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 上发表讲话时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随着国家对于科普和科学传播事业的重视,大量科学类节目涌现出来,2016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加油向未来》获得青少年观众的认可,2017年央视一连推出三档科学类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二季、《未来架构师》和《机智过人》;湖南卫视推出《我是未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五季确定回归。科学类节目在经过了"知识竞赛"和"益智娱乐"两个时期的收视高潮后,2017年又重燃热度。本文以CSM媒介研究71城市收视数据、部分视频网站的公开数据以及微博电视指数等社交媒体数据为基础,对科学类节目的收视情况及其变化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供读者参考。
一、 科学类节目收视概况及其在新媒体平台的表现
1、 高阶版的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二季)
继2016年暑期推出的《加油向未来》获得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后,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暑期继续推出《加油向未来》第二季。与第一季邀请众多嘉宾参与科学实验所不同的是,第二季更加突出科学实验和科学猜想本身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增加了科学原理讲解环节的比重。第二季中,科学猜想和验证手段不断升级,实验所涉及到的道具也不断升级,如和张培萌竞速的国产歼-10A战斗机、首次曝光深潜过程的蛟龙号以及全国最大的电子加速器等,都是我们平时难得一见的国之重器,吸引着观众的收视目光。节目播出以来,电视端收视率基本保持在1%左右。从视频网站的点播量来看,截止9月初,前4期的点播量均超过了700万次,其中"蛟龙"号深海下潜过程首曝光这一期点击量更是达到了823.2万次(图1)。该节目在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微博电视指数显示,《加油向未来》第二季周均提及人数最高达到2100万次,当周排名第二。
图 1 《加油向未来》第二季收视率及视频网站点播量
数据来源:CSM 媒介研究
2、 "演讲+科技秀"的新节目形式——《未来架构师》和《我是未来》
2017年暑期,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先后推出了全新的科学类节目,节目内核都包含了演讲和科技秀两大元素。两档节目均是邀请当今学术领域的扛鼎人物、掌握前沿科技的知识精英,用故事性的表达让观众从他们的思考中关照自身的内心与生活,用科技的展示让观众洞见未来世界的模样 。
尽管两档节目都有相同的节目内核,但结合了各自频道和制作团队的风格和理念,两个栏目最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央视财经频道的《未来架构师》以"演讲"为主,每期邀请两到三位科学巨擘或是科技大咖进行六、七分钟的演讲,观察团成员则在演讲结束后提出问题与演讲人进行互动沟通。已播出的节目中邀请了希伯来大学历史学家尤卡尔赫拉利(《带你畅享未来世界》)、全球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讲述无处不在的数学之美》)、著名硅谷投资人、畅销书作家吴军(《未来世界的超级智能》)、神经学家鲁白(《解读人生密码 述说生命的科学故事》)。从节目形式来看,《未来架构师》更像是中国的"TED大会"。节目播出后,在电视端收视率保持稳步提升趋势,在新浪微博平台上的周均阅读次数达到300万次。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栏目的"演讲"属性,《未来架构师》在"喜马拉雅fm"和"蜻蜓"等多个电台类APP中均已上架,该节目除了在视频平台播出外,还能够凭借自身声音优势联合音频平台开拓市场空间,虽然目前播放量和订阅量还不高(喜马拉雅fm上的播放量为6.2万,订阅量为2421),但此举无疑是扩大栏目影响力的有利尝试。
湖南卫视推出的《我是未来》侧更重于科技秀这一核心元素,每期节目邀请两位前沿科技领航者,带着他们的科技成果进行三轮展示和讲演,现场观众配带能够测量心跳的手环;每轮嘉宾展示和讲演结束后,统计观众的心动值,心动值最高者获胜。通过对目前最为前沿的科技和产品的展现,让观者看到科技与我们的距离有多近,看到科技能够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和改变。从节目展现的效果来看,《我是未来》更倾向于对于前沿科技实际应用的视觉展示。在某期节目中,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在讲演DNA技术能够实现复活猛犸象的时候,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的呈现,观众真的看到一头活灵活现的猛犸象出现在舞台上,这种视觉效果的震撼是观众通过屏幕观看时不能企及的(图2)。
图 2 AR技术呈现的猛犸象复活视觉效果
图片来源:http://news.youth.cn/yl/201708/t20170829_10610499.htm
《我是未来》在嘉宾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标准"。通过对比已播出的5期节目中的11位嘉宾的年龄发现,其中七位是1978年以后出生的,80后有四位,作为团队参与节目的浙江大学赤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3岁。这样的嘉宾选择对青少年观众有着更强的吸引力。除了"炫技"之外,《我是未来》在高新技术的展示外还注重挖掘人文关怀。某期节目中BrainCo的创始人兼CEO韩壁丞带来的通过意念控制的机械手臂,帮残疾运动员倪敏成完成了27年来的心愿,在倪敏成成功地控制了机械臂和人握手的一瞬间,韩壁丞眼角的泪光和他带来的"希望更多的科学家和创业者将技术带给最需要的人"演讲使得观众感动不已,当期节目收视率较前一期提升了48%,在视频网站上的点播量也明显高于前几期节目(图3),微博电视指数中,相关内容的周均阅读次数达到1600万次。
图 3 《我是未来》各期收视表现一览
数据来源:CSM Media Research
这两档科学类节目虽然都是对科学技术的呈现,都散发着对人文关怀的思考,但是呈现出来的节目效果截然不同,吸引的观众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从不同观众的收视偏好来看,《未来架构师》偏重于科学思想上的引导和碰撞,这种风格更吸引男性观众,观众年龄偏向中年(45-54岁)、观众受教育程度也较高。《我是未来》更注重娱乐性和年轻态的展现,因此女性观众、15-24岁和35-44岁的年轻观众更喜欢收看,而观众受教育程度略低于《我是未来》的观众。
图 4 《未来架构师》和《我是未来》观众构成对比
数据来源:CSM Media Research
3、 聚焦人工智能的科学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和《最强大脑》
《机智过人》是中央台综合频道2017年8月份最新推出的一档聚焦于人工智能的科学竞技节目,节目通过与"最强人类"的竞技较量,展现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水准。据了解,节目将展现20多项模仿和替代人类的肢体运动能力、认知感官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的顶尖人工智能技术。节目组邀请了多位有着超强能力的专业人员作为人类检验员,分别与这些人工智能项目进行比拼。节目还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姚期智、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认知中心主任张建伟、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徐颖等多位在学界和技术研发领域有着傲人成绩的科学家,对节目中的项目进行讲解和评判。此外,节目中设置的机智鉴证团成员还包括演员江一燕、主持人撒贝宁、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等,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带来具有温度的点评。节目在每周五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已播出的第一期71城市收视率为0.98%,位列同时段综艺类节目排名第2;微博电视指数周均阅读量达303万次。
除了新节目《机智过人》外,科学挑战类节目不能不提的就是江苏卫视推出的《最强大脑》。该节目在2014年首次播出就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收视成绩。从第三季开始《最强大脑》加入了人工智能元素,由百度出品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参与了节目,"小度"在图像识别和音纹识别等诸多方面展现了其超强的能力。在2017年初播出的第四季中,小度作为重要的挑战者,对拥有"最强大脑"的超强人类发起了挑战,并最终与人类选手共同获得了"脑王"奖杯。从电视端、社交媒体数据来看,《最强大脑》第四季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71城市收视率单期最高接近2%;截止9月初,视频网站(爱奇艺为例)单期最高点播量接近2400万次;微博电视指数周均阅读量达到1.8亿次(图2)。
图 5 《最强大脑》第4季各期收视率和网络点播次数
数据来源:CSM Media Research
第四季播出结束时,曾有评论说《最强大脑》不会再有下一季了,但在笔者截稿前,《最强大脑》的官方微信账号发出了第五季的征集令,明确了第五季的播出消息。从招募的条件来看,第五季主题为"青春大脑",主要招募的是14-22岁的"脑力小鲜肉"。招募令中没有看出有人工智能的加入,但走青春路线,吸引青少年观众确定是第五季的主打方向。这与最近少儿频道推出《极智少年强》、上海炫动卡通频道推出《全能脑力王》等主打青少年牌的科学竞技类节目的思路不谋而合。
4、 关注青少年观众的科学竞技类节目——《极智少年强》和《全能脑力王》等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推出的《极智少年强》,邀请各地高一学生来到节目中进行竞赛,比赛题目包括了文史和科学的方方面面。在答题的过程中涉及到科学道理或者实际应用的时候,节目组会准备相应的科学实验进行现场演示。节目还邀请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包坤担任科学判官这一角色,负责为大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上海炫动卡通频道的《全能脑力王》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差异分为"小学生风采大赛"和"STEAM青少年电视公开赛"。其中"STEAM青少年电视公开赛"呼应上海市推行STEAM教育体系而举办。STEAM教育体系是结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体系。节目参与者是上海市近百所学校的初中年级学生。与其他科学竞技类节目不同的是,这次的电视公开赛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所有赛题都要求选手通过实验规划,动手测试得出结论,并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装置完成最后的考验。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 科学类节目电视化表达的特点
作为科学类节目,特别是近两年涌现出来的新节目,无论是节目形式、人员构成还是呈现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自成一派,这里笔者大致梳理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 舞美更加炫目,科技含量更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节目在舞美上可以选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呈现出来的效果也越来越惊艳。近期亮相的几档科学类节目在舞美设计上有着诸多相同点:舞台、观众席、嘉宾通道等几乎所有可见的元素都采用流线型设计;舞台背景都是黑色或深蓝色,灯光以蓝色、紫色为主;更有曲面屏幕、AR技术和LED技术的应用,创作团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为观众展现出他们眼中未来的样子。每个人眼中的未来是不同的,每档科学类节目所呈现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机智过人》刚一亮相,最引发关注的就是其采用的悬浮观众席。据《机智过人》舞美总设计师尚天宝介绍,舞美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星球大战》和《第五元素》,坐在悬浮观众席上的观众,悬浮在离地14米高的空中,能够获得最佳的观看视角。围绕舞台设置了360度冰屏(通过led技术实现的透光率达85%的屏幕),观众能够透过冰屏了解到舞台现场无法展现的信息,同时又能够看清场上发生的一切。另一档央视综合频道的科学类节目《加油向未来》采用的是可旋转观众席,根据试验器具的大小和实际需要,舞台分为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当实验器材比较大,需要较大的空间才能够进行实验的时候,观众席将旋转至后方,观众可以直接面向第二现场观看实验。湖南卫视的《我是未来》则在舞台后方设置了6台机械臂支撑的屏幕,在节目中还有自己的名字"小黑",平时屏幕是扣在舞台地面上的,而当节目需要时,机械臂能够灵活地转动,将屏幕呈现到观众面前。但无论节目采用的是哪种高科技,都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 从人类间的竞争转变为人与人工智能的比拼
从知识竞赛到益智娱乐,科学类节目似乎有着一个最为核心的元素就是——竞技,而在知识竞赛、益智娱乐时代,竞技的主体就是人本身,是人和人之间的竞赛。而到了科技发展的今天,竞技的主体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人和人之间了。从《最强大脑》第三季开始,人工智能以检验自身水平的目的来到节目中参与人类之间的竞赛,到第四季时已经能够与最强人类经行对战了,再到《机智过人》中,人工智能已然成为节目的主要参与者,拥有超强能力的人类则作为检验员来验证人工智能能力了。观众对于人工智能的心态也从怀疑、不信任转变为看看它到底还能有多厉害。
3、 主持人变化明显
除节目中竞技主体的变化外,节目主持人的变化也很明显。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助理主持人的增加,例如《我是未来》的小冰。TA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在2014年5月发布的一款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今年8月推出第五代版本,并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在《我是未来》的现场展现出实体模样。小冰在节目现场最主要的工作是统计现场观众通过智能手环采集来的心跳数据,以展现嘉宾带来的科技产品以及他们讲演内容的精彩程度。小冰作为智能聊天机器人与主持人张绍刚的互动也是吸引观众的看点之一。再比如《未来架构师》中协助主持人陈伟鸿的是科技讯飞的大智,TA主要的工作是实时识别演讲嘉宾的演讲音频并转化为文字,并搜集观察团成员发送的弹幕,在提问环节显示出来。此外,《机智过人》中协助主持人的是中国移动的咪咕灵犀,但目前节目只播出了一期,尚未看到其实际的作用。
除了人工智能成为主持人的有力帮手外,作为人类主持人,在科学类节目中还承担了新的身份和职能——实验员。正如《加油向未来》中,撒贝宁和尼格买提在每一期节目中都承担着实验验证员的身份和职能。每期节目中都需要他们亲自参与实验验证环节,证实大家的科学猜想。
4、 观察员、科学家角色增加
近两年涌现的科学类节目中,除了主持人、竞技者、嘉宾、观众这些主要的节目参与者外,科学家、工程师、科普工作者等诸多科研领域的从业人员也加入到节目中,起到讲解原理、展示技术成果、科普知识的作用。例如《最强大脑》中经常与嘉宾发生"冲突"的DR.魏(魏坤琳),他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在《最强大脑》中担任科学评审,从科学的角度给参与脑力竞技的参与者打分。随着《最强大脑》的热播,他也成为被网民热搜的网络红人。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加油向未来》的剑桥大学工程系在读博士邓楚涵,作为学历和颜值双高的高智商小鲜肉,邓楚涵在节目中担任"未来博士"的角色,负责讲解实验中蕴含的科学道理。除了"未来博士"外,中科院的两位研究员曹则贤和张双楠也先后来到节目中坐镇,给观众答疑解惑。在《我是未来》中,作为"未来体验官"的除了观众熟悉的主持人李锐、张大大,还有莱斯大学物理系博士、量化派公司CEO周灏和毕业于麻省理工的何猷君。他们的加入像架在科学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拉近了科学与观众间的距离。
三、 科学类节目电视化表达的价值
1、 传媒人在科学传播领域不可或缺
科学作为重要的元素加入到电视节目中,通过电视、视频媒介传播给大众,是科学传播实现的有效途径。随着习近平在科技三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科学普及已经提升到与科学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的实现能够借助的最为有利的工具就是电视媒体,电视人作为传媒人在科学传播之一领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正是他们在用"传播"的态度看待科学、对待科学,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观念来理解科学、对待科学 。
2、 电视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营造出科学传播的有利氛围
TW伯恩斯在《科学传播的一种当代定义》一文中论述了科学氛围的重要作用,文中他将科学比喻为山峰,科学传播就像攀登山峰,科学文化氛围被比喻为围绕着科学山峰的云层。科学文化氛围是激励和支持登山者的总体氛围,这样的氛围让更多的科学活动变得有价值,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就像伯恩斯在文章中描述的那样,营造有利的科学文化氛围,让大众浸染其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一直以来科普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科学类节目,能够引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在短时间内引发观众的共鸣,快速形成科学文化氛围,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科学研究、科学创新的队伍中。
3、 科学传播的双向性不仅给大众带来知识,更为科学家带来益处
科学传播具有双向性,这是TW伯恩斯提到的另一个观点,他在文中提到"许多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和费曼这样著名的人物,都认识到了向公众传播他们的工作为科学家带来的益处。知识的这种贡献使科学家可以发展自己的传播技巧、阐明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并且在许多议题上提供有用的回馈和新的视角 。"在科学类节目中,不仅大众可以获得知识和愉悦感,科学家也能够通过节目与观众直接交流,获得解答和表述技巧的锻炼、也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视角和更多的回馈。
2017年是科学类节目井喷的一年,在笔者截稿前,深圳卫视推出的《极客智造》正式亮相,这档节目与前文中提到的科学类节目全然不同。《极客智造》把科学与喜剧结合在一起,脑洞出一个平行世界,将古往今来的科学先驱汇聚在一起,通过戏剧演绎了不同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沿革,这无疑是科学电视化表达的另一种勇敢尝试。科学类节目正朝着"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的方向不断前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