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们观察到电视观众的规模和收视量都出现了下滑。对于那些仍在看电视的观众而言,他们的收视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观众每天的收看时长可以分解为观众收看的频道数和平均每个频道的停留时间。那么现在电视观众收看的频道数更多还是更少?不同城市的观众收看频道数量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频道里到底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各有几个?对于不同的人群而言,老年人收看电视的时间相比年轻人更多,那他们是收看了更多的频道还是每个频道收看的时间更长呢?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们从人均每天收看电视频道数量角度对电视直播收视率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并从中发现相关变化趋势。
在CSM收视率调查中,测量仪的数据采集可以更为精确地记录电视观众停留的频道。在收视分析中,我们使用观众到达率反映不同频道的观众规模数值。如果我们将各频道的观众规模数值累加,除以当天所有频道不重复的收视观众规模数值,就可以得出每个观众平均每天收看的电视频道数。在CSM收视调查网中,2017年有77个测量仪调查城市,本文将根据这77个城市有监测的700多个的直播频道收视数据为基础,对观众每天收看电视直播频道数的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研究 。
1、 观众人均收看频道数逐年减少,单频道停留时间逐年上涨
2017年前三季度,观众人均每天收看频道数量为7.16个,平均每频道停留时间为32.3分钟。从近五年数据观察来看,观众人均收看频道数从8.50个逐年减少至今年的7.16个(图1),观众每频道的停留时间从29.6分钟逐渐上涨到32.3分钟,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图2)。
图1 2013年至今观众人均每天收看频道数对比(当年所有测量仪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2 2013年至今观众人均每频道收看分钟数对比(当年所有测量仪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我们知道近些年观众的日均规模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以近五年测量仪城市组的平均到达率观察,2017年前三季度的数值约为55%,相比2013年的64%下滑9个百分点。对于仍收看电视直播的观众而言,他们平均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长从2013年的251分钟下滑到2017年的231分钟,降幅约8%(表1)。但是人均收看频道数降幅达到16%,每频道停留时间增长9%。这也反映出电视观众的收视集中现象,只有处于头部的优质内容能够让他们停留下来,否则观众可能转而收看时移点播等其他电视内容,甚至通过其他设备收看他们喜欢的内容。
表1 2013年至今观众人均每天收看分钟数对比(当年所有测量仪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 中老年观众收看频道数量及时长均高于平均水平
我们都知道中老年观众相比年轻观众到达率高,收看电视的时间更长。通过收看频道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35岁以下观众平均每天收看的频道数大约在6个,低于平均水平1个(图3)。人均收看段数是平均水平的85%左右,每频道时长是均值的95%左右。而55-64岁观众为8.4个,65岁及以上观众达到8.8个。这两个年龄段观众收看频道数分别是平均水平的1.17倍和1.22倍,同时每频道收看时长也分别是平均水平的1.06倍和1.12倍。由此可见,收看频道数量对总收视时长的影响相对更大一些。
职业构成方面,不参加工作学习的人群为8.2个,参加工作学习的人群每天收看的频道数为6.6个,细分到白领、工人还是学生等具体分类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从近三年不同年龄段观众走势观察,4-14岁以及65岁以上观众收视数据的降幅相对略小,而其他年龄段观众数据近三年也都在连续下滑,2017年相比2015年的降幅较为接近,都在10%左右。对应到职业类型上也是工作学习人群数据降幅在10%左右。
图3 2017年前三季度不同类型观众人均每天收看频道数对比(77测量仪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 北方观众每天收看的频道数量更多,频道平均停留时长地域差异不明显
不同城市观众每天收看的频道数量也存在一定差异,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形态。2017年前三季度,观众每天收看频道数量处于前十位的城市都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北方区域。七成以上的城市观众收看频道数量在6-8个。人均每天收看频道数最多的前三名分别为西宁、乌鲁木齐和大连,数量分别为9.38、9.11和8.95。人均每天收看频道数量最少的前三名分别为佛山、东莞和盐城,数量分别为4.91、5.31和5.56(图4)。
图4 2017年前三季度不同城市观众人均每天收看频道数对比(77个测量仪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作为中国经济总量较大的四个城市,其观众收看的频道数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北京观众平均收看数量为8.5个,上海则为6.86个,深圳和广州分别为6.17和5.85个(图5)。
图5 2017年前三季度北上广深四城市观众人均每天收看频道数对比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将观众每天收看电视时长除以观众平均收看频道数,即可获得观众在每个频道平均停留时长。数据显示,该数值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近三分之二的城市观众每频道停留时长分布在30-35分钟之间。人均每频道停留时长最高的前三名分别为佛山、长沙和南昌,分别为42.0、38.5和38.0分钟。人均每频道停留时长最少的前三名分别为西安、银川和乌鲁木齐,数量分别为25.3、25.7和26.0分钟(图6)。
图6 2017年前三季度不同城市观众人均每频道停留分钟数(77个测量仪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4、 上星频道跻身前5名,地面频道进入前2名方有更多机会进入"收视篮子
从2017年77测量仪城市数据来看,观众平均每天收看中央级频道2.50个,省级上星频道2.65个,省级地面频道1.31个,市级频道0.58个,占比分别为35%、37%、18%和8%(图7)。观众平均收看的频道数比例与收视份额所占比例基本接近,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收看频道数量是影响频道组份额的重要因素。对于各级别频道而言,要想进入观众的 "收视篮子",中央级和省级上星频道需要挤入前五位、而对于省市级地面频道而言,只有处于其中前两位才有更多机会。
图7 2017年前三季度观众收看不同级别频道数量构成(77个测量仪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近五年来观众收看不同类型频道组数量变化趋势观察,中央级频道和省级上星频道近两年呈现逐渐稳定的态势,而省市级地面频道仍在下滑中(图8)。
图8 2013年至今观众收看不同级别频道数量(当年所有测量仪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5、 周末收看电视频道数较工作日小幅增长
由于周末放假,观众收看电视的时间有一定增长,收看电视的频道数也有小幅增长,周末平均7.55个频道的数值高于工作日7.00个,增幅只有7.9%(图9)。与2016年相比,工作日周末减少的频道数相同,而与2015年相比,周末的减少数值相对更大一些。
图9 2017年前三季度不同类型观众人均每天收看频道数对比(77测量仪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6、 寒暑假观众收看频道数较平时略高,但寒假红利逐渐消失
整体而言,寒暑假期间观众收看的频道数量相对略高,2017年数据显示,暑期期间比平时多收看的频道数大约多0.4个(图10)。而从近三年对比来看,寒假期间的差距数从0.8减少到0.6到0.4左右,假期带来的收看频道数增长红利逐渐消失。
图10 2017年前三季度不同类型观众人均每天收看频道数对比(所有测量仪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结语
观众人均每天收看电视直播频道数量为我们观察研究电视收视率数据提供了新的角度。观众人均每天收看直播电视频道数量已经从五年前的8.50个降至今年的7.16个,而要进入观众每天大约7个频道的"收视篮子",中央级和省级上星频道需要挤入前五位,省市级地面频道只有处于前两位才有更多机会。人均收看频道数量的减少和每频道停留时间的增长所反映出的收视集中现象,也告诉电视媒体人需要为电视观众提供更多优质内容,才能吸引他们停留下来。不同年龄段、不同城市的观众收看电视频道数的差异也显示出不同定位、不同区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竞争压力,电视媒体人可以加强对这种现象的分析研究,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