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美食类节目,是以厨艺或美食为核心内容向观众介绍厨艺技巧、美食资讯和饮食文化的生活服务类节目。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厨艺美食类节目发生了巨大变化,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节目模式,实现收视增长,突出用户体验,让厨艺美食类节目与互联网进一步融合,最终实现赢利模式的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从业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CSM媒介研究2016年1-9月71城市的收视调查数据及互联网公开数据,针对节目属性为"饮食"的生活服务节目,通过对播出平台、播出方式、节目形态分类、营销方式等多个角度的分析,探究厨艺美食类节目的创新特点。
一、厨艺美食类节目播出及收视特征
1、2016年节目播出量明显提升,收视量有所下降
2014年1-9月至2016年1-9月,厨艺美食类节目的播出时长均保持在2万小时以上,其中2015年1-9月与2014年同期基本持平,2016年1-9月厨艺美食类节目的播出时长较2015年同期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增幅达17%。从观众收视时长来看,2014年1-9月至2016年1-9月间,观众收看厨艺美食类节目的总时长由193.4分钟下降至182.5分钟,收视时间呈小幅递减趋势(图1)。
图1 2014年1-9月至2016年1-9月厨艺美食类节目播出与收视情况(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中央级和省级上星频道收视占主体
2016年1-9月播出的700余档厨艺美食类节目,涉及频道达230个,其中,中央级和省级上星频道的播出时长仅占此类节目总播出时长的8.59%,但收视时长却占总时长的 50%以上(图2)。从不同级别频道来看,中央级频道厨艺美食类节目播出时长明显减少,从2015年1-9月的1180小时减少至2016年1-9月的787小时;收视时间基本在保持68分钟左右。省级卫视播出量由2015年1-9月的1011小时增加至2016年1-9月的1474小时,增幅为46%;收视时长由2015年1-9月的33分钟下降至目前的30分钟,下降约10%。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的播出量也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8和18%,但收视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省级非上星频道收视时间由2015年1-9月的72分钟下降至69分钟,市级频道收视时间由15分钟下降至13分钟。
从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来看,中央级和省级上星频道组的资源使用效率较高,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的收视比重小于播出比重,资源使用效率较低。
图2 各级频道厨艺美食类节目收视时长比重(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城市间收视差异较大,上海、贵阳、北京、天津等地的观众更喜欢收看厨艺美食类节目
从厨艺美食类节目在各城市的收视表现对比来看,与全国电视市场播出收视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大体一致,厨艺美食类节目在各个城市的收视表现差异较大(图3)。从播出情况来看,深圳、长春、上海、无锡、南京以及扬州等江浙沪等地厨艺美食类节目的播出量较大,2016年1-9月期间累计播出时长均达到3700小时以上。从收视时间来看,上海、贵阳、北京和天津地区的观众对厨艺美食类节目的收视时长较高,且连续3年均保持在全国前列。此外,2016年杭州、成都、武汉等地的观众收看厨艺美食类节目的时间也明显高于均值水平。不同级别频道在各个城市中的收视表现也各不相同:贵阳地区在中央级、省级上星频道以及地面频道的收视时间均位居前列,可以看出贵阳地区的观众对于不同频道组的各类厨艺美食类节目均有较高的收视热情。成都、重庆等地的观众则偏好省级上星频道的美食类节目,上海、北京、长春、武汉等地的观众则更偏好本地的地面频道(包含省级非上星和市级频道)的美食节目。
图3 2016年1-9月各城市厨艺美食类节目收视时长(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4、观众收视行为集中在周末和工作日的周二
从厨艺美食类节目一周的播出时间排布来看,其播出时长在一周中分布相对较为平均,均保持在4000小时左右,其中周六播出时长为4330小时,为一周中播出量最高的一天。从收视时间来看,周末两天的收视时长相对较高,且资源使用效率普遍高于工作日各天。工作日中,周二的收视时长明显高于其他工作日(图4)。
图4 2016年1-9月厨艺美食类节目不同周天播出/收视比重(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不同频道组来看,中央级频道在周末的收视时间较长,且从周五开始逐日递增,周日到达峰值。省级上星频道在周二重点投放的厨艺美食类节目获得较多观众收视关注,周二的收视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工作日,此外周末的收视时间也明显高于工作日。省级非上星频道中,观众在周六收视热情更高。市级频道的收视时间在各天中分布较为平均(图5)。
图5 2016年1-9月不同频道组美食节目不同周天收视时间分布(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5、播出与收视集中在午间和晚间黄金时段
从全天不同时段来看,厨艺美食类节目在全天不同时段的收视分布与观众收视习惯大体一致,白天时段相对较低,晚间时段大幅冲高,其中10:00-12:00时段小幅走高,形成收视小高峰。晚间时段厨艺美食类节目的收视高峰出现在18:00-20:00以及21:00-22:00时段(图6)。
图6 2016年1-9月厨艺美食类节目播出时长与收视时长全天分布(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不同频道组在不同时段收视表现各有不同。中央级频道组在上午10:00-14:00、16:00-19:00时段收视明显走高,此外20:00-22:00时段收视也有所冲高。省级上星频道的收视高峰主要集中在21:00-23:00时段。省级非上星频道在17:00开始出现走高,在19:00-20:00时段达到收视峰值。可以看出观众在不同频道组中选择的收视时段各有不同,这与不同频道组的厨艺美食类节目类型差异以及播出排布有一定关系(图7)。
图7 2016年1-9月不同频道组厨艺美食类节目播出时长与收视时长全天分布(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厨艺美食类节目创新特点分析
通过前文数据可以看出,在全国电视市场中,不同频道组播出的厨艺美食类节目在播出周天安排、播出时段排布和收视特点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央级频道受众面广,观众规模极大,厨艺美食类节目类型较为多样,如厨艺展示类(CCTV-2《回家吃饭》、CCTV-7《味咖军厨》)、竞技比赛类(CCTV-2《厨王争霸》)、纪录专题类(CCTV-10《味道》)以及生活服务类(《天天饮食》)等,兼顾日播、周播以及季播等,时间也涵盖了平时和周末等各个时段。地面频道(含省级非上星频道、市级频道以及其他频道组)中由于与观众距离很近,地域差异明显,因此资讯服务类的美食节目较为突出,如北京生活频道的《食全食美》、贵州第5频道的《美食娱乐面对面》、湖北经视的《好吃佬》、武汉生活频道的《天天家常菜》以及泉州闽南语频道的《泉州美食》等等,这些节目多以日播为主,节目时长保持在30分钟左右,以介绍当地人气餐厅、厨艺教学以及生活窍门、养生常识等为主要内容。省级上星频道作为资源最为集中,全台倾力打造的重点频道,相对地面频道来说,其播出的厨艺美食类节目融合的元素更多元、与互联网结合得也更为紧密。以下面这四档省级卫视推出的节目为例,我们能够看到厨艺美食类节目在互联网影响下所焕发出的新特点。
1、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
以省级卫视播出的四档厨艺美食节目为例(表1),这四档节目均在4-5家主流视频网站播出,同时均开通了官方微博或有独立的微博话题页面,以及微信公众账号,几乎涉及到目前所有能够增大传播效果的社交媒体平台。在尽可能增多网络传播渠道的同时,栏目组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图文推送和介绍,在内容安排、推送频次、活动设置以及合作模式上均有不小的突破。如《十二道锋味》第三季开播前,其微信公众号提前4个月在进行预热,推出了招募"锋厨"和去"锋味餐厅"品尝菜品的活动等,吸引粉丝注意力;在节目播出期间,也坚持每天更新推送视频花絮,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增强收视粘性。《星厨驾到》第三季与前两季最大的不同是加入了直播模式,增加节目的多元维度和多重视角同时,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目光。从观众年龄构成来看,与第二季相比,第三季4-14岁和15-24岁年龄段的年轻观众比例明显提升,收看节目的观众年龄比例更偏向年轻化(图8)。除了加入直播手段外,《星厨驾到》第三季继续发挥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作用,在前两季积累的粉丝继续扩大影响力。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在节目播出期间不间断更新,持续发挥网络传播效力,将节目影响力实现最大化。
表1 四档厨艺美食类节目信息汇总表
图8 《星厨驾到》第二、三季不同年龄段观众比例变化(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实现"内容即商品"
厨艺美食类节目在电商化的过程中拥有天然的优势,其节目核心——美食就是最好的商品。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如何使观众更好地接受"内容即商品"是节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圳卫视推出的《宅人食堂》以美食电商为切入点,用微电影的拍摄手法,关注通过互联网将美食分享给大众的创业故事。观众在观看美食故事的同事能够直接在网上下单购买美食。通过这样的构思和手法直接实现了"内容即商品",直接将节目内容变为能够售卖的商品。栏目组更是在淘宝网开了同名网店,售卖节目中提到的美食,将T2O模式进行到底。广西卫视播出的《饭好了》在每期节目中推出"大师食盒"包含当期节目中用到的所有原料、食材、调味料和烹饪过程介绍,观众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下单购买,在家中就可以品尝到自己制作的菜品。将节目内容浓缩成观众可见可买可品尝的食盒,实现"内容即商品"的T2O终极目标 。
3、增强用户体验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具有强大的曝光能力,但从传播方向上只是输出内容,拥有上亿的电视观众,却缺少互动。现在电视媒体在互联网"用户至上"的理念影响下,也开始围绕用户需求打造极致体验,重新定义用户关系。例如《饭好了》从普通观众需求出发,在节目中加入视频连线,将普通观众邀请到节目中,在第二现场(自己家的厨房)与星级大厨面对面学习交流,在烹饪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节目过程中可以看出,第二现场的普通家庭在准备食材和调味料的时候并不与第一现场完全一致,经常会出现"缺盐少油"的情况,这时候也考验第一现场的星级大厨的应变能力,是否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菜品和教学步骤进行调整,拉近了星级大厨与电视机前观众的距离。《十二道锋味》第三季也在节目中加入"锋味餐厅"的环节,邀请观众实际品尝谢霆锋制作的菜品,实现"看的到吃的到"的节目宗旨,贴合观众实际需求。
4、创造多赢格局
厨艺美食类节目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拥有了电商的属性,在这样的发展驱动下,节目拥有了更多创新模式,提升了竞争力;电商借助厨艺美食类节目提高赢利能力和商业价值,品牌赞助商则寻找到更多的营销渠道和方式,实现销售的增长,最终实现多方的共赢格局。具体来看,《星厨驾到》连续三季与同一家品牌赞助商合作,在第三季时不仅品牌赞助商推出了与节目名相同的"馨厨冰箱",《星厨驾到》最后一期节目播出时,更是推出了买冰箱送食材的活动,扩大了节目影响力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品牌赞助商的销量,实现节目与品牌赞助商的双赢。深圳卫视的《宅人食堂》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借助网络实现与观众的频繁互动,提升观众满意度,同时在淘宝上开了网店,实现新的盈利点,实现了多赢的目标。
结语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省级上星频道部分厨艺美食类节目向互联网迈出了一大步,从内容到终端,从方式到手段,从规矩到定义,都在发生着变化。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节目市场中,大多数厨艺美食类节目依然延续传统的制播模式,既未涉足互联网领域,更未涉及到转换互联网思维进行节目创作和营销方式的创新。回至文初所提,2016年厨艺美食类节目的播出量不断扩容,但是收视市场却在小幅萎缩。实现厨艺美食类节目的收视增长,扩大节目影响力,实现更多的赢利途径,还需要我们打破原有的局限,向着跨屏播出、多方制作、多渠道营销的新媒体融合之路不断前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