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法制类节目收视分析
作者:包凌君

  法制节目一向以专业又小众的姿态活跃于电视荧屏,虽然从节目热度、收视表现上而言远不及主流节目,但其社会影响力以及对我国公民普法宣传教育的推动意义不容小觑。本文基于2014年以来的71城数据,从播出现状、观众特点及节目表现等几个方面对法制节目进行梳理并加以分析。

一、 法制类节目播出与收视概况
   1、收视时长略有下滑,收视集中于中央级和省级地面频道
   目前,荧屏在播的节目类型中,相比传统的新闻及电视剧以及近些年蓬勃发展的综艺类节目,法制类节目走的一直都是专业的小众路线。回看近三年法制类节目的人均收视时长,一直都较为平稳,2016年1月1日-10月15日的人均收视时长较往年略有下滑。从各级频道组的收视差异来看,其收视主要集中在中央级频道和省级非上星频道两大阵营(图1)。


图1 2014-2016年各级频道法制类节目人均收视时长(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各级频道形成互补,节目类型各有侧重
   细看各级频道组法制类节目的收播情况,可以发现,中央级频道和省卫视频道主要集中于法制专题和法制其他类节目,而两者的资源使用率又各有侧重(表1)。其中,中央级频道组在法制专题和法制其他的播出量均衡,而从收视表现来看,显然观众更青睐法制专题类节目,其资源使用效率达45.83%。反之,省卫视更偏向于播出法制其他类节目,从收视反响来看,观众也更专注于法制其他类节目。
   省级地面频道和市级频道的播出量则分配在法制新闻、专题和其他类,其中又以法制专题类为最多,播出比重近六七成(表2)。从观众收视习惯来看,显然更青睐于省级频道的法制专题节目和市级频道的法制其他类节目。另外,在地面频道特有播出的法制新闻类节目均呈现供大于求的收视局面。
  

表1 2016年1月1日-10月15日上星频道各类法制节目收播比重及资源使用效率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中青年观众比例略有回落
   2016年,法制类节目的主要收视人群为45-64岁的中年观众,学历以初高中为主,男女比例均衡(图2)。回看三年来各目标人群的收视变化,25-34岁、45-54岁以及65岁以上观众略有回落。
  

图2 2016年1月1日-10月15日法制类节目观众构成(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2016年前三季度法制节目创新概况
   2016年前三季度各级频道节目创新主要集中于综艺、专题和生活服务类节目。再看法制类节目(表3),我们发现,常态新节目主要集中于中央级频道和省级地面频道,各占7%和4%。从节目的创新形态看,法制类新节目更多是以非常态化的形式呈现。具体来看,常态新节目几乎集中于央视和省级地面频道,且时长较短,一般以20-30分钟为主。反之,非常态新节目(特别节目)播出时长则从20分钟至180分钟不等,且开播日期也以一天至一周不等。从收视表现来看,非常态特别节目如上海新闻综合的《803犯罪现场调查》、《法制特勤组》以及大连三套的《法治大连》均获得较高的收视。
  

表3 2016年前三季度各级频道主要节目类型创新比重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表4 2016年前三季度常态法制新节目一览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表5 2016年前三季度非常态法制新节目一览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各类法制类节目播出概况
   纵观荧屏在播的法制类节目,题材涵盖刑事、民事、行政、综合等多个领域。下文也将结合节目形式和内容将其主要分为探案推理类、纪实破案类、举案说法类、法制故事类、庭审直播类、法制新闻类、反腐倡廉类、法律咨询类等八类。本部分将结合2016年1-10月的CSM71城市收视调查数据,以多档受到观众青睐的法制节目为例,聚焦优质节目,剖析创新元素。
   1、探案推理类
   《撒贝宁时间》是中央台一套播出的一档周播法制节目,前身为《小撒说法》,也是《今日说法》的周日特别节目,每周日午间12:36分播出,时长50分钟,隶属探案推理类。节目的演播室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非常有画面感。左侧安排实景,打造成主持人撒贝宁的刑侦工作室,右侧通过电脑技术,制造出一个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案发现场。既可以让观众跟随主持人穿越时空进入案发现场寻找破案线索,也可以将"案发现场"带回来的证据在实景刑侦工作室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剖析案情。其次,节目播出过程中,非常善用BGM(背景音乐)来营造气氛,将悬案未破时的神秘、接近真相前的悸动以及破案后的欣慰充分调动起来,带领观众一步步"回到现场",走进案件真相,体会刑侦工作中的艰辛,最后凝视事实发人深思。第三,主持人撒贝宁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早已与节目相辅相成。从数据表现来看节目在全国的影响力深远,截至10月31日,71城市平均收视率1.61%,单期收视峰值达1.95%,市场份额突破10%(图3),其影响力与一档热门综艺不相上下。


图3 2016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撒贝宁时间》71城市收视走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71城之中襄阳、包头、洛阳、平顶山地区,收视率维稳在8%左右。在蚌埠、桂林、南充等地区,收视率近6%。而相反在拉萨、上海、无锡、金华、宁波、湛江等地区,收视率不足0.5%。《撒贝宁时间》这样一档优秀的法制节目在西北华北等地更受到观众的青睐,相反在华东华南等地就较为冷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受到语言和文化的限制,令广东等华南地区的观众很难产生共鸣。此外,像江浙沪、珠三角等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市民对自身权益的保护很重视,法制节目自身本土发展就很好。例如上海新闻综合频道的"法制三剑客"——《案件聚焦》、《东方110》《庭审纪实》,播出十几年来经久不衰。
   2、纪实破案类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东方110》是一档典型的纪实破案类节目。节目将报道重点定位于重大刑案,纪实警方打击犯罪行动的分析和过程,抽丝剥茧一步步逼近真相,节奏紧张刺激。2016年1-10月平均收视率5.21%,市场份额近20%。不仅如此,近三年的数据来看(图4),节目收视率一直处于高位。同时,为了丰富观众的收视口味,还推出特别节目《803犯罪现场调查》系列,平均收视率近6个点。
  

图4 2014-2016年上海新闻综合频道《东方110》在上海地区的收视表现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举案说法类
   典型案例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今日说法》,采用以案说法、大众参与、专家评说的节目样式。自1999年首播以来经久不衰,而央视大平台覆盖广的先天优势使节目成为实现更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普及老百姓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钟山说法》,与《撒贝宁时间》一样,也是一档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法制节目。自2014年10月开播,以案说法,通过嘉宾访谈、现场采访、实景再现和主持人阐说的形式,从法、理、情等方面对相关人物、事件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节目于每周五晚间22:30档播出,时长20分钟。在长沙市网平均收视率为2.94%,单期收视峰值为4.88%;湖南省网平均收视率达2.34%。
   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法案追踪》每周一至周五午间12:00播出,时长20分钟。与其他法治节目不同,该节目全程用本土方言广东话主持。此外所涉及的案件不仅局限于省内,也辐射至省外。从收视表现来看,节目在粤西地区更受关注,其中在阳江的占有率超过30%;在清远的占有率超过20%;在肇庆、江门等地,占有率过10%。而在汕头、潮州、揭阳和梅州等地,占有率较低(图5)。


图5 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法案追踪》在省内各地的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4、法制故事类
   《案件聚焦》是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自1994年就创办的一档品牌法制节目。节目将发生在本土的案件用讲故事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以纪实的视角探究案件人物行为准则形成的轨迹、心理变化的前因后果。节目于每周一、二、四19点档播出,时长20分钟,和《东方110》、《庭审纪实》等多档品牌法制节目交错呈现在上海的荧屏之上,坚守普法己任。截至2016年10月31日,平均收视率5.13%,收视峰值7.72%,市场份额近两成。二十多年来节目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相继也推出《法制特勤组》等特别节目。可以说这样一档常青节目播出的过程也记录了社会法制化的进程。
   《晚间800》是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的一档涉法类的日播法治专题节目,顾名思义每晚20:00播出,时长20分钟。主要关注重大法制事件及社会事件。节目选材与制作突出故事性、可看性,同时对事件进行深度探究和理性分析。作为省内的品牌常青藤节目,在宜春、九江、赣州及南昌地区,平均收视率均超过4个收视百分点(图6)。江西省网平均收视率也达到3.68%,市场份额12.26%。

图6 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晚间800》在省内几个城市的收视表现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5、庭审直播类
   庭审直播类节目以记录法庭审判过程的形式活跃在电视荧屏。典型节目如CCTV-12播出的《庭审现场》和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庭审纪实》。前者节目在安庆、桂林、襄阳、包头和徐州等地的收视突破1%。而后者《庭审纪实》于每周六19点档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以发生在上海市内法院的本土法制新闻以及刑事和民事事件为主线,以"旁听席延伸到你家"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地域性极强,因此也更为受到本地观众的青睐。节目平均收视率5.29%,最高一期的收视率可高达7.82%,市场占有率近两成。值得一提的是,播出三年,收视一直维稳在5%以上(图7)。从观众人群来看(图8),55-64岁、大学及其以上学历背景的观众比例超过三成,而从集中度指标来看,初中学历背景观众更为偏好收看该节目。

图7 2014-2016年上海新闻综合频道《庭审纪实》在上海地区的收视表现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8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庭审纪实》观众特征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6、法制新闻类
   典型节目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法治在线》、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法治进行时》、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法治集结号》、大连台三套(公共频道)《法四方》、《法治新天地》等。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法治进行时》以新闻视角报道老百姓身边事,细到"大型商城售卖冒牌服装"、"医院号贩子敛财"、"信用卡被盗刷"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案件;大到"男子当街自残"、"毒贩利用出租车运毒"等突发意外,用一条条真实的新闻、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启迪观众学法、守法、用法。节目涵盖6大板块,"现场目击"纪录案件侦破过程,突出强烈的现场感;"法治热线"由律师现场答疑民众感兴趣的民事案件,帮助老百姓解决身边的法律问题;"现场交锋"探讨犯罪嫌疑人的心路历程,展示犯罪者的堕落过程;"法治纪事"报道法院工作方方面面,用纪实手法讲述诉讼故事;"现场提示"以模拟的方式揭露形形色色的骗局;"法网追踪"则将演播室移到公安局指挥中心,报道全市发生的警情。节目每天中午12:00点播出,时长近60分钟。在北京地区的平均收视率达3.72%,市场份额近24%。45-64岁的中老年观众是节目的主力收视人群,占比超过50%。特别是55-64岁的观众集中度高达214.55%,可见其对节目的青睐程度。另外,高中及其以上学历背景的观众占到7成,但比较来看,低学历观众对节目的喜好程度更高(图9)。


图9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法治进行时》观众特征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法治集结号》每天晚间18:00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播出,时长30分钟。通过现场报道、法治资讯、法律援助及法律专题四个板块,从法治视角对日常突发事件和社会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南京市网平均收视率为2.61%,市场份额近15%;省网平均收视率为1.05%。
   大连三套(公共频道)每晚18:30起播出两档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法治节目。《法四方》18:30播出,时长半小时,将普法行进至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以平民视角集合新鲜的法治事件,将法律融入至生活中。截止10月底,平均收视率4.33%。另一档节目《法治新天地》每天晚上19:00播出,时长40分钟。节目定位法治民生,通过市民热线的方式帮助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紧急法治事件、矛盾纠纷和恼人的违法现象。此外,节目组也积极尝试与新媒体的融合,受众也可通过主持人"映客"账号,同步收看网络直播。截止2016年10月底平均收视率5.45%,市场份额15.26%。
   7、反腐倡廉类
   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反腐前线》每周日18:20播出,时长10分钟左右。节目在杭州市网平均收视率达2.81%,市场份额9.89%;省网平均收视率1.67%,市场份额8.09%。8、法律咨询类
   与前七类节目不同,山西卫视2015年新推的法制节目《顶级咨询》将事件求助人请上了舞台,节目由李艾主持,并邀请到名律师、媒体评论员和情感作家坐镇,现场解析求助人的法律困惑。每周三晚21:15播出,时长45分钟。收视表现来看,山西省内平均收视率为1.59%。观众构成来看(图10),男女观众之比接近6:4;55-64岁观众的比例占到近三成,而该人群的集中度更是高达274.5%。另外,从教育背景来看,小学及初中学历背景的观众比例超过75%,他们对于节目的集中度均超过100%,远高于其他群体,可见较低学历背景的观众对这样一档法律援助节目的青睐和依赖。此外,节目通过在上星卫视播放的优势将影响力辐射至全国,其在武汉、重庆以及呼和浩特地区也获得不少关注。


图10 山西卫视《顶级咨询》观众特征(山西)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2016年法制类节目播出特点及面临问题
   纵观上述几档法制节目,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共通点及面临的问题。
   1、 强平台播出,播出时长较短
   观察上述几档节目,首先,像《撒贝宁时间》、《东方110》等涉及探案类的节目,无论是融合推理还是纪实等元素,画面质感更为精良又有一定的影像感,一般而言集中在中央级和省级频道。其次,省级地面频道偏向播出举案说法、法制故事类的节目。而法制新闻类节目相对来说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因此集中于地面频道播出,可以说是优势也是限制。此外,从节目播出的平台来看,北京科教、上海新综、湖南经济、浙江教科、江苏城市、广东珠江、江西都市、大连台三套等频道在当地市场的数据表现都非常强势,频道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受众基础,与节目相辅相成。从节目播出时长来看,时长以20分钟居多,言简意赅。从节目编排来看,上述频道虽然都不是专业的法制频道,但很多频道在法制节目的播出上也有一条专业线。例如上海新闻综合频道,其在18:30播出新闻报道结束后,利用"导入策略"安排了一条法制节目带,每周一、二、四播出举案说法类节目《案件聚焦》,每周三、五播出纪实破案类节目《东方110》,每周六播出庭审直播类节目《庭审纪实》,以法制为核心,通过不同大类和节目形式呈现给观众。这些节目平均收视率也都在5%以上。
   2、 节目形式雷同,创新较少
   结合数据表现来看,收视较高的几档节目如《今日说法》、《东方110》、《案件聚焦》、《晚间800》等都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风风雨雨。而近几年,虽然也有不少好节目丰富荧屏,如《顶级咨询》、《撒贝宁时间》、《钟山说法》等,整体来看还是节目有余创新不足。的确,法制节目受到专业客观因素制约,从题材内容而言主要选取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案例和民事诉讼案例,而近年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带给老百姓方便的同时,犯罪手法也更新换代层出不穷,涉及商法、经济法、互联网管理条例的案件也渐渐多了起来,主要集中在"金融诈骗"、"网络诈骗"等领域。虽然发生在各地的案例不尽相同,但从节目形式来看,电视法制节目正在进入一个瓶颈期,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很多节目大量情景再现也使节目趋于"电视剧化"倾向。总体而言,节目内容的专业性、创新形式的多样性、社会功能与娱乐功能之间的协调也都是法制节目亟待解决的现象和问题。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