界喜剧王》受到中老年、高学历观众青睐;浙江卫视《喜剧总动员》则更被青少年观众、中高学历观众所喜爱。两档节目大致呈现出互补态势(图7)。
图7 《跨界喜剧王》、《喜剧总动员》观众集中度对比(35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情景喜剧类——让观众单纯的发笑
东方卫视《今夜百乐门》
《今夜百乐门》是由东方卫视打造的一档场景喜剧综艺秀,很有欧美喜剧综艺的味道。金星作为节目固定主持,每期会邀请不同的明星大咖作为客座嘉宾,与常驻卡司一同参与场景演出。从节目的模式上来看,似乎不能把它归结到哪一类型的喜剧综艺节目里面,没有竞争机制,就是单纯的明星和素人演员们演搞笑的小品,顺便再自黑一把。《今夜百乐门》回归到一种放松的剧院式的带有综艺性质的喜剧秀。可以用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减压,里面的笑点跟传统的喜剧结构不太一样。观众完全是剧场观感,没有NG和断场。
从观众构成和集中度上来看,《今夜百乐门》节目对于中青年观众、高学历观众的吸引力优势明显。这无疑与节目大量汇聚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段子有关,黄晓明客串的"青岛大姨",张海宇出演的空姐,这些人物形象确定了节目的定位(图8)。
图8 《今夜百乐门》观众构成和集中度(35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喜剧真人秀发展面临的问题 及对策
2014年是中国电视荧屏的"喜剧元年",包括《超级笑星》、《笑傲江湖》、《喜剧之王》等在内的近30档喜剧真人秀在上半年井喷。近30档同类节目爆发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演了"大逃亡"。时至今日,尽管喜剧类节目经过几年的沉淀,剩下的节目无论品牌影响、节目定位还是忠实观众,均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喜剧类真人秀在口碑收视双丰收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用人荒,即使选到了也面临着随时被挖墙脚或走人的危险;再比如由于喜剧节目的创作周期问题,相对于周播的节目,很多明星也只能望而却步。再有,网络普及的年代,各种网络用语、笑话、幽默段子俯拾皆是,观众的笑点也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太多的喜剧人还停留在依靠毒舌和嘲讽弱者获取笑果的阶段,缺失了对生活的观察,对待假恶丑,也缺乏嘲讽批判的勇气。
因此,对于喜剧综艺来说如果要得到认可,一定要接地气才行,网络上的笑点同样也是取材于生活,作为喜剧人,努力地观察生活,在生活的点滴中汲取素材,才能创作出口碑好、流传广的优秀作品,而缺乏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必然会使喜剧综艺成为无本之木,难以长久。
结语
喜剧的最高境界是"笑中带泪",或者看完之后能够得到反思,但绝不是为了流泪而流泪,作为喜剧,首先是让观众纯粹地放声大笑,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对于现实生活的真情描述来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喜剧品牌,从而使得喜剧类综艺节目长久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