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同期人分析与同批人分析
同期人分析/时期分析(period analysis)和同批人分析/队列分析(cohort analysis)都是人口统计学中的常用方法。对人口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总是要从观察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的人口现象开始。以某一时期的人口现象作为对象进行的分析称为同期人分析。为了考察和分析人口现象的整个历程,不能只观察某一时间的全体人口,还必须选择具有某种共同起点的同一批人,记录他们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各种人口现象,这样选择的一批人,在人口学中即称为同批人。这个共同的起点可以是同年出生、同年结婚、同年迁入某地,等等 。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同批人,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生同批人,也称同龄人或同代人。这样的一批人,由于出生在同一日历年度或一段跨度,所以一生当中彼此总是处于相同的年龄,观察这样一批人不同时期的经历,便能够清楚地反映出一代人的生命过程。在收视分析中,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这一人口统计学方法。因为某一类或某一档节目的重度受众,在年龄、人生经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可以抓取其中较为显著的变量(例如年龄),选择变量取值在同一区间的受众(例如15-24岁),追踪其收视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归纳其收视习惯、频道偏好、节目选择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二、 出生同批人视角下的"超女粉丝"
在我国电视节目发展史上,一档节目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超级女声",下文简称"超女"。该节目是湖南卫视于2004年开始举办的针对女性的大众歌手选秀赛 ,接受任何喜欢唱歌的女性个人或者组合的报名。"超女"的出现改变了大陆音乐市场长期被港台歌手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为音乐圈输送了大量实力与人气兼具的音乐人才。更重要的是,"超女"开启了华语流行乐坛乃至电视综艺节目的选秀时代序幕,尤其是2005年"超女"在内地收视市场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此后的电视收视市场,不仅诸多的节目创新受到"超女"模式的影响和启发,电视受众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造星运动中接受了洗礼,可以说"超女"为选秀节目培养了大量重度、忠实的受众,亦开启了中国电视综艺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因此,本文选取2005年"超女"重度受众——15-24岁观众(在所有观众中占比达到28.4%,集中度高达163.9%),作为"超女粉丝"(图1),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出生同批人电视收视行为的发展演变以及节目收视偏好的变化,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追踪电视选秀节目的粉丝在不断变化的传播时空中的收视走向。
图1 2005年《超级女声》观众特征(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005年年龄处于15-24岁的"超女粉丝",在2010年、2015年、2017年年龄分别达到20-29岁、25-34岁、27-36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超女粉丝"全天收视水平不断下滑,尤其是午间和晚间的收视高峰明显下移,成为正在远离传统电视的一批人(图2)。而这种媒介消费行为的渐变,其实不能完全从年龄这一角度理解,与这批出生同批人随时间推移所处的人生周期的变化,以及传媒技术发展导致的媒介领域竞争演变息息相关。
图2 2005-2017年"超女粉丝"全天收视走势对比(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 家庭生命周期与媒介技术周期的交汇发展
本文所研究的"超女粉丝",实际上是早期选秀节目重度收视群体的一个缩影。电视选秀作为受众日常娱乐消费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收视受到受众可用于消费的闲暇时间的制约,而这种闲暇时间的分配,反映了处于人生不同周期的受众的一种媒介消费模式的发展和变迁。同时,影响受众媒介选择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变量是其所处的媒介技术周期。历经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每一次"革命"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社会以及人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尤其是数字传播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及内容选择,成为家庭生命周期之外对收视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重要变量。
(一)家庭生命周期影响下的收视变迁
从人生历程这一角度切入对热衷于收看选秀节目这批人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者对于人生历程的延续及变化的研究各有侧重:家庭生命周期(The Family Life Cycle)是传统社会学中最为人熟知的模式,该模式基于角色转换的家庭生活周期进行研究,区分了人在不同人生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期望。查德·戈登提出了一种将休闲与游戏包括在内的心理社会学框架,指出人生中的九个生活时期,并指出了发展的主要"困境" 。约翰·凯利将当代社会的人生历程分为三个生物—社会阶段: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和完成阶段。个人角色会随着人生历程的进展而发生变化,因此休闲社会化的发展是与角色更迭同步进行的 。将上述两种发展模式结合,可以得到相应的人生历程的发展与闲暇时间分配图示(表1):
表1 人生历程与闲暇时间的阶段划分
结合上述阶段划分,可以认为,在每一个生活时期个人成为社会行动者的过程中,休闲的取向会发生变化,因此其媒介消费的时长和偏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将"超女粉丝"的电视节目消费情况纳入到上面的家庭生命周期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至2017年,这批受众从青少年后期,历经青年期,逐渐进入到成熟期早期。结合人生历程与闲暇时间的阶段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超女粉丝"的媒介消费行为。
图3 2005年以来"超女粉丝" 历年人均日收视时长 (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005-2009年:"超女粉丝"( 15-24岁)处于青少年后期和青年早期。15岁是从青少年早期向青少年后期过渡的一个节点,青少年通过共同参与与自我表达性活动来加固彼此的被接受感和归属感,青少年更多地通过家庭以外的休闲活动来显示自身的独立与叛逆。此后直至20岁,青少年后期的发展困境是对上一时期的延续,更加明显和具体。青少年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学校也超出了学校本身,成为下一个阶段过渡性的开端,其评估体系是将来就业考试的前奏。因此,这一时期青少年仍然通过不断减少家庭休闲的时间,并增加学校和社会探索的时间来进一步为塑造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可以看到,在这五年间,"超女粉丝"电视节目的收视时长逐年减少(图3);综艺、新闻和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收视比重明显提升(图4);在频道选择上对于中央级频道和湖南卫视收视份额更高,在专业频道选择上偏重电视剧、综艺和体育类频道(表2),与这一时期青少年和青年探索、独立与叛逆的整体特征较为吻合。
2010-2014年:"超女粉丝"( 20-29岁)处于青年期。20岁以后,受众开始步入人生的确立阶段。在确立阶段,个体的主要任务是对社会有所贡献,并能在社会系统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这一阶段不同时期的个体由于生活中心的转移,使休闲的场景和取向都随之发生变化,家庭闲暇时间的分配更是由于养育子女等任务的出现而受到制约,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电视休闲活动的消费产生影响。20-29岁这一阶段的青年生活的中心定位于发展工作和家庭中的生产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业开始阶段休闲就随之消失,休闲只是变换了它的取向和场景以适应生活中新的位置和目标,学生时代的户外休闲在这一阶段开始变味户内娱乐和交往,家庭通常是休闲活动的基础,以往的作息时间及业余交往都会做出很大的调整。因此,这一阶段重新回归家庭的青年家庭休闲时间增多,重新将电视收视作为日常休闲的一个稳定而持久的内容,并坚持下去,其电视节目的消费量虽然并未较前一时期有所增长,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可以看出,这一阶段"超女粉丝"的电视收视时长虽然仍在下降,但降幅明显趋缓(图3);新闻和电视剧收视比重下降,而综艺和青少节目的收视比重提升明显(图4);在频道选择上,中央级频道虽然仍居主导,但对省级卫视的收视频道明显扩展,对中央级频道的电影、体育更为看重,综艺节目收视可能更多转移至最早崛起的几个省级卫视(表2)。这些变化与处于这一家庭周期的青年逐渐回归家庭生活并随着子女的降生而对节目类型选择发生转变有关。
2015年至今:"超女粉丝"( 25-34岁):处于青年后期和成熟期早期。成熟期早年可以被视为人生的中心阶段,在经济领域内,事业发展基本定型,家庭养育子女的任务逐渐步入正轨,子女在学校里接受评估并逐渐走向独立,父母开始重新评估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包括休闲。休闲活动主要与家庭融合,休闲以家庭为中心,休闲的安排是为了使家人能够共同参与。鉴于上述原因,这一时期的个体不仅在可支配的闲暇时间总量上较前一时期更加宽裕,同时对家庭休闲的看重使其增多了电视收视这一家庭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沟通工具和交流平台。但从数据来看,这一时期"超女粉丝"电视收视时长不增反降(图3),影响其媒介消费的因素中家庭生命周期以外的因素影响渐强,需要引入其他变量进行分析;节目收视选择中电视剧收视比重较上一时期持平,新闻收视下降,综艺收视增长,青少类节目收视比重增长最为显著(图4);在频道选择上,省级卫视的位置前移,专业少儿、卡通、动画频道的地位提升(表2),与这一时期受众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较为吻合。
图4 2005年以来"超女粉丝"主要节目类型的收视比重(%,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表2 2005年以来"超女粉丝"收视份额最高的TOP10频道(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媒介技术周期带来的市场新变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切入对"超女粉丝"电视节目收视变化的研究,可以看出,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以网民规模的增长为标志,网络消费开始占据受众的媒介消费时长,成为与传统电视争夺受众的主要媒介,亦成为影响电视受众收视行为及节目选择变化的主要因素。自2001年以来大致经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
图5 2005年以来我国网民规模
数据来源:CNNIC
2001-2005年:流量为王的时代。这一时期互联网用户体量由2200万增长至亿级,历经网游的兴起、以淘宝为首的电商的飞速发展,行业对于流量获取愈发重视从而带来部分流量入口的成型。这一时期,互联网从起步至快速扩张,对媒介市场竞争开始形成影响。因处于本文研究的"超女"现象之前,所以暂不列入对照分析中。
2005-2009年:用户崛起时代。这一时期互联网用户体量由1.11亿猛增至3.84亿,"由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的Web2.0时代来临,大量所谓Web 2.0型的产品——优酷、土豆、酷六等视频网站——诞生和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生态。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势必引起电视观众收视的流失,且速度可能较快。尤其对于"超女粉丝"这一代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的群体,影响更为明显。
2009-2013年:微博时代与移动互联网兴起。互联网用户体量几近翻倍,由3.84亿增至6.18亿。2008年下半年,随着苹果发布iPhone3G并宣布开放App Store,以及Google旗下Android操作系统的发布,中国互联网开启了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所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内测,此后2-3年时间内,它以暴风般的速度席卷整个互联网,成为了互联网圈内最令人瞩目的产品,微博也成为了这一时代最大的"流量"和"用户"聚集地。媒介技术生态与家庭生命周期一道,拉动"超女粉丝"电视收视时长的下滑。
2013年至今:"互联网+"时代来临。这一时期,整个互联网世界的用户增速开始明显放缓,网民规模由2013年底的6.18亿增至2017年底的7.72亿,成为互联网在中国诞生迄今为止用户增长最为缓慢的一个时期。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又让人们开始拥有可以连接一切的可能,业界开始出现"互联网+"的说法,互联网成为可以连接到除信息以外的更多事物。随着用户注意力资源竞争的加剧,内容的价值逐渐回归。与此同时,继国家广电总局陆续发放了7张互联网电视牌照后,互联网电视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期,受众开始回归家庭电视大屏。OTT大屏凭借鲜活的内容特征和交互体验,让曾经缺位的观影体验,与互联网下的便利交互形成和谐的统一。借此,我们可以解释在上文以家庭生命周期所不能解释的成熟期早期受众的收视下滑,其回归家庭收视的量更多为拥有互联网电视牌照的智能电视所吸引,没有还原至传统电视收视中。
(三)家庭生命周期与媒介技术周期的交汇发展
由此,我们将上述家庭生命周期与媒介技术周期对"超女粉丝"收视的影响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两者交汇发展背景下受众媒介消费的变迁(图6)。
2005年15-24岁的"超女粉丝",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其电视节目的收视量、节目收视选择和频道收视偏好也随着其所处的周期不同而发生变化。青少年后期至青年早期家庭外休闲的增多加速其电视收视时间的减少,青年期生活重心的重新回归家庭使其电视收视下降趋缓,而成熟期早期本应重拾电视收视的这一群体收视继续减少,仅依靠家庭生命周期难以解释这种现象。
为此,我们引入媒介技术周期变化来研究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与之前的家庭生命周期变化同向作用于"超女粉丝"的电视消费时间,互联网用户的崛起、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乃至"互联网+"时代受众注意力资源的日益稀缺,都加速了传统电视受众的流失和收视下滑。2013年以来互联网电视的高速发展则将本应在此家庭生命周期中回归家庭收视的"超女粉丝",反向被牵引至智能电视大屏前。
图6 2005年以来我国网民规模 及"超女粉丝"历年人均日收视时长 (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CNNIC
结语
2005年15-24岁的"超女粉丝",实际上是早期选秀节目重度收视群体的一个缩影。从出生同批人的视角来观察他们随着时间推移电视收视行为的变迁,家庭生命周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收视选择和结果,但对于本该回归家庭收视的成熟期早期受众收视时长的减少则无从解释。引入传媒技术周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成熟期早期受众本应回归家庭收视的量更多为智能电视所吸引。可以说"超女粉丝"媒介消费行为在家庭生命周期和媒介技术周期的交汇发展中已然行至当下,对于传统电视来说,如何在融合传播浪潮中,把握住最后的契机,尤显紧迫和必要。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1-2023 CSM Media Research 京ICP备05047992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133号 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隐私保护