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拨互动之弦,奏新闻评论新乐章——广播新闻评述类节目发展特点
作者:封翔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节目特色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1922年广播电台正式在中国开播以来,新闻评论节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至精,现如今形式多样、快速互动的传播新格局。本文以近期广播收听数据为基础,探索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广播新闻评述类节目发展概况
   广播自诞生起,一直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其快速、方便、灵活的信息反馈是广播持续发展的基石。新闻是广播常见的节目形式,但早期并没有广播新闻评论这一节目类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按照其发展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播稿式评论。播稿式评论就是把写好的稿子加以播读,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广播新闻评论。这种形式最早出现于1940年底,当时隶属于新华社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经常播送《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和《解放》周刊和新华社的社评,这一举动打开了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大门;但是当时仅仅是播送报纸上的内容,并没有自己撰写的评论,是报纸评论的有声版,现如今播稿式评论仍然是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形式。
   第二、本台评论和记者评述。这种形式较播稿式评论区别是成立专门的部门、有专门从事新闻评论的编辑、记者。1946年,新华社语言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在增办的新闻节目中开设了"广播评论"节目,这标志着我国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正式进入起步阶段。这时的节目开始播报改写报纸评论的文章。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增设了15分钟的"评论"播发自己写作的文章。1976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联播》节目中播出了署名"本台评论员郭平"的文章,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改革开放后播出的第一篇评论文章。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专门的"评论组",撰写了"本台评论"及"本台评论员评论"的文章,播出的评论数量明显增加。
   第三、音响评论。将预先采集的现场音响引进评论节目,是声音符号更为丰富真实、更具广播特征的评论样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94年10月1日开办了一个以焦点类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和评析对象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纵横》。这个节目将记者兼主持人的播报与现场采访结合起来,将新闻与评论结合起来,开创了音响评论这种全新评论样式,不仅这种创新被广大新闻节目所采用,也使其《新闻纵横》节目成为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标志性节目。
   第四、座谈式评论。2004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全新推出大型直播互动谈话栏目《新闻观潮》,这个栏目是一种以座谈形式对当今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讨论的一种新型座谈式评论模式。至此之后,邀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参与讨论成为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方式。
   第五、互动式评论。在媒介融合、"互联网+"的新环境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日益成熟,评论的形式已经不拘泥于早期的播稿式评论、本台评论、记者述评以及座谈式评论,而是融合了电话连线、手机短信、网络留言等现代化方式。在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互动留言俨然成为一种全新的评论形式被广大电台纷纷采用。

二、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收听表现
   信息资讯通过广播快速、方便的传递给听众,听众的收听表现是广播节目的客观反映。当前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对于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报道越发深入,已经不止于早期的事件表层含义,新闻评论节目已经开始了深度报道。现在的节目大多侧重于帮助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透过新闻现象,了解新闻本质所揭示的社会问题。透过听众收听数据有助于分析和把握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特征和发展。
  
   1、新闻类频率收听表现
   首先,了解广播新闻评论节目需要了解新闻频率的收听表现。广播是类型化、分众化特征鲜明的媒体,类型化广播本质是"受众专业化"基础上的"内容专业化",其诞生和发展适应了受众收听习惯的改变。现阶段,对于广播受众而言,他们很少会锁定收听某一个节目,广播节目的伴随功能越来越突出,听众对广播的感觉方式从一个个节目的细节式体验变成了对频率整体的把握,他们不再有耐心去等待、搜索某一个特定节目,而是希望一个频率的播出内容是恒常、稳定的。
   近几年广播收听时间持续下滑,2015年广播收听时间为71分钟,2016年前三波广播人均收听时间为67分钟。在不同类型广播频率收听中(图1),其中新闻综合类频率位居所有类型频率之首,收听比重接近30%,2016年前三波收听比重为27.69%,超过了第二位的交通类频率3个百分点,新闻综合类频率是名副其实的收听之冠。观察收听比重前三位的频率类型,新闻综合类、交通类和音乐类频率收听比重均超过了20%,累计收听比重超过了70%,远远超过了排在第四位的文艺类频率,所以常被称为广播收听的"三驾马车"。


图1 各类型频率收听比重(%)(CSM36城市组)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类型化、细分化的广播频率直接带来的就是听众收听的分众化,广播的伴随性收听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显现。区分不同类型频率在不同场所的收听表现(图2),各个类型频率在收听地点的选择上分化明显,新闻综合类频率在家收听是最高的,交通类频率也成为车上收听的第一选择,远远超过了其他场所,音乐类频率则在工作/学习场所受到听众的青睐。同时也可以发现,新闻类频率虽然在家收听最高,但在家收听对很多类型频率来说都是收听较高的场所,特别是新闻综合类频率,在其他场所和工作/学习场所的收听份额差异不大,说明听众对新闻综合类频率的需求是旺盛的,关键是做好新闻节目,满足受众收听。


图2 各类型频率不同场所市场份额(%)(CSM36城市组)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不同场所收听中,在家收听占主体地位,车上收听次之,工作/学习场所排在第三位,其他场所较低。以所有场所和车上收听为例,考察不同受众在不同场所的收听差异(表1),不难发现,不同听众人群收听喜好各有差异。整体收听市场新闻综合类频率市场份额表现随年龄递增而增加,25-54岁人群对交通、音乐类频率热衷度更高,教育程度越低对新闻的关注越高,同样在收入水平中,月收入水平越高对新闻的关注越低;车载市场中交通类频率表现突出,各类人群对交通类频率的市场份额均有较高水平,超过了其他类型频率,在车上,各类听众对新闻综合类频率的市场份额稳定保持在10%左右,也反映出新闻节目是车载收听的重要类型之一。

表1 不同类型频率在目标受众中的市场份额(%)(CSM36城市组,2016年前三波)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016年前三波,各地区排名第一的频率中,交通类频率独占鳌头,达到了19个,超过了一半;新闻类频率有7个(表2),是第二大类;音乐类有5个,经济类3个,都市生活类2个。分析排名首位的新闻类频率,其中中央级和省级频率各一个,市级新闻类广播频率为5个,占据了绝大部分。从本地市场份额看,上海新闻广播和邯郸新闻综合广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份额超过了30%,优势明显;清远综合广播、佛山真爱946、济南新闻广播和郑州新闻广播本地市场份额均超过了20%,在本地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福州,中国之声份额排在首位,市场份额达到13.77%,说明本地市场收听竞争激烈。

表2 CSM36城市新闻类频率在本地市场占首位的频率(2016年前三波)
  

2、新闻评论类节目典型案例
   谈到新闻评论类广播节目,就不得不说1994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新闻纵横》,二十几年的发展,其不断改版创新,不断探索评论的新形式、新手段,现今《新闻纵横》节目已经成为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标志性节目。不仅表现为新闻评论的节目形式是标志性的,而且它的收听表现也是业内标杆性质的。《新闻纵横》每天在中国之声播出,播出时段为早间7:00-9:00,采用直播的形式播出。2016年前三波收听数据显示(表3):《新闻纵横》在CSM36城市组整体市场份额达到5.98%,同时段排名位于所有频率首位。从分城市收听表现观察,在邯郸和南昌,《新闻纵横》收听份额超过了20%,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在36城市中有三分之一的城市收听份额超过了10%,《新闻纵横》在较多城市受到了听众的欢迎;从中国之声全天的收听走势我们也可以发现,《新闻纵横》播出时段是中国之声全天的收听高峰。

表3 《新闻纵横》在各地市场份额(%)(2016年前三波)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新闻纵横》还注重听众结构的优化,分析听众人群构成,做针对性服务。《新闻纵横》听众结构数据显示(表4):男性、55岁及以上、初高中学历、月收入1501-5000元的听众不仅是主体听众,其听众构成均超过了50%,初高中学历听众接近70%,月收入1501-5000元的听众接近80%,而且这类听众还是《新闻纵横》的重度听众,其听众集中度超过了平均水平,特别是55岁及以上的老年听众集中度超过平均水平两倍多。受众结构特点鲜明,把握了广播市场的主体受众。另外,《新闻纵横》还深入分析节目的受众群体,化被动收听为主动性的接受,针对听众人群去进行选题。例如,《新闻纵横》节目在早期一直较关注中下阶级的问题。对于经济,科技领域涉足较少,因此失去部分高收入群体。但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开始重视这一问题,才有现如今高收入群体的良好反馈。

表4 《新闻纵横》听众构成(%)(CSM36城市组,2016年前三波)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除了中国之声的《新闻纵横》,其他广播电台也在积极开展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播出,如湖北之声每日早间播出的《万有引力》、山东新闻广播每日中午播出的《新闻嘚啵嘚》、佛山真爱946晚间播出的《今日舆论场》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收听效果;此外,新闻评论类节目也不仅仅是新闻类频率的独有资源,有条件的频率也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如江西交通广播就在晚间开播了《新闻晚八点》、济南经济广播在早间播出了《听说很好看》等。

三、融媒体环境下的广播新闻评述类节目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革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已经不再局限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技术、新媒介的极速发展使得整个媒体结构发生着急剧的变革。媒体形式的丰富化和新闻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媒体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广播作为一种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时期,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立足伴随性、交互性等特点,寻求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受众碎片化、需求多元化特征更加显现,技术的革新进一步分化了普通民众对媒体新闻选择的空间,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要寻找合适的受众,并根据受众的特点制定符合受众的新闻评论节目。
   新闻独家难,评论个性易。在融媒体媒介环境下,受众与传播者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技术的革新使得信息传播的形式和速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想获得独家新闻的难度越来越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共享替代"独家占有"后,一条新闻即便某媒体"第一个发现",也难以成为该媒体的"独家"。因此,新的媒介竞争环境下,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参与讨论,打造深度、个性的新闻评论是大有作为的。深度挖掘,触摸本质,逆向思考,冷静报道,全局审视,宏观把握,做有温度的新闻评论节目,如《新闻纵横》追问新闻就是很好的形式。
   高峰要对焦,互动拓时空。广播的高峰时段在早间,收听高峰意味着高收听、高关注度,在高峰时段播出的节目意味着能够最大规模的传播,在高峰时段把焦点凸显很有必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广播媒体与听众的互动性更加灵活紧密,不再局限于节目播出时段的互动,听众可以随时通过电话、微博、微信等方式与节目互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让互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听众可以在任何场所、任何地方进行反馈互动,互动拓展了节目的新时空,让节目对播出时段的依赖水平降低,这也是新闻评论节目播出时段灵活的原因。拨动互动之弦,为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奏起新的美妙华章,也许是未来该类节目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