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强化担当责任, 深塑亲民形象—— 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变迁特点及收视
作者:马超

  主旋律纪录片主要是指宣传主旋律、反映主流文化取向、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先进文化的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留存时代记忆的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但在信息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纪录片面临着思想主流化与现实边缘化并存的困境,其既要满足对重要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回顾和审视的要求,同时又必须放低姿态,多从普通人的视角关注时代变迁带给人民的福祉与变化,这样才能使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永葆活力。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优秀的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及收视情况,观察这一题材纪录片如何通过不断变化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一、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下主旋律纪录片的责任担当
   国家主导文化,是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由于建立在国家权利的基础上,因而任何一种主导文化,必然以其巨大的权威力量来引导、规劝、灌输官方的价值观。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是以突出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革命传统,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基本特征的 。而电视作为传播面最为广泛的媒体毋庸置疑地成为传播主旋律文化的主导力量,这样,主旋律纪录片就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主旋律纪录片一直有着责任担当的传统,重发现、重纪实、重思索、重反省,于纪录中,蕴涵着社会观察的敏感和人文关怀的热度。从表现三峡工程的《大三峡》,到以美食承载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从记录民族时代变迁的《西藏》,到揭示农民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归途列车》,这一优秀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每一位主旋律纪录片制作者继续坚守并不断发扬光大。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国家各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理念和战略需要通过媒介及时加以传达,而透过这些践行,我国所取得的成绩也需要媒介及时展现给普通群众和世界人民,主旋律题材纪录片恰恰承担了这一媒介责任,并由此涌现出一大批反映各行各业变化的优秀纪录片。
   《大国外交》
   在外交领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思考并洞察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大国外交》以气势磅礴的画面,高屋建瓴般地讲述了十八大以来,在习总书记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走过的风雨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世界影响。及时有效的展现了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形象。
   该片于2017年8月28日每晚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节目播出后反响很是强烈,随着内容的不断推进,随着节目的播出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上扬态势(图1)。
  

图1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国外交》收视率及市场份额(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巡视利剑》
   行政领域,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加以安排,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有效破解自我监督的难题,探索出一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莫过于廉政建设,纪录片《巡视利剑》透过一组组镜头为我们展现,曾经意气风发、颐指气使的高官们,如今纷纷跌下权力的"神坛"、锒铛入狱。展现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从严惩治贪腐"的战果,可以称得上为人民群众交上的一份反腐答卷。
   基本上可以说,这部纪录片在干部群体和公务员群体中,收视十分理想,前三集无论是干部还是初级公务人员,分集的收视均呈现出上扬态势(图2)。
  

图2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巡视利剑》收视率(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近年来,电视荧屏中涌现出一大批以顺应时代发展、反映社会变迁、突出文化背景的优秀主旋律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的出现,展现了中国的担当,振奋了民众的同时也发人深思,同时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要求。
   当然,为了进一步满足这一要求,主导文化的表达方式需要发生变化,需要更加"多样化"、"大众化"。通过浅显易懂、形式多样、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达,由此也给主旋律纪录片带来了一些新的审美变化。
   二、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变迁与收视特征
   我国主旋律题材电视纪录片经历了早期的"政论化" "纪实化",进入到当前的"平民化"阶段,创作手法也从声音配画面发展到客观纪实阶段。进入2l世纪,我国主旋律纪录片实现了多种创作手法并用,更加注重叙事的大众化视角。
   (一)大众化的话语表达
   这是一个营销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宣传或营销方式冲击着观众,观众的审美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只有营销才会走进观众,了解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与动向。看似高高在上的主旋律纪录片也依然要经历市场的洗礼,主旋律纪录片以有效表达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价值观为目的,走平民化路线,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介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姿态去开拓新的市场兴奋点。这种把宏大主题与普通人的生活相结合的做法,让受众更有参与感和亲近感。如何实现这种结合,有些纪录片试图通过寻找真实的经历者,在内容上贴近观众;有些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更为亲切的语言形式来引起共鸣。
   《延安十三年》
   《延安十三年》是由中央新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摄制的6集文献纪录片,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13年时间为线索,展现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
   对于《延安十三年》这样一部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来讲,如何去还原历史的真实感,让观众如亲临那个浴血奋战的激情岁月,是主创们希望有所突破的地方,已经拥有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再找到曾经亲历过延安时代的人们,让他们以亲历者的口吻向观众真实讲述当年的延安,无疑为本片增色不少,而这些老人的加入更进一步拉近了观众尤其是同龄观众的时代记忆。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岁月,曾经青春年少、热血蓬勃的青年们如今都已成为头发雪白的耄耋老人,当他们有笑有泪地讲述着当年延安的点点滴滴时,观众仿佛跟随着他们的讲述,走进了延安十三年的岁月。
   第二集《民族解放圣地》中,曾为延安鲁艺实验话剧团团员的于蓝谈到自己初到延安时的情景这样说道:"刚到招待所的时候,一人发了一个表、一张纸,这张纸右手写的是中华民族优秀子孙,左手呢写的是对党无限忠诚,就是要真实地填写自己,我一看这两行字,一下子血就涌上来,就觉得特别地激动,首次被称为一个优秀的儿女。自己就感觉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就要真正做一个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不要辜负这里对我的期望,就这种的思想"。就是这样朴实的想法成为那个时代一个普通经历着最为真实的写照,本片十几位延安时期亲历者真实的讲述,填充起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延安十三年》。从节目的观众构成以及观众喜爱程度上可以看出,《延安十三年》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主要观众群是初中及以上中高等学历层次观众,其中,高中及以上的高等学历观众对于节目的喜爱程度更高(图3)。
  

图3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延安十三年》观众构成和集中度(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筑梦路上》
   《筑梦路上》紧紧围绕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以建党九十五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为叙事线索,撷取党史上数十件大事,用"讲故事""析事理"的手法,深刻展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
   语言上表述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述:如果把党的历史比作一个人的话,中国共产党自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历了寻梦、筑梦、圆梦等一系列的探索,在此过程中也遭遇过痛苦、失败、彷徨。第一集《群英寻路》中,在讲述中共一大史实时,语言是这样的:95年前一个夏天的晚上,一些人陆续走进上海法租界的一座石库门建筑,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就从这一天开始了。十三个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位共产主义信仰者,还有两个外国人,他们是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和俄国人尼克尔斯基。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很久了。收视效果上来看,《筑梦路上》开播第一集达到了1.4%的收视,之后震荡攀升,在第11集达到收视高峰,虽然后期收视略有下滑,但这部32集的电视纪录片分集收视基本都高于1%,市场份额基本高于2.8%(图4)。
  

图4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筑梦路上》收视率及市场份额(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国际化的国家形象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是智利纪录片导演帕特李西科・古兹曼的名言,其形象地道明了纪录片在国家、民族历史上的地位。纪录片作为一种不同于一般故事片的特殊片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真实。纪录片通过视听结合、声画一体的媒介形式,向世界传达具有教育性、新闻性、娱乐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信息,它的这种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介载体都无法匹敌的。一部纪录片,就可以让观众在短短数小时内,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和现状有最基本、最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认知 。
   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求我们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注重与国际密切接轨。
   《超级工程》
   《超级工程》是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纪录片。第一季共5集,展现了五个中国重大工程项目,分别是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每集当中所表现的工程,不仅在体量上能够称的上超大规模,科技含量上也走在世界前列,并且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港珠澳大桥的雄伟、上海新地标的壮丽、北京地铁网络的盘扎,这些超级工程无疑体现了国家的实力,带给观众的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有一种生活在当下中国由衷的自豪感。
   当然,该片向世界传递的绝不仅仅是当下中国从未有过的大国实力,更着力展现的是一个国家在一项工程面前所表现出的努力拼搏、团结协作的可贵精神,还有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在创造奇迹路上的艰辛与担当。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与此同时,《超级工程》还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参与"超级工程"建设的普通人,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使这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观察两季《超级工程》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情况,基本上中年观众、中高学历观众是收视的主要群体,对于节目的喜爱程度上,45岁及以上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初中及以上各个学历层次观众,干部和个体私营企业者均较为青睐,这部纪录片可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图5)。
  

图5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超级工程》观众构成和集中度(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辉煌中国》
   "厉害了,我的国!""大国崛起!""希望祖国越来越好!"纪录片《辉煌中国》播出以来,网络平台一片"为国点赞"的喝彩声。相对于《超级工程》仅关注基建这一领域,《辉煌中国》则从方方面面展现当今中国的实力。该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全国人民砥砺奋进、真抓实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全片共六集,分别是《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筹集了逾万条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可以说,正是亿万人生活的变化,"众筹"起了五年来最精彩的"中国故事",展现了五年来最震撼的"辉煌中国"。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大数据、云计算……源于创新热情的激发;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展示中国智慧的区域方案;库布其的沙漠造林,大兴安岭的密林,华北大地的上空……呈现矢志不渝的绿色追求;"一带一路"建设、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开放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表现手法上,《辉煌中国》激昂的解说词和进行曲式的背景音乐,与色彩鲜明,气势磅礴的画面巧妙结合,相得益彰,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时刻保持着激动的心情,奋进的中国着实令人感动和振奋。从《辉煌中国》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可以看出,男性、45岁及以上、初中及以上观众占据主体;男性、45岁及以上中老年观众、中等学历观众更为喜爱这部纪录片(图6)。
  

图6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辉煌中国》观众构成和集中度(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东方主战场》
   《东方主战场》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作品。不同于古代中国展现的盛世华丽,当代中国展现的复兴崛起,近代中国仿佛是一部写满屈辱的历史,然而,就是在这一段饱受列强欺压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为富国图强浴血奋战,亿万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贡献力量。该纪录片以文献、影视等形式讲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凸显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该纪录片于2014年初开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学术撰稿组进行学术脚本创作。这一学术脚本旨在以全球视野审视与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东方主战场》的命名目的是为了让全球观众清晰了解在当时大背景之下的抗日战争。虽然《东方主战场》主要讲的是历史,但这部纪录片以宏大的国际视角,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讲述中国抗日战争。该片充分发挥了纪录片声画结合的优势,通过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历史和现实时空交错的对比,加上娓娓道来却又极具感染力和思辨性的解说词,让一部极易流于空洞的历史纪录片变得发人深思、引人入胜。收视上来看,分集走势较为平稳,普遍维持在1.2%以上(图7)。
  

图7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东方主战场》收视率及市场份额(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多样化的表达手法
   近些年,我国主旋律纪录片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尤其在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上不断创新,借鉴很多国外同行的经验,满足了大家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
   一部纪录片,厚重的主题以平实的电视语言表达,绝非易事。尤其是主旋律题材,讲不好就容易变成说教,一堆道理,枯燥乏味。其实,所谓主旋律的表达,并不一定是要大量图片呈现,大段史实介绍,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可以大量使用"讲故事" "设悬念"的情节化叙事手法,再配合上航拍、特技、动画等多种技术手段,比如《旗帜》中钢水浇铸出中国共产党党徽,比如《大国崛起》用电脑特技模拟出的大量重要的历史瞬间,这些让观众在美的画面中、曲折的情节中了解历史,品读当下。
   《中国梦·中国路》
   《中国梦·中国路》共分8集,分别是《复兴梦寻》《人间正道》《精神风帆》《磅礴力量》《人民福祉》《同心守望》《和平共赢》和《实干兴邦》。该片用丰富的影像演绎中国故事,讲述中国道路,彰显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解读中国梦与百姓福祉的关系、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中国梦与实干兴邦的道理。
   碍于题材的限制,创作空间有限,编导着重从画面呈现上寻求发力点,讲高山,配上山峦的图片,讲大海,屏幕则呈现滚滚波涛。在第三集《精神风帆》中,故事从深情优美的《马兰谣》歌声中开始,画面从海拔2500 多米的青藏高原深处的金银滩展开,蜿蜒的铁路,静谧的小火车站。旁白出现:"这个火车站,不是用来运载旅客的,它将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从这里运往罗布泊"。从《中国梦·中国路》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可以看出,男性、25到64岁的中青年观众、初中及以上观众占据主体,而集中度方面,不仅是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观众,35-44岁的中青年也比较青睐这部纪录片(图8)。
  

图8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国梦·中国路》71城市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你从井冈山走来》
   北京卫视的《档案》节目是一档无论从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特色的记录类常态节目,而《你从井冈山走来》便是节目组打造的一档主旋律纪录片。节目组将"那段历史"定义为"在逆境中得到逆袭、在绝望中追寻希望、在黑暗中仍不乏诗意与浪漫"的历史,在既有的节目表现形式基础上,无论是讲述方式、视听语言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气呵成的画面内容和镜头语系,令这部主旋律纪录片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精细的质感:大量的历史地标外景实拍,结合棚内场景的搭建,既高度还原了历史情境又令习惯了棚摄手法的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同时大量的抒情镜头,使原本理性风格的军事纪录片赋予了更加感性的表达。比如多次出现的溪流、小河等流水镜头,展现历史事件实景地的同时,清新考究的画面既成了影片的颜值担当,也成了意境表达的担当。
   从观众构成和集中度上来看,《你从井冈山走来》45-54岁观众占比突出,此外,该节目观众构成和观众的喜爱程度均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提升,大学及以上高学历观众的喜爱程度最为明显(图9)。
  

图9 北京卫视《你从井冈山走来》观众构成和集中度(71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诞生地》
   《诞生地》分上、下两集,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纪实手法,结合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历史镜头,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发展及壮大的历史过程。纪录片将历史发展及深层思考通过故事的形式向观众娓娓道来,并强化故事中的戏剧化、矛盾和冲突,增强了整部纪录片的可看性。例如,片中以叙事形式揭露了党的一大开幕后第8天夜晚,突闯会场的密探身份;中共一大正式召开的时间为1921年7月23日等历史谜题。生动的描述配以相关影视的片段,声画结合带领观众感受那个时代的紧张气氛,生动展现了党的诞生惊心动魄。节目对中青年的吸引力较为突出,35-44岁观众的喜爱程度明显优于其他类型观众(图10)。
  

图10 东方卫视《诞生地》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结语
   从早期单一的"政论性纪录片",到今天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手段的亲民倾向节目,主旋律纪录片的发展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革,透射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方式的转变。这种变化体现了国家主导话语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文化策略:一方面满足了民众不断提高的文化娱乐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浅显易懂形式多样的方式使民众在不经意中完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要求。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